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六四》注雖時辟難“雖”不作“隨”。
《睽》《彖傳》疏其志即通也“即”不誤“則”?!渡暇拧肥韫蕿榕e筳與楹“筳”不作“莛”,下同。重刊本同。
《解》《彖》注利施於眾也,亦不困於東北“也亦”不誤“遇難”。
《損》《彖傳》疏言何用豐為也“用”不誤“以”?!毒哦纷⑦M之乎柔“乎”不作“於”。《六四》疏無復企子之疾“無”不誤“無”?!读濉废笫杓獰o不利義同也“無”不誤“無”。
《益》《彖傳》疏損上益下不誤“損下益上”?!冻蹙拧肥璧闷鋾r而非其處“非”不作“無”。《九五》注故不待問而元吉“故”不作“固”。
《夬》《九四》注必見侵食“食”不誤“傷”。
《萃》《彖》注全夫聚道“夫”不作“乎”。
《升》《九三象》疏往必得也“也”不作“邑”?!读濉肥璞F渥鹳F而踐阼矣“其”不作“是”。上六疏冥猶昧也“昧”不作“暗”。
《困》《初六象》疏杌木謂之株也“杌木”不誤“初不”?!读纷⒀傻门漶睢榜睢辈蛔鳌芭肌?。
《井》《彖》疏此明井體有?!懊鳌辈徽`“名”。
《革》《彖傳》注凡不合而後乃變生“而”不作“然”。疏次明人革也“次”不誤“以”,下文又云,“以明人革也”,此“以”字不誤。重刊本圈此“以”字,非。又人亦叛亡“亡”不誤“主”。
《鼎》《彖傳》疏故舉其重大不誤“質其牲大”。注獲大亨也“獲”上不衍“而”字。
《震》《六二》注威駭怠解“解”不作“懈”。疏是慠尊陵貴“慠”不作“傲”?!读逑蟆肥璁斊溆惺隆捌溆小辈徽`“有其”。
《艮》《彖傳》疏謂此卦既止而不交爻又峙而不應“交爻”不誤“加交”。
《漸》《彖傳》疏以明得位之言惟是九五也“之”不誤“言”,“惟”不作“唯”?!冻趿肥枞豇欀M於河之干“於”不作“于”?!读南蟆肥栀愣赂健跋赂健辈徽`“附下”?!毒盼濉肥枞龤q有成則三四不敢塞其路“歲”不作“年”。
《歸妹》《彖》注少陰而承長陽“承”不誤“乘”。疏妹從姊嫁“姊”不誤“娣”。又妄進求寵“妄”不誤“妾”?!冻蹙拧肥桦m幼而不妄行“妄”不誤“妾”。《六五》象疏然長不如少也“然”不誤“言”。
《豐》《彖傳》疏二者由人之闡宏使大“二”不誤“一”?!毒潘南蟆肥枞罩惺⒚鞫匆姸贰懊鞫础辈徽`“則反而”。
《旅》《彖傳》注足以小亨“足”不誤“是”。
《巽》《彖傳》注處于中正“于”不作“乎”。
《渙》《上九》疏去而遠出者也“遠”不作“逖”。
《節》《彖傳》注則物不能堪也“物”下無墨丁,亦無“所”字。
《中孚》《彖》疏顯著可知“著”不誤“者”?!冻蹙拧肥韫矢兴麃怼皝怼辈徽`“求”。
《小過》《彖》疏過於小事“於”不誤“之”。又為過矯之行“矯”不作“厚”?!读肥杪牡弥形弧拔弧辈蛔鳌罢??!毒湃纷⒅亮钚≌呦踢^“咸”不誤“或”?!读濉纷⒆慵懊茈叀白慵啊辈蛔鳌笆悄恕?。
《既濟》《彖傳》注以既濟為家者“家”不作“安”。
《未濟》《大象》疏使皆得求其所“求”不誤“安”?!毒哦纷⒂媒∈╇y循難在正“施”不誤“拯”,“循”不誤“靖”。疏循難在正“循”亦不誤“靖”。
