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編第三

凡三十八條方十八中風者。單只衛中于風而病也。傷寒者。單只榮傷于寒而病也。若風寒俱有而中傷。則榮衛皆受而俱病。故以榮衛俱中傷風寒而病者為下編。蓋寒雖專令乎冬。而風則無時不有。所以或則單中單傷。或則俱有而中傷也。單中單傷而為病者已云難治矣。然則俱中傷而病者。其治不尤難乎。

何也。寒須發汗。風則解肌。欲并行而不悖。其為兩難也。何如哉。故能發兩難發之汗者名曰青龍。能解兩難解之熱者名曰白虎。能救無兩難。而誤服大青龍之逆者則曰真武焉。夫所謂青龍白虎真武者。言其靈應不難于其所難。妙效驗于不可測度。有如此其神。神湯之謂也。神其神。

禮記曰唯圣者能之。其斯之謂乎。學人能明諸此。始可與言醫也已。

(一)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末后六字。舊本大青龍湯主之。黃氏正之如此。蓋既曰不可服。服之為逆。則安得又復有大青龍湯主之之文。傳寫之誤甚明。黃氏正之甚是。當從之。后人又因其更改致疑。并六字皆刪之。

刪之則上編第二十五條無證書據。故存朱以備通考。然此與下條互相發明而同一治。故合二說并見于下。

(二)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上條太陽中風者。言有上編第三條之證也。病屬太陽則脈浮。然浮以候風。緊以候寒。發熱者。

中風熱即發也。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皆寒也。風為煩。寒則躁。蓋謂風寒俱有而中傷。風多寒少之證。猶指言此風之中有寒之謂也。此條傷寒者。言有中篇首條之證也。緩者風之診。身不疼亦風也。但重。寒也。乍有輕時。亦為有風而然也。無少陰證者。言若是但欲寐。則涉于少陰之疑似矣。

今是但重。故曰無少陰證。亦謂風寒兩中傷。榮衛俱受病。寒多風少之證。猶指言此寒之中有風之謂也。蓋風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有寒時。不皆無風。有風時。不皆無寒。所以單中單傷者。固嘗自是。相兼而中傷者。亦嘗多有。此大青龍之所以作也。二條者互文而互相發明。以為此篇之小總。太陽分病之紀。上編一。中篇二。此其三焉。三者。太陽一經吃緊太三辨也。

以下凡似此云云以為稱首者。皆風寒俱有而中傷之證。其例則又皆統乎此也。夫風寒二治。大法不外乎桂枝麻黃之二湯。然桂枝湯中忌麻黃。而麻黃湯中反用桂枝。此中有極深奧義。非言國文字可以形容暴白者。要在人之心領神會耳。大青龍者。桂枝麻黃二湯合劑之變制也。故為并中風寒之主治。校之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則少芍藥而多石膏。去芍藥者。不欲其收也。

以其無芍藥而觀之。即麻黃湯方加石膏姜棗也。姜棗本桂枝湯中所有。其制則重在石膏。按本草。石膏辛甘大寒。辛以散風。甘以散寒。寒以除熱。故為并中風寒發熱之用。然青龍以桂枝麻黃得石膏之辛甘而有青龍之名。其白虎亦以知母粳米得石膏之辛寒而有白虎之名。一物二用。得君而成其功名于異世。神變于時者也。夫所謂青龍白虎者。青乃木色。龍乃木神。木主春。春熱而煩躁。雷雨解而致和焉。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龍興云雨至。發煩躁之汗而榮衛以和。龍之所以為湯。神湯之謂也。

白乃金色。虎乃金神。金主秋。秋熱而燥渴。金風解而薦涼焉。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谷風生。解燥渴之熱而表里以涼。虎之所以為湯。神湯之謂也。然均是龍也而一則曰主之。一則曰發之。何也。主之者。以煩躁之急疾屬動而言。發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屬靜而言之也。上條末節。脈微弱汗出惡風。蓋指上編陽浮而陰弱中風之證而言。中風誤服大青龍則為逆。其第二十五條是也。與此參看。其義自合。夫以中風之用桂枝湯。傷寒用麻黃湯。風寒俱中傷而用大青龍湯。

