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5章

物產(chǎn)(一)

五谷蔬菜貨幣金石

「爾雅」注蟲魚得列于經(jīng),而「周禮」職方氏相天下物土之宜,九谷,六畜有別;所以裁成輔相,俾上下鳥獸、草木咸若者,固恃有道也。臺海土壤肥沃、生殖滋豐,而蚩蚩者氓曾不知所以撙節(jié)而愛養(yǎng)之,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司牧者當思以人事補天道之所不逮,庶幾物用不匱,豈徒夸嘉禾、異卉、珍禽、怪獸為足以陋「齊諧」已哉?志物產(chǎn)。

五谷

蔬菜

貨幣

金石

五谷

早占(有赤、白二種。粒小早熟。種于二、三月,成于六、七月。田中種之)、埔占(殼白、米赤,皮厚。種于三、四月,成于八、九月。園中種之)、圓粒(米白而軟,粒短而肥。種獲與埔占同。但米多而為飯則少)、尖仔(純白者佳,諸稻中極美者。種于五、六月,成于九、十月。田中種之)、三杯(形似尖粟)、天來、內(nèi)山早、清游早、紅腳早(以上俱早成)、大頭婆(米粒圓而味香)、過山香(粒大倍于諸米,極白。用少許雜他米中作飯,盡香美)、大伯姆(種于洼下之田,水高一尺則長一尺,水不能浸。米白而大)、七十日早(種于早春,七十日可成)、安南早、白肚早(其肚甚白)、一枝早、呂宋占(種自呂宋。有赤,白二色,粒小而尖。種獲同埔占。但藏久則腐;種之下者)、糯米(即秫也)、赤殼秫(殼赤、米白。一名占仔秫)、虎皮秫(殼赤、有文,米白、粒大)、竹絲秫(米青白色,故名)、尖仔秫、生毛秫(殼有毛,俗呼為大武壟秫)、鴨母潮(性極黏)、禾秫(鳳山八社種于園。米獨大)、鵝卵秫(粒短、殼薄,色白,性甚軟。諸秫中最佳者)、番仔秫(粒甚大。土番摘穟藏之以釀酒)。--以上稻之屬。

附考

三縣皆稱沃壤,水土各殊:臺縣俱種晚稻;諸羅地廣及鳳山淡水等社近水陂田,可種早稻。然必晚稻豐稔,始稱大有之年;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資贍內(nèi)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販舟載,不盡不休;所以戶鮮蓋藏(「使槎錄」)。

稻有秔、糯。秔稻,種于水田者,曰早占,曰晚占,色白;種于園者,曰埔占,色赤。糯稻種于水田者,曰赤秫,殼色赤;種于園者〔曰〕禾秫,粒大、色白(「赤嵌筆談」)。

谷之產(chǎn)有數(shù)種:一曰黏谷,皮厚而堅,可以久貯;一曰埔黏,兼可種于旱園;一曰三杯,皮薄而粒大,不耐久貯。臺、諸兩邑皆種黏谷,鳳邑黏谷、埔谷并種,彰化北路止種三杯。谷種早晚,性各不同;早者六月可收,晚者九月始獲。南路下淡水間有三冬種、四月即收者,名為「雙冬」;又為他邑之所無也(「臺灣志略」)。

番黎愛種糯稻,八月可收(同上)。

土壤肥沃,不糞種;糞則穗重而仆。種植后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惟享坐獲;每畝數(shù)倍內(nèi)地。近年臺邑地畝水沖沙壓,土脈漸薄,亦間用糞培養(yǎng)。下淡水以南,悉為潮州客莊;治埤蓄泄,灌溉耕耨,頗盡力作(「赤嵌筆談」)。

占稻,俗名占仔。「湘山野錄」:『宋真宗以福建地多高仰,聞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種,使蒔之』。按宋「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谷,分給江、淮、兩浙』。則種入中國,似更前。有赤、白二色;白者皮薄易舂,六、七月始種,十月收。稻之極美者(「諸羅縣志」)。

大麥(立冬種,清明熟)、小麥、蕎麥、番麥(狀如黍,實如石榴子。一葉一穟,穟數(shù)白粒)。--以上麥之屬。

附考

麥有大麥、小麥,而小麥最佳。南方麥花多開于夜,臺則如北地然;食多亦不覺熟。黍米夜間開花,居民多不食。蕎麥種植亦少,嬰兒有疾,每用面少許滾湯沖服,立瘥;謂能解肌袪熱。間有為飯者(「赤嵌筆談」)。

南路地熱,二麥不宜;北路稍寒,可以種麥。三月告成,與淮北各省麥秋迥異(「臺灣志略」)。

黍、蘆黍(西北方名高粱)、黃粟(稷之別名)、芝麻(即胡麻)、鴨蹄黍(穗似鴨蹄,故名。釀酒甚美)。--以上黍稷之屬。

附考

稷之屬有細米,黃、白二種;蕭壟、麻豆諸社有之(「使槎錄」)。

北路多種黃粟。穟似鴨掌,粒頗細碎(「臺灣志略」)。

黃豆(粒大倍于內(nèi)地)、白豆(種自港岡出者最佳)、黑豆(土產(chǎn)者粒不甚大。俱四、五月種,八、九月收)、米豆(皮色白,可和米煮食。九月收)、綠豆(三、四月種,九月收)、紅公豆、刀豆、土豆(即落花生。蔓生,花開黃色;花謝于地即結(jié)實,故名。一房三、四粒,堪充果品用;以醡油可代蠟。北人名曰長生果)、扁豆(俗名肉豆,一名蛾眉豆)、菜豆(莢長,亦名長豆。蔓生下垂,有青、紫二種)、加雪豆。--以上菽之屬。