《系辭》上 疏取綱系之義“綱”不誤“剛”;下各有“綱系”,同。
第一回“卑高”節疏則貴賤非唯天地“賤”字不脫。《方以》節疏同方者則同聚也上“同”字不誤“固”。
第二回“剛柔”節疏若細別之“若”不誤“是”。
第四回“一陰”節疏一陰至謂道“至”不誤“是”。又有二三“三”字不脫。又雖無於陰“雖”不誤“班”?!栋傩铡饭澥韬闳杖召囉么说酪缘蒙耙浴辈蛔鳌岸?。
第八回末節疏謂應報對答“報對”不作“對報”。
第十二回末節疏闇與理會又則得默而成就之又據賢人之德行也“闇”字、“成”、“就”字、“德”字,并不缺。
《系辭》下
第二回“日中”節疏葛天氏“葛”不誤“萬”。“神農”節疏乃至黃帝堯舜又今黃帝堯舜之等“黃”并不誤“皇”。
第三回“利用”節注皆安其身而後動也“皆”不誤“由”。
第四回經力少而任重。“少”不誤“小”?!安贿h”節注得二者“二”不誤“一”。
第五回末節疏欲令取吉而避兇“取”不作“趣”。
第六回經困德之辯也“辯”不作“辨”。“益以”節疏物亦盈已“盈”不作“益”。
第九回“人謀”節注不勞探射“射”不誤“討”,疏同?!扒閭巍惫澥枨橹^實情,“實情”不作“情實”,重刊本同。
《說卦》第一節注嘗受命如響“響”不作“向”。疏明是伏犧非文王等“明”不誤“言”?!罢馂椤惫澥璋桩蔀榈念嫛爱伞辈蛔鳌邦~”。
《序卦》“比者”節注比非大通之道“比”不誤“此”?!芭c人”節疏皆以為人君喜樂歡豫“歡”不作“游”。“有天”節注而不系之於離也,“離”不誤“雜”。
《周易略例》無卷數,前不載序,次行但題“王弼”二字,不題“唐刑璹注”。案阮本失去《略例》,《校勘記》所據乃是岳本。此以家藏十行本為據,凡異於岳本者悉著之,其同者不復出。
《明彖》注故假設問端故曰何下“故”不作“而”。注明辯卦體所由之主“明”下無“辯也”二字,“體”下無“功用”二字。注眾不能理眾“理”不作“治”,下同。注貞正之一者也“貞”下有“正”字。注動是眾由一制也“眾”字不重。注眾皆所以得其存者必歸於一也不作“眾得皆存,其存有必歸於”,故無心於存,皆得其存也。注天下之眾皆無妄“眾”字不重。注統之以宗主“以”不作“有”。注統而推尋“統”上無“無為之一者道也君也”九字。注天地大運“大”不作“之”。注思過其半矣此有“矣”字。注多之所主上無“為至”二字。注王弼云“云”不作“曰”。注王曰“王”下無“弼”字。注棄此中之一爻“此”下有“中之”二字。注君能養人“人”不作“民”。其孰能與於此下無“乎”字。注其誰能與於此其上無“神武之君”四字,“誰”不作“孰”。
《明爻通變》注人之多僻“僻”不作“辟”。注故曰屈身“身”不作“伸”。注不能定其筭數“其筭”不作“筭其”。注詐偽長短也此有“也”字。注不必限高下“限”不作“均”:“下”不作“卑”,末無“也”字。注不必齊形質下無“也”字。注此明無識感無識下“無”不作“有”。不煩彊武“彊”不作“強”。注茍知外散之趣“外”不作“逃”。注男女睽而其志通也“通”不作“同”。注若中孚九二“孚”下無“之”字。注雖遠利追“利”不作“而相”二字。語成而後有格“成”下無“器”字。鼓舞而天下從下無“者”字。注而無過差“差”不作“不”。注而無體可窮“窮”不作“明”。注道者虛也“虛”下無“無”字。
