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四
禮類
纂圖互注周禮十二卷(宋刊本)
是書首題“《纂圖互注周禮》卷第一”,次行頂格題“《天官冢宰》第一”,夾注音義,下越格題“《周禮》”,又越格題“鄭氏注”。三行,經文起。以下卷式同。前列篇目,又《圖說》二十七葉,較海昌陳氏所藏宋刻小字本少八葉,而首尾已全,殆重刻有并置處耳。圖各有說,與陳氏《禮書》所云合,陳氏本有《周禮纂圖》也。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注,行二十五字。左方欄線外刻篇名、卷數、葉數。注中《重言》、《重意》、《互注》,字作飛白文。其經注勝於通行注疏本者,與宋刻巾箱本略同。(卷首末有“橫證閣書畫印”、“檇李項藥師藏”、“文石讀書臺印”、“項靖之印”、“寶墨齋記”諸朱記。
周禮注六卷(宋刊殘本)
此書首題“《周禮》卷第一”,次行頂格題“《天官冢宰》第一”,越四格題“《周禮》”,越一格題“鄭氏注”,下“五官”同。余仁仲本亦同此式。阮氏云:“凡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古刻經典皆然,今本多割裂舛錯矣?!比珪?,今存卷一《天官》上,卷三《地官》上,卷五、卷六《春官》上、下,卷十《秋官》下,卷十一《冬官》上。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注雙行,行十八九字不等。附《重言》、《釋音》,音用《釋文》。於“慎”、“恒”、“貞”字皆闕筆。每葉左方欄錢外標“六官”卷第,長僅四寸,寬三寸,而字畫纖細精整,乃宋刻之精善者。邑中錢氏孫保家藏宋槧小字本,今在文選樓阮氏,全闕天、地、秋三官,此尚存其半。其經注之異於通行本者,如:《天官》“閽人”,囗〈門外昬內〉從“昬”,與《釋文》合,蓋改“囗〈門外昬內〉”為“閽”始於唐《石經》,諸本仍之,是本獨與陸元朗所據同也。《大宗伯》注:《禮特牲》曰,宗人升自西階。“禮”不誤“郊”,“階”不誤“皆”。視監、毛本俱勝?!班怼锤锸稀淀V氏”注:四夷舞者所屝也?!皩小辈蛔鳌办椤保c《釋文》合,可據以?!稘h制考》之訛。其經用古字,注用今字,猶可考尋,不同後來諸本之舛錯,益信舊刻之足貴也。舊藏泰興季氏,昆山徐氏。(卷首有“季印振宜”、“滄葦”、“季振宜讀書”、“徐健庵”諸朱記。)
禮經會元四卷(元刊本)
題:“宋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贈開府儀同三司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一百戶食實封一百戶謚文康葉時著。”其書,公授門人丹山翁同父,後公六世孫廣居得之翁氏,至正二十五年江浙行省右丞海陵潘元明刻之,有元明及臨海陳基序,廣居跋,此書第一刻本也。(卷首有“人中龍鳳”、“修篁精舍”、“金范”諸朱記。)
周禮句解十二卷(宋刊本)
題:“魯齋朱申周翰?!濒旪S,又有《左傳句解》,皆黨塾課本也。案宋有兩朱申:一江西人,字繼宣,太學生;一新安人,淳祐間,以朝散大夫知江州,著書者不知何屬。此麻沙本刻於宋末,其序官皆刪去。每半葉十行,行廿五字。夾注在各句下。卷末有“姑蘇吳岫家藏”六字。(卷首末有“吳岫”、“葉樹廉印”、“石君樸學”、“扶疏山館”、“青箱世業”、“邵印恩多”、“朗仙”諸朱記。)
周禮集說十一卷復古編一卷(明刊本)
元陳友仁編并序。是書得宋人舊本編輯,非其自著書也。前有《凡例》、《綱領》,每官有《總論》,末附俞庭椿《復古編》一卷,亦題陳友仁編。其標目則云《周禮復古編》卷第十二,蓋合《集說》并數耳。案:《千頃堂書目》云,《周禮集說》十二卷,內《地官》末卷亡。明關中劉儲秀補注。據此,則黃氏所見本,《地官》尚非全闕,此則《地官》二卷俱系劉補。又劉補在卷三、四,其卷皆復出,或後人不欲易陳氏舊第,故以劉補編入而不增卷也。明成化間閩撫張瑄刻於建陽書院。
周禮集傳十六卷(鈔本)
元毛應龍撰。其書博校諸家注釋,而自注則以“應龍曰”別之,諸家書目,俱作二十四卷,今館本編為十六卷,實完書也。
