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秦并六國平話(8)
- 武王伐紂平話 呂望興周
- 佚名
- 4801字
- 2015-12-27 01:13:12
話說始皇登殿,集文武大臣。班部中撞出王翦、蒙恬、蒙毅,階前奏道:“臣翦等,攻滅荊楚,取得楚王首級,十車金寶,獻上我王。”始皇大喜道:“卿用兵如神,朕知卿此行果能滅楚,雪李信之恥。”帝設宴待王翦、蒙恬、蒙毅等,各賞千金。遂改楚邦為荊州。
話說秦十五年八月初四日,始皇問諸大臣曰:“燕雖進貢,終未歸一,朕欲滅之如何?”李斯奏曰:“夫以秦國兵強將勇,滅燕如反掌耳。臣舉王賁為將伐燕。”帝問王賁曰:“卿意下若何?”王賁奏帝:“乞李信為先鋒,蒙毅為副將,乞兵二十萬。”帝依奏。
次早,王賁在演武亭交兵,起離京兆府。在路行數(shù)日,人馬至易水。燕邦細作探聞,回報景丹丞相言:“秦王令王賁為將,興兵二十萬伐燕,見在易水下寨。”景丹奏上燕王。燕王問景丹:“卿意何如?”景丹奏曰:“可舉孫虎為將,石凱為先鋒,石青龍為副將,韓廣為末將。”
燕兵五萬,至易水下寨。看見秦兵約有二十萬。石凱便出陣,厲聲高叫打話。李信將軍肩挑大捍刀出戰(zhàn),與石凱搦戰(zhàn)。三十合,石凱敗,李信趕上殺。石青龍撞出接戰(zhàn)。三十合,李信詐敗,石青龍趕殺。被李信一刀斬落。
只見石青龍馬上跌落,性命歸泉。李信追殺,燕兵大敗,退十五里下寨。秦兵趕至囗囗囗,擂鼓搖旗。燕陣石凱,秦陣蒙毅,二人各出馬。一上一下,如鶻打兔;一來一往,似鳳翻身。蒙毅詐敗,石凱趕將來。一刀砍落石凱。蒙毅追殺,燕兵大敗歸城。孫虎奏上燕王:“禍事甚大,秦將難當。”燕王聽得奔走遼東。
兵伐幽燕事戰(zhàn)攻,燕王棄國奔遼東;
秦兵追捉燕王懼,三軍疾速走如風。
王賁領兵取了燕薊,令諸將疾速往奔遼東。有燕王喜到遼東投虜王。王遣上西門扛領兵十萬,顏符序、鞏畢、衛(wèi)安為將,預先來竹林左右畔埋伏人馬二萬,先鋒顏符序為引戰(zhàn)將軍,來到塹河下寨。
秦兵果至,二邊人馬各下營寨。李信布下東斗陣,遼東將顏符序布下西斗陣。二陣皆圓。二將出馬,施禮畢,打話不同,二將挑斗,才三十合,顏符序敗走,李信追之。顏符序勒轉(zhuǎn)馬頭再戰(zhàn)二十合,大敗,至竹林。李信趕及。顏符序取出響箭,射作號,只見左畔撞出鞏畢一萬人馬,右畔撞出衛(wèi)安一萬人馬,顏符序殺來,殺得秦兵大亂。西門扛領八萬人兵,大殺一場。死尸遍地。
王賁點兵,折了萬余人。依然歸來鎮(zhèn)守燕薊城。飛表奏始皇帝,帝不悅,就令王賁攻伐遼東,捉燕王。
忽一日,差使赍擎圣旨前來,王賁諸官拜闕已畢,展開圣旨看,再令王賁攻遼東,捉燕王。起行兵馬,王賁招討令李信為先鋒上將,蒙毅為副將,兵二十萬,侵入遼東三百里平崗坂下寨。
細作報覆虜王言:“秦兵又至。”虜王令西門扛為招討,顏符序為先鋒,鞏畢、衛(wèi)安領兵一十萬,迎敵。
秦兵李信來攻伐遼東捉燕王,顏符序便出陣,與秦將打話。李信出馬,搦戰(zhàn)三十合,李信不用長刀,拈弓取箭,翻身連射三只連珠箭。顏符序金冠倒卓,兩腳登空。
金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總不知。
遼將大敗,退三十里。秦兵亦趕上三十里。鞏畢擔刀出陣。蒙毅施禮畢,二人挑斗,才三十合,蒙毅詐敗,鞏畢便趕,一刀斬落,只見鞏畢踢空。
刀才舉處三魂喪,七魄悠悠那處存?
