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乾隆五年,總督德沛題準:雍正十年,北路兇番不法,南路吳福生等乘機糾眾;義民侯心富等先于康熙六十年朱一貴竊發案內已經立功,至雍正十年,復行率眾九百余人渡河應援,賊眾奔潰;又經水師提督王郡調赴軍前備充向導,出力用命,應予以優敘。均照部冊有名外委例,各加一等授為千總,給與札付。

乾隆十年,總督馬爾泰、巡撫周學健議準:剿捕匪犯吳福生等并北路兇番案內立功冊報有名之義民,毋論已未請給功札,許赴地方官陸續具呈查明檔冊,喚同里正、副等當堂確訊。如果無頂冒影射情弊,即會同營員秉公考驗,加具印結,詳送臺灣鎮道覆驗,轉送督、撫會同親加考察。倘有年力壯健、才技出群者、列為一等;即予考拔外委、把總。如或人材漢仗去得而技藝未能嫻熟,列為次等;準予分發內地各標營食糧效力,另侯考拔。若有假冒頂替情弊事發,依律治罪。其材技平常、不愿赴考者,聽其自便;功冊注銷。

附考

臺灣始入版圖,為五方雜處之區,而閩、粵之人尤多。先時,鄭逆竊踞海上,開墾十無二、三。迨鄭逆平后,招徠墾田報賦。終將軍施瑯之世,嚴禁粵中惠、潮之民,不許渡臺;蓋惡惠、潮之地,數為海盜淵藪而積習未忘也。瑯沒,漸弛其禁,蕙、潮民乃得越渡。雖在臺地者,閩人與粵人適均;而閩多散處、粵恒萃居,其勢常不敵也。康熙辛丑朱一貴為亂,始事謀自南路粵莊中。繼我師破安平,甫渡府治,南路粵莊則率眾先迎,稱為義民。粵莊在臺,能為功首,亦為罪魁。今始事謀亂者既已伏誅,則義民中或可分別錄用,以褒向義。加以嚴行保甲,勤宣圣諭,使食毛踐土之眾,一其耳目、齊其心志,則粵民皆良民也。何以禁為(「理臺末議」)?

