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武備(三)

列傳義民船政

列傳

義民

船政

列傳

施瑯,號琢公,晉江人。明崇禎時,為游擊將軍。及明亡,閩、粵事亦相繼敗,瑯挈家屬入海依鄭氏。成功忌其能,因釁執之;會得脫,遁歸,家屬皆被害。

順治丙申,制府李率泰薦授副總兵,駐同安;薄廈門賊壘,擒其驍將數十輩,所招降萬余人。晉同安總兵,擢福建水師提督;平金、廈沿海諸島。康熙六年,以「邊患宜靖疏」請搗臺灣,得旨赴京面陳。尋以議裁浙、閩、粵三省水師提督,留京;晉爵內大臣伯。

康熙二十年,朝廷從姚啟圣請,特命瑯征臺。瑯至閩,選舟師練習三載,以二十二年六月乙酉由銅山進兵入八罩,直抵澎湖。澎為臺門戶,賊之精銳悉在焉;有眾二萬余、艘二百余,集于雞籠等嶼。偽鎮國公劉國軒亦擁精兵二萬屯于風柜尾、牛心灣等處,環設炮城,以陸兵守之。其余沿海賊舟,星羅碁布。瑯令大小船于風帆上,大書坐將姓名,以知進退、定賞罰。丁亥昧爽,鼓角喧騰,兩師將合,瑯先令曾成、藍理、吳啟爵、張勝、許英、阮欽為、趙邦試七艘沖鋒破浪,直入賊師,焚殺無遺。值潮自南至,前鋒為急流分散,賊艘復合。瑯知其深入,挺身沖殺賊囗〈舟宗〉,收入八罩,獨駕小舟潛偵賊寨動靜。癸巳,與各鎮誓師,分為八隊;每隊七舟,各三其迭。瑯自統一隊,居中調度;留八十余舟為后援。又分遣五十余舟從東畔嵵內截寇歸路,以五十舟從西畔牛心灣、內外塹為疑兵牽制。忽北風驟發,勢相逆,三軍股栗;瑯巡師大呼曰:『無畏!惟天、惟皇帝之靈,實式臨之』。須臾,雷震風反,將士賈勇而前。賊舟發火矢交攻,煙焰迷天;官兵乘勢夾擊。自辰至申。賊艘被焚,覆溺投水者無算。劉國軒遁入小舟從吼門出,僅以身脫。既破澎湖,瑯思以恩信結臺人,凡降偽鎮營弁,獎賞有差。給士卒糧米,焚傷覆溺未死者以醫藥救治之,有欲歸見妻子者給舟送之;降卒相謂曰:『是真生死而骨肉也』。歸相傳述,賊眾解體,望王師如時雨。駐師澎島乏水;隨地鑿井,甘泉涌出。于是軍聲大振,鄭克塽始決計歸順;遣裨將馮錫珪、陳夢煒赍獻延平王金印一、招討大將軍金印一、公侯伯將軍銀印五,來乞降。時七月二十七日也。八月壬子,瑯統舟師臨臺地受降,令人民土番薙發。官民有仇怨者,悉為捐釋。撫殘孽、籍府庫兵仗,恤陣亡之殺傷者;雞犬不驚,壺漿載道。

捷書至闕,上解所御龍袍馳賜,載褒以詩。加授瑯為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予世襲。瑯復念海外初平,所在土番雜處,為善后計,特疏詳陳臺灣棄留利害,請設郡縣以為東南數省藩籬;詔報可。版圖式廓,海波不揚;江、浙、閩、粵四省數十年鯨鯤久靖,瑯之功為多。

朱天貴,莆田人。初為鄭氏將;后歸誠。授平陽總兵。

康熙二十一年,以總督姚啟圣薦,奉旨調回閩省,協剿臺灣。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天貴率舟師奮勇追擊,斬獲、溺死者無算。會中炮,死。姚啟圣上其功,詔贈太子少保,謚「忠壯」;蔭一子知州。

時會剿臺灣有功者,興化總兵吳英、海壇總兵林賢、金門總兵陳龍、銅山總兵陳昌、廈門總兵楊嘉瑞、副將蔣懋勛、林葵、詹六奇、參將羅土珍、游擊林瀚、王朝俊、許毅、張勝、何應元、曾成功、吳輝、趙邦試、二等侍衛吳啟爵、筆帖式常在。

