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此言其支脈之行。從前入。缺盆處。上行于頸。貫于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兩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人中。督脈穴名。在鼻柱下。左脈往右。右脈往左。上挾鼻孔兩旁。以交于足陽明經也。)(琥)按手陽明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四道。其脈之起。自手第二指內側端。上行循指出虎口。復上行。循臂入肘。上 。及肩。出 骨。復上出天柱骨。會于大椎。下前肩而入缺盆。絡肺。循足陽明經。下膈。挾臍旁二寸。而屬大腸者。二道。此其正經之脈也。其支者。即從前入。缺盆處。別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復出挾口吻。左右相交于人中。復上挾鼻孔之外而終者。二道。此其交經之支脈也。前熱論中云。身熱鼻干。不得臥。身熱者。身以前熱也。雖不言手陽明經病。然手陽明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者。其脈循足陽明經。亦行于身之前。又其支者。上挾鼻孔。

則是身熱。鼻干。不得臥。謂非手足陽明二經兼病邪。今醫但執足經以求治。是亦昧而不及察也。

東垣答海藏問云。謂如手陽明。流入足陽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經病。當于手經中求之。是知治足經者非也。

(琥)據上東垣之說。則是傷寒有手陽明經病。可無疑矣。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兩指之兩當作次。三焦者滑氏發揮云。上焦在心下。下膈。當胃上口。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腕。當臍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臍旁。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乃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馬氏注以三焦。為有形之物。云右腎之下。有脂膜如手大。正與膀胱相對者。非孫東宿著三焦。評已明證其誤。詳醫旨緒余中。小指次指。手之第四指也。手表。手之外也。膻中。任脈穴名。當兩乳之間。循歷也。循屬。猶言歷。屬也。此言手少陽之脈。起于手第四指端。上出次指間。循手外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外。上肩。過兩肩井。足少陽經穴名。故云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橫布于膻中之分。散繞心包。乃下膈。當胃上口。

以屬上焦。于中脘。以屬中焦。于陰交。以屬下焦也。陰交。任脈穴名。在臍下一寸。考胃上口。當在膈之上。滑氏云下膈者。誤也。)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此言支脈之行。從前布膻中之處。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復上。挾耳后。直上至耳上角。折行至兩眉頭。及目內 之分。屈曲下頰。還上而至于 也。)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此言交經之一小支脈。即從前支脈。挾耳后處。入耳中。卻出走耳前。過足少陽經客主人穴之前。下交兩頰。還上而至目銳 。以交于足少陽經也。)(琥)按手少陽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脈之起。自手第四指端。循手腕臂肘 肉之外。上肩。入缺盆。

布膻中之分。散絡心包。下膈而歷屬上中下三焦者。二道。此其正經之脈也。其支者即從前布膻中之處。上出缺盆。上項。挾耳而行。出耳上角。屈行下頰。還上而至 者。二道。此接正經。而上行之支脈也。又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交頰還上。而至目銳 者。二道。此其交經之支脈也。前熱論中云。胸脅痛而耳聾。世醫但知為足少陽經之病。殊不知手少陽之脈。亦入耳中。又其正經之脈。布膻中。下膈。非胸之分而何。則是少陽一證。除脅痛之外。凡耳聾胸痛等候。每多手經受邪者。今醫皆昧而不之察也。

