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一)
習尚歲時氣候潮信風信占驗
臺陽僻在海外,曠野平原,明末閩人即視為甌脫。自鄭氏挈內地數萬人以來,迄今閩之漳泉、粵之潮惠相攜負耒,率參錯寄居,故風尚略同內郡。我國家生聚教養,六十年于茲。雕題黑齒,且習衣冠;水土天時,漸移風氣。其何以進庶富之風,咸登仁讓哉?是在操轉移之權者。志風俗。
習尚
歲時
氣候
潮信
風信
占驗
習尚
臺灣府:山海秀結之區(「海天玉尺」),其地廣衍膏腴(「春明夢余錄」)。西北近海,多平地可耕,土番及人民聚落以百數(「海防志」)。其民五方雜處,無一姓,人不知書。其番喜酒好殺,無冠履衣服之儀、無婚嫁喪葬之禮(「蓉洲文稿」)。商旅輻輳,器物流通(「赤嵌筆談」)。晚稻豐稔,千倉萬箱轉輸內地;所以,戶鮮蓋藏(「臺海使槎錄」)。
臺灣縣:臺地窄狹,又迫郡邑,開墾年久而地磽(「縣志」),每歲不能再熟(舊「省志」)。民非土著(「赤嵌筆談」),俗尚華侈(「縣志」)。五谷狼藉,物貨畢充(「理臺未議」)。男有耕而女無織,以刺繡為工(「舊志」)。視疏若親,窮乏疾苦相為周恤(「臺海使槎錄」)。
鳳山縣:平原沃野,有竹木果植之饒(「縣志」);近水陂田,可種早稻(「赤嵌筆談」)。治埤蓄泄,灌溉耕耨,頗盡力作(「使槎錄」)。服賈則用舟楫,任載必需車牛(「縣志」)。由縣治南至金荊潭,稍近喬野。自淡水溪以南,番漢雜居,客莊尤伙;好事輕生,健訟樂斗(「舊志」)。
諸羅縣:土壤肥沃,種植后,聽其自生,不事耘鋤(「赤嵌筆談」)。好訾毀,喜斗輕生(「縣志」)。衣飾僭侈,婚姻論財;其敝俗也(「舊志」)。兄弟同居,或至數世;鄰里詬誶,片言解紛。通有無、濟緩急;失路之夫望門投止,解閉而不納者(「縣志」)。
彰化縣:邑新設未久,而愿耕于野、愿藏于市者,四方紛至。故街衢巷陌,漸有可觀;山海珍錯之物,亦無不集。但價值稍昂,其風頗彷郡城(「舊志」)。
淡水廳:廳所屬為竹塹、淡水二保,市廛漸興、人煙日盛。淡水內港戶頗繁衍,風俗樸實,終年鮮斗毆、爭訟之事。所產稻谷獨賤,一切布帛、器皿價昂數倍(「舊志」)。
澎湖廳:屹立巨浸中(「海防考」),土瘠不宜禾稼;產胡麻、綠豆(「元志」)。居民以苫茅為廬,畋漁為業(「海防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螺蛤以佐食;土商興販以廣利(「元志」)。布帛菽粟,取資于臺(「舊志」)。
附考
婚禮,倩媒送庚帖,三日內家中無事,然后合婚;間有誤毀器物者,期必改卜。納采,簪珥綢帛,別具大餅、豚肩、糖品之屬,謂之「禮盤」;無力者,止煩親屬女眷送銀簪二,名曰插簪子。及笄送聘,或番錢一百圓,或八十、六十、四十圓;綾綢數十疋,以至數疋;禮書二函,則收一回一;羊豕、香燭、彩花、荖葉,各收其半。禮榔雙座,以銀為檳榔形;每座四圓,上鐫「二姓合婚、百年諧老」八字。收「二姓合婚」一座,回「百年諧老」一座。貧家則用干檳榔,以銀薄飾之。福壽萬字糖,或百余圓、或數十圓;回以大餅。其余鹿筋、鹿脯、糖果留三、四種,各以稻谷麥豆置于盤內。