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經部一

易類

周易十卷(宋刊本)

《經》九卷,《略例》一卷,通為十卷,與晁氏《郡齋讀書志》合。分卷與陸氏《釋文》、《開成石經》、相臺岳氏本合。九卷中分《序卦》第十、《雜卦》第十一為子卷,亦并合。卷一首行題“《上經乾傳》第一”,下夾注《釋文》“周代名也”云云,至次行止。三行題“王弼注”,四行題“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釋文》附。”卷二以下無“唐國子”至“《釋文》附”二行。《系辭》以下題“韓康伯注”。每半葉十二行,行廿一、廿二字不等。注用雙行,行廿八字。宋諱“殷”、“匡”、“筐”、“恒”、“貞”、“徵”、“懲”、“構”、“媾”、“遘”、“慎”等字,皆闕筆,而“敦”字不闕,蓋孝宗時刻本也。其經文之異於通行本者,如《比》“初六,終來有它吉”,《象傳》“有它吉也”,皆不作“他”;《大有象傳》“明辯晢也”,不作“辨晳”;《坎》“九五,祇既平”,不作“祗”;《困》“六三”,及《系辭》“據于蒺藜”,皆不作“藜”;《系辭》“兼三材而兩之”、“三材之道也”,皆不作“才”;《序卦》“傷於外者必反於家”,不作“其家”:“決必有遇”不作“有所遇”:“物不可以終動,動必止之”,不作“終動止之”,俱與相臺岳氏本同。惟《乾文言》“可與幾也”,“與”下有“言”字;《復》“初九,無祇悔”,不作“祗”;《中孚》“九二”及《系辭》“吾與爾縻之”,皆不作“靡”;《系辭》下“力少而任重”,不作“力小”;《雜卦》“蠱則飾也”,不作“飭”:“遘遇也”,不作“姤遇”,與岳本異。至注文之異,尤不勝數。今略舉之。若:《遯》“上九,下,繒繳不能及”,不作“矰繳”;《大壯》“上六,下,持疑猶與”,不作“猶豫”;《巽彖》下“巽弟以行”,不作“巽悌”,皆與《釋文》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下,有注十三字云:“易,所以和天道,明地德,理行義也。”《雜卦》“小人道憂也”下有注十八字云:“君子以決,小人長其道,小人見決去,為深憂也。”此二條,各本并脫,惟日本山井鼎《考文》、盧抱經學士《群書拾補》載之而已。《略例》亦附《釋文》,首題“《周易略例》”,側注“并敘”二字,下題“《唐》四門助教邢璹注”,序中“孔仲尼之論增輝於大陽”,均與岳本異。序後題“《周易略例》卷第十”,下雙行注云:“略例者,舉釋綱目之名,統明大理之稱。略,不具也;例,舉并也。然以先儒注《易》二十馀家,雖小有異同,而迭相祖述,推比王氏,所見特殊,故作《略例》二篇,以辯諸家之惑,錯綜文理,具錄之也。”此注惟官本有之,而文又小異,故詳著之。是卷凡“無”字,除引《經》“無妾”等,皆不作“無”,與唐《石經》合,視岳本更為近古。《經》惟《易》為完書,流俗傳刊,日失其舊,是正文字,賴有宋槧,而是本足資訂補,尤非他宋槧可及,故以弁冕群籍焉。卷末有明人題記數則:一曰“萬歷庚辰三月二日文嘉閱”;一曰“天啟七年丁卯歲三月六日董其昌觀於頑仙廬”;一曰“崇禎壬申午日黃子羽攜過青瑤嶼,與張異度同觀,去先叔祖文水翁題識時已五十二年矣。震孟”。一曰“崇禎甲戌陽月過趺影齋焚香觀,陸孟鳧、曹孟林、葛君常在座。文從簡。”後又有秦文恭公跋。(前後有“玉蘭堂圖書記”、“元宰”、“文震孟印”、“叔介”、“伯符”、“闕氏收藏圖書”、“約齋”、“子晉”、“汲古閣主人”、“海虞毛晉”、“子晉圖書記”、“乾學徐健庵”諸朱記。

周易注疏十三卷(宋刊本)