鞏畢已死。蒙毅殺將來,遼兵大敗。衛(wèi)安拍馬輪刀出陣。李信出馬,二將搦戰(zhàn),三五十合,李信敗走,衛(wèi)安趕將來,李信一刀砍落衛(wèi)安。
三魂歸地府,七魄見陰君。
遼兵退二十里。李信趕將來,厲聲高叫:“遼東捉取燕王來還秦王,便休,不然連爾遼東皆取!”西門扛打話:“既捉燕王,何不自將囗囗囗,我王即當捉獲燕王獻汝。”李信答曰:“限三天捉將燕王獻我,班師人馬,免取遼東。”西門扛答曰:“待遣將奏我王。”
西門扛遣將回奏言:“秦兵英雄難當,折囗囗囗囗上將。乞獲燕王,獻與秦將,免侵遼東受苦。”虜王心思:燕王特投本邦,怎生捉去獻他?奈緣事到來,說不得。只得令韓韋去東宮請燕王議事。
燕王得病臥在龍床,韓韋近前說與燕王曰:“虜王教請大王議事。”燕王問曰:“何事?”韓韋曰:“秦朝兵勢難當,故來尋討大王。”燕王思忖:虜王請,必無好事。當時自刎而亡。韓韋提得首級來獻虜王。虜王遣韓韋將燕王首級封函與西門扛。西門扛出陣,把燕王首級獻上秦朝上將李信。
李信出陣,接了,回陣告覆招討王賁。王賁看了果是燕王首級,班師人馬回幽州。令李信權職,領五萬人兵鎮(zhèn)守燕薊城,取一十六郡經(jīng)圖回邦。王賁招討行經(jīng)數(shù)日,回到京兆府。諸官迎接歸城。
次早,始皇登殿,集文武至殿下山呼。王賁提燕王首級獻上始皇。始皇大悅,令將燕王首送歸交赦院。帝令次日設宴會文武大臣。賞王賁千金,賜蒙毅白銀千兩。
話說燕王殿下高漸離,見國主逃奔遼東,亦自私奔至秦,改名庸保,來伏事東宮扶蘇太子。此人善擊筑,太子取留,不在話下。
秦二十七年七月,始皇登殿問諸臣曰:“朕踐祚以來,國勢高強,兵威將勇,六國已滅其五,尚有東齊未下。”問李斯:“舉何人伐之?”李斯奏曰:“臣舉王賁為將,攻齊。”帝依奏,宣王賁曰:“此事如何?”王賁奏上:“我王,古云養(yǎng)軍千日,用在一朝。臣赤心報國。乞兵二十萬,蒙恬為先鋒,蒙毅為副將,董翳為末將。”次日,講武殿交兵二十萬,往東齊。在路行兵。
齊有細作,打探得聞王賁伐齊,便報與孟嘗君,言:“今始皇令王賁興兵二十萬伐齊,取自鈞旨。”孟嘗君來奏齊王曰:“秦皇令王賁提兵二十萬伐齊,取我王圣旨。”齊王聽了大驚,敕問:“卿等此事若何?”孟嘗君再奏曰:“臣乞主將吳辛為先鋒,吳廣為副將,田資為末將,田策為合后將;乞兵五萬,前去退秦兵。”
人馬出城,來到齊魏關,團駐人馬。
秦將王賁,路上行兵,來到關前下寨。兩邊擂鼓揚旗。秦陣先鋒蒙恬上陣,齊陣撞出吳辛上陣。二將打話不同便戰(zhàn)。二將場中宛轉(zhuǎn),殺氣騰空。一來一往,似鳳翻身;一上一下,如鴉展翅。刀來,橫槍隔過;槍至,斜抹尖虛。隔過處,遇空即施;斜抹來,逢虛即下。日下昏籠塵土暗,場中踏遍馬蹄痕。
二將才交三十合,蒙恬詐敗,吳辛趕上來。被蒙恬一刀斬首翻身落馬。蒙恬趕殺。吳廣出陣,為哥哥報仇。蒙恬出陣戰(zhàn),交三十合,吳廣敗走。蒙恬趕將來。吳廣插了槍,拈弓搭箭,翻身射三只連珠箭來,都被蒙恬閃了。吳廣大敗。蒙恬收兵。各人回陣。
吳廣告覆主將孟嘗君招討:“聊施一計劫秦寨,恁地恁地。”孟嘗君大喜,今夜傳令,令田資、田策為策應將軍,吳廣帶五百人偷營劫寨。
王賁當晚軍中坐定,忽然一陣風過,王賁把風一嗅,言:“今夜有人來劫寨。”傳下鈞令,教諸軍提備:李信在左畔,蒙毅在右畔。諸將依令。只見得,詩曰:
夜久無云天練凈,月華如水正三更。
吳廣聽得鼓已三更,提兵前去劫寨。果見四下小兵困乏。入到中軍,并沒一兵一卒。吳廣思之:莫不有計?不如將兵便走。只見四下鑼聲響,伏兵起:左畔撞出少壯英勇將李信人馬,右畔撞出年少猛烈將蒙毅人兵。萬弩齊施,諸軍喊殺連天。吳廣五百人,盡行殺死,只走得吳廣一人性命回歸。
巴得次日天明,齊將田資定計殺秦王人兵,告招討:“恁地恁地,殺秦兵報仇。”孟嘗君依計,令田策五千人,退十五里下寨,小松嶺下左畔埋伏。令吳廣領五千兵右畔埋伏。田資為引戰(zhàn)將。孟嘗君大悅:“此計甚妙。”齊陣撞出田資,立馬當頭,厲聲高叫。秦陣撞出蒙毅。二將大戰(zhàn)三十合,田資敗走,蒙毅疾追。田資回馬再戰(zhàn)二十余合,大敗。蒙毅招起人夫,追殺十五里。只聞一棒鑼聲,左畔田策五千人馬撞出,右畔吳廣五千人馬撞出。田資勒回馬頭殺進。蒙毅被齊兵陷在小松嶺下,殺得三軍大亂,死尸遍野,鮮血坑流。只走得傷刀中箭之軍,約三五百人。蒙毅點兵,折了五千余人。歸秦陣,告王賁招討。