向使認病親切于克始。用湯的對于及時。則三法行之之下。風寒尚有余治乎。然則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者。醫藥注誤之所致十八九。病病傳變之所致無二三。由此觀之。司命君子可能不惕惕于心乎。是故。仲景氏之所以若然者。豈得已哉。惟其不得已。故諄諄然曰。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斯言也。豈非深憂天下后世而自致其不能盡其所欲言之意耶。嗚呼。以仲景氏方法之多如許。而猶自致其不能盡其所欲言之意如此。則后之以截江。殺車?;钊恕n愖C。

纂要。自謂能盡傷寒之治。而膠柱以待天下后世者。吾不知其是誠何心也。

(三)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皆與首條同。而無惡寒煩躁。則是較輕于首條。亦風寒俱有而中傷之證也。微除。言雖未全罷亦已減輕也。發煩風壅而氣昏也。目瞑。寒郁而血滯也。劇。

作衄之兆也。衄。鼻出血也。鼻為肺之竅。肺為陽中之陰而主氣。陽邪上盛。所以氣載血上妄行而逆出于鼻也。陽氣。以風而言也。風為陽而由氣道。所以得隨衄散解。故曰陽氣重故也。用麻黃湯者。以寒屬陰。性沉滯而難解。所以須發之也。方見中篇。下同。

(四)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承上條復以其更較輕者言。以見證亦有不治自愈之變。所以曉人勿妄治以致誤之意。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與上條同。而無疼痛。既無疼痛。則比之上條又更較輕于首條可知矣。所以不待攻治。得衄則亦自愈。得衄自愈者。汗本血之液。北人謂衄為紅汗。達此義也。

(五)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以傷寒為首稱而承之以脈浮緊者。寒多風少之謂也。上二條皆風多寒少。前條以服藥已微除。

汗發不對而致衄。上條以較輕得自衄。此以寒多不發汗而致衄。三條之所以辨差分也。蓋寒多則于法當發汗。當發而失于不發。熱郁血亂。所以衄也。衄則陽邪之風散。麻黃湯者。發其尚未散之寒也。

(六)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令。平聲。此總上三條而著其不可汗之脈。所以嚴致戒慎之意也。蓋尺以候陰。遲為不足。

血。陰也。榮主血。汗者。血之液。尺遲不可發汗者。嫌奪血也。

(七)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杏仁(二十四個去皮尖)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一兩) 生姜(一兩切) 甘草(一兩炙) 麻黃(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八九日。約言久也。如瘧狀。謂有往來寒熱而無作輟之常也。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者。風寒俱有而寒少風多也。不嘔不渴清便欲自可。邪之往來。出者未徹表。入亦未及里也。一日二三度發。乃邪居淺近。則往來易及而頻數。故脈亦微緩而謂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已下。重以不得解者言而出其治也。陰言后。陽言前。俱虛。故禁攻也。更。再也。不可汗。已過表也。不可吐下。未見有里也。熱色。陽浮外薄也。然陽雖外薄。以陰寒持之而不能散。所以小汗亦不能得出。氣郁而癢也。桂枝麻黃各半湯者??傦L寒而兩解之之謂也。此與第十四篇第二十章互看。

(八)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十八銖去皮) 芍藥(十八銖) 甘草(十八銖炙) 生姜(一兩三錢切) 大棗(四枚擘) 麻黃(十八銖去節)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與上條同。上條以脈微而惡寒為陰陽俱虛。此以脈微弱為無陽。兩皆不可更汗亦同。然風為陽。病屬太陽。而曰無陽。誠不可曉。闕疑可也?;蛟弧o陽者。謂有疾在陰而無在陽也。審藥識病。即越婢觀之可知矣。越。逾也過也。婢。女子之卑者也。女子。陰也。