《明卦適體通爻》注一時有豐亨之用“用”不作“吉”。注拔茅匯征下無“吉”字。注否初六“否”下無“之”字。注爻變示唯也“示唯”不作“亦準”。注則觀知動靜下無“也”字。注陽乘陰則逆“乘”不作“承”。終始之象也“終始”不作“始終”。注上為終也此有“也”字。注而動者有其應下無“也”字。注泰初九泰上無“則”字,泰下無“之”字。物競而獨安靜者“安”下無“於”字。注在中應而動“中”不作“乎”,“應”下無“有應”二字。注爻之安危在中位“中”不作“乎”。注若安節亨之例也此有“也”字。注晉之九四晉如鼠貞厲之事是也上無“若”字,“事”不作“類”,下有“也”字。注陽承於陰不作“陰乘於陽”。注不能遂無攸利是也“利”下無“之例”三字。注勿憂宜日中下無“是也”二字。注誅滅君主“誅”不作“弒”。注婦子嘻嘻終吝下無“是也”二字。
《明象》注象意者也上缺二字,“意者”不作“之意”。注象以表意言以下缺二字。言主於象“主”不作“生”,下“象主於意”同。注尋乾以觀其意也此有“也”字。注言存非象“存”不作“則”,下“象存非意”同。注矢之甚也此有“也”字,下“空守筌蹄也”、“空說龍馬也”,并同。
《辯位》注同其意也“同”不作“間”。“貴而無位”注陰居之也“陽”誤“陰”?!半m不當位”注陽居之也“陰”誤“陽”。注應之以事“事”不作“序”。爻之所處“陽”誤“爻”。注終始無陰陽之恒主也“恒”不作“?!?。
《略例》下 由於貞也“由”上無“亨”字。注離卦云利貞也“亨”誤“也”?!爸靖饔兴嬉病弊⒓葷c初三相近而不相得是志各有所存也此注與岳本全異。岳本云,《比》之六三,處二四之間,四自外比,二為五貞,所與比者,皆非己親,是有所存者也。案:《既濟六二》注居《初三》之間,而近不相得,上不承三,下不比初,與此注正合,似十行本為長。“則近而不相得”注比之六三無應於上二四皆非己親是無應則近而不相得之例此亦與岳本全異。岳本云,《隨》之六二,系丈夫九四隨有獲,是無應而相得之例也。案:《比六三》注,四自外比,二為五貞,近不相得,遠則無應。與此注正合。岳本與正文相背,其誤明矣。盧抱經學士以正文“不”字為衍文,非也。“則雖遠而相得”注同人六二志在乎五是有應則雖遠而相得之例此亦與岳本全異。岳本云,《既濟六二》有應於五,與《初三》相近情不相得之例。案:岳本亦與正文違異。抱經乃改為“則雖近而不相得”以就之,豈其然乎?注志意懷疑“意”誤“競”。
凡彖者統論一卦之體者也提行。注象各明一爻之義也此有“也”字。注應則任矣“斯”誤“則”。注其邑人三百戶無眚下無“也”字。
凡彖者通論一卦之體者也提行。大有之類是也上不畫卦,下“豐卦之類是也”同。
凡言無咎者提行。注若防其失道“失其”誤倒。言無咎者“吉”誤“言”。
《卦略》此下十一卦并缺,以八行為鈔補。
《屯》無所馮也“無”不作“無”,下并同。故不得民也“大”誤“不”。
《蒙》則困家吝“蒙”誤“家”。
《履》注復道惡盈“履”誤“復”。
《大過》故九四有應此有“故”字。
《睽》治乃疑亡也“洽”誤“治”。