施世標,瑯子。初以外委、守備,隨父戰澎湖有功。后累官至水師提督,駐廈門。

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世驃聞變,集諸將議曰:『臺寇猖獗,六、七日全郡俱陷;此非小賊也。今臺灣數百艘逃入內地,脫有奸徒混跡,乘虛鼓煽,廈島一搖,勢不可制;咎將誰執』?乃按兵觀釁。而總督覺羅滿保羽檄飛促世驃出師赴澎湖,以慰眾心。迨滿保至廈門,而世驃已登舟出港兩日矣。抵澎湖,與南澳鎮總兵藍廷珍謀克復安平。時朱一貴悉眾攻安平,世驃與廷珍遣將分攻,直搗臺郡,朱一貴等后先就擒。世驃即于軍中疏平臺郡狀,值南風正駛,捷書到闕,賜世驃東珠、朝帽、蟒袍,異數有加。

時元兇雖擒,余黨散匿。世驃復與廷珍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會風雨大作,屋瓦皆飛,人民震動;世驃終夜露立,疾作,卒于軍。

藍廷珍,南澳總兵官。朱一貴倡亂,總督覺羅滿保飛檄召赴廈門,商略機務。廷珍以海外豕突殘魂,必重臣坐鎮以安人心、消反側;乃遣人陳請滿保駐廈門,就近督師。滿保得所指陳,喜曰:『藍總兵所見,事事與吾吻合;吾無憂矣』。遂自會城兼程疾趨至廈,而廷珍亦單騎率所部舟師繼至。滿保令總統征臺水陸大軍赴澎湖,會提督施世驃進剿。六月朔,出廈門港;二日,至青水溝。時颶風驟起,軍士相顧失色;廷珍親自操舟馭風,漂至銅山。風定,由銅山至澎湖。世驃大喜,與議進兵。廷珍慷慨言曰:『群盜烏合,一攻即靡。但其眾至三十萬,不可勝誅。以某所見,止殲渠魁;余令自新,且安反側』。乃戒將弁,無得妄殺。翌日進兵,廷珍親率諸將奮擊,賊眾敗走,克復安平。賊復率二萬眾,列牛車夾牌盾為陣,蜂擁蟻附攻安平。廷珍發大炮,四面環擊;賊大潰,退保府治。越數日,廷珍督大兵南下,復敗賊眾,追殺至蔦松溪。一貴遁去,遂復府治;駐萬壽亭,提督世驃屯北較場;分遣大兵廓清南、北二路,以除殘孽。一貴及余黨先后就俘,臺郡悉平。

歐陽凱,漳浦人;臺灣鎮總兵。

朱一貴倡亂,豎旗于南路岡山。凱撥官兵前剿,賊勢猖獗。〔四月〕二十八日,凱親率眾駐春牛埔,戰連日。五月朔,賊黨數萬云集,凱奮身血戰,躍馬沖突;賊四面圍攻,勢窮力困,中鎗墜馬。賊刃交下,截其首去。

事聞,詔贈太子少保,予恤、賜祭葬;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祀忠義祠。

許云,漳州海澄人;臺灣水師副將。

朱一貴倡亂,南路被陷,逆賊環攻府治;云不以水陸分歧,于四月三十日率次子方度、家丁吳國珍等赴春牛埔,援總兵歐陽凱。時鎮標官兵俱陷,云沖突血戰,殺賊數千人;賊退走。翌日,賊眾十余萬擁至,云率游擊游崇功、千總林文煌、趙奇奉、把總李茂吉,自黎明戰至日中,矢窮炮盡。云重創遍體,墜馬步戰,猶手刃數十賊,勢孤無援。賊眾愈甚,弁兵俱歿,厲聲命次子方度曰:『賊勢猖獗,我分當捐軀報國。爾速突圍出,將安平、鹿耳門各炮位封釘,無遺賊用;即赍印信,赴提督乞師復仇』。方度號泣,奔突出圍。云左臂被賊砍,猶奮勇血戰;厲聲曰:『吾生不能盡殺爾等,死必來殲滅爾』!賊怒,寸磔之。

事聞,贈拜他拉布勒哈番世職。予恤、賜祭葬,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崇祀忠義祠。安平百姓憫其捐軀殉國,為立五忠祠以祀焉。

