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續編二(3)
- 王陽明全集
- 王守仁
- 3613字
- 2015-12-27 01:10:13
夏日登易氏萬卷樓用唐韻
高樓六月自生寒,沓嶂回峰擁碧蘭。久客已忘非故土,此身兼喜是閑官。幽花傍晚煙初暝,深樹新晴雨未干。極目海天家萬里,風塵關塞欲歸難。
再試諸生用唐韻
天涯猶未隔年回,何處嚴光有釣臺?樽酒可憐人獨遠,封明舊詩石,春來應自長莓苔。
次韻陸文順僉憲
春王正月十七日,薄暮甚雨雷電風。卷我茅堂豈足念,傷茲歲事難為功。金滕秋日亦已異,魯史冬月將無同。老臣正憂元氣泄,中夜起坐心忡忡。
太子橋
乍寒乍暖早春天,隨意尋芳到水邊。樹里茅亭藏小景,竹間石溜引清泉。汀花照日猶含雨,岸柳垂陰漸滿川。欲把橋名尋野老,凄涼空說建文年。
與胡少參小集
細雨初晴蠛蜢飛,小亭花竹晚涼微。后期客到停杯久,遠道春來得信稀。翰墨多憑消旅況,道心無賴入禪機。何時喜遂風泉賞,甘作山中一白衣?
再用前韻賦鸚鵡
低垂猶憶隴西飛,金鎖長羈念力微。只為能言離土遠,可憐折翼嘆群稀。春林羞比黃鸝巧,晴渚思忘白鳥機。千古正平名正賦,風塵誰與惜毛衣?
送客過二橋
下馬溪邊偶共行,好山當面正如屏。不緣送客何因到,還喜門人伴獨醒。小洞巧容危膝坐,清泉不厭洗心聽。經過轉眼俱陳跡,多少高崖漫勒銘。
復用杜韻一首
濯纓何處有清流,三月尋幽始得幽。送客正逢催驛騎,笑人且復任沙鷗。崖傍石偃門雙啟,洞口蘿垂箔半鉤。淡我平生無一好,獨于泉石尚多求。
先日與諸友有郊園之約是日因送客后期小詩寫懷
郊園隔宿有幽期,送客三橋故故遲。樽酒定應須我久,諸君且莫向人疑。同游更憶春前日,歸醉先拚日暮時。卻笑相望才咫尺,無因走馬送新詩。
自欲探幽肯后期,若為塵事故能遲。緩歸已受山童促,久坐翻令溪鳥疑。竹里清醅應幾酌,水邊相候定多時。臨風無限停云思,回首空歌《伐木》詩。
三橋客散赴前期,縱轡還嫌馬足遲。好鳥花間先報語,浮云山頂尚堪疑。曾傳江閣邀賓句,頗似籬邊送酒時。便與諸公須痛飲,日斜潦倒更題詩。
待諸友不至
花間望眼欲崇朝,何事諸君跡尚遙?自處豈宜同俗駕,相期不獨醉春瓢。忘形爾我雖多缺,義重師生可待招。自是清游須秉燭,莫將風雨負良宵。
夏日游陽明小洞天喜諸生偕集偶用唐韻
古洞閑來日日游,山中宰相勝封侯。絕糧每自嗟尼父,慍見還時有仲由。云里高崖微入暑,石間寒溜已含秋。他年故國懷諸友,魂夢還須到水頭。
將歸與諸生別于城南蔡氏樓
天際層樓樹杪開,夕陽下見鳥飛回。城隅碧水光連座,檻外青山翠作堆。頗恨眼前離別近,惟余他日夢魂來。新詩好記同游處,長掃溪南舊釣臺。