首題“《周易注疏》卷一”,次題“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敕撰”,馀卷并同此式,不題“王弼注”,《系辭》亦不題“韓康伯注”。其分卷則《乾》一、《坤》二、《師》三、《大有》四、《復》五、《咸》六、《損》七、《鼎》八、《旅》九、《系辭》上十、《系辭》上第六章十一、《系辭》下十二、《說卦》十三,蓋猶是孔氏舊第,與《直齋書錄解題》合,序稱十四卷者,殆并《略例》計之也。經文與前單注本多同,惟“可與幾也”,“與”下無“言”字:“吾與爾靡之”,不作“縻”:“物不可以終動,止之”,無“動必”二字,三處為異。馀詳陳仲魚《經籍跋文》。《正義》之例,先釋經,後釋注。釋經,不標起止,總系一節之後。釋注,則標注起止,總系釋經之後。自後刻本以總釋者隨注分系,遂多舛錯。如《乾文言》釋六爻發揮之義,反列上段《乾元》節下,其馀移易前後,改削字句,文義致多不貫。此則初無割裂,經注與《正義》原本尚可推尋其舊。《系辭》以下亦總系每章後,不分列各段注末,與前一例考十三卷本。此外惟錢求赤鈔宋本,(求赤,邑人,名孫保。)山井鼎《考文》所引宋本而已。錢本悉與此同,蓋即此所自出,但轉寫不無訛脫。(案:錢校蓋據明監本,故失校處每同監本。所影亦未是宋式。載《群書拾補》,可證也。)《考文》本上下經皆同,而《系辭正義》則散在各節注下,漸改舊觀;惟不似十行本,以釋一章大義者分列每章之首,猶為差勝,是此實為注疏合刻最初本也。此本之異於他本而足正其訛者,已備載《考文》,而盧氏《群書拾補》、阮氏《校勘記》又引之,其同者無煩復述,其不同者,如:《蒙初六疏》“小爾雅云”不作“小雅云”;(上家藏本,下《考文》本,馀并仿此。)《大有初九注》“術斯以往”,“以”不作“之”;《蠱彖傳疏》“往當有事”,“往”不作“位”;《臨六三注》“居剛正之世”,“世”不作“前”;《賁六五注》“賁于邱園,帛乃戔戔”,“園”不作“束”,又“乃得終吉”,下有“也”字;《困六三疏》“難得配偶不同”,注作“耦”,與《九四疏》“惜其配偶”一例。《鼎彖傳疏》“特牲而已”,“牲”不作“牡”。又,《上九注》“高不誡亢”,“誡”不作“誠”;《漸九五象疏》標注“進以正邦,三年有成”,“年”不作“歲”,“成”下無“者”字,與錢本同;《既濟彖傳注》“以既濟為象者”,“象”不作“家”;《系辭》上“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注“故順通天下”,“順”不作“顯”:“盛德大業,至矣哉”注“圣人功用之母”,“母”不作“無”:凡此數條,皆足資參考,因悉著之。馀如《咸卦九三》有疏一段,凡百字,亦并不脫。讀注疏者,當以此為祖本矣。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皆頂格。經下夾行注皆有“注云”二字。疏上則作陰文大“疏”字。疏仍夾行,行亦十九字。遇“敬”、“殷”、“匡”、“恒”、“貞”、“桓”、“構”字皆闕筆,而“慎”字不闕。陳仲魚謂即《九經沿革例》中所稱紹興初監本也。每葉楮背有“習說書院”長方印,知出宋時印本,惜首卷失去。仲魚於周漪塘家借錢本補全。首有《進五經正義表》,亦各本所無。盧抱經據以載入《群書拾補》中。惟後無《略例》、《釋文》,今以明翻八行本補之。卷末有仲魚題識,已刻入《經籍跋文》,茲不復錄。(卷中有“陳鱣所藏”朱記。)

周易兼義九卷略例一卷音義一卷(宋刊本)

首行題“《周易兼義上經乾傳》第一”,次行題“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敕撰《正義》”,三行題“王弼注”。《系辭》以下題“韓康伯注”。《略例》次行題“王弼”。《音義》首行題“《經典釋文》”,越數格,題“《周易音義》”,次行題“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徐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撰”。分卷則改孔氏十三卷本以從王、韓注本,而又改“《泰傳》第二”為“《需》”,“《噬嗑傳》第三”為“《隨》”,而注本、《正義》本舊式自此皆失矣。每卦經文連注疏,行行頂格,其爻辭及《彖象》、《文言》等并不提行。注皆夾行,不作中等字。每半葉十行,行大字十八,小字廿四。葉心間有“正德六年”及“十二年”字,則修版也。故亦名正德本。阮氏謂十行本無《略例》,蓋其所藏適闕,遂誤認為無耳。曰《兼義》者,阮氏謂兼并《正義》而刻之,以別於單注本。陳仲魚氏謂他經音義附每節注後,獨《周易》總附卷末,故題為《兼義》而不稱“附音”。似阮說為長。案:阮氏《校勘記》,南昌府學重刊宋本皆據是書,方盛行於世。顧以是本核之,頗多不同。其不同者,是本往往與家藏宋單注本、宋八行注疏本,及《校勘記》所引岳本、錢本、宋本合,阮本多誤,同閩監、毛本均是十行本,何以違異若此?蓋阮本多修版,其誤皆由明人臆改,是本修版較少,多可藉以是正舊。嘗為校《校勘記》并摘《略例》之異於岳本者以存十行本之真,補阮本之闕。《釋文》則兼及盧氏《考證》,并附於後:

《易序》《八論》第二以為伏羲重卦“重”不誤“畫”。正文所出,據家藏十行本。注中所出,據《校勘記》及重刊本。下并仿此。

《乾》《九五》注非飛如何“如”不作“而”。《上九》疏天而極盛“天”不誤“大”。《大象》疏乾是用名“是”不誤“則”。《象傳》注反覆皆道也。“覆”不作“復”。鈔錢本、重刊本同。又。退則潛處在淵“則”不誤“在”。《文言》《九三》節注解怠則曠“解”不作“懈”。又疏注“處事之極”至“解怠則曠”“解”亦不作“懈”。重刊本同。《九四》節疏猶依群眾而行“依”不誤“非”。《上九》節疏圣人設誡“誡”不作“戒”。《乾元者》節疏初末雖無正位“末”不作“上”。《君子以成》節疏下文即云“文”不誤“又”。

