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無汗,脈尺寸俱浮而緊,是發于陽,陽者衛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證,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自汗,脈尺寸俱浮而緩者,榮也,桂枝湯主之。
太陽證頭痛發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太陽證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脈當急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桂枝麻黃各半湯,此言外之意。楊氏云:非明脈者,不可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故易老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湯也。羌活湯不論有汗無汗,悉宜服之。但有緩急不同矣。
太陽證發熱惡寒,自汗脈緩;太陽證發熱惡風,無汗脈緩。此二證易老元將桂枝二麻黃一治之,后復改用羌活湯。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于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胷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朮,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治不可越經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后身反復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不煩而反復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后,發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內有水谷,故汗之。
太陽禁忌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謂犯本,則邪氣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輕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
大便不可易動,動之是謂動血,是謂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為惡風惡寒頭痛,待表證悉罷,方可下之也。脈浮緊者,犯之必結胸。脈浮緩者,犯之必痞氣。
當汗
不咽干,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經發汗,則當發之。
不當汗
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經發汗,不得重發。如無已上忌證,雖發汗,邪氣未盡,亦得重發之。
當汗不汗
其證為風寒所傷,陽氣下陷入于內,而排風水,上行經絡之間,本當發汗以徹其邪,醫失汗之,故生黃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濕,與內熱相合而生黃也。
發汗過多
其證因發汗太過,腠理開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難以屈伸。
不當汗而汗
燥,火也,當益津液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擾陽之極則侵陰也,故燥血而蓄于胸中也。
血證
太陽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證也。血自下者,愈也。
知可解
戰而汗解者,太陽也。不戰有汗而解者,陽明也。不戰無汗而解者,少陽也。若先差經,必不爾矣。
太陽傳陽明,其中或有下證,陽明證反退,而熱兼不渴卻退,顯少陽證,是知可解也。
太陽證知可解者,為頭不痛,項不強,肢節不痛,則知表易解。
陽明知可解者,為無發熱惡寒,知里易解也。
少陽證知可解者,寒熱日不移時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時,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氣移之于血,血移之于氣,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證知解不解
服解藥而去沉困,只頭痛目悶,是知濕去而風不去,則欲解也。若風去而濕不去則不解。何以然?風則高,濕則下而入重也。
脈知解不解
可解之脈浮而虛;不可解之脈浮而實。浮而虛者,只是在表;浮而實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轉屬陽明也。傷寒不頭痛,知邪不在經;若頭痛者,知邪在經也。
九味羌活湯解利法
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則其變不可勝數。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陽禁忌。解利神方。
夫九味雖為一方,然亦不可執。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當視其經絡前后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其效如神。(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脈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緩;脈沉而不解者,先緩而后急。
當汗而下成協熱利
當各隨三陽本證表藥發之,發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藥治之。
里傳表
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至于大實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己傳戊,婦告夫也。所以為里傳表,即名誤下傳也。
誤下變有輕重
或問曰:傷寒雜證一體,若誤下之甚者變大。答曰:非一體也。傷寒誤下,變無定體;雜病誤下,變有定體。何以然?傷寒自外而入,陽也,陽主動;雜病自內而出,陰也,陰主靜。動者犯之,其變無窮;靜者犯之,其變止痞與腹脅痛而已。故變無窮者為重,痞與腹脅痛者為輕也。
五苓散為下藥
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則汗發之,下則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陽本也,當下之,使從膀胱出也。腎燥膀胱熱,小便不利,此藥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陽病熱而渴,小便雖利,亦宜五苓散下之。
當服不服則生何證?答曰:當服不服則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聚胃發黃,故有調胃湯證。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不當服而服之,當生何證?答曰:不當服而服之,是為犯本。小便強利,津液重亡,侵陽之極,則侵陰而成血證也。輕則桃仁承氣湯,重則抵當湯。故五苓散為利小便主藥,乃太陽陽明之間,故為調和之劑。
藥有標本陰陽
假令太陽證傷寒自外入,標本有二說:以主言之,膀胱為本,經絡為標;以邪言之,先得者為本,后得者為標。此標先受之,即是本也;后入于膀胱本,卻為標也。此乃客邪之標本也,治當從客之標本。
寒毒之氣從標入本,邪與手經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陽中之陽,茯苓陽中之陰,相引而下入于本,道出邪氣。
火邪之氣從下之上,以內為本。水中有火,火為客氣,當再責其本。兩腎相通,又在下部,責在下焦如瀆,相火明也,生地黃、黃蘗主之。邪氣本受下焦火邪,遺于小腸,是熱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內而之外也。
桂、朮、澤瀉、豬苓、茯苓,為陽中之陰。生地黃、黃蘗、黃連,為陰中之陽。
加減涼膈散
易老法:涼膈散減大黃、芒硝加桔梗,同為舟楫之劑,浮而上之,治胸膈中與六經熱。以其手足少陽之氣,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氣,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故能于無形之中,隨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
陽明證
陽明證,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或惡熱,脈尺寸俱長,白虎湯主之。
陽明禁忌
不當發汗,不當利小便。若發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則生蓄血證也。唯當益津液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連須蔥白湯是也。汗多亡陽,下多亡陰,小便重利之走氣。三者之變雖異,而亡津液則一也。
論汗下
汗多亡陽,汗者本所以助陽也。若陽受陰邪,寒結無形,須當發去陰邪以復陽氣,所謂益陽而除風寒也。若陰邪已去而復汗之,反傷陽也。經曰重陽必陰,故陽去[去:疑當作「氣」。]自亡。汗多亡陽,此之謂也。
下多亡陰,下者本所以助陰也。若陰受陽邪,熱結有形,須當除去其敗壞者,以致新陰,此所謂益陰而除火熱也。若陽邪已去而復下之,反亡陰也。經曰重陰必陽,故陰氣自亡。下多亡陰,此之謂也。
汗無太早,非預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謂當日午以前為陽之分,當發其汗。午后陰之分也,不當發汗。故曰汗無太早。汗不厭早,是為善攻。
下無太晚,非待久之晚,乃當日已后為陰之分也。下之謂當已前,為陽之分也。故曰:下無太晚。下不厭晚,是為善守。汗不[不:疑當作「本」。]亡陰,以其汗多,陽亦隨陰而走;下本瀉陽,以其下多,陰亦隨陽而走。故曰:汗多亡陽,下多亡陰也。若犯發汗,多蓄血上焦為衄;若犯利小便,多蓄血下焦為發狂,其人如狂也。
論諸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