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0章

水鏡集一卷(舊鈔本)

元元淮撰。正統甲子謝卓序。是書又名《金囦集》,以嘗官溧陽總管,故取義於投金瀨,與仇山村名集意同。後有萬歷甲戌裔孫應會跋。

新編翰林珠玉六卷(舊鈔校本)

首行題“儒學學正孫存善(?)如山家塾刊”,次行題“邵庵虞集伯生父全集”。案:楊氏椿序《道園遺稿》,有云:“《道園學古錄》板行後,湖海好事者復輯公詩,另為一編,與《學古錄》所載時有得失。”即謂此本也。所錄《在朝稿》,視《學古錄》為多。四言古詩中,增《畫魚》一首;五言古詩中,增《趙千里出峽圖》、《哀陳童子》、《題許愿夫抗雲樓》三首;七言古詩中,增《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圖》、《金人出塞圖》二首;五言律詩中,增《題秋山圖》、《名酒》二首;七言律詩中,增《自仁壽回成都》、《送李通甫》、《赴湖廣行省知事》、《張志甫八十》、《送韓伯高僉憲》、《江西王氏孝義詩》、《寄福建僉憲馬叔惠用鎦無作韻》七首;七言絕句中,增《青山白雲圖》、《畫竹》、《僧豆然畫》三首。至所錄《歸田稿》不逮《學古錄》之全,而亦有不見《學古錄》者。七言律中,《題大都香山寺圖》、《為馬竹所照磨題香山圖用蕭性淵詩一句足成一章》、《送常伯昂》、《端午節飲客》、《與趙伯高題時錄判齊山吟卷》、《題胡道玄活死人窩》六首;七言絕句中,《留題龍門》第五、第六首、《寄斡克莊僉憲》、《題戈叔義墨竹》、《答斡克莊僉事惠白氈》、《寄謝臨川錄事王君正則》六首,字句亦有與《學古錄》異者。間有自注為《學古錄》所遺,皆可備參考。又《道園遺稿》亦有失載者,如《趙千里出峽圖》、《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圖》二首。汲古毛氏刻虞詩八卷,但依《學古錄》,亦未見此本也。此從石門呂氏藏本傳錄,前有雍正癸卯西泠吳焯跋,復以元刻本校過,遂為此書善本矣。

道園學古錄五十卷(明刊本)

題:“雍虞集伯生。”是書為文靖季子翁歸與公門人編定,嘗刻於建寧,後來刻本俱從之翻雕。景泰本有鄭達序,目錄後有《重增目錄》,此嘉靖重刊本,已將增目散入各卷中矣。

道園遺稿六卷(鈔本)

是書集從孫堪輯,凡詩七百馀首,皆《翰林珠玉》、《道園學古錄》所未收者。吳江金伯祥刻之,有楊椿、黃溍序及堪跋。

翰林楊仲宏詩八卷(舊鈔本)

元楊載撰。前有致和元年范槨序,後有嘉靖丙申翁原匯《刊書序》。卷末,王聞遠跋云:“此集假婁東宋蔚如善本影寫者,比時已校一過,茲復得佳本再勘,用朱筆改卅二字,中有不抹去而兩存者,蓋慎之也。時乙巳伏日蓮涇力疾識。”(卷首尾有“王蓮涇鈔書記”、“吳郡張紹仁學安藏書”、“仞庵珍藏”諸朱記。)

范德機詩集七卷(元刊本)

題:“范槨撰,臨川葛雝仲穆編次,儒學學正孫存吾如山校刊。”《目錄》後有墨圖記云:“至元庚辰良月益友書堂新刊。”此即錢氏遵王所見之本也。(卷首有“秀野草堂藏書印”、“許濰之印”、“許子楞”諸朱記。)

揭曼碩詩集三卷(舊鈔本)

元揭徯斯撰。案:述古堂藏本從至元庚辰刻本傳錄。此本前題“門人前進士燮溥化校錄”,卷末釋道源題識,定為元鈔,則視遵王所藏為勝矣。舊藏沈石田家,後歸邑中魚氏。(卷中有“啟南石田”、“魚印元傅”、“虞巖”諸朱記。)

揭文安集十卷(舊鈔校本)