次子方度隨參將王萬化征剿朱逆,攻入鹿耳門,克復安平鎮,殺賊七鯤身、西港仔、蘇厝甲,底定臺灣。以軍功,補臺灣鎮中營游擊。

羅萬倉,陜西人;臺灣北路參將。朱一貴之亂,總兵歐陽凱戰死,府治失陷;萬倉鼓勵將士堅守。賊攻北路,連發大炮擊之,仆賊旗。賊四面猬集,萬倉突圍拒戰;兵孤無援,踰溝墜馬。賊以竹篙截其喉,猶揮刀殺賊而死。妾蔣氏,聞兵敗,亦自縊。事聞,詔贈拖色拉哈番,世襲。賜祭葬,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妾蔣氏,詔賜旌表。

孫文元,云南人;臺灣鎮左營游擊。朱一貴竊發,歐陽凱等戰歿,賊攻府治。文元兵少勢孤,于鹿耳門內望北叩首畢,躍入海死。

游崇功,漳浦人;臺灣水師左營游擊。臺寇之亂,崇功奉調援剿,同副將許云并力擊敗賊眾。聞鎮營圍急,率兵赴春牛埔,而歐陽凱已陣歿;崇功手持大刀,左右沖突,殺賊三十余人,中創墜馬死。事聞,與游擊孫文元俱贈拖色拉哈番;予恤,賜祭葬,各蔭子弟一人以守備用。

胡忠義,陜西人;臺灣鎮標左營守備。臺寇之亂,隨歐陽凱率師于春牛埔拒敵。沖鋒力戰,中炮墜馬死。

馬定國,陜西人;臺灣鎮標左營守備。朱一貴攻南路營,定國督兵拒守。賊勢猖獗,定國奮力血戰,勢不能支;大呼曰:『我朝廷命官,豈可遭擒取辱』!遂拔佩刀自刎死。事聞,與胡忠義俱予恤,賜祭葬;蔭一子以衛千總用。

蔣子龍,閩縣人;臺灣鎮標中營千總。臺寇倡亂,隨總兵歐陽凱拒敵春牛埔,大破賊眾。次日,賊勢復張;子龍奮身疾戰,被賊刀斷一臂而死。

陳元,侯官人;臺灣鎮標左營千總。朱一貴倡亂,元率師同本標右營游擊周應龍于南路岡山御賊;奮勇扼擊,賊敗走。明日,直進赤山。又明日,賊悉眾四面圍攻,元與力戰數次,中創被獲;逼降,不屈死。

趙奇奉,廣東人;臺灣水師協標右營千總。臺寇環攻南路,奇奉隨協鎮許云率水師援剿,連敗賊眾。次日,賊悉眾攻春牛埔,奇奉力戰死。

林文煌,侯官人;臺灣水師協標千總。臺寇作亂,文煌隨協鎮許云率兵援鎮軍,連日力戰于山川臺。文煌沖鋒殺賊,歿于陣。其弟文甲從師,亦死焉。事聞,與千總蔣子龍、陳元、趙奇奉俱予恤,賜祭葬;蔭一子以衛千總用。

李茂吉,漳浦人;臺灣水師協標中營把總。臺寇之亂,茂吉自請為先鋒,隨副將許云率兵援鎮軍。力戰于春牛埔,為賊所執,不屈;勸之降,茂吉瞑目厲聲曰:『我朝廷職官,豈肯降汝草賊耶』?舉足翻其幾案,奪賊刀殺賊。賊共斮之,頭破裂,罵不絕口而死。

林彥,閩縣人;臺灣鎮標中營把總。臺寇之亂,隨總鎮剿賊于春牛浦。賊悉眾來攻,彥爭先臨陣死之。

林富,長汀人;臺灣鎮南路營把總。臺匪竊發,奉委率兵為游擊周應龍前隊。引路至赤山,與賊戰,賊稍卻;富乘勝深入,賊后陣圍之,劗刺而死。時有削職把總江先達、鎮標右營領旗王奇生,俱力戰歿于陣。

石琳,永定人;汀洲鎮標中營杷總。康熙六十年,奉差領汀鎮兵至臺灣換班。適遇臺變,琳力請助戰;為賊所圍,歿于陣。事聞,與把總李茂吉、林彥、林富俱予恤、賜祭;蔭一子以衛千總用。

