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獸
鳶、鴿、鸛、鹡鸰、雉、烏、燕、鳩(即斑鳩也。與內地異;色青黑者曰斑鳩甲、項下赤色者曰火鳩。又有一種身綠、嘴足皆紅者,曰金鳩;惟淡水出)、鷺、畫眉(與內地等;但眉無白者)、鸜鵒(即八哥)、布谷、鳧、鷗、海雞母(黑色,腳綠,比雞較大,宿海嶼中;故名。骨脆而味甚美)、鴛鴦、翡翠(俗名釣魚翁。嘗宿水道,伺魚而食之)、白鷴、長尾三娘(鷴之屬。色青,光彩照人。一名練雀)、烏鹙(身黑、尾長,較小于鷹;能搏鷹、鷂、鳶諸惡鳥)、伯勞(鵙也)、黃鶯、鷹、鸕鶿、鵂鹠(即鴟鸮)、雀、白頭翁、海鵝(俗名南風戇,又名布袋鵝;常于海濱獵魚。翎可為箭羽)、蓽雀(似雀而小,紫色;唧唧善吟。置籠中,能自來去)、白鳩(每當五更則鳴,或謂之知更烏)、竹雞、鷂、鷦鷯(「通志」謂之鷦鴱?!笭栄拧梗骸禾蚁x鷓,其雌鴱』。一名韈雀,一名巧婦。土番「出草」,聞其聲則返)、鬼車(俗名九頭鳥)、彩囊(以下六種,「舊志」未載;今補入,詳見「附考」)、五鳴雞、雷舞、番蓽、囗〈赤鳥〉鸛、倒掛(自內地來)。--以上羽之屬。
附考
長尾三娘,朱喙、翠翼、褐脊,彩耀相間;尾長盈尺,臺人因而名之。生于諸羅深山,中土罕有見者(「臺海采風圖」)。
白鳩,每當風雨,舞翅盤旋;霜衣雪襟,可為近玩?;蚝魹檠篪?,云自咬囗〈口留〉吧來者。初開臺時,一只不下二十金;近飼養將雛者多,價不及十分之一(「使槎錄」)。
白鳩能知氣候,每交一時,即連鳴數聲(「臺灣志略」)。
綠鳩,紺嘴、碧毛,艷深鸚鵡。惟不善鳴,遜白鳩(同上)。
海八哥,黑身、紅頂、綠足,一名田雞。烏須,鷙鳥也;能搏擊羽族。尾長黑色,時集于田間牛背上(「使槎錄」)。
烏鹙似八哥,而通體皆黑,喙如錐,尾長;飛最疾。鳴如黃鶯,善作百鳥聲;夜則隨更遞喚。能搏鷹鹯,遇諸惡鳥飛空中,則竄啄其胸脅;鷹鹯飛較遲,爪不能及,負痛飛鳴而去。宿處,惡鳥不敢近(「臺海采風圖」)。
彩囊似雞而小,頂上有五彩囊(「使槎錄」)。
五鳴雞大如鵪鶉,頂白。每漏下一鼓,則一鳴(同上)。
雷舞,鳥名;蒼赤色,聞雷則舞(同上)。
白八哥、白畫眉,亦未見。或云:鹽水港統領埤加冬樹大數圍,其上每年生白八哥;相近居民伺其將雛,攫而飼之(同上)。
番蓽形似燕,背淡黑色,腹下色黃,尾長;飛則鳴、行則搖,類鹡鸰(「諸羅志」)。
囗〈赤鳥〉鸛俗呼食蛇鳥,狀似鶴略小而短尾,周身毛羽淡紅色。專食蛇虺,知探蛇穴,以嘴啄洞口令自出;或口銜而飛空中,頭尾皆動(「臺海采風圖」)。
倒掛鳥似鸚鵡而小,翎羽鮮明,紅綠相間;緣枝循行。喙如鉤,足短爪長。性好倒掛,夜睡亦然。種出東洋呂宋(同上)。
牛(水牛自內地來,研蔗煮糖。黃牛近山多有,取而馴習之,用以耕田、駕車)、馬(從內地來。近亦有牝而生者)、狗、豬、羊、貓、雞、鵝、鴨、番鴨(似鴨而大,毛有小采,嘴腳朱色。肉粗味減。來自外洋)、番豬(毛黃色)。--以上畜之屬。
附考
臺灣多野牛,千百為群。欲取之,先置木城四面,一面開門,驅之急,則皆入。入則扃閉而饑餓之,然后徐施羈靮,豢之芻豆;與家牛無異矣(臺海采風圖)。
馬小而力弱,異于內地;內山有山馬(同上)。
水沙連、紅頭嶼出黃羊,有鬻其皮以為褥者(同上)。
番鴨大如鵝,足微細;兩頰紅如雞冠,雄者色更赤。畜之常飛去。人每載入內地,然褷褷唼唼,無足充玩(同上)。
艾葉豹(臺產者,稍大于犬而無害于人?;蛎烩ⅲ?、熊、麋、鹿、麂、麇(即獐)、囗〈鹿外酉內〉(似鹿而大)、兔、猴、山豬、獺、山羊(能陟峻,生深山中。皮堪作鞋)、鼠、野豬(牙利如鐮)。--以上毛之屬。
附考
臺山無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為土番鹿場,今則漢人墾種,極目良田,遂多于內山捕獵。角尾單弱,絕不似關東之濯濯;角百對,只可煎膠二十余斤。鹿雖多,街市求一臠不得。冬、春時,社番截成方塊,重可斤余,皆用鹽漬;運致府治,色黑味變,不堪下箸,而值亦不輕(「使槎錄」)。
