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產柑橘,味俱酸。有公孫橘,前生者紅、后生者青,花實四時相續。沈文開「雜記」:『番橘出半線,與中原橘異;大如金橘,肉酸、皮苦』。其詩云:『枝頭儼若掛繁星,此地何堪比洞庭!除是土番尋得到,滿筐攜出小金鈴』(「瀛壖百詠」)。
松(臺惟水沙連內山有之,土番間有售茯苓于市者)、柏、樟、楠、桐(北路多有)、厚栗(本名猴栗。木性甚堅,可為棟梁)、百日青(俗名土杉。雖枯,而色尚青也)、柳(「諸羅志」稱:『臺有御柳,干赤、細條,亦名垂絲』。郡中未見)、赤鱗(赤色,皮鱗;質堅,入土難朽。大者可為車心)、烏栽(皮帶黑色,中白;大而不堪器用,止可供薪)、象齒(木硬而直,白文如象齒)、埔柿(樹如柿,無花、實)、山荔(樹如荔,無花、實)、烏桕(北路不多產)、荊(俗名埔荊。小木叢生,枝莖婆娑。有五葉、七葉)、槺榔(干直無枝,其顛生葉不過數十,結子作穗生木端。其葉,臺人以為帚。本出九真、交趾)、樸仔樹(樹如苦苓。葉曬干,用擦錫器、犀角、象牙等物)、鹿仔草樹(即楮也。皮搗爛,可作紙。臺不造紙,以其枝葉為鹿所嗜,因名之)、棕(即栟櫚)、破故子(葉似梧桐而小,結子如苦楝)、番豆(大至合抱,高數丈。結子如豆莢)、榕(大者垂蔭可十余丈。多根,故易茂而難拔;不材,故寡伐而長壽)、楓、椿、楝(葉似槐而尖)、白樹(樹高大而干直,頗美觀;但易朽)、鐵樹(干紫黑色;葉如槺榔,生于木杪,鱗皺而厚)、水松(性好近水,皮溫厚如棉、枝喬而上勾。其葉散碎紛披,其根礌砢奇古)、苦苓樹柏(皮可為香)、黃目樹(結實形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功同皂角)、茄藤樹(生臺海濱,可為薪;紅可染網)、林投(一名林荼。葉多刺似菠蘿,高可丈余。密栽為籬,牛、羊不得入)、桑、藜(高可八、九尺??輨t取以為杖,韌而輕;即藜杖也)、水漆(生泥中)、九芎(一名九荊。村落草屋用為豎柱,入土不朽)、加冬(樹似冬青)、綠珊瑚(以下八種,「舊志」不載;今補入,詳見「附考」)、桄榔、蕭朗、土沉香、娑羅樹、交標、饅頭果、咬人狗(疑即水漆)。--以上木之屬。
附考
榕樹產于閩、粵二省,木之最易滋長者。其大可至數十圍。每枝干間即長細根如絲,垂至地;漸大,成盤曲輪囷之狀。臺府署內有榕根蜿蜒地上,高約四、五尺,長約二丈余,謂之「榕橋」;為臺邑八景之一(「臺灣采風圖」)。
綠珊瑚,亦名綠玉樹。多椏技而無花;葉光潤,雅與名稱。種自呂宋來。張鷺洲詩云:『一種可人籬落下,家家齊插綠珊瑚;想從海底搜羅日,長就苔痕潤不枯』(「瀛壖百詠」)。
桄榔挺然直干,花落生葉。質堅多紋,可制為器(「臺灣志略」)。
桄榔樹似栟櫚,皮中有屑如面。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諸羅縣志」)。
楠木始生,已具全體,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一理也(「稗海紀游」)。