招討提兵來至小松嶺下團兵,擂鼓搖旗,布五方陣。只見五方旗團團旋轉(zhuǎn),兩刃刀密密環(huán)圍;長槍密布等兵來,弓弩連排防陣后;遠看旗號似團花,近睹劍鋒如雪白;刺繡門旗飛兩邊,一員猛將出離軍,乃是李信,厲聲高叫,索齊陣有甚名將,愿求挑戰(zhàn)。
齊陣田策看見擺下五方陣,便排下一字陣對它。怎見得一字陣?但見前排一字,后列三重;白旗白號占西方,皂纛皂雕居北界;槍排柳葉成行密布向前,刀列雁翎上路先排向后;風吹紫號兩邊開,一位將軍臨陣上。
田策臨陣,與李信打話不同,才戰(zhàn)三十合,田策敗走。李信趕將來。田策撥回馬,再戰(zhàn)二十余合。李信敗走。田策趕上。李信不用長刀,拈弓取箭,翻身背射一箭,喝聲“中”,只見田策落馬而死。詩曰:
爭知一點無情物,透甲穿袍一命終。
田策已死。李信趕殺將來,齊兵大敗,退囗囗囗囗下寨。王賁兵趕將來,至齊城下寨。
吳廣上陣,索秦將出戰(zhàn)。蒙毅出馬,打話不同,便戰(zhàn)。少頃,蒙毅敗。吳廣趕將來。前馬不去,后馬趕將來,二馬相并,蒙毅舉刀斬卻吳廣。齊兵大敗,入城緊緊把住不出。
孟嘗君奏齊王:“虧折三員上將,折兵三萬余人。秦將威猛難當。”齊王問田文:“何如?”田文奏曰:“不可敵,只可降。”齊寫退疆地五百里、十車金寶,齊王開城,遂降王賁。王賁領兵二十萬入城,差李信權職,拘囚齊王,逼令索討七十二郡經(jīng)圖,降秦納土。
齊王無計,令差鄒闊,限半月,具經(jīng)圖降秦。果半月,經(jīng)圖來到。監(jiān)收齊王,班師回國。至京兆府。
次早,始皇登殿。階前文武,山呼已畢,奏曰:“臣取齊邦已了,七十二郡經(jīng)圖、十車金寶,拘收齊王,前來納降。”帝聞奏大悅,令將齊王拘收陽周,后齊王餓而死。
始皇滅齊,并天下,乃為一統(tǒng)。兩班文武,賀王萬全之喜,洪福齊天。方稱皇帝。乃為水德,天下尚黑。帝設宴,待文武。詩曰:
遍地舞茵鋪錦繡,當筵歌拍捧紅裙。
酒至七盞,忽有長太子扶蘇奏上:“父王,今日設宴待臣僚,筵中無樂,臣兒見收得家童上客庸保,善擊筑,可以筵間供應。”帝令宣至庸保。庸保至殿下,山呼畢。帝問曰:“筵前無樂,聞卿善擊筑,卿何不擊之?”庸保謹領敕旨,遂擊筑。帝聞之甚妙,但渠人應有筵席,令庸保擊筑。
此日,座中忽有一大臣司馬欣出奏曰:“此擊筑之巨,非乃庸保。乃是燕王殿下高漸離也。”始皇惜其善擊筑,重赦之。
不覺半載,稍益近之。有高漸離思之,意圖為主報仇。每日帝令擊筑取樂,高漸離進退無疑。
忽一日,高漸離將刀置筑中,進帝邊擊之。四近少有近臣,使舉筑撲秦皇。秦皇便閃走,高漸離趕撲。秦皇奔走。絳綃宮內(nèi),有內(nèi)侍,見秦皇奔走,高漸離后追。內(nèi)侍呼:“陛下將劍砍之!”秦皇每負劍,遂忘了,遂得左右呼言,帝遂拔劍以擊高漸離。高漸離跌倒。左右近臣縛住,秦皇令誅高漸離身死。詩曰:
忠孝燕臣為故主,將刀藏筑撲秦皇。
漸離不懼身誅死,留得聲名萬代揚。
自高漸離既誅之后,始皇不令大臣居近。忽有秦宗室奏曰:“天下人來諸侯事秦者,大抵為其主。但一切人皆不可與之近。”帝依奏。凡有諸侯國人,非秦地所生者,一切逐去。李斯亦在逐客數(shù)中。李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秦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取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地,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至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彩。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