又回禮錫盆二,如大碗式:一植石榴一株,用銀石榴三、四顆及銀桂花數朵纏繞枝頭,名曰「榴桂」;一植蓮蕉花一株,取「連招貴子」之義(土人「蕉」「招」同音)。此納幣之禮也。親迎,先期送擇日儀番錢或四十圓以至十二圓,名曰「乞日」。至期,不論貴賤,乘四人輿,鳴金鼓吹,彩旗前導;親朋送燈,少年子弟分隊擎執,沿途點放爆竹。婿至女家,駐轎庭中,連進酒食三次;飲畢,外弟攜盤于轎前索爆竹,婿隨取贈,名曰「舅子爆」。新人出廳拜祖先,次拜父母;父兄把酒三盞,覆以手帕上轎。妝奩同行,豐儉不一。花轎后懸竹篩,上畫八卦;到門,新郎擎蓋新婦頭上。三日廟見,以次拜公姑、伯叔嬸姆,謂之「拜茶」。是日外弟來,名曰「探房」。午宴新婦及外弟;婦之父兄,請而后至,不輕造也。四日或七日,外父母請婿及女,名曰「旋家」。外家親屬,婿各備贄儀;惟外弟納之。飲畢,婿偕新婦同歸。五日,外家再請諸親相陪,名曰「會親」。女先往,婿近午始至。飲畢婿回,女留三日后始回。冠、笄,或于親迎日、或在數日前。詩書之家,女子既笄,則居于房內,不復外出;常人則無論矣(「赤嵌筆談」)。
喪禮,七日內成服,五旬延僧道禮佛、焚金楮,名曰「做功果」、「還庫錢」(俗謂人初生欠陰庫錢,死必還之)。既畢,除靈;孝子卒哭謝吊客。家貧,或于年余擇日「做功果」,除靈。小祥,致祭如禮。大祥,竟有先三、四月擇吉致祭除服;此則悖禮之尤者。若夫居喪,朔望哭奠,柩無久停;則又風俗之美者矣(同上)。
生辰,為紅面食團,彼此饋祝。神佛誕日,亦用以為獻。娶婦之家,親友制白面餅或二十圓、或十圓及簪珥肘酒為賀(同上)。
臺鮮聚族,鳩金建祠宇,凡同姓者皆與,不必其同枝共派也。祭于春仲、秋仲之望,又有祭于冬至者。祭則張燈結彩作樂,聚飲祠中,盡日而罷。常人祭于家則不然。忌辰、生辰有祭,元宵有祭,清明有祭(或祭于墓),中元祭、除夕祭;端午則薦角黍,冬至則薦米圓。泉人日中而祭,漳人質明而祭;泉人祭以品羞,漳、潮之人則有用三牲者。此之謂祭祀之俗(「臺灣縣志」)。
俗尚演劇,凡寺廟佛誕,擇數人以主其事,名曰「頭家」;斂金于境內,演戲以慶。鄉間亦然。臺俗尚王醮,三年一舉;取「送瘟」之義也。附郭、鄉村皆然。境內之人鳩金造木舟,設瘟王三座,紙為之。延道士設醮,或二日夜、三日夜不等;總以末日盛設筵席演戲,名曰「請王」。執事儼恪,跪進酒食。既畢,將瘟王置船上,凡百食物、器用、財寶,無一不具;送船入水,順流揚帆以去。或泊其岸,則其鄉多厲,必更禳之。每一醮動費數百金,省亦近百焉。雖窮鄉僻壤,莫敢吝者(同上)。
俗尚巫,疾病輒令禳之。又有非僧、非道名曰客子師,攜一撮米往占病者,謂之「米卦」;稱說鬼神。鄉人為其所愚,倩貼符、行法而禱于神,鼓角喧天,竟夜而罷。病未愈,費已三、五金矣(同上)。
衣服不衷,褲露衣衫外者,曰「龍擺尾」;襪不系帶,脫落足面者,曰「鳳點頭」。農夫輿隸云履綢衫,服勞任役,殊不雅觀也(「臺海使槎錄」)。
賣肉者吹角,鎮日吹呼,音甚凄楚。冬來,稻谷、糖、靛,各邑輦致郡治,車音脆薄,如哀如訴,時與吹角若相和然。「廣東志」:『順德之容奇、桂州、黃連村,吹角賣魚;其北水、古粉、龍渚、馬齊村,則吹角賣肉』。相傳黃巢屯兵其地,軍中為市,以角聲號召:不知此于何起也(同上)?