大松生水沙連,合抱成林;生番所居,莫敢采伐。相傳山后崇爻、黑沙晃諸山有松、有杉、有梅(「赤嵌筆談」)。
蕭朗木,大者數圍。性極堅重,入土千年不朽。然在深山中,野番盤踞,人不能?。缓樗觯瑐梧嵢∫詾楣祝瑢嵜啦囊玻ㄍ希?。
南路打鼓山有香木,色類沉香,味較檀尤烈;不名何香,土人亦不知貴。傳說:昔年有蘇州客商能辨之,載數十擔去。后有官某作為香杖。今所存者,零星碎木;有為扇器者(同上)。
土沉香樹,開花五瓣,白色;結子黃如豆大。其根香(「臺海采風圖」)。
娑羅樹,中空;四圍折迭成圓形,尤異?;y糾結盤屈,如古木狀。用貯管城,因其材也(「使槎錄」)。
內山林木叢雜,多不可辨。樵子采伐鬻于市,每多堅質;紫色灶煙,間有香氣拂拂。若為器物,必系精良;徒供爨下之用,實可惜!倘得匠氏區別,則異材不致終老無聞,斯亦山木之幸也(同上)。
木有交標,可為梁柱。九荊小而不高,茅屋用以為柱,入土不朽。又有白樹,色白,可以為器。此皆內地所無者(同上)。
番樹大如槐,枝干離奇,或似臥松。結實如槐角,皮紅時綻裂;肉白可食,名曰刺豆,一名番豆(「使槎錄」)。
水漆,柯葉彷佛刺桐;皮有黏液,著膚則腫。取以圍籬,多生枝葉(「諸羅縣志」)。
饅頭果,樹干似梧桐;但不直聳,有旁枝。一枝數葉如芙蓉,三、四月開小綠花,懸穗三、四十朵相比(「臺海采風圖」)。
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搯之,便長條迸起;可為火具。高丈余。葉長大似煙葉,有毛刺;刺人入毛孔甚癢,搔之發紅腫,一晝夜方止(同上)。
林投,樹干直,皮似栟櫚。其里骨極堅,花紋斑駁,可作箸并檀板或月琴、三弦等樂器。心空,從根結棕絲直貫至頂。葉青而長,兩旁皆刺;花似蘆荻。結實類菠蘿,熟后深黃,擘開顆顆如金鈴。番眾以線串貫,纏額上為飾,并啖之。其在花時,則摘其花以盤髻(同上)。
林荼樹高至丈余,結實類波羅蜜,不堪食。種之園邊,衛宅之功等于刺竹(「臺灣志略」)。
刺竹(高四、五丈,旁枝橫生,而多刺堅利,人不敢犯。茅屋取為梁柱,器物資之:其用甚廣)、長枝竹(一名鱟腳綠。椅、棹、床、櫥皆資其用)、鳳尾竹(俗呼觀音竹)、麻竹(比刺竹尤大,質不堅韌。車籠、糖籠、倉笨等物悉資用之)、空涵竹(產山中。高二丈許,圍二、三寸,無旁枝。草屋用以為桷)、棕竹(皮似棕而節密,高不滿四尺)、蘆竹(似黍;生水涯濕處)、筀竹(大者圍二尺、長四丈。出竹塹岸里社。筍極佳)、石竹(大如筀竹,可為器。出樸仔籬等社)、金絲竹(一名箭竹。大如小指。出樸仔籬等社,土番以為箭)、珠籬竹(高丈許,如指大。用以編籬)、七弦竹(以下二種,「舊志」不載;今補入,詳見「附考」)、人面竹。--以上竹之屬。
附考
竹亦可為器用;但質薄劣,蛀蟲易生,不能經久。遍處皆竹,數十竿為一叢;遠望若柳,絕無蕭疏之致(「赤嵌筆談」)。
刺竹,番竹種也。大者數圍,葉繁干密,有刺似鶯爪,殊堅利。惟臺有之;土人多環植屋外以御盜。今城四周遍栽之(「臺海采風圖」)。
觀音竹,枝弱葉??;蓻植盆中,亦可供玩(同上)。
江南竹,亦名南竹;自內地來,魚港籬落每用之(同上)。