船政

修造哨船工料:大吉木(長七丈余,圍五尺余)、中吉木(長六丈余,圍四尺余)、浮溪木(長五丈余,圍三尺余。俱衫木名)、高洋木(杉木之略小者)、柁、碇、龍骨(每船頭、尾、中共三節,長短配桅之丈尺;系松木所制)、大桅(趕繒長八丈五、六尺,圍七、八尺;篷艍長六、七丈,圍五、六尺不等;按艍之長短配用)、頭桅(趕繒長六丈余,圍四尺八、九寸;篷艍內有改造加長、加闊,桅長五丈余,圍三尺七、八寸:俱照船身長短配用)、大櫓、小櫓、大小風篷、大小桅餅(大木圈。或十余、或數個,用套大桅,便于起篷)、大小無底升(亦木圈。風篷掛于桅上,用木圈以動之。趕繒一千三百個、雙篷艍七、八百個)、樟梁頭、梁座、大桅座、頭桅座(頭尾)、托浪板、斗蓋、水柜、頭禁水(鑲船頭木)、尾禁水(鑲船尾木)、上金(尾樓邊高起木)、下金(在船尾水內,用以拴柁)、招(船頂上招子,便于頭起也)、撐面(艙蓋)、扛罩(艙口直木。此木自官廳口起、至大桅兜止,所罩艙之撐蓋,俱扛于此;故名。隔艙板木,乃橫木也。在大桅處,名曰含檀,又曰梁頭;在各艙,則名堵經)、披枋(杉木板,隔船兩邊水)、笨枋(船頂板,在戰棚枋之下)、占柜(鋪官廳頂蓋)、覆竹(船兩旁所釘樟木)、車戰棚(杉木板,重鋪笨枋上)、車耳(扯篷、起碇,囗〈纟索〉縛于此)、囗〈穩,木代禾〉仔(水蛇下灣木)、繚牛(系大篷腳囗〈纟索〉)、灣極、直極、頭尾八字極(俱樟木。用以鑲船)、屈手極(媽祖堂前兩灣樟木。大趕繒用,雙篷艍無)、番人耳(船頭木)、頭含檀(樹頭桅木)、大含檀(樹大桅木。凡船身長闊、滿漢字號,俱于此印烙)、大轉水(附大倉檀木)、含檀鞋(削成方木,鑲含檀內)、木里鞋(鑲桅座內方木)、轉水鞋(船梢上兩邊方木)、車檔(扯篷、起碇絞棍木)、大鹿耳(夾大桅木)、頭鹿耳(夾頭桅木)、夾車檔(靠車木棍)、金楦(下金內木棍)、軟箸(船尾中間鑲木,用以夾舵)、櫓椽(放櫓架。一作櫓床)、上下秤(拴風篷木頭。尾在上者名上秤、在下者名下秤)、尾穿梁(船尾柱)、通梁(艙口上木)、下株梁(船底木)、舵牙(夾舵木)、水蛇、猴楦、桅豬(見下)、鐵釘(趕繒一千八百斤、篷艍七百斤)、茅鐵(四、五百斤)、櫆藤(十斤)、張篷水藤(百余斤)、黃麻(為繩囗〈纟索〉之用。其名有大律囗〈纟索〉、小律囗〈纟索〉、篷踏囗〈纟索〉、小踏囗〈纟索〉、大母囗〈纟索〉、小母囗〈纟索〉、大千斤墜、小千斤墜、篷尾吊、小篷尾吊、雞貫、流浪囗〈纟索〉之屬)、棕(亦為繩囗〈纟索〉之用。其名有篷頭根、篷尾根、舵吊、虎尾、碇奴、碇囗〈纟索〉、摘尾、腰邊秦、出尾秦之屬。二項,趕繒一千數百斤,篷艍八、九百斤)、篾碇囗〈纟索〉(二條。每條篾三擔、草四擔)、桐油(趕繒一千五百斤,篷艍五、六百斤。每油百斤,配灰三百斤、釘一百斤、網紗一百斤)、網紗(破魚網煉入油灰內,用以補縫)、灰、草餅(舂灰用)、炭(千二百斤至千八百斤)、勒肚(拴舵囗〈纟索〉。自船底貫于碇前結緊,舵乃得有力;水淺放去松,便可懸起)。杉板船、尾樓燈、金鼓各一。其余顏料、旗布、匠役、工價,大修、小修為數不等。

附考

凡大吉木、中吉木、浮溪木、高洋木、柁、碇、龍骨、大桅、頭桅、大櫓、小櫓、松板(作梁頭炮架并鋸作捋路用)、棕苓竹(篷上用。有大小二種)、檬榜(系柯木,榜大桅用)、連轉木(做篷、碇等車并開板做柁用,系杉木。長二丈三尺,圍三、四尺不等;頭尾如一,并無粗細)、松筒(對鋸開,作龍骨三節)各項,產自省城,委員采辦;鐵釘、茅鐵、桐油、山城板(系小杉木鋸開,鋪艙并貓貍內墊板用)、網紗、櫆藤、尾樓燈、旗布、顏料、鑼、鼓、大小風篷、無底升、桅餅、槳各項,產自漳州,端人采買。其余各項,雖產臺屬,地近生番,深山溪澗,挽運維艱(「舊志」)。

「臺海使槎錄」云:『臺、澎各標營船,初俱分派通省內地廳員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內地州縣。其尚可修整而不堪駕駛者,內地之員辦運工料,赴臺興修。迨按糧議派,臺屬三縣亦分修數只。此非偏庇臺屬,以內地各廠員多力分,工料俱便;不煩運載,可以克期報竣。后定在近道、府監修。統計閩省船只,勻派通省道、府,乃將臺、澎九十八船內派臺灣道、府各十八只,余俱派入內地。既而,仍歸內地修造;惟未至朽爛而不堪駕駛者,留臺修補。至康熙四十四、五年間,仍俱改歸臺屬。而派府船數倍于道,令其與福州府分修;議于部價津貼運費外,每船捐貼百五十金,續交鹽糧廳代修其半,道、鎮、協、營、廳、縣共襄厥事。迨后專責知府,并將道船亦歸于府。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準:設立總廠于通達江湖之所,百貨聚集,鳩工辦料均屬省便。每年派道員監督,領銀修造;再派副將或參將一員,公同監視,務節浮費,均歸實用。部價不敷銀兩,歷來州縣協貼;仍應如舊。復經總督滿保會題:將臺、澎戰船九十八只,于臺灣設廠,委令臺道、臺協監督修造。于是各船盡歸臺廠,而道、協之責任獨重矣(同上)。

