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傷寒脈尺寸俱長,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至脈傳入于里,細而小,其人動作如故,此陽明傳入少陰,戊合癸,即夫傳婦也,白虎加桂枝湯主之。然脈雖細小,亦當以遲疾別之。此證脈疾而非遲,故用此法。

煩躁

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梔子豉湯,用梔子以治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氣虛滿者,加甘草;如若嘔噦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滿而煩者,梔子厚樸枳實湯。下后身熱微煩者,梔子甘草干姜湯。

火入于肺,煩也;火入于腎,躁也。煩躁俱在上者,腎子通于肺母也。發潤如油,喘而不休,總言肺絕。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于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也。發者血之余,腎氣主之,發潤如油,火迫腎水至高之分,是水將絕也。仲景以發潤喘大為肺絕,兼其腎而言之。發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為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絕兼腎也。大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絕,則腎不言而知其絕矣。或曰: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為腎耶?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之而燥,水以之而虧,獨存者火爾。故肺腎與心合而為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其實心火為之也。若有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讝妄

問:邪入陽明,為讝語妄言錯失。此果陽明乎?答曰:足陽明者胃也,豈有其言哉?傷寒始自皮毛入,是從肺中來。肺主聲,入于心則為言。胃即戊也,戊為火化,下從腎肝。

傷寒雜證發熱相似

傷寒表證,發熱惡寒而渴,與下證同,但頭痛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白虎湯主之,乃陽明經病也。正陽陽明氣病脈大,先無形也。雜病里證,發熱惡熱而渴,但目赤者,臟病也。手太陰肺不足,不能管領陽氣也。宜以枸杞、生地黃、熟地黃之類主之。脈洪大,甚則嘔血,先有形也。

狂言讝語鄭聲

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即為狂言也。讝語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見常行之事,即為讝語也。鄭聲者,聲戰無力,不相接續,造字出于喉中,即鄭聲也。

陽證發斑

有下之早而發者,有失下而發者,有胃熱胃爛而發者。然得之雖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陰心火,入于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斑,生于皮毛之間耳。白虎瀉心湯、調胃承氣湯,從所當而用之,及當以肺脈別也。

傷寒有九經

傷寒之經凡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為六也;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是為三也,非九而何?陽明者,太陽少陽俱入于胃,故曰正陽陽明也。前三經者,陽明自病不入于里者,謂之在經,不為正陽陽明矣。

三陽從中治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少陽陽明,小承氣湯;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以汗證言之:以少陽居其中,謂太陽證為表,當汗;陽明證為里,當下;少陽居其中,故不從汗下,和之以小柴胡湯,從少陽也。以下證言之:陽明居其中,謂太陽經血多氣少,陽明經氣血俱多,少陽經氣多血少,若從太陽下則犯少陽,從少陽下則犯太陽,故止從陽明也。此三陽合病,謂之正陽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也。緣陽明經居太陽少陽之中,此經氣血俱多,故取居其中,是以不從太陽少陽而從陽明也。陽明自病,調胃承氣湯主之;三陽并病,白虎湯主之,是從乎中也。

論下

如何是入陰可下?答曰:陽入于陰者可下,非入太陰少陰厥陰之陰也,乃入三陽也。三陽者,非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也,乃胃與大小二腸之三陽也。三陽皆為腑,以其受盛水谷,傳導有形,故曰入于陰也。仲景云已入腑者可下,此之謂也。仲景太陽陽明大承氣,少陽陽明小承氣,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是三陽已入于臟者,泄之。太陰也,桂枝湯;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當歸四逆湯,是三陰未入于腑者,汗之也。

少陽證

少陽證胸脅痛,往來寒熱而嘔,或咳而耳聾,脈尺寸俱弦,小柴胡湯主之。須各隨仲景本條下加減用之則可矣,藥如本法。

少陽禁忌

忌發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湯。乃和解之劑,若犯之,則各隨上下前后,本變及中變與諸變不可勝數,醫者宜詳之。

論半表半里

如何是半表半里?答曰:身后為太陽,太陽為陽中之陽,陽分也;身前為陽明,陽明為陽中之陰,陰分也。陽為在表,陰為在里,即太陽陽明二分,邪在其中矣。治當不從標本,從乎中治,此乃治少陽之法也。太陽膀胱,水寒也;陽明大腸,金燥也。邪在其中,近后膀胱寒水則惡寒,近前陽明燥金則發熱,故往來寒熱也。此為三陽之表里,非內外之表里也。但不可認作當下之里,故以此藥作和解之劑,非汗非下也。

