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去多則血虛,血虛則氣旺,非真氣之旺也。氣無血以涵之,則氣肆橫而有似于旺耳。蓋瘧久必傷脾,脾傷則肝亢。脾統血,肝藏血,肝亢則血不藏,脾虛則血失統,故經事頻來;而仍有血塊者,肝亢則火熾下焦,沖任之血受其迫燥,欲下而不盡下,故凝而為瘀,瘀則結塊也。圖治之方,藏統肝脾之血,而固沖任之經,一層。調其氣之肆橫而致和平,又一層。是治月事與腹滿之法。至于理脾胃,調營衛,又為三瘧久纏之治。合而成劑,不出求本之圖。
黨參(元米炒) 冬術(川樸五分,拌炒) 香附(醋炒) 丹參 陳皮 茯苓烏藥 鱉甲 當歸炭 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茜草炭 烏賊骨(漂淡)鮮生地渣(姜汁炒焦) 姜渣(鮮生地汁炒焦)鱉甲煎丸十五粒,藥汁送下。
淵按∶因脾氣傷而血失統,血去舍空,其氣更失所根據,故腹益脹滿。調養脾氣,治脹即所以攝血;潤養肝陰,固血即所以涵氣。妙在交加散清血熱而不寒滯,通營氣而不辛散,其心思識力,超越尋常。若辛香耗氣以治脹,苦澀涼膩以治血,則失之遠矣。
葉 瘧為少陽病。少陽者,膽與三焦也。膽失清寧,則煩而不寐;三焦失其輸轉,故胸悶而大便帶溏,口膩味甜。熱甚煩悶,熱處濕中,故熱愈甚也。擬溫膽法。
半夏 茯苓 陳皮 棗仁 枳殼 天竺黃 川樸 青蒿 秫米 佩蘭 竹茹曾 浴出當風,腠理閉塞,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戀而不化,變為三瘧。瘧發不透,濕熱內走經絡,四肢無力,微微內熱,是半虛半實之癥。和脾胃,化濕熱,通經絡,達肌表,標本兼治。
茅術 半夏 香薷 茯苓 秦艽 獨活 澤瀉 防風 川樸 陳皮 通草 姜皮 生苡仁奚 三瘧發于夜,而漸移至日中,原有自陰出陽之象。今屆春深,陽氣升發,當助其升舉,參以化痰為法。
柴胡 防風 茯苓 丹皮 杜仲 冬術 制首烏 半夏 陳皮 牛膝黃 大瘧十番,寒熱雖輕,而邪陷入于三陰。治必從中以達外,體質雖虛,未可便投補藥,仿王晉三加減達原飲。
柴胡 川樸 半夏 茯苓 當歸 草果 川貝 花檳榔 陳皮 紅花童 大瘧日久,小愈復作,寒熱雖輕,其根不斷。根者何?水飲痰涎是也。欲治其根,必溫中土,用四獸飲加減。
六君子湯加烏梅、草果、蜀漆炭。
尤 久瘧之后,脾虛木郁,痰阻氣滯,胸悶惡心,頭眩心嘈,經事不調。擬舒木郁,兼以化痰。
柴胡 石決明 半夏 陳皮 當歸 炙甘草 茯苓 丹皮 砂仁 薄荷又 投逍遙合二陳法,木郁稍舒,痰氣稍化。今從前法加減。
柴胡 炙甘草 杏仁 冬術 陳皮 半夏 焦山梔 茯神 砂仁吳 瘧不離乎少陽,即兼陽明、太陽,亦必使其還返少陽而后已。今預于瘧發之前,先用柴胡引入少陽之界,則邪氣從樞轉出矣。
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知母、草果、陳皮。
淵按∶仲景小柴胡治傷寒往來寒熱,非治風瘧往來寒熱。風瘧與傷寒判若天淵,后人往往借用,積習深矣。風瘧早用柴胡,必糾纏難愈,須中焦濕熱半化,或秋深邪深乃合。
又 瘧脈自弦,弦大者為陽,其邪易達。今瘧來熱勢稍輕而短,邪有退機矣。仍從前法。
照前方加沙參、茯苓、通草。
又 瘧勢漸衰,當和中氣,以化痰濁、養心陰,合病體標本而施治也。