《坤》《六五》《象傳》疏故云文在中“在”下不衍“其”字。《文言》第一節注動之方正“正”不誤“直”。第三節疏故曰即不疑其所行“即”字不脫。第七節疏然猶未能離其陰類“陰”不誤“陽”。

《屯》《彖傳》疏二盈也“二”不誤“一”。又其例不一“例”不誤“義”。《六二》疏。則得共五為婚媾矣“共”不誤“其”。《六三》疏。故不得為幾微之幾下“幾”字不誤“義”。

《蒙》《彖》疏一理而則告之“則”不作“剖”。《彖傳》注無剛決中“決”不誤“失”。《大象》疏君子當法此蒙道“法”不誤“發”。《九二》疏群蒙悉來歸己“群”不誤“童”。又在內理中“在”不誤“任”。又正義曰“正義”不誤“王氏”。又以己之剛陽“剛”不誤“兩”。《六五象》疏而事委任於二“事”不作“專”。又是貌巽也“巽”不作“順”。

《訟》《彖傳》疏已自不可“自”不作“且”。《初六》注必辯明也“也”不作“矣”。《九二》疏不易之田歲種之;一易之田休一歲乃種;再易之地休二歲乃種重刊本同。愿校云:閩監、毛本“地”改“田”,指下句言,本無誤。覆校云:毛本上文“不易之地”、“再易之地”,皆改作“田”。不知自宋本至監本,上二句從未有作“地”者,何乃云毛本改之邪?又案:八行宋本“地”字本缺,十行本始補“地”字,閩監、毛本悉因之。《正義》引書,不盡合於原文,安必作“地”者為是?似未可據《周禮》以改舊本也。《比》《彖》疏比是寧樂之時“比”不誤“此”。《六三》注二為五貞“貞”不誤“應”。《九五》疏二以其顯比親者“二”不誤“五”。

《小畜》《彖傳》疏不被擁抑“擁”不作“摧”。

《履》《上九》疏是其不墜於禮又禮道大成“禮”、“禮”皆不作“履”。

《泰》《彖傳》疏止由天地氣交“止”不作“正”。《初九象》疏往行而得吉“往”不作“征”。《六五象》疏止由中順行其志愿“止”不作“正”。

《否》《大象》疏以居行位“祿”誤“行”,不誤“幸”。《九五》疏恒念其亡其亡“恒”誤“怛”,不誤“但”。

《同人》《彖傳》疏之主別云同人曰者“之”不誤“為”。《大象》注天體於上“於”不誤“在”。

《謙》《彖》疏凡易經之體“凡”不作“況”。《彖傳》疏故云君子之終也不脫“也”字,重刊本同。《六二象》疏鳴謙得中吉也“中”不誤“終”,重刊本同。

《豫》《彖傳》疏故嘆之以示情“故”不作“且”。《六二》疏相守正得吉也“正”不誤“善”,重刊本同。

《隨》《大象》疏晦冥也“冥”不誤“宴”。

《蠱》《彖》疏又於此宣令之後三日“於”不誤“如”。

《賁》《彖傳》疏故小利有攸往“往”不誤“住”。注解天之文又解人之文二“解”皆不誤“觀”。《六五》疏則不縻費財物“則不縻”不誤“用不士”。

《無妄》《六二》疏皆是不為其初“初”不作“始”。《六三》疏六三陰居陽位“三”不誤“二”。

《大過》《九二》疏心無特吝“特”不作“持”。《九四象》疏下必不橈弱“弱”不誤“若”。《九五》疏不能得女妻“得”不誤“使”。

《坎》《彖》疏二者人之行險“二”不誤“一”。又內心剛正“內”不誤“因”。《彖傳》注險陗之極“極”不誤“釋”。疏險難有時而用“難”不誤“雖”。《大象》注重險縣絕“縣”不作“懸”。

《咸》《初六》疏則譬於拇指“於”不作“如”。

《大壯》《彖傳》疏故正大即天地之情“即”不作“則”。《大象》注而順禮也“禮”不誤“體”。

《晉》《大象》疏之少反“少”不作“召”。《九四》能游不能渡谷“渡”不作“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建省| 昌宁县| 石渠县| 宝鸡市| 新晃| 渝北区| 紫金县| 华安县| 车险| 勃利县| 盐城市| 荃湾区| 台东县| 尤溪县| 子长县| 洛宁县| 门源| 镇原县| 成武县| 朝阳市| 南川市| 阳原县| 扎鲁特旗| 治多县| 汤阴县| 蕉岭县| 砚山县| 阳泉市| 宜都市| 宣威市| 于田县| 施甸县| 麦盖提县| 奈曼旗| 中牟县| 松江区| 乌兰浩特市| 诸城市| 仪征市| 象山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