附考

荷蘭豆如豌豆,然角粒脆嫩,清香可餐。其余如黃黑豆、小米、芝麻、綠豆、赤豆之屬,悉同內(nèi)地,而收獲較早(「臺灣志略」)。

田中藝稻之外,間種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實,充衢陳列。居人非口嚼檳榔,即啖落花生。童稚將炒熟者用紙包裹,鬻于街頭;名落花生包(「赤嵌筆談」)。

荷蘭豆,種出荷蘭;可充蔬品。熬食,其色新綠、其味香嫩(「臺海采風圖」)。

裙帶豆,子黑、莢綠;紅公豆,子紅、莢紫。原只一種,莢長尺余,可充蔬菜;福州名為豆結(jié)(同上)。

御豆,一名觀音豆。熬食蒸豚,味尤松甘(同上)。

番豆,花銀紅色,殼硬、粒圓。土人取為粉餈等餡,較綠豆價為廉(同上)。

蔬菜

姜(春種夏熟)、蔥(有香蔥、麥蔥、風蔥三種。風蔥可療風疾)、韭、薤、蒜、番薯(皮有紅、有白,蔓生。其根生熟皆可食,亦可釀酒、作粉。又有文來薯,皮白、肉黃而松,種出文來國)、山藥、芥菜、田薯(有紫、白二種。蔓生,根伏土中,一藤可七、八魁,間有一藤一魁者。長五、六尺如短柱,重十余斤)、白菜、莧菜、隔藍菜、莙荙(即厚茉菜)、頗菱(種出西城頗菱國,頗訛為菠。俗呼為赤根菜,方士隱名為波斯草)、甕菜(種來自東夷古倫國,以甕盛之;譯不能通,但名甕菜)、蒝荽(「本草」所謂葫荽是也)、茼蒿(葉似艾、花似小菊,性冷、味香)、芹菜、絲瓜(或呼鼠瓜。老則成布。臺地種于園中,蔓延于地。俗呼為天羅布,亦名菜瓜)、金瓜(一名南瓜。有大、小二種)、王瓜(一名莿瓜,以皮有微莿也。「月令」:『四月王瓜生』。臺地十二月即有之)、苦瓜(一名錦荔枝)、冬瓜(臺地四時皆有)、匏(有長匏、有勁匏。老則皮堅,極大者土民鏤作器)、筍(臺地產(chǎn)者味苦)、紫菜(生海石上)、海粉(青、白二色,狀如粉條。生海中)、蘿卜(秋、冬、春三時皆有)、涵瓜(有青、白二色,醬豉糖醋皆宜。或名莦瓜、或名菜瓜,臺則名為涵瓜;一物而異名也)。--以上蔬菜之屬。

附考

鳳山縣有姜,名三保姜。相傳明三保太監(jiān)所植,可療百病(「香祖筆記」)。

番薯,明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沙礫之地皆可種。初種于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近則長樂、福清皆種之。閩海而南有呂宋國,朱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莖蔓生,如瓜簍、黃精、山藥之屬,而潤澤可食,或煮、或磨為粉;亦可釀為酒。生食如食葛,熟食味如熟荸薺。生貯之,有蜜氣,香聞室中。夷人雖蔓生不訾省,然吝而不與中國人。有截取其蔓咫許以來,于是入閩十余年矣。當時有頌曰:『不需天澤、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以粉、可以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皆無可棄,其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耄耆食之不患哽噎,能養(yǎng)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匱焉,所以固其廉;以廣施焉,所以助其惠:而諸德備焉。或云:薯長而色白者是舊種,圓而黃赤者得自文來國;未知熟是?余見有大可尺圍、形似南瓜者,土人亦不經(jīng)見也(「赤嵌筆談」)。

番薯結(jié)實于土,生熟皆可噉。有金姓者,自文來攜回種之;故亦名金薯。閩、粵沿海田園,栽植甚廣,農(nóng)民咸藉以為半歲糧(「臺海采風圖」)。

番芋,一類數(shù)名:長曰土芝,團曰蹲鴟。又檳榔芋,中有紅根相連如檳子;又淡水芋,大者重四、五斤。其味俱佳(「臺灣志略」)。

傀儡芋,出南路傀儡番社。長可一、二尺,旁無小艿(「臺海采風圖」)。

芋有二種:紅者呼為檳榔紅;白次之。熟較內(nèi)地亦早,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滯氣,不似內(nèi)地滑潤。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余斤者,味佳(「赤嵌筆談」)。

內(nèi)山生番不知稼穡,惟于山間石罅刳土種芋苗。熟則刨地為坑,架柴于下,鋪以生芋,上覆土為竅,火燃則掩其竅。數(shù)日取出,芋半焦熟,以為常食;行者挈以為糧(「番社采風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高尔夫| 彭泽县| 乌苏市| 同江市| 河间市| 深州市| 潼关县| 桑植县| 绿春县| 环江| 德令哈市| 布尔津县| 永寿县| 弥勒县| 齐齐哈尔市| 阿克陶县| 大英县| 惠州市| 万安县| 怀来县| 区。| 神农架林区| 乡宁县| 荆州市| 新平| 易门县| 梁山县| 宜兰县| 广饶县| 绩溪县| 驻马店市| 石门县| 城固县| 北安市| 余干县| 都江堰市| 若羌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定日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