郡治綠竹最多,輒數十竿為一叢;生筍不出叢外,每于叢中排比而出。枝大于竿,又節節生刺;人入竹下,往往牽發毀肌,莫不委頓(「稗海紀游」)。
七弦竹干白,有青線紋五、六、七條;葉與竹同(「臺海采風圖」)。
人面竹,高四、五尺?!溉A彝考」:『節密而凸,宛如人面;故名』。「通志」:『一名佛眼竹,可供玩賞』(「諸羅縣志」)。
仙草(高五、六尺。曬干可作茶,能解暑毒;煮爛絞汁去渣,和粉漿再煮成凍,和糖泡水飲之,甚涼)、鼠曲(葉似馬齒莧,上有白毛;黃花??珊相怼疵准馈禐榧@)、白曲草(可制曲釀酒)、乳草(生附地;枝紅、葉細,背微紅。婦人少乳者和肉煮食之,能通乳竅)、仙人掌(狀如人掌)、萍、蘋、藻、含羞草(高四、五寸,葉似槐;爪之則下垂)、齒草(枝葉高尺許。番人取其枝擦齒,久之皆黑;故名)、遍地錦、虎耳草(葉圓、面綠而背紅)、鳳尾草(即貫眾)、茅(有金絲茅、大頭茅;鄉人取以蓋屋)、菅、刺莧(高三、四尺,多生刺。燒灰沃水,可漬米為粽)、茜草(土番用以染獸毛)、芒(葉似茅)、蒲、煙草(北路生而不植)、金絲藤(蔓生)、荖草(即扶留藤,一名簍藤。夾檳榔食,根美于葉。臺人納幣,取其葉滿百,束以紅絲為禮)、風草(以下五種,「舊志」不載;今補入,詳見「附考」)、龍舌草、紅毛茶(疑即仙草)、姜黃、七弦草。--以上草之屬。
附考
風草,土番識之。此草春生,無節則經年無臺風;生一節即臺一次,二節二次,多節則多次,甚為奇驗(「臺灣志略」)。
荖草蔓生,葉如田薯;枝柔而長,延繞十余丈?;惤┬Q,綠色味辛。根為荖藤;色粉紅,取切片夾檳榔食之甚香?;ā⑷~和食,根、葉、花味各別(「臺海采風圖」)。
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孫元衡有詩曰:『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赤嵌集」)?
龍舌草,俗名蘆薈。形如舌,旁有刺,液如油(「諸羅縣志」)。
龍舌草長徑尺許,厚半寸。中有稠汁,閨中取以潤發,實擅膏沐之長(「臺灣志略」)。
紅毛茶乃草屬,黃花五瓣;葉如瓜子,亦五瓣。其根如藤,刨取曬干,或遇有時氣不快,熬茶飲之即愈(同上)。
姜黃叢生,葉似美人蕉。其根似姜,取以染繪(「臺海采風圖」)。
七弦草叢生如稻秧;其朵如蘭,有直紋似弦,界限分明,白與綠相間。至多,則白變紅。土人蒔植,以充盆玩(同上)。
凈留藤,即蒟?!刚f文」:『蒟,蔓生。子如桑椹,苗為浮留藤』。左思『蜀都賦』所謂蒟醬,取其子為之?;浫藠A檳榔用葉,臺人憎其辣,獨用藤;俗名荖藤。產內山,近出齋壟社者最佳;削皮脆如蔗。子如松蕤初吐,俗號荖花;橫切小片,文白點點如梅花,更香烈,類云南蘆子。按「蔞」,「正韻」無此字;或作「蔞」,亦非(「諸羅志」)。
