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宋張根撰。焦氏《經籍志》作張轅,誤。其書卷第經文悉仍王、韓之舊,不從安定胡氏改“鴻漸于陸”為“逵”,亦不從伊川程子移“天一地二”節於“天數五”之前。乃每卦六畫上并增“某卦”二字,如:《乾》上云“乾卦”,《坤》上云“坤卦”,六十四卦皆然,則諸家所未有者也。《說卦傳》自“乾健也”下僅存“兌為澤”節下解一條,馀并脫落。後附《序論》五篇,《雜說》一篇,《泰率》一篇,而《序論》首闕二葉,末有其孫垓跋,亦不全,殆即從澹生堂本傳錄者。(卷首有“陳鱣所藏”朱記。)

讀易詳說十卷(鈔本)

宋李光撰,無序。案:莊簡自號讀易老人。故《書錄解題》稱《讀易老人詳說》。《經義考》“詳說”作“解說”,《宋志》作《易傳》,諸家俱作《讀易詳說》,與解題合,特省文耳。其書但解上下《經》,不解《系辭》以下,并不解《文言》。考:不解《系辭》以下,始於王輔,嗣北宋大儒如安定胡氏、橫渠張子、伊川程子,皆用其例,然未有不解《文言》者也。莊簡則為例獨殊,觀其解《乾》、《坤彖象》即引《文言》以為說,殆以大義已具,故不復作《文言》專解,亦未必有佚脫也。

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舊鈔本)

宋林栗撰。前有自序,題:朝議大夫直竇文閣權發遣潭州軍州主管荊湖南路安撫司公事臣林栗上進。又淳熙十二年進表及貼黃三通獎諭敕書。其書合兩卦為一卷,經傳凡三十二卷;《系辭》上下二卷,《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本文合一卷,《圖說》一卷,都為三十六卷。每卦必兼互體、約象、覆卦,析《序卦》置卦首,又析《雜卦》置《大象》後,其說謂:夫子所作《十翼》,先儒既取其釋《彖》、大小《象》、《文言》分系於《經》,學者便於尋繹。自漢以來未之有改,而獨《系辭》、《說卦》、《序卦》、《雜卦》至今為完篇。夫《說卦》止於八卦,而《系辭》領略綱紀,固不可得而分系之矣。若夫《序卦》者,卦之所以相推而立也;《雜卦》者,卦之所以相錯而成也。相推故相因,相錯故相交,是六十四卦之所從出也。今將尋其流,探其源,而不知派之所從出,其可乎?愚故仍《彖象》之例,取《序卦》一篇,自《屯》而下釋於逐卦之首,而《雜卦》之義,辨於爻象之前。至于本篇自如其舊,學者得以考焉。案:卦首冠序,始於李氏《集解》,程《傳》因之,蓋從毛氏《詩》、孔氏《書》之例。至離析《雜卦》前無所因,而《師》卦改為《師》憂也,《否泰》反其類《臨觀》之義,或與或求等,皆兩卦復出,分配又難畫一。其尤異者,《乾坤》二卦既解《文言》,復以《文言》本文置《說卦》中,合《說卦》前三章統題為《文言》。其說謂“天地定位”下方是《說卦》之文,自“昔者圣人”二段至“《易》逆數也”,當合《文言》為一篇。蓋先儒既取《文言》分系於《乾坤》,而其首末附入於此。自“六位而成”章下,又脫亂“數往者順”以下十四字云云。昔朱子著《本義》,務求合於古經,簡肅則適與之相反,所以覿面之初,遂致齟齬歟。

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編一卷(舊鈔本)

