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四日,前數日各家掃塵。凡宮廟人家,各備茶果、牲醴,印幡幢輿馬儀從于楮,焚而送之,謂之「送神」。至來歲孟陬四日,具儀如前,謂之「接神」。
二十五日,各家齋戒焚香,莫敢狎褻;俗傳謂天神下降之日(以上并「舊志」)。
除夕前數日,以各種生菜沸水泡甕中,以供新歲祭祀之用。余則待發變后食之,名曰「來年菜」(「赤嵌筆談」)。
除夕,殺黑鴨以祭神,謂其壓除一歲兇事;為紙虎,口內實以鴨血或豬血、生肉于門外燒之,以禳除不祥(同上)。
氣候
臺僻東南隅,地勢最下,四面環海,遙隔重洋數千里,其氣候與內郡懸殊。大約暑多于寒,鍾鼎之家,狐貉無所用之;細民無衣無褐,亦可卒歲。花卉則不時常開,木葉則歷年未落;瓜蒲蔬茹之類,雖窮冬亦華秀。此寒暑之氣候不同也。春頻旱,秋頻潦;東南云蒸則滂沱,西北密云鮮潤澤。所以云行雨施,必在南風盛發之時。此雨旸之氣候不同也。四時之風,南颶居多。七、八月間,因風擊浪,楫為摧、檣為傾;其濤浪之聲,遠聞數百里外。曉東、暮西,風之所自,與中土頓殊。此風飆之氣候不同也。且一郡之中,而窮南、極北,氣候亦迥不侔。自府治至鳳山,漸南漸熱。鳳山至下淡水等處,冬少朔風,土素和暖。蘊隆之氣,晝為特甚;入夜轉寒。未晡而露降,日出而霧消。自府治至諸羅、彰化,漸北漸寒。彰化至八里坌、雞籠城等處地愈高、風愈烈,寒涼愈甚。每朔風起,飛沙拔木。山嵐海氣,交釀為露。值夜霏霏如霰,村舍山林,咫尺莫辨;茅檐日高,尚溜余滴。常陰風細雨,或驟雨如注;人日在煙霧中,瘴毒尤甚。此窮南、極北之氣候不同也(「舊志」)。
「廣東志」云:『嶺南陰少陽多,故四時之氣辟多于闔。一歲間溫暑過半,元府常開,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致外邪。蓋汗為病之媒、風為汗之本,二者一中,寒瘧相乘,其疾往往為風淫』。又云:『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裹頭。蓋南風為厲,一侵陽明,則病不可起』。此地正相同(「赤嵌筆談」)。
天氣四時皆夏,恒苦郁蒸;遇雨成秋。比歲漸寒,冬月有裘衣者。至霜霰,則無有也(「稗海紀游」)。
洋船至澎湖,則另一氣候。未至,則尚穿棉;一至,則穿葛(「漳州府志」)。
南、北淡水均屬瘴鄉。南淡水之瘴,作寒熱,號跳發狂。治之得法,病后加謹即愈矣。北淡水之瘴,瘠黝而黃,脾泄為痞、為鼓脹。蓋陰氣過盛,山嵐海霧郁蒸,中之也深。又或睡起醉眠,感風而發,故治多不起。要節飲食、薄滋味、慎起居,使不至為所侵而已。
淡水在磺山之下,日出磺氣上騰,東風一發,感觸易病;雨則磺水入河,食之往往得病以死。七、八月芒花飛揚,入水染疾益眾。風候與他處迥異,秋、冬東風更盛(按劉安之諫伐閩越曰:『蝮蛇蠚生,疾癘多作,中國之人,不能入其土』。唐韓愈之謫潮州也,其謝表曰:『毒霧瘴氣,日夕發作』。而自宋、元以至于今,閩中、東粵并稱樂土。異時內地官兵換班渡臺,妻子倉皇涕泣相別,如行萬里。三十年來,履險如夷;即淡水一汛,于今五年,視向者初戍之日,亦大有間矣。何者?山川之氣,郁蒸而為瘴癘,得人焉為之經理,則氣有所泄而閉者漸開,天地之常也。屯戍眾多,村落稠密,道通木拔,蟲蛇惡物漸次驅除。陰邪既消,災殄自息;而又潔其居食、濟以醫藥,可無憂水土矣)。
潮信
月臨卯酉,潮漲東西;月臨子午,潮平南北。潮漲多在春夏之中,潮大每在朔望之后。海濱皆然,臺亦無異。但臺地屬東南,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臨卯酉。故潮長退,視同安金、廈亦較早。同安金、廈,初一、十六潮長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長卯酉而退子午;臺則初一、十六潮長已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長寅申而退已亥:所差竟至一時。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或云自鹿耳門至打鼓港,潮汐較內地早四刻,水長五、六尺;打鼓至瑯嶠,潮汐較內地早一時,水只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與內地同,水丈余。