卑。少也。言其人本來虛弱。有宿疾在少陰。少陰之脈本微弱而有不可發汗之義。所以但責其難發汗之過在于少陰。法則謂之無陽。方則謂之越婢。且是湯也。名雖越婢之輔桂枝。實則桂枝麻黃之合濟。乃大青龍以芍藥易杏仁之變制耳。去杏仁者。惡其從陽而主氣也。用芍藥者。以其走陰而酸收也。以此易彼而曰桂枝二。則主之以不發汗可知。而越婢一者。乃麻黃石膏之二物。則是寓微發于不發之中亦可識也。寓微發者。寒少也。主之以不發者。風多而宿疾在少陰也。又況首條末節不可服大青龍以發汗。亦由脈微弱。首條末節者。以太陽中風言也。此與上二條者。

皆以風多寒少言也。合而觀之。則無陽之陽義不微矣乎。說者如此。未知是否。

(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服桂枝湯。證轉大汗出。脈轉洪大者。風多寒少。風邪欲散而寒持之。兩皆不得解而熱反甚也。

與桂枝湯如前法者。重賾之也。形如瘧日再發者。邪居淺而外向。終為微寒所持。故曰汗出必解。

言須發之也。桂枝二麻黃一湯者。重解風而輕于散寒也。

(十)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與上條同而多大煩渴。蓋比上條汗更出過多。亡津液而表里燥熱更甚。所以用白虎兩解表里之熱。加人參潤其燥而消其渴也。(方見下。)(十一)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于桂枝湯方內。去桂枝。加茯苓白術各三兩。余根據桂枝湯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服桂枝湯病不解而證變者。不獨中風而且有寒也。又或下之。益誤也。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者。風寒之表皆在而未除也。心下滿微痛者。誤下而證入里也。小便不利。下后亡津液而水飲停也。去桂枝用芍藥甘草者。收重傷之陰而益里傷之虛也。姜棗健脾胃而和中。下后用之更宜。

故二物仍其舊也。茯苓淡滲以利竅。術能益土以勝水。本其有停飲之故。所以加之。以為拯前治之誤也。脈經術上無白字。

(十二)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有熱則不大便為里實明矣。故雖頭痛亦宜承氣湯下之。小便清則里無熱可知。故曰仍在表宜發汗。然小便清而頭痛。陽邪上盛也。故衄可必。而宜桂枝湯解之。承氣湯有四方。此不明言。

要當隨證辨用耳。桂枝湯方見上編。

(十三)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見中篇首條。其脈不浮。浮者。風也。言不獨傷于寒而亦有風則然也?;瑸槔餆?。以滑且浮。知熱不獨在里也。故指言此表有熱。蓋表里俱熱之謂也。里有寒者。里字非對表而稱。以熱之里言。蓋傷寒之熱本寒因也。故謂熱里有寒。指熱之所以然者言也。夫寒與風俱中傷。表與里既皆熱。欲兩皆而解之。誠哉極其難也。譬如夏秋兩屆之間。燥熱酷甚。非金風之薦涼。則暑毒不解也。是故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虎嘯谷風冷。涼生酷暑消。神于解秋。莫如白虎。知母石膏。辛甘而寒。辛者金之味。寒者金之性。辛甘且寒。得白虎之體焉。甘草粳米。

甘平而溫。甘取其緩。溫取其和。緩而且和。得伏虎之用焉。飲四物之成湯。來白虎之嗥嘯。陽氣者。以天地之疾風名也。湯行而虎嘯者同氣相求也。虎嘯而風生者。同聲相應也。風生而熱解者。物理必至也。抑嘗以此合大小青龍真武而論之。四物者。

四方之通神也。而以命方。蓋謂化裁四時。神妙萬世。名義兩符。實自然而然者也。方而若此可謂至矣。然不明言其神。而神卒不容掩者。君子盛德。此其道之所以大也與。此與厥陰篇第二十五條互看。

(十四)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疅o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司法| 东港市| 连南| 龙井市| 墨竹工卡县| 云龙县| 大新县| 东源县| 周口市| 绥德县| 嘉荫县| 和顺县| 陈巴尔虎旗| 南雄市| 扶余县| 鄂温| 军事| 武安市| 江永县| 永城市| 德阳市| 江源县| 土默特右旗| 望奎县| 江川县| 长春市| 宜城市| 禄丰县| 济宁市| 瓦房店市| 石狮市| 会同县| 峨山| 若羌县| 鹤壁市| 邵阳县| 甘谷县| 瑞金市| 铁岭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