諸門人送至龍里道中二首
蹊路高低入亂山,諸賢相送愧閑關。溪云壓帽兼愁重,峰雪吹衣著鬢斑。花燭夜堂還共語,桂枝秋殿聽躋攀。躋攀之說甚陋,聊取其對偶耳。相思不用勤書札,別后吾言在訂頑。
雪滿山城入暮天,歸心別意兩茫然。及門真愧從陳日,微服還思過宋年。樽酒無因同歲晚,緘書有雁寄春前。莫辭秉燭通宵坐,明日相思隔隴煙。
贈陳宗魯
學文須學古,脫俗去陳言。譬若千丈木,勿為藤蔓纏。又如昆侖派,一瀉成大川。人言古今異,此語皆虛傳。吾茍得其意,今古何異焉?子才良可進,望汝師圣賢。學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
醉后歌用燕思亭韻
萬峰攢簇高連天,貴陽久客經徂年。思親謾想斑衣舞,寄籠恨已遲,奮翮云霄苦不早。緬懷冥寂巖中人,蘿衣菃佩芙蓉巾。黃精紫芝滿山谷,石不愁倉菌貧。清溪常伴明月夜,小洞自報梅花春。高間豈說商山皓,綽約真如藐姑神。封書遠寄貴陽客,胡不來歸浪相憶?記取青松澗底枝,莫學楊花滿阡陌。
題施總兵所翁龍
君不見所翁所畫龍,雖畫兩目不點瞳。曾聞弟子誤落筆,即時雷雨飛騰空。運精入神奪元化,淺夫未識徒驚詫。操舵移山律回陽,世間不獨所翁畫。高堂四壁生風云,黑雷柴電日晝昏。山崩谷陷屋瓦震,雨聲如瀉長平軍。頭角崢嶸歲千丈,倏忽神靈露干象。小臣正抱烏號思;一墮胡髯不可上。視久眩定凝心神,生綃漠漠開嶙峋。乃知所翁遺筆跡,當年為寫蒼龍真。只今旱劇枯原野,萬國蒼生望霑麗。憑誰拈筆點雙睛,一作甘霖遍天下!
鎮遠旅邸書札
別時不勝凄惘,夢寐中尚在西麓,醒來卻在數百里外也。相見未期,努力進修,以俟后會。即日已抵鎮遠,須臾舟行矣。相去益遠,言之慘然。書院中諸友不能一一書謝,更俟后便相見,望出此問致千萬意。守仁頓首。
高鳴鳳、何廷遠、陳壽寧勞遠餞,別為致謝,千萬千萬!行時聞范希夷有恙,不及一問,諸友皆不及相別。出城時遇二三人于道傍,亦匆匆不暇詳細,皆可為致情也。所買錫,可令王祥打大碗四個,每個重二斤,須要厚實大樸些方可,其余以為蔬碟。粗瓷碗買十余,水銀擺錫等買一二把。觀上內房門,亦須為之寄去鹽四斤半,用為醬料。朱氏昆季亦為道意。閻真士甚憐,其客方臥病,今遣馬去迎他,可勉強來此調理。梨木板可收拾,勿令散失,區區欲刻一小書故也,千萬千萬!
文實、近仁。良丞、伯元諸友均此見意,不盡別寄也。仁白。
惟善秋元賢友。
汪原銘合枳術丸乃可,千萬千萬!
張時裕、向子佩、越文實、鄒近仁、范希夷、郝升之。汪原銘、陳良丞、湯伯元。陳宗魯、葉子蒼、易輔之。詹良丞、王世丞、袁邦彥、李良丞列位秋元賢友,不能盡列,幸意亮之!