蓋臺潮每月初一、十六日,巳初四、亥初四;初二、十七日,巳正三、亥正三;初三、十八日,午初三、子初三;初四、十九日,午正一、子正一;初五、二十日,午正四、子正四;初六、二十一日,未初三、丑初三;初七、二十二日,未正三、丑正三;初八、二十三日,申初二、寅初二;初九、二十四日,申初四、寅初四;初十、二十五日,申正三、寅正三;十一、二十六日,酉正一、卯正一;十二、二十七日,酉正四、卯正四;十三、二十八日,戌初三、辰初三;十四、二十九日,戌正二、辰正二;十五、三十日,戌正四、辰正四。此潮信之候也(「使槎錄」)。
風信
臺海風信,與他海迥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颶倏發倏止,臺常連日夜。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過洋,以四、八、十月為穩;以四月少臺、八月秋中、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六月多臺,九月多九降,最忌;臺颶俱多挾雨,九降多無雨而風。凡颶將至,則天邊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颶之多以時而異:正月初四日曰接神颶,初九日曰玉皇颶。九日有颶,則各颶皆驗;否則,至期或有颶、或無颶,靡所準也。十三日曰劉將軍颶,十五日曰上元颶,二十九日曰烏狗颶。二月二日曰白須颶。三月三日曰元帝颶,十五日曰真人颶,二十三日曰媽祖颶。真人多風,媽祖多雨。三春共三十六颶,此其大者。四月八日曰佛子颶。五月五日曰屈原颶,十三日曰關帝颶。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颶,十八日曰彭婆颶,二十九日曰文丞相颶。七月十五日曰中元颶。八月初一日曰灶君颶,十五日曰魁星颶。九月十六日曰張良颶,十九日曰觀音颶。十月初十日曰水仙王颶,二十六日曰翁爹颶。十一月二十九日曰普庵颶。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颶,二十九日曰火盆颶。自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南風,則應來年有臺;如二十四則應四月、二十五則應五月、二十九則應九月,俱不爽。又內地之風,早西晚東;惟臺地早東午西,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澎湖來船,必俟西風纔可進港。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放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此風信有天造地設之奇也。又五、六、七月間,舟人視天上有一點黑云,則收帆嚴柁以待,風雨瞬息即至;若少遲,則收帆不及,有覆舟之患(「舊志」)。
颶風或先期即至、或逾期始作,總不出七日之內。正月初三日真人颶(前已載者不在列),二十四日小妾颶,二十八日洗炊籠颶。二月初八日張大帝颶,十九日觀音颶,二十五日龍神朝天颶(一云是二十九日)。三月初七日閻王颶,十八日后土颶,二十八日東岳颶(又曰諸神朝天颶)。四月初一日白龍颶,十三日太保颶,十四日純陽颶,二十五日龍神太白颶。五月初一日南極颶,初七日朱太尉颶,十六日天地颶,二十九日威顯颶。六月初六日崔將軍颶,十九日觀音颶,二十三日小姨颶,二十四日雷公颶;此最狠。二十六日二郎神颶,二十八日大姨颶。七月初七日乞巧颶,十八日王母颶(又曰神煞交會颶),二十一日普庵颶。凡六、七月多主臺,海上人謂六月防初、七月防半;雖未必盡然,有時而驗。八月初五日九皇颶,二十一日龍神大會颶。九月初九日重陽颶,十七日金龍颶,二十七日冷風颶。九月自寒露至立冬止,常乍晴乍陰,風雨不時;謂之九降(又曰九月烏)。十月初五日風信颶,初六日天曹颶,十五日下元颶,二十日東岳朝天颶。十一月十四日水仙颶,二十九日西岳朝天颶。此時朔風司令,無日無風;然南風盡絕,凡背北處皆可泊船(「稗海紀游」)。