此出楊文貞家藏本,昆山葉氏傳錄,文莊增錄文四首。廣州沈氏所刻題曰《揭文粹》,即此本也。後有王聞遠跋,見《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中有“葉氏菉竹堂藏書印”、“臣盛與中”、“王印聞遠”、“蓮涇”諸朱記。)

揭文安公集六卷(舊鈔本)

此詩文合集也。《四庫》著錄十四卷,是本分卷祗六,而首尾完具。卷一《詩》,卷二《書序》,卷三《記》,卷四《碑》,卷五《雜著》,卷六《志》。後附《元史列傳》,其文與《文粹》篇目次第皆合,惟《文粹》不分卷耳。(卷首有“許印元溥”朱記。)

揭文安公文粹(明刊本)

此明天順五年沈琮刻本。據琮跋語,知此本與葉鈔本同出楊文貞公,故大致符合,惟不分卷為異。又文莊補錄佚文四首,一《敕賜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忠武士神道碑》,一《山臞墓志銘》,一《存存齋銘》,一《法書考後序》,此本皆無之,由未見葉氏補輯本故也。舊為王祿之藏本。(卷中有“穀祥”、“鐵蘭居”、“寶研堂”諸朱記。)

淵穎吳先生集十二卷(元刊本)

元吳萊撰。題:“門人金華宋濂編。”原有胡翰、劉基、胡助序,已失。目後有男士諤跋,末有“金華後學宋璲謄寫”一行。卷後附錄《宋文憲撰碑文》、《謚議》一卷,刻於至正二十六年。後嘉靖元年有當涂祝鸞重刻本,此則第一刻本也。案:璲,字仲溫,文憲次子,官中書舍人,工篆、隸、真、草四體書,年三十七而歿。此書為其手寫,古雅可愛,尤足珍也。舊為張古馀藏書。(卷首有“陽城張氏”、“省訓堂經籍記”朱記。)

金華黃先生文集二十三卷(元刊殘本)

元黃溍撰。題:“臨川危素編次,番陽劉耳校正。”張氏《藏書志》據《貢玩齋集》謂原書四十三卷,潛研錢氏《跋》據宋文憲撰《行狀》謂初稿三卷,續稿三十卷。今存卷一至十三,卷二十二至三十一,較元刻二十三卷本篇帙較多,即錢氏所見士禮居藏本也。前有至正十五年貢師泰序,其時文獻尚在,貢氏得其本於王忠文,刻之三山學官者,迄今流傳絕少,不獲鈔補全帙,為歉事耳。後有錢氏手書跋,見《潛研堂集》及《愛日精廬藏書志》。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再版)。

黃文獻公集二十三卷(元刊本)

此本前有宋濂序,後有正統戊午杜桓補刊序。編次卷第,與《金華黃先生文集》本不同。據貢氏序《金華集》刻時文獻猶在,是本則公歿後五年,金華縣令胡惟信以公家藏本所刻。卷一至三曰《初稿》,卷四至十曰《續稿上》,俱題“臨川危素編”;卷十一至十六曰《續稿中》,題“門人王祎編”;卷十七至二十三曰《續稿下》,題“門人宋濂、傅藻同編”;與貢氏序謂“《初稿》危素編,《續稿》王生、宋生編”之說合。若《金華集》概列危素名,疑當時校刊失檢。錢氏跋謂太樸負重名,王、宋不敢與抗行,似亦臆度之說也。

圭齋文集十六卷(明刊本)

元歐陽玄撰。題:“宗孫銘、鏞編集,安成後學劉钅于校正”。前存宋濂序,其第十六卷附錄張起巖撰《神道碑》、危素撰《行狀》,又有傳贊、啟跋、題詩等已闕。

柳待制文集二十卷(明刊本)

元柳貫撰,門人宋濂戴良編次。至正庚寅嘗刻於浦江學官,此則天順間昆山張和為浙江按察副使,得其本於王文忠孫汶,因屬義烏教諭歐陽溥重刻之。有蘇天爵、危素、余闕序,鄭環刊板序。後有宋濂、張和跋。

存復齋集十卷(明刊本)