深師療傷寒。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毒已攻內。表猶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瘥。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里。療者意思以三黃湯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因用三黃石膏梔子香豉麻黃湯。(方詳外臺秘要中。按上證。系手少陽三焦受病。故無汗下之禁)王叔和撰次傷寒脈法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成氏注云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行氣于陽。三焦既傷。則陽氣不通。而致身冷惡寒。夫身冷惡寒明系表證。由是而知。叔和所云三焦傷者。乃手少陽經病也。)(琥)據上二家之說。則是傷寒有手少陽經病。可無疑矣。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中焦者。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之分。胃口。胃下口也。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馬氏注以胃口。為胃之上脘。大誤。夫肺經之脈。既下絡于大腸矣。則是還上而過小腸。循胃口者。非胃下口而何。且也。既循胃口。復上膈。豈有胃之上口。反在膈下之理。肺系喉嚨也。手掌后高骨旁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上魚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后。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魚際。即其間之穴名也。此言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行而絡于大腸。還上而循胃下口。上膈。連屬于肺。即從肺系出外。橫行循胸。以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二經之前。蓋人垂兩手。則肘臂貼身。大指居前。小指居后。手少陰心經。循小指之內。手厥陰心主。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此經之行。循大指內側。故云行少陰心主之前也。再下而行肘中。循臂內上骨之下廉。今人臂皆兩骨相合。垂手則上骨居前。曰下廉者。上骨之內側也。入寸口。上魚。循本經之魚際穴。復循大指內側。而出其端也。)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此言其支脈之行。從本經手腕后之列缺穴。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陽明經也。馬注云從列缺穴。已交于手陽明經之合谷穴。即循手陽明經。以達于次指端之商陽穴。又隨商陽穴而上行者非。蓋此道支脈。行于次指之內。自出指端。交經之后。方行于次指之內側也。)(琥)按手太陰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四道。其脈之本。起于中焦。下絡大腸。上屬于肺。從肺系外行。橫出腋下。下循 肘與臂。入寸口。上魚。出大指之端者。二道。此其正經之脈也。其支者從正經所行手腕之后。別行而出次指之端者。二道。此其交經之脈也。前熱論中云。腹滿嗌干。此實系足太陰經受病。殊不知手太陰之脈。下絡大腸。還循胃口。腸胃實熱。腹必作滿。又太陰脈從肺系。肺之系。即喉嚨也。喉嚨之口。名為嗌。肺氣熱。則嗌必干。由是而知。腹滿嗌干者。每多手太陰經病熱之證。今醫亦昧而不及察也。

許學士叔微治一舟子病傷寒。發黃。鼻內酸痛。身與目如金。小便赤而數。大便如經。或欲行茵陳五苓。許曰非其治也。小便和。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臟腑。今眼睛疼。鼻頗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華蓋。肺之經也。若下大黃。

則必腹脹為逆。因用瓜蒂散。先食水。次搐之。鼻中黃水盡。乃愈。

(琥)據上許學士案。則是傷寒有手太陰經證。可無疑矣。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心系。滑氏注云有二。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后。并脊膂。貫脊髓。與腎相通者。愚以此是腎之系。凡四臟皆系于心也。一則與肺相通。上入肺兩大葉間者。此方為心之系。蓋心與肺同一系。而肺之系。實上接于喉也。此言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上出屬心之系。外行循任脈之外。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以絡于小腸也。)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口系。(此言其支脈之行。即從心系而上。由喉之后。挾咽兩旁。再上而系于目之內系也。)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 內后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銳骨之銳。省文作兌。即手踝骨也。此言其直行之經脈。復從心系。直上至肺之分。出循腋下。由本經之極泉穴。下行循 內后廉。行手太陰心主二經之后。下肘臂內之后廉。至掌后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內出其端。以交于手太陽經也)(琥)按手少陰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脈之起。自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者。二道。此為脈之根也。其支者。即從前屬心系處。上挾咽系目系者。二道。此為脈之枝也。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肘臂掌之內。循小指內出其端者。二道。此為脈之本也。前熱論中云。口燥舌干而渴。世醫只知。此為足少陰經之病。

殊不知舌乃心之苗。舌干者。手少陰經。必為熱所乘。醫人亦昧而不知察也。

王海藏治一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王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復其初。