余所坐海船,桅木之值數百金。柁師云:得之外域者任重,當風不稍屈曲;長可八丈,通身無節,名「打馬木」。明監察御史路振飛「按閩摘略」云:『崇禎六年,遣戶科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楊侖冊封琉球。先期,采木造舟,大桅屢求未獲;嗣于寧化縣方得應用。獨鐵力木柁,產自廣南;差官采買,回大鵬所被賊焚劫。復支銀五百五十兩,前往海澄縣采買二門,運到副用』云云。今鹽木柁尚值數十金,亦廣南所產(「赤嵌筆談」)。

每船載杉板船一只,以便登岸;出入悉于舟側,名水仙門。碇凡三,正碇、副碇、三碇(正碇一名將軍碇,不輕下),入水數十丈;棕藤草三緪,約值五十金。寄碇先用鉛錘試水深淺,繩六、七十丈;繩盡猶不至底,則不敢寄。鉛錘之末涂以牛油,沾起沙泥,柁師輒能辨至某處。有占風望向者,緣篷桅繩而上,登眺盤旋,了無怖畏;名曰「亞班」(同上)。

南北通商,每船出海一名,即船主。柁工一名、亞班一名、大繚一名、頭碇一名、司杉板船一名、總鋪一名、水手二十余名或十余名。通販外國,船主一名。財副一名,司貨物錢財。總捍一名,分理事件。火長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駛船針路。亞班、柁工各一正、一副,大繚、二繚各一,管船中繚囗〈纟索〉。一碇、二碇各一,司碇。一遷、二遷、三遷各一,司桅囗〈纟索〉。杉板船一正、一副,司杉板及頭繚。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擇庫一名,清理船艙。香公一名,朝夕焚香楮祀神。總鋪一名,司火食。水手數十名(同上)。

海船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板,曰鼠橋;后兩邊欄,曰牛欄;柁繩,曰虎尾;系碇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杉木,曰水蛇;篷擊繩板,曰馬臉;船頭橫覆板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猴楦;枹桅篷繩,曰雞冠;抱碇繩木,曰狗牙;拄桅腳杉木段,曰桅豬(同上)。

凡商漁船往崇爻社販賣番貨,乾隆二十年示禁;如有藉端越販,照偷越番境例,從重治罪。其社丁應納番餉,責成通事由陸路輸納。

人物

進士舉人鄉貢例貢武進士武舉列傳列女流寓

邱文莊破瓊山之荒、海忠介系中州之望,地以人傳,何論絕島。臺屹處海洋,蠻天菁嶺,求其青編夙汗者不少概見。自歸國朝版圖,聲教遠訖,易狉獉以文明,科名后先輝映。其間瑰行奇節、閨門閭巷,代不乏人;以至間關棲止,亦萃名流。則勿謂蜑煙蜃雨間,佳氣蜿蜒,鮮所鍾靈也。若乃沐久道之化成,涵育蒸濡,當必有植名教而開風氣者,挺然杰出為第一流人;則采風者,有厚望焉。志人物。

進士

舉人

鄉貢

例貢

武進士

武舉

列傳

列女

流寓

進士

乾隆四年,巡視臺灣御史諾穆布等奏請會試之期,臺郡士子照鄉試例,于福省中額內編臺字號取中一名。部議:『臺郡士子來京十名以上,再行奏聞,恭請欽定』。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蔡以臺榜):王克捷(諸羅附生)。