題:“征東儒學提舉睢水朱德潤澤民著,曾孫夏重編。”後有《附錄》一卷,前有俞焯序,又虞文靖題語云:“澤民文章典雅而理致甚明,獨惜以畫事掩其名,然識者不厭其多能也。自茲以往,澤民當豐於文而嗇於畫可也。”又有黃文獻序,可補本集之佚。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順齋先生閒居叢稿二十六卷(鈔本)

元蒲道源撰。另蒲機類編,門人薛懿校。後附弟道銓作《行狀》、子機作《墓志》二篇,有黃溍序。(卷首有“晉江黃氏父子藏書”朱記。)

至正集八十一卷(鈔本)

元許有壬撰。全集百卷,遭變遺失。此本出自楊文貞家藏。《千頃堂書目》卷數同。

吳禮部文集二十卷(舊鈔本)

元吳師道撰。卷末附錄《墓志》、《碑銘》,是集傳本甚鮮。自王漁洋鈔自昆山徐果亭家,始流傳於世。是本尚出明人手錄。(卷末有“良惠書院之章”朱記。)

積齋集五卷(鈔本)

元程端學撰。原書見《文淵閣書目》、《菉竹堂書目》,俱注二冊,今不傳。此出館臣從《永樂大典》錄得,凡《賦詩》一卷,《文》四卷,積齋著有《春秋本義》、《或問》、《三傳辨疑》三書,其學深於《春秋》,故文章宏深簡肅。又集中有《與單良能論學》一書,標示正宗,屏除妄說,蓋嘗與兄畏齋同述程、朱之學,故其言深切明著如此。

秋聲集六卷(舊鈔本)

元黃鎮成撰。《詩》每體為一卷,《雜著》一卷,前有自序,後有至正十七年新安鄭潛後序,洪武十一年其子鈞刻板跋,末附危太樸《墓碑》,《碑》云,所著有《尚書通考》十卷,《周易通義》十卷,《中庸章指》二卷,《性理發蒙》四卷,皆稽經訂傳,不悖儒先本旨。今惟《尚書通考》存。

雁門集八卷(元刊本)

題:“代郡薩都刺天錫。”前有至正丁丑干文傳序,是本流傳絕少,汲古毛氏所刻得一別本,分三卷,實未全;後獲見此本,故別刊《集外詩》一卷。(卷首有“毛晉私印”、“子晉”二朱記。)

陳眾仲文集十三卷(元刊本)

元陳旅撰。前有至正九年河東張翥序,又至正辛卯晉安林泉生序。此書焦竑《經籍志》及《四庫》著錄并十三卷,此本舊存元槧七卷,八卷以下依明刊本鈔補,遂成完書。考《傳是樓書目》有元板《陳眾仲集》十三卷,此未經闕佚者也。元本《詩》三卷,系編年,明刻易為分體,且原注多漏去,已盡失初刻之真矣。嘉慶辛酉潛研老人以此殘元本贈蕘翁,中多漫漶,蕘翁因假吳兔床所藏四卷本校正。後歸邑中張氏,李申耆太史曾錄其副,并為之跋,見《養一齋集》。(卷中有“西涯”、“錢大昕觀”、“蕘翁”、“申耆”諸朱記。)

傅與礪詩集八卷(舊鈔本)

元傅若金撰。題:“任邱宋應祥伯禎點校,弟傅若川次舟編刊。”前在天歷二年范槨序,元統三年揭徯斯序,至正辛巳虞集序,洪武壬戌胡行簡序;後有洪武癸亥傅若川跋,謂所有文集,陸續刊行。胡序後有“洪武壬戌仲冬渝川百丈山前建溪精舍新刊”一行。舊為海寧查氏藏本,有初白手跋云:“元傅若金,字與礪,江西新喻人。受業范德機之門,年三十馀,游燕京,虞伯生見其詩,大加稱賞,由是知名。元統三年,介使安南,還授廣州教授。余修《江西志》,於臨江人物為立傳。此八卷,借鈔於吳尺鳧氏,尚有《文集》若干卷,當從花山馬氏合成全璧。初白翁識。時年七十有一。”案:蕘圃黃氏得此本後,嘗以刻本校過,其中注明編次前後不同,并詩中有小序及跋為刻本所無者,豈蕘圃所見別一刻本,而非洪武本耶?(卷首有“查印慎行”、“悔馀”二朱記。)