宋程迥編并序。首卷題曰“《周易古占法》上”,凡十二篇:曰《太極》,曰《兩儀》,曰《四象》,曰《八卦》,曰《重卦》,曰《變卦》,曰《占例》,曰《占說》,曰《揲蓍詳說》;又圖三:曰“一卦變六十四卦圖”,曰“天地生成數配律呂圖”,曰“乾坤六爻新圖”。其《雜論》、《易說》及《紀古今占驗》,題曰“《周易古占法》下”,又即於是行下題“《古周易章句外編》”。案,陳氏《書錄解題》有《周易章句》十卷,《外編》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則《外編》附於《章句》,與《占法》顯分二種,此蓋由掇拾殘賸者訛合之也。天一閣范氏有刊本,與此同。

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十卷(元刊本)

題“伊川程子《傳》、晦庵朱子《本義》”。前有《本義卦圖》,後有《筮儀》而無序跋,不知何人輯錄。案:《傳義》合刻,蓋始於天臺董氏。董氏以程《傳》用王輔嗣本,朱子則用呂東萊所定《古周易》,既不敢離析程《傳》,又不敢盡失朱子之意,乃仿節齋蔡氏列,經文平書,《十翼》下一格,《傳義》又下一格,《附錄》又下一格,以為識別。此則一例平書,并無附錄之文,而體例亦小異。董書合《本義》數節之注以從程《傳》,則標經文於上,見《本義》之分節,其程《傳》分而《本義》合者則否。此則并標其起止,如《坤彖》程《傳》分四節,《本義》總注,則標“《坤》,元亨,利牝馬之貞”止“安貞吉”,以明非專注“西南得朋”三句,然此節《本義》皆舉經文,讀者猶明。若《需彖傳》,程《傳》以“《需》,有孚”至“以正中也”為一節,“利涉大川,往有功也”為一節,《本義》則合而注之曰“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董書不標起止,不幾疑專注“利涉大川”二句乎?至《系辭傳》,董書采程子一章之說系於一節下,標白“某止某”,而《本義》則分系各節而不合,又與前例相反;此則概從上下《經》之例,似矯董書之失而改之。鄱陽董氏有云:天臺董楷據王本分為高下字行,以別四圣、二賢之易,已不能盡行於《系辭》諸篇,至近歲始出,不旋踵有廢其書者,其即謂是歟。

楊氏易傳二十卷(明刊本)

宋楊簡撰。明劉日升、陳道亨刊,蔡國珍序。案:《書錄解題》、《讀書附志》皆不著錄,殆以朱子有“楊敬仲文字可毀”之言,故不甚行於宋代。惟焦氏《經籍志》載“《慈湖易說》二十卷”,而朱氏《經義考》則作“《慈湖易解》十卷”,均與此本不合,蓋傳刻者互有竄易也。其書但解上下《經》,亦似從王輔嗣之例。然謂《大傳》非圣人作,惟“子曰”下乃圣人之言,而“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數語,又為其生平宗旨所在,因作《總論》一篇,以明去取,則與諸家不解《系辭》者,其意又殊焉。

張先生校正楊寶學易傳二十卷(宋刊本)

題廬陵楊萬里廷秀撰,門人張敬之顯父校正。前後皆有《自序》、《前序》,後次以誠齋《易傳》投進本末載劄兩通:一下吉州錄進《易傳》指揮省,劄後大書“嘉定元年八月十八日”;一《易傳》進呈畢,宣付史館,下吉州照會指揮省,劄後大書“嘉定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其為寧宗時事,確有歲月可稽。自鄱陽董氏誤嘉定為嘉熙,而東里楊氏《題易傳稿》後遂稱理宗嘗詔給札其家錄進。迨後刻本又刊去兩劄年月,沿訛至今,莫有正之者矣。書作於淳熙戊申,成於嘉泰甲子,歷十有七年之久,初名《外傳》,謂與程《傳》相表里。後乃去“外”字。此本校自張顯父,蓋最初之本,每半葉十行,行大字廿一,小字廿六。“恒”、“貞”、“桓”、“構”、“慎”、“敦”等字皆缺筆。《系辭》“力少而任重”、“兼三材而兩之”、“三材之道也”,《序卦》“必反於家”、“決必有遇”,《雜卦》“蠱則飾也”,皆同古本,殆即徐健庵尚書所稱宋槧之精者,特非鄭希圣所藏耳。明嘉靖間有二刻,一刻開州,一刻鄞縣,而開州刻較前,所謂療鶴亭本也,然其誤已不可勝乙。姑以《序言》之“幽觀其變,湛思其通”二句誤為“於是幽觀其通”:“故易者通變之書也”脫“故”字:“變在彼,變變在此”脫下“變”字:“於何求中正”脫“中”字;經文悉改從俗本,即此,而宋槧之精亦略可見矣。(卷首有“夷白軒”、“真實齋圖書記”、“汪士鋐印”、“文升”、“民部尚書郎”、“平陽汪氏藏書印”諸朱記。)

