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7章 李白(4)

詩人是明明有許多話急于要講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嚨喊破了,也決不會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補”!況且詩人自己也心緒如麻,不想說,但又不忍不說。因此,寫詩的時候不免若斷若續,似吞似吐。范梈說:“此篇最有楚人風。所貴乎楚言者,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而辭意反復行于其間者,實未嘗斷而亂也;使人一唱三嘆,而有遺音。”(據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轉引)這是很精到的見解。詩人把他的情緒,采用楚歌和騷體的手法表現出來,使得斷和續、吞和吐、隱和顯,消魂般的凄迷和預言式的清醒,緊緊結合在一起,構成深邃的意境和強大的藝術魅力。

(余恕誠)

蜀道難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妒竦离y》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為什么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痹娙艘钥鋸埖墓P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人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岳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于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閻昭典)

梁甫吟

梁甫吟

李白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

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

梁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云感會起屠釣,大人屼當安之。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間曲調,音調悲切凄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李白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之句,顯然是襲用了諸葛亮那首的立意。詩大概寫在李白“賜金放還”,剛離開長安之后。詩中抒寫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對理想的期待,氣勢奔放,感情熾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凄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發。

接著,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歷史故事。一是說西周呂望(即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于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說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后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云人物。詩人引用這兩個歷史故事,實際上寄寓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這里聲調高亢昂揚,語言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龍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猶如一陣凄風急雨劈面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象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你看,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著夭矯的飛龍來到天上??墒牵瑑磹旱睦坠奁鹛旃?,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恐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只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游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盡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衛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么強烈,就象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床突然進入峽谷險灘一樣,旋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并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家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奸們象惡獸猰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于危險的焦原仍不以為苦。詩意象是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在現實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設想了。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么“手接飛猱”兩句之后,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卷”兩句之后,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墒窃娙藚s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涌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盤旋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著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后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沉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鋒一折,“張公兩龍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干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最后仍能際會風云,建立功勛,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云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卻仍在用各種辦法自我慰藉,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营口市| 唐海县| 临江市| 陇西县| 临汾市| 临沂市| 馆陶县| 旬阳县| 独山县| 罗平县| 宜川县| 南昌县| 伊宁市| 大余县| 航空| 温宿县| 改则县| 衡东县| 大宁县| 海兴县| 台前县| 资中县| 扎鲁特旗| 麻阳| 怀集县| 白玉县| 鹰潭市| 阜康市| 巨野县| 湖北省| 会昌县| 临桂县| 平邑县| 泗水县| 蚌埠市| 万州区| 东辽县| 西宁市| 福州市| 临泽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