舉人

康熙二十六年,福建提督張云翼奏準:臺灣于閩省鄉試另編字號,中額一名。三十六年,總督郭世隆奏準:撤去另號,通省一體勻中。雍正七年,巡察臺灣兼理學政御史夏之芳奏準:臺灣貢監、生員仍照舊例另編臺字號,于閩省中額內取中一名。雍正十三年,巡撫盧焯奏準:于本省解額之外,不論何經,加增臺灣中額一名。乾隆元年,巡撫盧焯奏準:恩科福建加中三十名,內臺灣于原額外加中一名。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蕭弘梁榜):蘇莪(鳳山附生)。

二十九年庚午(潘金卣榜):邑星燦(鳳山附生)。

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府學附生。有傳)。

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王際慧(鳳山附生。龍溪教諭)。

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王茂立(臺灣附生。龍巖教諭)。

五十年辛卯(許斗榜):楊阿捷(府學附生。惠安教諭)、王錫祺(諸羅附生)。

五十二年癸巳(江日升榜):楊朝宗(臺灣附生)。

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陳飛(臺灣附生。本姓張)。

雍正元年癸卯(廖學信榜):王世臣(府學附生。本姓陳)。

四年丙午(吳士拔榜):莊飛鵬(府學附生)。

七年己酉(陸祖新榜):陳文苑(鳳山拔貢)。

十年壬子(葉有詞榜):廖殿魁(鳳山拔貢)。

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陳邦杰(府學拔貢)、石國球(臺灣附生)。

乾隆元年丙辰(蔡云從榜):張岳(府學附生)、蔡朝英(臺灣附生)、李樹滋(鳳山廩生)。

三年戊午(出科聯榜):陳輝(臺灣增生)、王賓(臺灣廩生)。

六年辛酉(邱鵬飛榜):陳連榜(府學附生)、李如松(鳳山廩生)。

九年甲子(朱任琇榜):張簡拔(諸羅增生)、黃師琬(彰化廩生)。

十二年丁卯(黃元吉榜):陳名標(府學生囗)、林垂芳(臺灣囗生)。

十五年庚午(藍彩琳榜):林大鵬(府學囗生)、卓肇昌(鳳山拔貢)。

十七年壬申(蔡廷芳榜):林昂霄(府學囗生)、唐謙(鳳山囗生)。

十八年癸酉(駱天衢榜):謝其仁(鳳山囗生)、王克捷(見進士)。

二十一年丙子(楊鳳騰榜):穆帝赍(府學囗生)、莊文進(鳳山囗生)。

二十四年己卯(孟超然榜):楊對時(府學廩生)、白紫云(彰化附生)。

二十五年庚辰(張克綏榜):尤廷封(府學廩生)、張源仁(府學囗生)。

二十七年壬午(賴濤榜):蔡霞舉(臺灣囗生)、張源德(臺灣歲貢)。

鄉貢

康熙二十七年:王喜(府學。手輯「臺志」;舊志創始,多采其語)。

二十八年:陳天機(府學)、王弼(臺灣。松溪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曾聯鑣(鳳山)、蒲世趾(諸羅。古田教諭)。

二十九年:吳蕖(府學)。

三十年:蔡復旦(府學。閩清訓導,升永安教諭)、馮昆玉(臺灣。壽寧訓導)、黃巍(鳳山。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周盛(諸羅)。

三十一年:陳瀾(府學)。

三十二年:蘇知宜(府學)、陳逸(臺灣。福安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五十八年分修「諸羅志」)、何則鳴(鳳山)、馬廷對(諸羅。南安訓導。康熙三十四年分修「郡志」,四十三年董建諸羅學宮)。

三十三年:莊一煝(府學。延平訓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保县| 民县| 龙岩市| 东莞市| 定远县| 平原县| 哈密市| 大安市| 赤城县| 容城县| 泗阳县| 调兵山市| 永福县| 盐边县| 东山县| 浦东新区| 黑龙江省| 旌德县| 京山县| 通城县| 普陀区| 朔州市| 同心县| 石阡县| 凌云县| 香港| 沅江市| 右玉县| 巨野县| 扶沟县| 顺平县| 平湖市| 临高县| 玛多县| 牡丹江市| 沙雅县| 台南县| 文水县| 东明县| 邻水|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