番陽仲公李先生文集三十卷(明刊本)

元李存撰。前列危太仆《墓志》,後附虞文靖《答書》。永樂間,其曾孫光以進士知邵武縣,刊板於學,有涂幾、鄒濟、徐旭、王和序。舊為辛夷館藏書。(卷首有“季振宜藏書”、“季印振宜”、“滄葦”諸朱記。)

滋溪文稿三十卷(舊鈔本)

元蘇天爵撰。前有趙方序。《目錄》後有馬祖常、陳旅《題詞》,祝蕃、商企翁《像贊》。案:序謂公官江浙行中書省參知政事時,屬掾永嘉高明、臨川葛元哲所編,刊本久絕,輾轉鈔錄,謬訛滋多。是本毛氏岳生以閣本參校,有異同處一一注明,允為善本。

青陽先生文集九卷(明刊本)

元余闕撰,八卷,門人淮西郭奎子章輯,第九卷為維揚張毅仲剛續輯。洪武初,有張彥剛刻本,此則正統間沅陵縣丞高誠重刻本也。有王汝玉、程國儒、李祁序,高穀刊板序。又,序後附新安程文《青陽山房記》一首。(卷首有“黃氏如珽之印”朱記。)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周翰林近光集三卷扈從詩一卷(舊鈔本)

題:“鄱陽周伯琦伯溫甫。”前三卷為後至元八年及至正元年至五年所作。《扈從詩》則至正十二年扈蹕上京紀行作也。有《虞集》序、伯琦自序、賈祥麒跋。

蛻庵詩四卷(明刊本)

元張翥撰。釋大杼、北山編集。有釋來復、宗泐二《序》。是書分卷與王新城所見本合。《元史》本傳謂其遺稿不傳,其時刻本猶未出也。(卷末有“顧印廣圻”、“千里”二朱記。)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五峰集六卷(舊鈔本)

元李孝光撰。原集已佚,弘治間樂清令錢杲得其本於周綸家,序而刻之。是本即從之傳錄。

金臺集二卷(舊鈔本)

題:“南陽乃賢易之學,臨川危素太樸編”。為金侃亦陶手鈔本。有歐陽玄、李好文、貢師泰、揭徯斯、楊彝、危素、程文諸序,虞集、張起巖題詞,與毛刻本同。惟卷二末增多《補遺》為毛本所無,如,《次韻元復初春思》三首,《送邵元道》四首,《賣鹽婦》、《仙居縣杜氏二真廟詩》、《錢塘留別》、《康里丞相之會稽代祝使歸》、《張員外光弼先生奉楊公之命函香浦陀洛伽山瑞相示現使節今還輒成長律四章少寓餞忱》。取校毛本,共增多五古七首,七古二首,七律六首,不知從何處得之。卷末有亦陶手跋云:“易之為葛邏祿人,其國去中華數千萬里,西夷之最遠者,而其詩工麗秀逸,極得唐人之風致,而又確然自成其為元人,亦豪杰之士也。乙丑長至日錄於珠涇館齋。金侃。”(卷首有“金侃私印”、“亦陶”二朱記。)

藥房樵唱三卷(舊鈔本)

元吳景奎撰。後附錄其子履撰《行述》,黃溍《墓志》,張順祖《傳》,葉儀等《哀辭》為一卷。元刻不傳。正德四年其六世族孫禧得其本於靈湖郭汝涑家,重刻之,有宋濂序、吳禧跋。

栲栳山人詩集三卷(鈔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烦县| 甘洛县| 嘉禾县| 乌拉特后旗| 绥阳县| 梅州市| 双柏县| 潞西市| 杭锦后旗| 潢川县| 合山市| 浦江县| 司法| 雅江县| 清水河县| 海林市| 崇仁县| 万州区| 潍坊市| 惠安县| 铁岭市| 元朗区| 阜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悟县| 航空| 类乌齐县| 巴马| 萝北县| 鸡西市| 乌鲁木齐市| 禄丰县| 汶上县| 保定市| 永定县| 车致| 临汾市| 连山| 宣城市| 巴楚县| 武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