易裨傳二卷(舊鈔本)

宋林至撰,并自序。其書主於發明《大傳》,題曰《裨傳》者,蓋取《史記》《鄒衍傳》“裨海”之義,謂《大傳》若大瀛海,此如小海之分列九州。《索隱》注:“裨,小海也。”《宋史藝文志》作一卷,《書錄解題》作二卷,《外篇》一篇。是本第二卷,即《外篇》,蓋合上卷為一也。此從至正十五年陳泰刊本傳錄。序後有識云:(案:《經義考》引作陳泰語,然陳泰刊置後此一年,又題別行,故不從朱氏。)“先生字德久,宋淳熙釋褐,魁,官至秘書。登晦庵先生之門。松江府人,事載《郡乘》。是書乃庸田使康公出授士子,今太守劉公命鋟嘉興郡學,傳示學者云。至正四年十月朔日識。”據此,是秘書為松江人,而《書錄解題》稱為“檇李”,檇李是嘉興舊名,或疑其異。然考《中興館閣續錄》云:林至,嘉興府華亭人,蓋華亭在宋為縣,屬兩浙路嘉興府,元升縣為華亭府,尋改松江。是宋稱樵李,元稱松江,皆舉其郡言之,初非有異,而《館閣續錄》則尤為詳核焉。

周易總義二十卷(舊鈔本)

題“長沙易祓學”。前有紹定戊子門人朝議大夫知信州軍州事兼管內勤農營田使仙居縣開國男陳章序,紹定四年眉山李囗〈直上土下〉序。其名“總義”者,陳序謂:總卦爻之義而為之說也。惟能識義理之總會,然後卦爻之指歸可得而明。今考其書,每卦之前皆列《總論》,蓋其大旨所存,故命名以是也。又謂:先生侍經筵,嘗以是經進講,燕居之暇,復取是而研究之,閱二十馀年,優柔厭飫,渙然冰釋,於是略訓詁而明大義,合諸家之異而歸之於一。然其於經文異同,頗多考證。如:《坤六二》引《禮記深衣》及鄭厚《存古》說,謂“大”字是衍文,且謂六爻自“履霜”至“玄黃”皆葉音,《象》、《文言》皆無此字。《訟九二》引《周禮大司馬》注“眚,猶人眚瘦也”,《王霸記》曰“四面削其地”。《噬嗑大象》“雷電”,《噬嗑》程《傳》但云《象》無倒置者,疑此文互也。朱子《本義》亦僅言“雷電”當作“電雷”而已。此則著其所出,曰《石經》作“電雷,《噬嗑》。”《復初九》“無祇悔”,不從程、朱音“柢”、解“抵”,而引荀《九家》及晁《古易》以為古文“多”字,言無多悔而已,惟無多悔,進德不已,所以大善而吉也。《坎六四》,謂晁《古易》讀“樽酒簋”句、“貳用缶”句,與《象傳》不合,當從王注。蓋樽以盛酒,簋以盛黍稷,取坎為酒食之義。此類甚多,則訓詁亦未嘗盡略也。卷末皆題“長沙郄夢祥校正”。經文多不同俗本,蓋猶從舊刻傳錄者。

西谿易說十二卷(鈔本)