周禮補亡六卷(元刊本)
元丘葵撰。漢儒以《考工記》補《冬官》,至宋臨川俞氏庭椿著《復古編》,樂清王氏與之作《周官補遺》,謂《冬官》未嘗亡,即錯見“五官”中。丘氏承其說,以更定之,與俞、王二書亦間有出入。題曰“《補亡》”,又曰“《周禮全書》”。案:《復古編》成於淳熙間,朱子見之,以為考索甚當,鄭、賈以來,皆當斂衽退三舍,則丘氏此書,亦非妄作。後來,吳文正據《尚書周官》以考《周禮》,亦以為“五官”皆錯雜,而縣師、廛人之類,知為《冬官》之文。況《考工記》一篇,前人皆謂識古制者所作,非即《冬官》也。後人尊信漢儒,以俞、王、丘之說為竄亂古經,大肆詆諆,蓋恐人無昔賢之識而不知而作,非諸家之言,必無可取信也。是書前列泰定甲子葵自序,次列治《周禮》姓氏;漢四人,唐二人,宋四十四人。又次序目。每卷首行題“《周禮》”;次行題“清源釣磯丘葵吉甫學”;三行題“古濠葛欽敬之重刻”。(卷首末有“樸學齋”、“葉樹廉印”、“石君”、“歸來草堂”諸朱記。)
右周禮
儀禮注疏十七卷(明刊本)
題:“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後學廬陵陳鳳梧編校?!苯涀鞔笞郑⑴c疏皆作雙行小字。經下接注,不標注字。疏文上標一“疏”字。案:《南雍志》云,《十三經注疏》刻於閩者,獨缺《儀禮》,以楊復圖說補之。嘉靖五年巡撫都御史陳鳳梧刻於山東,以板送監,是此本為南雍本也。(卷首末有“吳印蔚光”、“湖田外史”、“汲古藏書之家”諸朱記。
儀禮圖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元刊本)
宋楊復撰。是書前列朱文公《乞修三禮奏劄》,次列紹定戊子復自序,又次為寧德陳普序。據陳序,知此本為昭武謝子祥所刻,朱氏《經義考》分列二書,誤以陳序屬《旁通圖序》,中“荊舒王氏加踐蹂”之“蹂”誤“跡”。
儀禮要義五十卷(影鈔宋本)
宋魏了翁撰,卷第悉依賈《疏》原本。今傳景德單疏本,已多闕佚,分卷幾不可知,覈此書,猶可考見。其中文與今通行注疏本異者,每與單疏本同。是書傳本亦稀。《經義考》注:未見;惟云《聚樂堂藝文目》有之。此從歸安嚴氏元照藏宋本影寫。元和顧氏廣圻以單疏本校過,後有澗翁朱筆跋。(卷首末有“顧印廣折”、“顧澗薲藏書”二朱記。)
儀禮逸經逸傳二卷(明刊本)
元吳澄撰。前列李俊民序。卷末,程敏政跋。此書勝環谷汪氏《補逸》,竹垞朱氏稱之。據程《跋》,知元至正間,李莊定刻置國子監崇文閣,明天順初板已亡失,弘治丁巳篁墩得楊君謙藏本,重刻於新安縣學。(卷首有“滄葦”朱記。)
重刊儀禮考注十七卷(明刊本)
元吳澄撰。明林昇序。案:文正三《禮》皆有考注,全書六十四卷。元時未有刻本,明成化庚寅建昌守謝士元以張元楨錄本刻成。楊文貞謂為晏璧竄改,非文正之舊。此本為林伯剛所刻,乃再刻本也。
內外服制通釋七卷(鈔本)
宋車垓撰。前有至元後己卯葛屋野人牟楷仲裴序。是書專明喪服之制,由正服以及義服、加服、降服,足補《家禮》所未備。後有至元後戊寅男瑢從子惟賢跋。又有至元後庚辰東海布衣此山張復跋。案:原書九卷,竹垞所藏本已缺第八卷,以後則二卷久佚矣。
右儀禮
禮記十六卷(宋刊殘本)
此南宋附《釋文》本。首行,題《禮記》篇第;次行,題篇名;三行,下三格題“《禮記》”;又二格曰“鄭氏注”;又二格曰“附陸氏《釋文》”。四行,經文起,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注雙行,行二十六字。所附《釋文》皆全錄,不同岳本有刪節。其出字概用陰文標識。句有點逗。每節末句不點,與岳本同。書中“玄”、“殷”、“匡”、“恒”、“徵”、“讓”、“桓”、“完”、“慎”字闕筆,外加墨圍。“酳”、“貞”、“樹”、“豎”、“煦”、“遘”字,但加墨圍,不闕筆?!督洝纷⒆峙c撫州、岳本略有出入,而未能勝於二本。板刻精整,楮印如新。惜闕卷一至四。卷末有元人楷書題云,“至正癸卯五月望日匯南生重整於姑蘇城東之書館”,下鈐“徐榘叔度”白文朱記。(卷中有“仲含氏”、“歲寒堂記”、“章庸”諸朱記。)
禮記五卷(宋刊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