邪在榮衛之間,謂之半表里也。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之半表里也。理中湯,治吐瀉,上下之半表里也。

熱有虛實

五臟,陰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臟皆陰足,是為實熱,陰足而實不能起理也。陰足而熱反勝之,是為實熱。若骨痿肉爍,筋緩血枯,皮聚毛落,五陰不足而為熱病,是虛熱。

潮熱

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飲以瀉血中之火。白虎湯,其脈洪,故抑之,使秋氣得以下降也。地骨皮飲,其脈弦,故舉之,使春氣得以上升也。

太陰證

腹滿咽干,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時腹痛,脈尺寸俱沉細。

可汗

太陰病脈浮者可汗,宜桂枝湯。

可溫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此條雖不言脈,當知沉遲而弱。

仲景理中湯丸,暨易老人參黃芪湯,量其輕重,或溫或熱,視人之強弱虛實所可宜者,選而用之。

可下

太陰有可下者乎?答曰:有。經云:本太陽證,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太陰也,桂枝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易老云:此非本有是證,以其錯下,脾傳于胃,故為誤下傳。

知可解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表少里和脈長者,為陽漸生也。此一證,太陰便從外感。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也。

太陰禁忌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胸下結鞕。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傷寒而脈浮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小便自利者,則不發黃,日久利益甚,必自止者,便硬,乃入腑傳陽明也。

少陰證

少陰證,口燥舌干而渴,脈尺寸俱沉疾則大承氣湯,沉遲則四逆湯。

少陰邪入于里,上接于心,與火俱化而克金,惡候,或上氣死。入胃脈沉細而疾,疾則大承氣下之。下于本,與水俱化而為寒厥逆,或見身冷靜重,脈沉細而遲,遲則四逆湯溫之。疾雖可下,若疾而無力者,亦不可下,為陽將盡也。

少陰證口燥舌干而渴,身表涼,脈沉細而虛,瀉心湯主之,此有形無形之藥也。

傷寒外證,全在下證大熱而脈反細小,不可下,瀉心湯主之。少陰受病,身涼無汗,體沉或體輕,脈沉,有頭痛不厥,麻黃附子瀉心湯主之。

其人病身熱而煩躁不寧,大小便自利,其脈浮洪而無力,按之全無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其人病上吐下瀉不止,當渴而反不渴,其脈微細而弱,理中湯主之。渴而脈沉有力而疾者,五苓散主之。少陰證發熱脈沉者,必當汗。若緩汗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若微汗之,用麻黃附子甘草湯。

下利

色青者當下,色不青者當溫。口中和者當溫,口干燥者當下。

少陰禁忌

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脈微者,不可發汗。尺脈微弱濇者,便不可下,麻黃附子細辛湯。體沉加防己、蒼朮,乃勝濕也;體輕加石膏、知母,乃勝熱也。

六經發熱治法

表熱惡熱而渴者,白虎湯。皮膚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熱者,肺熱也;或目白睛赤,煩躁引飲,單黃芩一物湯。兩脅肌熱脈浮弦者,柴胡飲子。一身熱或日晡潮熱,皆血熱也,四順飲子。夜則行陰,若發熱者血熱也,四順飲、桃仁湯選而用之。當視其有表入里,腹痛血刺,腹痛中無轉失氣之類,晝則明了,夜則讝語,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不治自愈。若甚則四順飲子、桃仁承氣湯。證相似當下者用之。寅申發熱,兩脅不盛,亦為柴胡證,表里內外俱熱者,大柴胡湯。晝則行陽氣也,柴胡;夜則行陰血也,四順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攀枝花市| 平乡县| 冷水江市| 于田县| 宝山区| 塔河县| 滨海县| 阳曲县| 鄯善县| 花莲县| 安塞县| 高州市| 垣曲县| 贡觉县| 灵山县| 黄大仙区| 进贤县| 西乌珠穆沁旗| 伽师县| 台南市| 长白| 娄底市| 普安县| 彭州市| 辉南县| 宾阳县| 常宁市| 文登市| 淮阳县| 阿拉善盟| 红安县| 澜沧| 平顶山市| 马尔康县| 江达县| 会东县| 宜丰县| 益阳市| 石林| 博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