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參湯方用白虎湯方內加人參三兩。余根據白虎湯法。
傷寒脈浮與上條同。發熱無汗。風寒之表在也。故謂不解。不可與白虎者。白虎義取解秋。
嘯谷風而涼收燥熱。非為發表也。渴欲飲水者。里熱燥甚。希救也。無表證。謂惡寒頭身疼痛皆除。非謂熱也。以證大意與上條同。故主冶亦與之同。以多渴也。故加人參之潤以滋之也。
(十五)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無大熱。風微也。口燥渴心煩。里熱甚也。背者。太陽經脈之所適。人身至陰之地。不勝寒而有余。惡所以微也。以上三條大意互相發明。所以治亦相仿佛而不甚殊。
(十六)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腳)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亡陽者。陽以氣言。火能助氣。甚則反耗氣也。驚狂起臥不安者。神者。陽之靈。陽亡則神散亂所以動皆不安。陽主動也。桂枝甘草。和傷寒之脈浮。蜀漆辛平。散火邪之錯逆。龍骨牡蠣。固澀以收陽神之散亂。大棗生姜。醒脾以緩起臥之不安。去芍藥者。嫌其主陰。則反得以勝陽也。
(十七)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火逆。承上條而言也。然雖逆而又逆。而證則未變重。故方物反差少而大意不殊。
(十八)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痹。濕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夾陽邪而上逆。真陽不下通。陰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濕著下體而重痹也。
(十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干姜湯方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白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 芒硝(半斤) 甘草(二兩炙)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溫服。
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數。音朔。反。音板。腳攣急者。足經始終于足。寒則拘攣也。以上言風寒俱有之表里證。
故謂與桂枝湯為反。蓋桂枝是中風之主治。反。不順也。厥。謂四肢冷也。咽中干煩燥吐逆者。
誤汗損陽陽虛陰獨盛也。甘草益氣。干姜助陽。復其陽者。充其氣之謂也。厥愈足溫。陽氣復也。
芍藥用白。酸能斂陰而主血也。甘草用炙。甘能補中而益脾也。腳即伸。陰血行也。
蓋以一誤治而表里俱傷。故必求陰陽如此次第而俱復。胃不和而譫語者。亡津液而胃實也。承氣而曰調胃者。以胃屬陽而主里。故用甘草和陰陽而緩中也。重發汗而復加燒針。則二者皆有以大損于陽矣。故用偏于助陽之四逆。以救其陽也。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
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
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脛。音幸。此申釋上文意。象。似也。陽以風言。旦。曉也。言似中風分曉。以不啻中風。
故設難詳申其義。且明治不可茍。序不可紊。以致戒慎之意。末后不復言若重發汗以下一節者。
以其或然或不然故也。
(二十)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寸口。氣口也。五臟別論。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對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而變見于氣口也。故寸口主脾胃。浮緊為弦。是肝脈也。乘脾者。肝木自盛。脾胃之土受制也。縱見辨脈法上編。期門見太陽上編。刺之者瀉木以救土也。
(二十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風寒尚在太陽而未除也。大渴欲飲水者。肝木本自盛而邪熱熾欲得潤也。
腹必滿者。水漫而泛濫也。自汗出。則津液得外滲矣。小便利。則水得下行矣。夫水。木之母也。
母必為子。木得水則益甚而橫。故挾水為邪。反侮所不勝而上乘于肺。肺金若虛。受其邪而不能派散之。則水不得泄而腫作矣。乃金臟實。不納其邪而轉運散之。渙為自汗而外滲。潴為小便而下行。此肝乘肺者所以不足為害。而反欲自解也。橫亦見辨脈法上縱同條。然縱橫不同。而同刺期門者。縱以木賊土。橫以木侮金。皆由木自盛。而以瀉木為主治一也。
(二十二)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濡。與軟同。古字通用。復。亦反也。緊反入里。言寒邪轉內伏也。濡。言不硬不痛而柔軟也。痞。言氣隔不通而痞塞也。易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也。內陰而外陽也。內柔而外剛也。本義曰。蓋干往居外而坤來居內也。雖然。傾痞有先痞后喜之象。故君子不可不勉。學人不可不知所務。
(二十三)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此申上條言脈以出其治。脈見關上者。以痞在心下也。以氣痞而濡。所以浮也。然痞之濡。
由熱聚也。故用黃連清之于上。聚雖氣也。痞則固矣。故用大黃傾之于下。麻沸湯者。其取圖經所謂去瘀之義歟。
(二十四)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痞。本陰邪內伏。而虛熱上凝。復惡寒汗出。則表虛而陽不為衛護可知矣。瀉心湯。固所以為清熱傾痞之用。加附子蓋所以為斂其汗而固其陽也。黃芩為附子而更加。表里兩解具見矣。
(二十五)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素。舊常也。臍旁。陰分也。臟。陰也。以陰邪結于陰經之臟。攻之不可及。所以于法為當死也。
(二十六)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無陽證。言當臟結之時。表已罷除。無太陽也。不往來寒熱。言痞雖屬脅下。由素常有而發。
非少陽傳經之邪也。反靜。言無陽明之譫妄也。舌。心之苗也。苔滑。生長滑膩如胎膜也。苔滑本由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陰也。胸中。陽也。熱反在陰而寒反在陽。所以為不可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