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件藏日本天理大學(xué)中央圖書館,楊天石據(jù)臺灣《大陸雜志》第四十七卷第二期所錄標(biāo)點整理改定,以《王陽明答周沖書》為題,發(fā)表于《中國哲學(xué)》第一輯。現(xiàn)據(jù)楊文移錄,題目系編者所加。
上大人書一
正德七年
寓都下男王守仁百拜,上父親大人膝下。
杭州差人至,備詢大人起居游覽之樂,不勝喜慰。尋得書,乃有二十四叔囗囗囗囗囗固自有數(shù),胡乃適囗囗時,信乎樂事不常,人生若寄,古之達(dá)人所以適情任性,優(yōu)游物表,遺身家之累,養(yǎng)真恬曠之鄉(xiāng),良有以也。伏惟大人年近古稀,期功之制,禮所不逮,自宜安閑愉懌,放意林泉,木齋雪湖詞老,時往一訪;稽山鑒湖諸處,將出一游;洗脫世垢,攝養(yǎng)天和;上以增祖母之壽,下以垂子孫之囗慶。囗囗
男等安居如常,七妹當(dāng)在八月,身體比常甚佳;婦姑之間,近亦頗睦。曰仁考滿亦在出月初旬,出處去就,俟曰仁至,計議已定,然后奉報也。
河南賊稍平,然隱伏者尚難測;山東勢亦少減,而劉七竟未能獲;四川諸江西雖亦時有捷報,而起者亦復(fù)不少;至于糧餉之不繼,馬疋之乏絕,邊軍之日疲,流氓之愈困,殆有不可勝言者。而廟堂之上,固已晏然,有坐享太平之樂,自是而后,將益輕禍患,愈肆盤游,妖孽并興,讒諂日甚,有識者復(fù)何所望乎!
守城妻無可寄托,張妹夫只得自行送回。大娘子早晚無人,須搬渠來男處,將就同住。六弟聞已起程,至今尚未見到。聞余姚居址亦已分析各人管理,不致荒廢,此亦了當(dāng)一事。
今年造冊,田業(yè)之下瘠者,親戚之寄托者,惟例從刊省,拒絕之為佳。時事如此,為子孫計者,但當(dāng)遺之以安,田業(yè)鮮少,為累終寡耳。趙八田近因農(nóng)民例開,必愿上納,阻之不可。昨日已告通狀,想亦只在倉場之列,不久當(dāng)南還矣。
九弟所患,不審近日如何?身體若未壯健,誦讀亦且宜緩,須遣之從黃司與游,得清心寡欲,將來不失為純良之士,亦何必務(wù)求官爵之榮哉!
守文、守章,亦宜為擇道德之師,文字且不必作,只涵詠講明為要。男觀近世人家子弟之不能大有成就,皆由父兄之所以教之者陋而望之者淺。人來,說守文質(zhì)性甚異,不可以小就待之也。
因便報安,省侍未期,書畢不勝瞻戀。閏五月十一日,守仁百拜書。
此正德七年,陽明先生寄其父尚書書也。正德初,先生以救戴銑等觸劉瑾,謫龍場丞。五年瑾誅,乃量移盧陵知縣,入覲遷刑部主事,改吏部驗封。書云“寓都下”者,正此時也。時陜西、河南、四川、山東、江西諸盜竊發(fā),平叛不常,先生憂國之心,至為篤摯,而泄泄者方笑以為迂,可勝嘆哉!是年八月,陸完殲劉七于狼山,此書在閏五月,故云“未弋獲”也。蘇潭跋,嘉靖六月二日〔一〕,書于粵西撫署之清風(fēng)堂。
文成此跡,在正德七年,年四十一矣,其出撫南贛之前四年也。中間語及家國事,沉篤悱惻,令人感仰,不必言矣。而其語及教子弟讀書,謂“只涵泳講明為要”,即此亦是姚江一舉隅耳。文成于書不必盡工,而此家書則尤其所最用意者。蘭雪持此來屬為題識,蓋其近日新收諸秘芨者,后幅有“蘊山手識”語,為之展玩累日。嘉慶丙寅秋八月二十九日,方綱。