沙參 陳皮 麥冬 炙甘草 冬術 半夏 扁豆 棗仁 茯苓 生姜淵按∶瘧病最忌扁豆,想未知之耳。
奚 三瘧變為日作,延來兩月有余。今則熱發于夜,口干汗少,邪戀營分,其陰已虧。而又胃弱納少,懷孕半身,恐其正虛不克支持。姑擬和胃、扶正、達邪。
黨參 制首烏 冬術 茯苓 川樸 天花粉 柴胡 防風 陳皮 淡芩丁 三瘧久延,營衛兩傷,復因產后,下焦八脈空虛。今病將九月,而瘧仍未止,腹中結塊偏左,此瘧邪阻于血絡,聚于肝募,是屬瘧母。淹纏不已,慮成瘧勞。夏至在邇,乃陰陽剝復之際,瘦人久病,最怕陰傷。趁此圖維,迎機導竅,和陽以生陰,從產后立法。稍佐搜絡,以杜瘧邪之根。
制首烏 冬術 白芍 杞子 當歸 地骨皮 青皮 川芎 香附 烏梅 另鱉甲煎丸,每日服十粒用四物去地,換首烏,從產后血分立腳。
淵按∶產后陰血固屬虛耗,然久瘧而至結塊,必濕熱痰涎,伏膜原未化,此方宜斟酌之。
又 三瘧日久,腹中結癖。夏至前和陽生陰,通調營衛,參入搜絡方法。節后三瘧仍來,但熱勢已減,癖塊略小,然口干心跳,營陰大虧,情懷郁勃,多令化火傷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瘧來多沃酸水,蓋肝木郁熱,挾胃中之宿飲上泛使然。夫養營陰須求肝潤,理肝郁必用苦辛。久瘧堪截,癖塊宜消。惟是體虛胃弱,諸宜加謹為上。
黨參 冬術 鱉甲(醋炒) 當歸 茯神 棗仁 香附 三棱(醋炒) 川連(吳萸炒) 牡蠣 陳皮淵按∶膜原所伏之邪見矣。
又 丸方。
川貝 半夏 知母共研細末,姜汁、醋各半泛丸。每朝三錢,開水送。
曹 勞瘧,因勞碌而發。寒熱似瘧,淹纏不已,慮變瘧勞。
舌苔白而干燥,胃燥氣傷也。法當益氣生津,用益氣補中意。
黨參 黃 冬術 炙甘草 麥冬 歸身 陳皮 青蒿 五加皮 生熟谷芽張 間瘧,寒熱,舌苔滿白。用柴胡達原飲。
柴胡 黃芩 半夏 青皮 花檳榔 草果 川樸 茯苓 生姜舌苔滿白,邪伏膜原,必用檳榔、草果。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
仁淵曰∶瘧證甚多,所感不同,命名各異,《內經》言之詳矣。而諸瘧中風瘧最多,經謂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乃暑天喜當風取涼,露臥濕地,受冷濕、熱濕之邪,不使隨汗泄出,秋后涼風閉其汗孔,瘧始發矣。前哲云“瘧不離少陽”,其實不然。
夫伏暑與瘧,同一邪耳,寒熱間斷者為瘧,不斷者為伏暑。但伏暑雖重于瘧,其伏較淺;瘧雖輕于伏暑,其伏較深。伏暑邪在太陰、陽明,不涉膜原者多,瘧疾涉膜原者多。惟邪伏膜原,所以糾纏不清。膜原二字,古人多未講明。夫膜在臟腑之外,肌肉之里,乃肌肉之里層皮也。俗名膜壑。原乃經穴,六腑皆有之。
經謂橫連膜原,言不但邪在臟腑,并橫及于肌肉之里,而伏于膜壑之原,伏甚深矣。亦太陰、陽明所主。所謂少陽,亦猶伏暑之寒熱往來,脾胃升降失職,木郁不達耳。惟脾胃失化,濕濁阻遏,所以瘧必有痰,痰即濕飲。故瘧發時能嘔出黃涎苦水,其愈較易。治能開其中焦,化其濕飲,最為先著。觀古人清脾,休瘧,四獸等方,無不為開中化痰立法。即久而為瘧母,為黃膽、中滿,皆濕熱痰濁糾結不化,傷其脾胃所致。即各種瘧疾,所因不同,所治各異,要不離太陰、陽明--脾胃也。脾胃一病,痰濕自生。諺云“無痰不作瘧”,其信然歟!