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同上)。
臺人雖貧,男不為奴、女不為婢;臧獲之輩,俱從內地來。此亦風之不多覯者(「臺灣縣志」)。
臺郡東阻高山、西臨大海,雖沿海沙岸,實平壤沃土。但土性輕浮,風起揚塵蔽天,雨過流為深溝。然宜種植,凡樹藝芃芃郁茂,稻米有粒大如豆者。露重如雨,旱歲遇夜轉潤。又近海無潦患,秋成納稼倍內地。更產糖蔗、雜糧,有種必獲。故內地窮黎,襁至輻輳,樂出于其市(「稗海紀游」)。
郡中富庶,百物價倍,購者無吝色。貿易之肆,期約不愆。傭人計日百錢,趦趄不應召。屠兒牧豎,腰纏常數十金;每遇樗蒲,浪棄一擲間,意不甚惜(同上)。
歲時
正月元旦,家制紅白米糕以祀神。于四、五鼓時,拜賀親友。
上元節,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葉,為人詬詈,謂異日必得佳婿;平民有毀傷他家墻垣或竊豕槽、雞欄,辱及父母,亦謂一年大利。街頭花燈簫鼓,鎮夜喧鬧;至二十五、六日方罷。十六日,各市廛競饜酒肉,名曰「頭壓」;自是,月以為常。臘月既望,踵而行之,名曰「尾壓」(赤嵌筆談)。
四日,家家備牲醴、燒紙禮神,是謂「接神」之禮。
十五日,人家多延道士諷經,謂之誦三界經;亦有不用道士,而自備饌盒以燒紙者。是夜元宵,家家門首各懸花燈。別有善歌曲者,數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導,行游市中,絲竹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故事,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歡慶之歌,主人多厚為賞赍。大抵數日之間,煙花火樹,在在映帶。
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戶鳩金演戲,為當境土地慶壽。張燈結彩,無處不然,名曰「春祈福」。
三月三日,采鼠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謂之「三月節」。
清明日,祀其祖先,祭掃墳墓;邀親友同行,輿步壺漿絡繹郊原。祭畢,藉草銜杯,遞為酬勸;薄暮乃歸。
四月八日,僧童舁佛,奏鼓作歌,沿門索施,謂之「洗佛」。
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內四隅熏之,用楮錢送路旁,名曰「送蚊」。門楣間艾葉菖蒲,兼插禾稗一莖,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饋遺。祀神用諸紅色物。自初五至初七,好事者于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杉板魚船爭相奪取,勝者鳴鑼為「得采」;土人亦號為「斗龍舟」。午時,為小兒女結五色縷,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曰「神鋉」(三月盡、四月朔望、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各寺廟及海岸各船鳴鑼擊鼓,名曰「龍船鼓」;謂主一年旺相。以上并「舊志」)。
六月一日,各家雜紅曲于米粉為丸,名曰「半年丸」。
七夕,呼為巧節。家供織女,稱為七星娘。紙糊彩亭,晚備花粉、香果、酒醴、三牲、鴨蛋七枚、飯七碗,命道士祭獻;畢,則將端陽男女所結絲縷剪斷,同花粉擲于屋上。食螺螄,以為明目。黃豆煮熟洋糖拌裹及龍眼芋頭相贈貽,名曰「結緣」(「赤嵌筆談」)。士子以七月七日為魁星誕日。多于是夜為魁星會,備酒肴歡飲。村塾尤甚(「舊志」)。
七月十五日,亦為盂蘭會。數日前,好事者醵金為首,延僧眾作道場;將會中人生年月日時辰開明疏內,陳設餅餌、香櫞、柚子、蕉果、黃梨、鮮姜,堆盤高二、三尺,并設紙牌、骰子、煙筒等物,至夜分同羹飯施焰口,謂之「普度」。更有放水燈者,頭家為紙燈千百,晚于海邊燃之。頭家幾人則各手放第一盞,或捐中番錢一或減半,置于燈內,眾燈齊燃;沿海漁船爭相攫取,得者謂一年大順。沿街或三五十家為一局,張燈結彩,陳設圖畫、玩器,鑼鼓喧雜,觀者如堵。二日事畢,命優人演戲以為樂,謂之「壓醮尾」;月盡方罷(「赤嵌筆談」)。
中秋,祭當境土地。張燈演戲,與二月二日同;「春祈而秋報」也。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制大月餅,名為「中秋餅」;朱書「元」字,擲四紅奪之,取「秋闈奪元」之兆。山橋野店,歌吹相聞,謂之「社戲」。更有置筆墨、紙研、香囊、瓶袋諸物,羅列市廛,賭勝奪采,負則償值。
重陽,士人載酒為「登高會」。童子制風箏如鳶、如寶幢、如八卦河洛圖,競于高原因風送之,以高下為勝負;夜或系燈其上,遠望若炯炯巨星。
十一月冬至日,家作米丸,祀先祭神,合家皆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