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傷寒論條辨
- 方有執
- 4483字
- 2015-12-27 00:57:48
以姜棗易術之變制也。去術者。以寒本無汗。不似風之自汗而濕多也。用姜棗者。以寒屬陰。不如風陽之能食也。然去彼取此雖少殊。而其所以為散風除濕則均耳。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脈經末句湯名無白字。)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方于桂枝附子湯方內。去桂枝加術三兩。余根據前法。
大便硬。里實矣。故去桂枝。惡其主表而不知里也。小便自利。濕勝也。故加術。以其益土而能燥濕也。此加減舊缺。今補。
(四十一)太陽病。項背強囗 囗 。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太陽病項背強囗 囗 與上編同者。風寒過太陽之榮衛。初交陽明之經絡。經絡同。所以風寒皆然也。無汗者。以起自傷寒。故汗不出。乃上編有汗之反對。風寒之辨別也。惡風乃惡寒之互文。
風寒皆通惡。而不偏有無也。夫以太陽中風。項背強囗 囗 。汗出。惡風。用桂枝加葛根而論之。
則此太陽傷寒。項背強囗 囗 。無汗。惡風。當用麻黃加葛根。而用葛根湯者何哉。蓋囗 囗 乃加陽明之時。喘已不作。故去杏仁。不用麻黃湯之全方。不可以麻黃加為名。而用麻黃桂枝甘草葛根以為湯者。實則是麻黃加之規制也。用姜棗芍藥者。以陽明屬胃。胃為中宮。姜棗皆和中之物。
芍藥有緩中之義也。不須啜粥。麻黃類例也。
(四十二)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合病見上編。肺主氣。氣逆則喘。喘甚則肺脹。胸滿者。肺脹也。胸乃陽明之部分。喘乃太陽傷寒之本病。以喘不除。甚而至于胸滿。故曰合病。然肺不屬太陽陽明。而太陽陽明合病之傷寒。
病全在肺。何也。曰。肺為五臟之華蓋。內受諸經百脈之朝會。其臟金。其性寒。寒邪湊于榮。
肺以寒召寒。類應故也。不可下者。喘來自太陽之初。滿惟在胸。不在胃也。夫麻黃湯者。主治太陽傷寒之初病。有陽明。何以獨從太陽之主治也。曰。麻黃固善于散寒。其功尤能瀉肺家之實滿。杏仁惟其利于下氣。故其效則更長于定喘。桂枝雖佐。其實有綱維之妙。甘草雖使。其才有和緩之高。是故太陽表之治行。則陽明胸之功自奏矣。
(四十三)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必。定然之詞。自。謂自然而然也。蓋太陽者。膀胱也。膀胱主水。陽明者。胃經也。胃主谷。
寒為陰。陰氣主下降。故傷寒無他故。自然而然下利者。太陽陽明合病。經中之邪熱甚。胃氣弱不化谷不厘清。雜迸而走注。所以謂之必也。以必定自然而然下利。故但用葛根湯散經中之寒邪。
而以不治治利。以不治治利者。麻黃散太陽之表。葛根解陽明之肌。桂枝主榮衛之和。姜棗健脾之弱。甘草者。和中之國老。芍藥者。緩中而佐使。夫如是而經中之邪散。則胃中之正回。不厘清者自厘清。不顯治者而治在其中矣。噫。王者不治夷狄而夷狄治。圣人無為而無不為。所謂仁之盡義之至。吾于是乎重有感焉。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竊圣人之王道以亂名實者。謂不自欺以欺人。公孫龍不能為之說也。悲哉。
(四十四)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
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轉。與傳同。見第五問。并病見上編。太陽初得病時至不惡寒。是原致并之因。若太陽證不罷。至解之熏之。是言治之之次第。若發汗不徹至末。是反復申上文之詳。徹。除也。去也。不徹。
言汗發不如法病不除去也。越。散也。言怫郁不散也。澀為血虛。血虛者。汗出過多也。所以轉陽明也。
(四十五)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沉為里。緊為寒。結胸。故心下痛。熱實。故石硬。方見上編。蓋證同也。
(四十六)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方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一枚大者)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正在心下。言不似大結胸之高而在上也。按之則痛。言比不按亦痛則較輕也。浮則淺于沉。
滑則緩于緊。此結胸之所以有大小之分也。黃連苦寒。以泄熱也。半夏辛溫。以散結也。栝蔞實苦而潤。苦以益苦。則致熱于易泄為可知。潤以濟辛。則散結于無難開可必。所謂有兼人之勇而居上功者。惟此物為然也。
(四十七)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水。即飲也。以不實硬。故曰水結。胸脅亦里也。以熱結不高。故曰在里。此條兩節。上節以往來寒熱。故用大柴胡湯。下節以水結無大熱。故用大陷胸湯。然熱結與水結。胸脅與里。皆互詞。大同小異。皆下法也。二方俱見上編。
(四十八)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方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于黃芩湯方內。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余根據黃芩湯法。