以上十三員暨林文甲、江先達、王奇生,俱奉旨祀忠義祠。

王郡,字建侯;干州人。初冒李姓入伍。康熙六十年,以千總從藍廷珍收復臺灣有功,后為南路參將,始復姓。

雍正六年,升臺灣總兵。七年,討平鳳山山豬毛番。九年,彰化大甲西番林武力聚眾作亂,鳳山流棍吳福生亦乘間為變。郡時已授水師提督,乃先遣游擊李榮引兵應援;繼偵知福生與商大概等攻陴頭甚急,遂決策率兵夜發,與參將侯元勛、守備張玉等三路夾攻,敗其前鋒。賊復集,自辰至未戰數合,賊大潰,各奔竄潛匿;生擒蕭田等八人,梟于營門。越日,福生、大概等三十余賊悉就擒。南路既平,而新鎮呂瑞麟剿大甲西番,為所圍;征兵府中,總督郝玉麟復檄郡討之。郡師至鹿仔港,遣參將李蔭越、游擊黃貴等合兵圍阿束社;參將靳光瀚、游擊林黃彩等各扼隘口,絕其去路。遂渡大甲溪追殺,直抵生番悠吾界,屢有殺獲。賊遁南日內山,峭壁峻絕;諜知樵徑僅一線,督師攀援而登,炮聲震山谷。賊負創走,搗其巢穴、焚其積聚。于是各社望風皆降,縛獻渠兇林武力等;北路亦平。十余年來鎮臺者,郡之功為優云。

張天駿,字鳴佩;仁和人。以千總,留京營效用。檢發福建水師,出洋捕賊有功,累升至廣東提督。條奏停止采礦,部議革職。旋奉特旨,補湖廣常德總兵;調崇明,奉命海運漕粟至閩平糶,遂受臺鎮。蒞任二年余,恩威并濟,兵輯民安,臺以無事。

天駿為人質直而存心忠厚,識大體,勤于其職。升福建水師提督,去之日,兵民傾城趨送,至有泣下者。令風神廟,立有去思碑。

義民

康熙六十年,總督滿保題準:朱一貴等倡亂臺灣,占踞郡縣、侵犯南路,義民李直三、侯觀德、涂文煊、邱永月、黃思禮、劉魁才、林英泰、鍾國虬、林文彥、賴君奏等密謀起義,誓不從賊;于四月二十二日,先遣艾鳳禮、涂華煊等赴府請兵。五月初一日,府治失陷。各義民隨于五月初十日糾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合粵之鎮平、平遠、程鄉、大埔、閩之永定、武平、上杭各縣之人,共一萬二千余名,于萬丹莊豎立「大清」旗號,連營固守。又以八社倉廒貯粟一十六萬余石,遣劉懷道等又帶領鄉社番民固守倉廒。各義民糾眾拒河,嚴守一月余,不容賊一人南渡淡水。六月十八日巳時,賊從西港口偷渡新園,劉庚甫、陳展裕、鐘貴和等統眾與賊合戰兩次,復糾同侯欲達、梁元章、古蘭伯與賊戰于小赤山;至晚,復戰一次,各有損傷。十九日,賊犯萬丹,劉庚甫、陳展裕、侯欲達、古蘭伯率眾拒敵,且戰且守,誘賊至濫濫莊。鍾沭純等統眾出賊人之后從北面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等統眾從南面殺入,陳展裕、侯欲達、涂定恩等統眾從東面殺出,三面合攻,大敗賊眾,追至淡水河邊;有邱若贍、艾鳳禮等攔河截殺,賊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死者數千余人。義民為首之涂文煊及鄉壯被賊殺傷死者。一百一十二人。奪得大銃四位、砂炮四位,偽札、偽印旗號、軍器甚多。奉旨從優議敘,給臺地守土義民札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札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札付二十三張。

乾隆元年,總督郝玉麟題準:臺灣北路大甲西等社兇番肆逆不法,旋即平定;其陣亡、傷亡、受傷之義民、隨丁、壯丁、通事人等,照鄉勇之例賞給。冊開一等、二等、三等軍功之義民人等,酌量分別等次賞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涿鹿县| 兰坪| 黔江区| 凌源市| 浦城县| 青田县| 宝丰县| 额济纳旗| 和龙市| 平凉市| 和静县| 安福县| 平江县| 东明县| 乌恰县| 云阳县| 台中县| 云阳县| 获嘉县| 灌南县| 乐清市| 无为县| 蒙阴县| 西宁市| 山丹县| 渝中区| 牙克石市| 兴仁县| 天气| 柯坪县| 武城县| 鄄城县| 容城县| 洛川县| 香格里拉县| 始兴县| 武城县| 兰州市| 九江市|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