臺風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檣。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鯤鵬之徙耳。六月有雷則無臺;諺云:『六月一雷止三臺,七月一雷九臺來』。澎湖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別。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癸亥興師,正當盛夏南風大作之候,偽都督劉國軒將戰艦盡泊南風澳;時我師到澎,舟盡誤泊北風澳。國軒得計,謂可弗戰而勝也;豈知天眷,忽北風大作,我師舟楫無損而偽敵連囗〈舟宗〉覆沒,因得乘時進攻,克取澎湖(「稗紀游」)。
颶之尤甚者曰臺。臺無定期,必與大雨同至。至必拔木壞垣、飄瓦裂石,久而愈勁。舟雖泊灣,常至齏粉;海上人甚畏之。惟得雷聲即止。占臺風者,每視風向反常為戒。如夏月應南而反北,秋、冬與春應北而反南(三月二十三日媽祖颶后,便應南風;白露后至三月,皆應北風。惟七月北風多主臺),旋必成臺;幸其至也漸,人得早避之。或曰風四面皆至曰臺;不知臺雖暴,無四方齊至理。譬如北風臺,必轉而東、東而南、南又轉西,或一二日、或三五七日,不四面傳遍不止;是四面遞至,非四面并至也。颶驟而禍輕,臺緩而禍久且烈。春風畏始,冬風慮終。又非常之風,常在七月。而海中鱗介諸物游翔水面,亦風兆也(「稗海紀游」)。
占驗
海上天無時無云;雖濃云叆叇,但有云腳可見,必不雨。云腳者,如畫家繪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者是也。無腳之云,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稗海紀游」)。
日色被體如灼,三日內必雨(同上)。
日出時有云蔽之,辰刻后云漸散,必大晴。日初出即開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則不拘(同上)。
日落時,西方有云氣橫亙天上,或作數十縷各不相屬,日從云隙中度過,是謂「日穿經緯」;來日大晴。或云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二點空竇得現紅色,是謂「金烏展睛」;亦主晴(同上)。
日落時,西方云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竇,又不見云腳者,主來日雨。若云色濃厚,當夜必雨(同上)。
日落時,西北方云起如層巒復嶂,重迭數十層各各矗起,主大風雨,山崩水溢之征也;應在七日之內。余三睹此云,三遭大水矣。處近山及江滸水涯,宜防之(同上)。
昧爽時雨,俗呼「開門雨」;是日主晴(昧爽,是初明時也)(同上)。
五更雨、雞初鳴雨、天未明雨、天明已久雨,皆主是日苦雨不輟。晨起霧遮山腳,主晴;云罩山頭,主雨(同上)。
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晴(同上)。
久雨后暫輟,猶見細雨如霧,縱令開朗,旋即雨至。諺曰:『雨前蒙蒙終不雨,雨后蒙蒙終不晴』(同上)。
久雨夜忽開霽,星月朗潔,主來日大雨。若近暮,經見紅光然后見月,則晴(同上)。
久雨后,近暮遍天紅色,來日必晴。俗云:『火燒薄暮天』(同上)。
虹霓朝見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見東方,必晴。又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不免風雨(同上)。
諸山煙靄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征。又饑鳶高唳、海雀驚飛,則踰日必風。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云起,主雨。諺云:『冬山頭,春海口』(「赤嵌筆談」)。
臺邑春日雨澤獨少,鐵線橋以北大雨滂沱,橋南無一滴。梁觀察文科惡其限于南也,改名通濟橋(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