鹿以角紀年,凡角一岐為一年,猶馬之紀歲以齒也。番人世世射鹿為生,未見七岐以上者。向謂鹿仙獸多壽,又謂五百歲而白、千歲而元,特妄言耳。竹塹番射得小鹿,通體純白,角纔兩岐;要不過偶然毛色之異耳,書固未足盡信也。鹿生三歲始角;角生一歲解,猶人之毀齒也。解后再角,即終身不復解;每歲止增一岐耳(「稗海紀游」)。
牝鹿以四月乳,未乳極肥。腹中胎鹿,皮毛鮮澤,文彩可愛。又牝鹿既乳,視小鹿長,則避之他山,慮小鹿之淫之也。獸之不亂倫者惟馬,牡馬誤蒸則自死;牝鹿自遠以避(同上)。
熊之類不一:有豬熊、狗熊、馬熊、人熊之異,各肖其形。諸熊毛勁如鬣,又厚密,矢鏃不能入。蹄有利爪,能緣木升高,蹲于樹巔;或穴地而處。人以計取之,無生致者。腹中多脂,可啖。掌為八珍之一,膾炙人口;然不易熟。庖人取其汁烹他物為羹,助其鮮美;一掌可供數十烹。若為屠門之嚼,胎笑知味矣(同上)。
山豬,蓋野彘也。兩耳與尾略小,毛鬣蒼色稍別。大者如牛,巨牙出唇外,擊木可斷。力能拒虎;怒則以牙傷人,輒折脅穿腹。行疾如風,獵者不敢射。又有豪豬,別是一種。箭如猬毛,行則有聲;雖能射人,不出尋丈外(同上)。
福州東島,視澎湖為近;內惟產鹿千百群。島人捕得,取其腸胃連糞食之,以為至美。其全體,則鬻之福州人。今所鬻鹿脯、鹿筋,皆東島物也(「玉堂薈記」)。
山鼠,土人捕獲,以蔗梗填腹,去毛炙黃,合豬肉煮食(「使槎錄」)。
山貓,取其毛以束筆,微短而軟。鄉間亦有捕蟬,紙裹煨熟以下酒者(同上)。
蟲魚
蜂、蟻(盈幾案間皆是。有赤色而極小者,為黃絲蟻;色黑而走疾者,為走馬蟻;色白而生于濕處者,曰白蟻。凡衣服、器物近濕處,多為所壞)、蟬、蝴蝶、蝙蝠、蝦蟇、蟋蟀、蜘蛛、蜥蜴(似蛇身扁,四足;長五、六寸?!刚f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守宮也』。臺之蝘蜓能鳴,其聲嘎嘎;或謂過澎湖則不鳴)、蜻蜓(至冬猶群飛)、螢、蛩、螽斯、螳螂、螟蛉、蜾蠃、蠅虎、蜈蚣、蛇(臺產有數種:一名山辣,長六、七尺,專補鼠;一名草花仔,長一、二尺,俱不傷人。一名龜殼花,背有文如龜紋。一名飯匙倩,頭扁如飯匙,見人頭昂二、三尺,惟尾貼地,噴鼻有聲。一名青竹絲,長一、二尺,色青如竹、故名。三者嚙人,最毒)、蜂虎(狀似燈蛾而大)、水蛭(即螞蟥也。內山最多)、蠅、蚊、螥螂(臺多藏櫥中。「漳志」謂之蝤蟲。煎食解毒最神)、蛾、蠹、灶雞、蜣螂、毛蟲、蚯蚓、蜓蚰、蛙(土人帶皮食之)。--以上蟲之屬。
附考
簸箕甲,蛇之最毒者。大者數尺,身有橫紋,黑白相間;俗名手巾蛇。甲有毒汁,經行處草木皆萎,牛馬不食。嚙人,數十步立死。其骨必搗爛遠擲之,誤踐亦能刺足殺人。閩地多有「臺海采風圖」)。
北路有巨蛇,可以吞鹿,名鉤蛇;能以尾取物。孫元衡有「巨蛇吞鹿歌」云:『一島三千麋鹿場,甡甡出谷如牛羊。臺山不生白額虎,族類無憂牙爪傷。野有修蛇大如斗,颼颼草木腥風走。氣騰火焰噴黃云,八尺斑龍入巨口。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獰蕃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爭逃鉤。我聞巴蛇吞象不煩咬,三歲化骨何陰狡、爾鹿爾鹿甚微細,此蛇得之應未飽』(「赤嵌集」)。
余始來此,坐檐下,有聲如雀,卻不見有飛鳥;后乃知為蜥蜴鳴也。林僉事麟焻「使琉球竹枝詞」:『靜聽盤窗蜥蜴聲』;其自注云:『蜥蜴能鳴,聲如麻雀』。海外蜥蜴,俱能鳴耳(「赤嵌筆談」)。
海舟夜眠,潛伏艙內,尚喜無蚊。臺地四時皆受其害,更有不見不聞而為所刺,愈抓搔則愈癢。「閩小紀」云:『閩地有小蟲若微塵,視之不見,刺人較蚊蚋尤甚,密帷亦不能間之;名「沒子」』(同上)。
四時階砌蛩聲鳴不絕,蟬于二月即嗓樹間。聽蟲鳴以占候,未可與此地律也(同上)。
蜈蚣腹下有光,夜間青熒閃爍如螢,毒氣如硫磺;以足踏之,光熠耀不絕(同上)。
蜥蜴,俗呼為四腳蛇。四足各有爪,長尺余;黑脊,左右皆黃絲繞之。能浮水??诙径惑?;若捕急,則嚙人立斃。每當雨多、露濃之后,橫路暴日;故一名涂釘云(「臺海采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