道光六年,元至黔、滇,生學(xué)使者刻此書墨跡于石,以示元。此王文成龍場舊地,得悟良知處。正德初期,政甚紊,故此書多忠憤之詞。然竟能驟任文成,治贛治粵,削平寇亂,則廟堂不可謂無人矣。阮元跋。
右陽明先生與父太宰公書。養(yǎng)志之義,藹然行間,尤念念不忘君國,身系社稷,時有隱憂,得古大臣?xì)庀蟆J贩Q:“當(dāng)是時,讒邪構(gòu)煽,禍變叵測,微守仁,東南事幾殆。”信矣。而詆之者顧謂“明之天下不亡于流賊賊而亡于陽明”。噫!是何言與!先生一屈于嬖幸,再屈于桂萼,迄于今詆訶未熄,道高毀舉,何其窮也。太宰公母岑,年逾百歲卒,時公已七十,故書云:“上增祖母之壽”。與父書書姓,當(dāng)時風(fēng)尚使然,揭之以語不知者。趙懷玉。
本篇錄自日本《陽明學(xué)報》第一五七號所載蓬累軒編《姚江雜纂》。原文拓片現(xiàn)藏九州大學(xué)圖書館。
校勘記
〔1〕此處當(dāng)有紀(jì)年之脫文。
上大人書二
正德十三年
寓贛州男王守仁百拜書上父親大人膝下:
久不得信,心切懸懸,間有鄉(xiāng)人至者,略問消息,審知祖母老大人、大人下起居萬福,稍以為慰。男自正月初四出征尪賊,三月半始得回軍。賴大人蔭庇,盜賊略已應(yīng)定。雖有殘黨百余,皆勢窮力屈,投哀告招,今亦姑順其情,撫定安插之矣。所恨兩廣府江諸處苗賊,往年彼處三堂,雖屢次征剿,然賊根未動,旋復(fù)昌熾。今閱彼又大起,若彼中兵力憂日甚,昨已遣人具本乞休,要在必得乃已。男因賊巢瘴毒,患瘡癘諸疾,今幸稍平,數(shù)日后亦將遣人歸問起居。因諸倉官便,燈下先寫此報安。四月初十日,男守仁百拜書。
(原文真跡藏于余姚市梨洲文獻(xiàn)館)
南野公像贊
公諱繡
稟性沖和,存心仁恕,德之不喜,怒之不顰。彼趨者利,我篤于義;彼附得勢,我遇則避。折券于友,代逋于公。玩世則弈,陶情乃吟。樂天雅趣,駕古軼今。
(原文載《姚江諸氏宗譜》卷六)
白野公像贊
公諱哀
冰玉其姿,芝蘭其德。有鳳凰翔乎千仞之志,具鹍鵬搖乎九萬之翼。聲聞夙著,青紫易得。胡泮林之翱翔,竟棘闈之終蹶。噫!不發(fā)于其身,必發(fā)于其子孫,以奮揚乎先德。
(原文載《姚江諸氏宗譜》卷六。以上五篇,均據(jù)《文獻(xiàn)》雜志一九八九年第六期載葉樹望撰新發(fā)現(xiàn)的《王陽明佚文》抄錄)
和大司馬白嚴(yán)喬公諸人送別
《三奇堂法貼》
太常白樓吳公、大司成蓮北魯公、少司成雙溪汪公,相與集餞于清涼山,又餞于借山亭,又再餞于大司馬第,又出餞于龍江,諸公皆聊句為贈,即席次韻奉酬,聊見留別之意。
未去先愁別后思,百年何地更深知?今宵燈火三人座,他日緘書一問之。漫有煙霞刊肺腑,不堪霜雪妒須眉。莫將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幾時?
謫鄉(xiāng)還日是多余,長擬云山信所知。豈謂尚懸蒼水佩,無端又領(lǐng)紫泥書。豺狼遠(yuǎn)遁休為梗,鷗鷺初盟已漸虛。他日姑蘇皈舊隱,總拈書籍便移居。
寒事俄驚蟋蟀先,向游剛是早春天。故人愈覺晨星少,別話聊憑杯酒筵。戎馬驅(qū)馳非舊日,筆床相對又何年?不因遠(yuǎn)地疏蹤跡,惠我時裁金玉篇。
無補涓埃愧圣朝,漫將投筆擬班超。論交義重能相負(fù)?惜別情多屢見招。地入風(fēng)塵兵甲滿,云深湖海夢魂遙。廟堂長策諸公在,銅柱何年打舊標(biāo)?