《豐》宣陽發暢者“揚”誤“陽”。
《釋文》案《??庇洝匪鶕?,系通志堂本。此所出正文,皆十行本。
《乾》無悶心遜反。宋本同。此宋本系家藏單注《易》所附釋文,非盧氏《考證》及《??庇洝匪伪疽?。後并同。又凡《??庇洝匪鞅?,茲不復出。“遜”明監本作“遯”,《考證》稱神廟本,茲從《??庇洝?,改稱“監本”。後并同。案:遜、遯皆在《廣韻》二十六,雖亦無誤,然已失宋以來相傳之舊。盧氏《考證》謂監本勝通志堂本,多從刊改,殊誤後學。茲特隨文辨之?!缎?庇洝贩Q盧刻多半出宋本,亦非也。盧刻出於通志堂本,故猶多與宋本合,而其所改,則瑜不掩瑕矣。以辯徐便免反。宋本作扶免反。案:扶免是舊切,《廣韻》猶作“符蹇”,錢氏《十駕齋養新錄》所謂古人無輕唇音,而等韻家謂之類隔法者也。作便免者,乃是後人改類隔為音和,亦猶《集韻》改符蹇為平免,當非陸氏舊文。阮校反以“扶”字為非,失之矣。
《坤》利牝又扶死反。宋本同。案:《廣韻》五旨,牝、扶履切?!都崱纷鞑⒙那校约葱焓嫌忠粢??!独献印贰肮壬癫凰?,是謂元牝”,牝與死韻,可知此是古音。《考證》謂監本作扶允反為韻,良是。但以流俗所呼為證,殊不足據。閉《字林》方結反。宋本同阮校引宋本“方”作“力”,“力”即“方”之訛。監本作“兵”,亦是改類隔為音和,然已失《字林》之舊。《字林》書最古而久佚,其幸存於他書所引者,輒為淺人所改,盧刻從之,阮校復是之,不亦重可嘆邪!媾古后反。宋本同?!犊甲C》云,下俱音古豆反,此非。案:后、豆同韻,通用,非有彼是此非也。《釋文》本非一音,止作一切。祇如《坤卦》“否”字作皮鄙反,《屯卦》“否”字又作備鄙反,此則同母通用,何嘗拘於一例邪?又考《六經正誤》云,媾、古后反?!版拧弊譄o上聲,當作古逅反。然《廣韻》、《集韻》五十候,皆有“后”字,何得云古后為上聲作切?!犊甲C》蓋仍毛氏之誤也。
《蒙》梏《小爾雅》云。宋本同。宋八行注疏本亦作《小爾雅》,與《釋文》合。十行本《蒙卦》疏則作《小雅》。阮校於彼云,《小爾雅》,唐人多作小雅,《文選》注亦然,此則以閩監本作《廣雅》為是。案:《廣雅》卷七《釋室》曰,杽謂之梏,械謂之桎,蓋據此也?!犊甲C》謂《小爾雅》及《廣雅》今皆無此文,亦考之未審矣。
《比》徐:又甫履反。宋本同。《考證》云,舊本“甫”作“補”,毛居正每以徐音中“甫”當作“補”或作“浦”,後人即依毛說改之,甚非是。今於似此者,悉復其舊。案,盧說是也。甫田即圃田,古音讀“甫”為“圃”,所謂古無輕唇音也。即欲更為音和,亦當如《廣韻》之例,皆附卷末而不徑改正文。若憑臆竄改,使人不復知陸氏原文,盧氏所謂甚非是者也。阮校仍以作“甫”為非,而從監本,抑又甚矣。
《小畜》車說說云解也。宋本同。通志堂本作“《說文》云”,雅雨堂本“云”作“文”,蓋皆臆改。今《說文》作說,釋也,不作解也。
《履》坦坦吐但反。宋本同。案:“但”在《廣韻》二十三旱,與“坦”同韻,作“但”是也。盧本作“旦”,則誤上聲為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