本篇據陳訓明《淺談王陽明的書藝及其在貴州的遺墨》移錄。原載《貴陽志資料研究》一九八四年第四期。
與陳以先手札
彭尺木鑒定,真跡帖石影印
往承書惠,隨造拜,前驅已發矣。嘉定之政佳甚,足為鄉閭之光,尚未由一面為快耳。葛上舍歸省,便草卒布問,余惟心亮。守仁頓首。
本篇與下篇均錄自日本《陽明學報》第一六一號所載蓬景軒編《姚江雜纂》。
與周文儀手札
彭尺木鑒定,真跡貼石影印
寧賊不軌之謀,積之十有余年,舉事之日,眾號一十八萬,而間月之內,竟就俘擒,非天意何以及此!迂疏偶值其會,敢叨以為功乎?遠承教言,曲中機宜,多謝多謝。所調兵快,即蒙督發;忠義激烈,乃能若此;四鄰之援,至今尚未有一人應者,人之相去,豈不遠哉!使回,極冗中草此不盡。友生守仁頓首。
右王文成與華亭周侍御手札也。傳御諱鹓,字文儀,號適齋。正德甲戌進士,拜御史,巡按福建。鎮守中官羅龠,驕蹇不法,疏奏戌遠方。宸濠之變,文儀籌軍餉,設防御,不以兵事諉守土吏。擢知潮州府知府,旋告歸。性峭直,為詩文有風致,著有《適齋集》,見《松江賢達傳》。武宗南巡,嘗疏力陳,文成稱其“忠義激烈”,確哉!此札蓋在已卯夏秋間,待御巡按福建時也。丙寅十二月廿又五日,沈梧敬識于婁江官廨。
與惟善書
祥兒在宅打攪,早晚可戒告,使勿胡行為好,寫去事可令一一為之。諸友至此,多瞢慢,見時皆可致意。徐老先生處,可特為一行拜意。朱克相兄,亦為一問,致勉勵之懷。余諒能心照,不一一耳。守仁拜。
惟善秋元賢契。
本篇錄自日本《陽明學報》第一八二號,篇名系編者所加。
與道通周沖書五通
(一)
古《易》近時已有刻者,雖與道通所留微有不同,囗囗無大不相遠。中間盡有合商量處,憂病中情思未能及,且請勿遽刊刻,俟二三年后,道益加進,乃徐議之,如何?
《易》者,吾心之陰陽動靜也;動靜不失其時,《易》在我矣。自強不息,所以致其功也。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今以道通之年計之,正在學《易》之時,恐未宜汲汲于是也。道通在諸友中最為溫雅近實,乃亦馳騖于此等不急之事,疑未之思歟?
盛價去,昏憒草草,莫既所懷,千萬心亮!
守仁拜手
道通郡博道契文侍
(二)
得書,知養病之圖,闔門母子兄弟之真誠,有足樂也。所論為學工夫,大略皆是,亦是道通平日用工得力處。但于良知二字,見得尚未透徹。今且只如所論工夫著實做去,時時于良知上理會,久之自當豁然有見,又與今日所論不同矣。
承令兄遠寄藥,人危處草冗中,不亟別作書,并致此意。
陽明山人守仁拜手
道通郡博道契文侍
(三)
所示《祭田記》,意思甚好,只是太著意,要說許多道理,便覺有補綴支蔓處。此是近來吾黨作文之弊,亦不可不察也。
欲慰吾生者,即日亦已告歸。渠以尊堂壽圖,索區區寫數語,甚堅。因腹疾大作,遂疏其意,幸亮之!
記稿改除數字,奉還。新錄一冊,寄覽。
六月朔日
(四)
所謂良知,即孟子所謂:“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孰無有?但不能致此知耳。能致此知,即所謂充其是非之心,而知不可勝用矣。來書既云“良心發見”,而復云“不能辨理欲于疑似之間”,則所謂“良心發見”者果何物耶?
“知行合一”之說,專為近世學者分知行為兩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終身不行,故不得已而為此補偏救弊之言。學者不能著體履,而又牽制纏繞于言語之間,愈失而愈遠矣。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足下但以此語細思之,當自見,無徒為此紛紛也。
所寄《答明公語》,頗亦無失。若見未瑩澈,而輒有論議,反以晦道,不若此說之渾成,不失為真實語也。
令弟歸,草草不另。意惟勉學不怠,以慰所期。無次。
守仁拜手
道通秋元道契文侍
(五)
今時同志中,往往多以仰事俯育為進道之累,此亦只是進道之志不專一,不勇猛耳。若是進道之志果能勇猛專一,則仰事俯育之事莫非進道之資。顏子當時在陋巷,不改其樂,亦正是簞食瓢飲之時。當時顏、路尚在,安得無仰事俯育?固有人不堪其憂者矣!近聞道通處事殊落莫,然愛莫為助,聊以此言相警發耳。病筆不足。
守仁拜手道
通長史道契文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