天門冬、麥門冬、土茯苓(俗呼山尾薯)、鹿茸、麋茸(鹿之大者。鹿茸補陽、麋茸補陰)、鹿角膠、鹿角霜(即煮膠之角渣也)、硫磺、海鰾鮹、穿山甲(即鯪鯉)、桕菰(小兒口痛,煎水洗愈)、林荼菰(即林投之實,肉有紅、白二色;痢疾紅者用紅、白者用白)、三柰(類姜,味辛)、地骨皮、香附、穿山龍、木通、薏苡(臺產甚多,較內地差?。?、白扁豆、金銀花(有黃、白二色,可療疥)、水燭(生水中,形如燭;故名)、蛇草(蛇傷,煎服之多愈)、艾、益母草、木賊草(一名接骨筒)、蒲公英、薄荷、稀簽草、蜂蜜、菖蒲、澤蘭(能散血)、班節相思(類薄荷而大)、曰雞冠(治血崩)、梔子(一名越桃)、蒼耳子、草麻子、木鱉子、急性子(即鳳仙子)、枸杞子、草果、蟬蛻、紫萍、車前子、風藤(狀與他藤異,似木通;出水沙連內山。浸酒服之,可已風疾)、山苦瓜(治腳腫)、馬尾絲(有大、小二本,生陰濕地?;忌邆?,取其根擦之立愈)、白蒺藜、石決明、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竅。染以彩色制花,鮮明可愛。出淡水、雞籠諸山)、樟腦(北路甚多)、蕎麥(亦載「麥」部。能收冷汗)、紫蘇、天南星、金鎖匙(治疳)、嘮碡草、龍舌黃、羊甘草(俱治黃疸)、黃金子、正埔姜、雞骨黃(俱去風、解熱)、烏甜葉(一名對面烏。止血)、宜梧草、撮鼻草(俱治風)、鴨嘴黃(一名定經草;可以調經)、千里光(治目)、馬鞍草、豬母菜、羊角草(俱治瘵毒)、九層塔、珠仔草、金不換(俱治跌打損傷)、萬年松(治腹痛)、鹿肚草(治噎嗝)、醎酸草、遍地錦、炮仔草(俱治咽喉)、地掃草、鼠尾黃、龍樹草(俱治疔毒)、山芙蓉、雞角刺、束血草、馬鞍藤、鱟殼刺(俱治廱)、蚶殼草(治痧)、蠅翅草(治虛脹)、水鏡草(治痔漏)、三腳虎草、三腳鱉草(俱治瘰疬)、茅根草、無根草(俱通淋、利水)、莿荇草(治瘍?。?、梨壁草(治瘡)、蒲鹽草(治蛇傷)。--以上藥之屬。
附考
藥品,志所不載者:如含鈴草、茶匙、黃虎咬、黃龍鱗草、四時春、馬蹄香(一名一枝香)金劍草,治黃;姜蔚子、龍船花、魚簽草、苦麻草,去風解熱;子草、半天飛,涼血;難卵藤、萬年薯,治瘋;龍芽草、竹仔草、天青菜、大楓草、三艾刀、鯽魚膽草、牛頓草、山苦瓜、牛角刺、山葛藤、頗仔葉、山麻草、千日青山、四英馬鞍草、過江龍、檳包藤、豬母菜、羊角豆、姑婆草,療毒;白埔姜,止痛;蔡板草(一名九層塔)、山蜈蚣、小營刺、山茄報、碎米黃,治跌打損傷;赤血草、茄冬葉、貓公剌、山尾蝶、天仙茄,治咽喉;葉下紅(一名馬蹄黃、一名消息草)、山埔銀、鹿角英、地草、午時草,真珠黃、山東枋、白花草、治疔毒;龍吐珠、虎婆刺、漫桃花、千里急、鐵馬鞭、倒地柃、和尚藤、金絲五爪龍、雞柔草、瓜子草、荔枝草、甲烏草、毛將軍、田薯草、五宅茄、羊相卓、不求人、虱鬢草、鐃鈸草,治廱;山素英,冶疥;苦仔草,治痘;咬人狗、虎尾侖,治瘰疬;蔦松葉、過溝菜、冷飯藤、山荖葉、蟲草,治潰爛;豬腰草,治陰癥。有異名者:苧麻根名山桔梖,柑核名仙柑子,山藥名淮山,木槿名水錦(「赤嵌筆談」)。
紗帽翅,一莖數十花,色黃;葉可治癬(「臺海采風圖」)。
番薏茹,一名番苦苓、一名心痛草。能治心氣痛。種出荷蘭。葉秀嫩似云板,曝干則香;結子青赤色(同上)。
馬尾絲,草屬;葉細而長,花紅而小。其根如荔枝核,黃色,多細絲如發;不拘鮮干,皆可治蛇、蜂諸毒(「臺灣志略」)。
葉下紅草,干紅,花圓小如白絨,葉外青、內紅。治傷損(「臺海采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