痢疾門
馬 高年下痢,一日夜百余次。舌苔白 ,身熱惡心,診脈細,飲食不納,痢下五色,皆為忌款。敗毒散法初起的是,然須人參扶正和胃。若喻氏痢疾門中,五色噤口,不治者多。尚祈商政是荷。
參須 敗毒散 陳米(荷葉包) 石菖蒲苗 濕傷于下,風傷于上,熱處于中。濕夾熱而成痢,痢下紅血,濕熱傷血分也。風夾熱而咳嗽,痰稠舌白,風熱傷氣分也。從手太陰、陽明,一臟一腑立法。
豆豉 荊芥炭 黃芩 薄荷 焦六曲 桑葉 黑山梔 杏仁 桔梗 薤白頭 赤芍 通草孫 濕溫邪陷厥陰,下痢色紫后重,左脈沉小,右脈弦大,舌黃,晡熱,是陽明積熱內戀,而木來乘土。高年體虛神怯,防其厥脫。
沙參 川連 白頭翁 升麻 淡芩 焦六曲 川樸 通草 楂肉 秦皮 葛根 金銀花 白芍 砂仁又 前方升陽明,泄厥陰,以提下陷之邪。今改用敗毒法,祛其邪,從表解,即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也。
人參敗毒散去薄荷、生姜,加神曲。陳米煎湯代水。
又 舌苔灰黃,腹痛下痢,是陽明濕熱積滯。而倦怠音低,正氣大虛,飲食不納,慮延噤口重癥。仍以苦辛寒化腸胃之濕熱,而開通其氣,冀其谷進、熱和、痢減為妙。
北沙參 川石斛 川連 木香 石菖蒲 川樸 枳實 滑石 白芍 淡芩 焦楂肉 陳皮 荷葉 鮮藕又 下痢不減,胃氣略開。病將半月,高年元氣內虧,濕熱未化,深恐生變。
沙參 淡芩 川連 川樸 枳實 白芍 廣木香 木瓜 西洋參 茯苓 通草 荷梗又 痢將半月,色如敗醬,腹痛后重,舌苔灰黃。濕熱膠滯,腸胃不和,納谷殊少。高年防其虛脫。
西洋參 川連 陳皮 六神曲 谷芽 青皮 當歸 白芍 地榆炭 淡芩 砂仁 茯苓皮又 考治痢方法,因于暑濕熱阻滯腸胃者,不出苦辛寒藥疏通理氣。若胃不納者,謂之噤口痢,九死一生。今高年體弱,胃不納谷,舌色灰黃,身熱腹痛,既不可補,又難用攻,只得宣通化滯,開其胃氣。
白頭翁湯加枳實、紅曲、白芍、青皮、楂肉炭、木香、荷葉蒂、茉莉花蒂、砂仁(半生半熟炒研)、稻葉。
某 紅痢日久,脾氣必虛,營氣必耗。前方理中湯下駐車丸,頗驗。奈輕聽人言,服紅曲、滑石末,致痢復劇。脈遲緩而澀,舌薄白而底絳。渴不貪飲,口惡甜味。素體多濕,今脾陽失運,濕又動于中矣。徐靈胎云∶血痢挾濕者,胃風湯最妙。《醫歸·痢疾門》亦采是法。
八珍湯去地、草,加肉桂、升麻、粳米。
淵按∶理中湯溫運中陽,駐車丸分導濕熱,從脈象遲澀看出。紅曲、滑石適與相反。
李 久吃洋煙,脈沉而細。病方三日,微寒微熱,頭略脹痛,晝不痢,痢在夜,是屬寒邪;而反色赤者,寒傷營也。當以和營散寒、溫通陽氣為法。勿與常痢同治。
防風根 白術 陳皮 木香 白芍(桂枝三分,煎湯炒) 炮姜 砂仁服二劑愈,應手之至。
淵按∶脈細肢寒,晝不痢,痢在夜,乃脾陽不能統攝營陰也。
蔡 右脈細弦,木侮土也;左脈細弱,腎水虧也。病由肝氣而起,水不涵木也。茲患下痢赤白,木勝土衰,濕熱不化也。華先生用補中升陽,參入育陰,從本求治,極有見地。鄙意再參溫化,乃兼顧脾腎之陽氣也。
黨參 茯苓 冬術 歸身 阿膠 杜仲 白芍 炮姜 木香 川連 神曲 菟絲餅尤 伏暑挾積,濕熱內蘊。胸痞嘔惡,發熱舌燥。通腑之后,變為下痢,痢色紅白膩凍,飲食不納,慮成噤口。須得胃開谷納,痢減不嘔為妙。高年頗為重癥。
川連 淡芩 白芍 陳皮 青皮 茯苓 焦楂肉 川樸 沙參 砂仁 谷芽 玫瑰花此病兩脈虛濡,脾胃元氣大弱,似宜參入扶正為善。然下痢古稱滯下,起于濕熱居多,早補早斂,往往受累,此河間苦辛宣通腑滯之法,所以為痢門必采之方。若補陰陽,治脾胃,多為久痢而設也。
宋 遠行傷饑,飲酒傷胃,而成休息下痢。痢經兩載不愈,許學士香茸丸最妙。今師其意,變湯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