陽明間太少而中居。太少病。陽明獨能逃其中乎。是故芍藥利太陽膀胱而去水緩中。黃芩除少陽寒熱而主腸胃不利。大棗益胃。甘草和中。是則四物之為湯。非合三家而和調一氣乎。然氣一也。下奪則利。上逆則嘔。半夏逐水散逆。生姜嘔家圣藥。加所當加。無如二物。
(四十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柴胡加桂枝湯方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黃芩(一兩半) 芍藥(一兩半)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擘)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支節。四肢百節也。支結言支飲摶聚而結也。發熱至微嘔。太陽之表也。故曰外證未去。以微而未去也。故加桂枝以解之。支結屬少陽。以結則難開也。故用柴胡為主治。然則是證也。雖無太少之明文。而于太少之治以究之。則亦因藥可以知病矣。
(五十)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身熱惡風。太陽表也。頸項強。有陽明也。脅下滿。少陽也。然則三陽俱見病矣。手足溫而渴者。邪湊半表半里而里證見也。夫以三陽俱見病而獨從少陽之小柴胡以為治者。太陽陽明之邪微。少陽近里而里證見。故從少陽一于和而三善則皆得也。
(五十一)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陽主氣。澀主痛。陰主血。弦主急。投以小建中者。求之于益陰而和陽也。不瘥。則不對可知矣。小柴胡者。少陽之主治也。蓋少陽屬木。其脈弦。木盛則土受制。故澀而急痛也。然則是治也者。伐木以救土之謂也。
(五十二)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三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三兩熬)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
后服汗出便愈。
胸。太陽陽明也。脅。少陽也。小便不利。太陽之膀胱不清也。渴而不嘔。陽明之胃熱而氣不逆也。頭汗出者。三陽之邪熱甚于上而氣不下行也。往來寒熱心煩者。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出入不常也。柴胡黃芩。主除往來之寒熱。桂枝甘草。和解未罷之表邪。牡蠣干姜。咸以軟其結。辛以散其滿。栝蔞根者。苦以滋其渴。涼以散其熱。是湯也。亦三陽平解之一法也。
(五十三)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脈浮細而嗜臥者。大邪已退。血氣乍虛而肢體倦怠也。胸滿脅痛。則少陽未除。故與小柴胡以和之。脈但浮則邪還表。故與麻黃湯以發之。
(五十四)傷寒十三日。胸脅滿而嘔。日哺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生之。
柴胡加芒硝湯方于小柴胡湯方內。加芒硝六兩。余根據小柴胡湯法。
十三日。過經也。不解。壞例也。非其治也以上。乃原其壞由于醫之誤。以下至末。救誤之治也。然微利矣。加芒硝以更下之者。丸之為丸。大率辛熱物。雖快攻下。下者藥也。熱以益熱。
熱結反實而不出。故須咸以軟之也。
(五十五)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上節。與上編第六十三條互相發明。蓋風寒至少陽證治無差殊。故更互為文而互言之。
以見彼此皆然也。若心下滿以下二節。乃復言其變以出其治。結胸乃其變之重者。以其重而結于胸。故從大陷胸湯。痞則其變之輕者。以其輕而痞于心。故用半夏瀉心湯。半夏干姜。辛以散虛滿之痞。黃芩黃連。苦以泄心膈之熱。人參甘草。甘以益下后之虛。大棗甘溫。潤以滋脾胃于健。
曰瀉心者。言滿在心膈而不在胃也。
(五十六)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瀉心湯者。本所以治虛熱之氣痞也。治痞而痞不解。則非氣聚之痞可知矣。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津液澀而不行。伏飲停而凝聚。內熱甚而水結也。五苓散者。潤津液而滋燥渴。導水飲而蕩結熱。所以又得為消痞滿之一治也。
(五十七)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無。與毋通。此與上編末三條文少異而證同。上編言脈與如結胸狀。此言晝日明了。暮則譫語。
上編言刺期門及與小柴胡湯。此言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皆互言以明互見之意。晝屬陽。明了者。
陰邪退也。暮屬陰。譫語者。血證得陰而劇也。毋者。禁止之詞。犯胃氣。以禁下言也。上二焦。
謂上焦中焦。以禁汗吐言也。蓋衛氣出上焦。津液蓄于中焦。汗則損衛氣而亡津液。是汗則犯二焦也。
又上焦主受納。中焦主受盛。吐則納與盛俱為逆。是吐則上中二焦亦俱犯也。然下固損胃。下焦犯矣。是三法皆不可用也。三法皆不可用者。邪本在血室。亦非三者攻之所可能及也。
必自愈者。言伺其經行血下。則邪熱得以隨血而俱出。猶之紅汗而然。故決言必定自解而愈。以警人勿妄攻取。致謬誤以生變亂之意。夫以三法既皆不可用。則與其欲治。寧刺期門。及與小柴胡湯。而法在焉。即此條之必自愈而觀之。則上編之期門雖不刺。小柴胡湯雖不行。亦皆得終當自愈。從可知矣。且上編出三條。而此篇一條。下編雖無出。要皆欲人同推也。讀者通考而參詳之。則男子婦人風寒為病。證治之異同。大端可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