宋李過撰。其書但解上下《經》,亦沿王氏之例。王氏分《傳》附《經》,獨《乾卦》獨存費、鄭舊式,此則并移《乾》之《彖傳》、《象傳》悉同他卦,又稱《文言》之釋《乾坤彖象》者以類相次。故雙湖胡氏謂古《易》至此,汩亂無馀缊也。前有序說,謂諸儒所以紛紛不定者,只緣不見三皇《易》與夏商《易》耳。乃以《三墳》及《歸藏易》列於《周易》經卦之上,而不知其為毛漸偽作。厚齋馮氏譏其為誤,良非已甚。然又謂其多所發明,則亦有不可得而廢者矣。考:鄱陽董氏《周易經傳沿革》載此書,謂有慶元戊午《自序》;而張氏雲章則云今鈔本已失去。此本亦然。

周易要義十卷(舊鈔本)

宋魏了翁撰,無序。文靖謫靖州時,嘗取諸經注疏據事別類而錄之,成《九經要義》二百六十三卷。明張萱《重編內閣書目》有《周易》、《尚書》、《春秋》、《儀禮》、《論語》、《孟子》七種。其二種已佚。近時《毛詩要義》始出於錫山鄒氏,見藏上海郁氏。《周禮要義》向藏郡中汪氏,今為邑中張氏所得。此《周易》一種,為昆山徐氏鈔藏本,每葉板心有“傳是樓”三字。案:文靖著此書時,所見《正義》,猶是善本,即如第一卷《彖辭》統論一卦之體一條,所采《乾彖傳》疏文“若貴賤壽夭之屬是也”即接“保合大和,乃利貞者,此二句釋利貞也”云云,是猶未分裂於各節之下者,其字句足訂今本之訛。每與家藏大字八行本《易注疏》相合,不與十行本同。

東谷鄭先生易翼傳二卷(元刊本)

宋鄭汝諧撰并自序。元刻存《下經》一卷,補鈔《上經》一卷。《翼傳》者,謂孔子翼文王之經,今翼程子之《傳》,其推崇程《傳》至矣。然亦間參異同,其同者注曰“從程氏”,有同中之異及迥異者,概加“《翼傳》曰”三字,大約於《小象》為多,程《傳》本略於《小象》也。其子如岡初刻於閩,有跋。大德丁未曾孫陶孫復跋而刻於江右,此即陶孫重刻本。何義門校通志堂刻本,謂汲古毛氏所藏甚精,即此本也。(卷末有“汲古閣”、“毛子晉印”二朱記。)

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宋刊本)

朱子適孫鑒編。前有淳祐壬子題詞,謂取諸門人記錄問答之語,與《啟蒙本義》交相發揮;又云:假守富川時所會稡,建陽令趙君刊於縣齋,鑒嘗為之序,今復以付之書市,使鋟梓以廣其傳。是宋時有二刻。此即淳祐本。卷中有宋諱闕筆字,每半葉十三行,行廿一字。此書昔藏邑中張氏,載《愛日精廬藏書續志》,即云“卷一鈔補”。蓋其闕已久。後從郡中汪氏轉入余家,未幾,又從郡中物色得舊刻首冊,其裝釘款式、毛氏圖章無不與全書吻合,真所謂在處有神物護持者邪!因喜而識之。(卷中有“汲古閣毛氏”朱記。)

周易象義十二卷(宋刊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无锡市| 马公市| 岳阳县| 红原县| 安西县| 福建省| 江安县| 松桃| 嘉兴市| 潢川县| 博白县| 资阳市| 长葛市| 汨罗市| 法库县| 库伦旗| 常熟市| 达拉特旗| 蓝山县| 依安县| 胶南市| 公安县| 陆丰市| 冷水江市| 宣城市| 德钦县| 郴州市| 遂川县| 巴里| 东源县| 密云县| 宽甸| 浏阳市| 繁峙县| 航空| 上林县| 乡宁县| 治县。| 拜城县|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