孤航渺渺去鐘山,雙闕回首杳靄間。吳苑夕陽臨水別,江天風(fēng)雨共秋還。離懷遠(yuǎn)地書頻寄,后會何時鬢漸斑。今夜夢魂汀渚隔,惟余梁月照容顏。
陽明山人王守仁拜手,書于龍江舟中。余數(shù)詩,詩稿亡,不及錄,容后便求得補呈也。守仁頓首。
陽明子功烈氣節(jié)文章,皆居第一,時多講學(xué)一事,為眾口所訾。善夫西坡先生之言也,曰:“陽明以講學(xué)故,毀譽迭見于當(dāng)時,是非幾混于后世,至謂其得寧邸金,初通宸濠,策其不勝而背之,此謗毀之余唾,不足拾取。”斯持平之論乎!龍江留別詩卷,乃將之官南、贛而作。是時宸濠反狀未露,而公已滋殷憂,故詩中即有“戎馬驅(qū)馳”、“風(fēng)塵兵甲”等語。而又云“廟堂長策諸公在”,其后卒與喬莊簡犄角成功,蓋公審之于樽俎間久矣。詩律清婉,書亦通神,宜為西坡先生所愛玩。歲在癸未二月戊寅朏,秀水朱彝尊年七十五書。
本篇錄自日本《陽明學(xué)報》第一五七號所載蓬景軒編《姚江雜纂》。
游白鹿洞歌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窺人世煙云重。我欲攪秀色,一一青芙蓉。舉手石扇開半掩,綠鬟玉女如相逢。風(fēng)雷隱隱萬壑瀉,憑崖倚樹聞清鐘。洞門之外百丈松,千株化盡為蒼龍。駕蒼龍,騎白鹿,泉甚飲,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黃庭》石上讀。
辛已三月書此,王守仁。
本篇錄自日本《陽明學(xué)報》第一五八號所載蓬景軒編《姚江雜纂》。
詠釣臺石筍
云根奇怪起雙峰,慣歷風(fēng)霜幾萬冬。春去已無班籜落,雨余唯見碧苔封。不隨眾卉生枝節(jié),卻笑繁花惹蝶蜂;借使放梢成翠竹,等閑應(yīng)得化虬龍。
本篇錄自黃宗羲編《四明山志》卷一。題目系編者所加。
游雪竇
平生性野多違俗,長望云山嘆式微;暫向溪流濯塵冕,益憐薜蘿勝朝衣。林間煙起知僧住,巖下云開見鳥飛;絕境自余麋鹿伴,況聞體遠(yuǎn)悟禪機。
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高閣鳴鐘僧睡起,深林無暑葛衣寒。壑雷隱隱連巖瀑,山雨森森映竹竿;莫訝諸峰俱眼熟,當(dāng)年曾向書圖看。
僧居俯瞷萬山尖,六月涼飚早送炎。夜枕風(fēng)溪鳴急雨,曉窗宿霧卷青簾。開池種藕當(dāng)峰頂,架竹分泉過屋檐。幽谷時常思豹隱,深更猶自愧蛟潛。
本篇三首錄自黃宗義編《四明山志》卷一。
晚堂吟
晚堂孤坐漫沉沉,數(shù)盡寒更落葉深。高棟月明對燕語,古階霜細(xì)或馳吟。校評正恐非吾所,報答徒能盡此心。賴有勝游堪自解,秋風(fēng)華岳得高尋。
予謬以校文囗,假館濟(jì)南道,夜坐偶書圣問,兼呈道主袁先生請教。弘治甲子仲秋五日余姚王守仁書。
陽明先生此作,幾五十年,筆精如新。李中巖、郡甘澤二公與予相繼分巡濟(jì)南,咸愛而欲傳之。一日郡守李大夫子安來,因與之言,遂欣然征工勒石,以垂不朽云。嘉靖辛亥季冬望日,后學(xué)吳天壽謹(jǐn)識。
本篇錄自日本佐賀縣多久市細(xì)川章女士家藏王陽明手跡拓本。據(jù)細(xì)川女士介紹,該手跡是中國友人贈送其時為藩主家臣的先祖的,世代相傳,珍藏至今。審其字跡,確系陽明遺墨。題目系編者所加。
陽明先生書孫夫人祠廟聊語記事
阮蔡生《茶余客話》
蟂蟣孫夫人祠廟,有池,陽明經(jīng)往游,題其柱云“思親淚落吳江冷,望帝魂歸蜀道難。”夜夢夫人來謝。
本篇與下篇均據(jù)日本《陽明學(xué)報》第一五八號移錄。
陽明先生題于忠肅祠一聯(lián)記事
阮葵生《茶余客話》
王文成少時題于忠肅祠一聊云:“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來何處吊英賢。”書法遒逸,杭人傳為文成真筆。文成父海日先生晚年偶書堂聊云:“看兒曹整頓乾坤,任老子婆娑風(fēng)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