而又勞傷其神。營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發其勞。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佐以小柴胡湯而解。或者曰。虛則補其母。今則補其子。何也。王曰。子不知虛勞之異乎。千金云。心勞甚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之于心矣。此與荀子所謂未有子富。而父貧者。同義(按海藏以補脾湯。佐以小柴胡。而解身熱自汗。則知其虛熱仍在經中。故不專治藏也。)(琥)據上海藏案。則知傷寒有手少陰經病可無疑矣。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心包。一名手心主。滑氏注云。以用而言。手厥陰相火。代君火行事。故為心之主也。以藏象而言。其藏在心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故云心之包絡也。三焦注見前。此言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下之包絡。由是下膈。當胃上脘。以絡上焦。于中脘。以絡中焦。及臍下一寸。以絡下焦。故云歷絡也。考上焦。當在心下膈上。其治在膻中。滑氏注云。當胃上口誤。今改胃上脘。方與下膈句無背。蓋上脘在膈之下。上焦之用雖在膈上。實通乎膈之下也)其支者。循胸中。出脅。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此言支脈之行。從前屬心包之處。上循胸。橫出脅下腋三寸。還上行至腋下。循 肉之內。下行以界乎太陰少陰二經之中間。入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而終也。)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此言其交經之支。即從前入掌中處。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以交于手少陽經也。)(琥)按手厥陰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脈之本。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者。二道(或云此止從中一道之脈。要其出屬心包之處。必自左右而分屬也)此為正經之脈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上腋。下 肘臂掌之中。循中指出其端者。二道。是雖支脈實接正經。而行于手者也。又其支者。從掌中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者。二道。此為交經之二小支脈也。前熱論中云。煩滿囊縮。夫囊縮。固足厥陰經病矣。其煩與滿。非手厥陰經病邪。蓋手厥陰之脈。循胸下膈。今煩滿為胸膈間病。乃三焦經絡受傷。醫者皆昧而不及察也。

吳院判云。傷寒論中。凡瀉心湯共五首。以其湯有冷熱之不同。故云岐子云。非瀉心火之熱。瀉心下之痞也。殊不知傷寒之痞。皆胸膈熱邪之氣有余。仲景用瀉心湯者。乃瀉心包之熱也。按五湯之中。熱藥莫過于附子。然以大黃二兩黃芩黃連各一兩。純是苦寒瀉熱之劑。此不過借附子之辛。以散心包之邪結。且也包絡屬火。附子亦屬火。從治之法。

莫妙于此。

保命集云。傷寒下后。胸中結痞。過在足。少陰腎手厥陰包絡。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胸中之氣。

(琥)據上二條論。則是傷寒有手厥陰經之病可無疑矣。

(琥)總按上手經共六條。凡四時之中。人傷于寒而病熱者。亦不少。熱傷手經。理宜審證療之。但今治傷寒家。

無不以手六經證。為迂闊而不切于病情者。故遇手三陽證。混于足三陽證而不知。遇手三陰證。又混于足三陰傳經之證。

及混于胃腑實熱之證而不覺。以至方不對證藥多殺人。不亦痛夫。竊考素問中。以傷寒為熱病因著熱病篇。又著刺熱篇。

此篇中全交。凡用針家。不可不察。其略云心熱病者。刺手少陰太陽。肺熱病者。刺手太陰陽明。又云。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又云。熱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甲乙經云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 。五指間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則是刺熱病之法。豈但刺足經。而不及手經者邪。俗醫不講刺法。但求湯藥。因置手經而不論。

殊不知治熱病而不知手經。止用藥之法。每多缺略。烏可以為醫而司人之命。故孫真人習業篇云。凡欲為太醫必須諳甲乙素問。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候精熟。如此方為太醫。不爾猶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朱奉議亦云。凡治傷寒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涂冥行。今夫業醫者。欲知傷寒傳變奇證。總不越手足十二經。五臟六腑。陰陽虛實之中。盍于此卷書一究心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察雅县| 盈江县| 阳春市| 库伦旗| 罗源县| 望都县| 吉安县| 大关县| 怀安县| 大城县| 赤峰市| 曲阳县| 潞城市| 临泽县| 屏山县| 库尔勒市| 仲巴县| 伽师县| 扶风县| 平顶山市| 阿巴嘎旗| 乌鲁木齐市| 鹿泉市| 曲松县| 虹口区| 隆安县| 正镶白旗| 凯里市| 鞍山市| 德保县| 泰来县| 龙里县| 淮南市| 深圳市| 托里县| 抚顺县| 漯河市| 百色市| 江城|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