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注傷寒例
屬性:(此系仲景原文)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
立春正月節。斗指艮。(艮者。土木之氣。主濕與風。位居東北。不配臟腑。)雨水正月中。指寅(寅為少陽相火之氣。主熱。配三焦。此直格中之說。愚謂寅為陽木。主風。配膽。位居于東。
以其中有丙火之氣。故又主熱。)驚蟄二月節。指甲。(甲屬木。主風配膽。又兼土化。主濕。)春分二月中。指卯。(卯為陽明燥金之氣。配大腸此亦直格中之說。愚謂卯為陰木。主風配肝。位居正東。因其與酉金相沖。故例從陽明。兼主燥氣。)清明三月節。指乙。(乙屬木。主風配肝。又兼金化。主燥。)谷雨三月中。指辰。(辰為太陽寒水之氣配小腸此亦直格中之說。愚謂辰為陽土。主濕。配胃。以其中兼癸水之氣。故又主寒。)(琥)按以上春三月人病傷寒。當由風濕熱三氣居多。況乎地之初氣。厥陰風木。雖起于大寒節。至立春雨水驚蟄。
正當其令。其二之氣。少陰君火。又當春厘清明谷雨之時。則是春月之病。雖因于寒。純是風熱其間有病燥者。此系兼化之氣。人于二三月時。或有之又人于正月初為濕土之交。二月節。遇濕土之化。三月中。當濕土之令。病濕者亦自不少。可見為風為熱。為燥為濕。多由寒氣中來。豈得但認以為寒而誤治之哉。今夫以一日之間。旦晚每多異氣。如能洞悉氣宜。則醫之為道。庶不遠矣。
立夏四月節。斗指巽(巽屬木。主風。位居東南。不配臟腑。)小滿四月中。指巳。(巳為厥陰風木之氣。配包絡此直格中之說。愚謂巳為陽火。主熱。配小腸。位居于南。以其與亥水相沖。亥中有甲木之氣。故亦主風。)芒種五月節。指丙(丙屬火。主熱。配小腸。又兼水化。主寒。)夏至五月中。指午。(午屬火主暑氣配心。)小暑六月節指丁。(丁屬火。主暑氣。配心。又兼木化。主風。)大暑六月中指未。(未為太陰濕土之氣。配肺。此亦直格中之說。愚謂未為陰土。主濕配脾。)(琥)按以上夏三月人病傷寒。當由暑熱風濕之氣居多。惟五月節斗指丙。丙從辛化而生寒。其病者終以寒為標。
熱為本。至于地之二氣。少陰君火。終于立夏四月節。其時之病。多風熱。三之氣。太陰濕土。正當小滿芒種夏至小暑之時。其時之病。多風熱暑濕。四之氣。少陽相火又起于大暑六月中。故其時之病純是濕熱。但以寒為名也。
立秋七月節。斗指坤。(坤屬土。主濕氣。位居西南不配臟腑)處暑七月中。指申。(申為少陽相火之氣。主大熱配膽。此直格中之說。愚謂申為陽金。主燥配大腸。位居于西。以其與寅相沖。寅中有丙火之氣。故主大熱。)白露八月節。指庚(庚屬金。主燥氣。配大腸)秋分八月中。指酉。(酉為陽明燥金之氣。配胃。此亦直格中之說。愚以酉為陰金。主燥。配肺位居正西。)寒露九月節。指辛(辛屬金。主燥氣。配肺。又兼水化。主寒。)霜降九月中。指戌。(戌為太陽寒水之氣。配膀胱。此亦直格中之說。愚以戌為陽土。主濕。配胃。以其與辰相沖。辰中有癸水之氣。故又主寒。)(琥)按以上秋三月人病傷寒。當由燥熱濕三氣居多。惟九月中寒氣已甚。然其病。亦兼燥氣與濕。至于地之四氣。
少陽相火。正當立秋處暑白露之時。五之氣陽明燥金。又當秋分寒露霜降之令。乃知秋病多燥熱。如認以為寒誤矣。
立冬十月節斗指干(干屬金。主燥氣。位居西北。不配臟腑。)小雪十月中。指亥(亥為厥陰風木之氣。配肝此直格中之說。愚以亥為陽水。主寒。配膀胱。以其中有甲木之氣。故又主風。)大雪十一月節指壬。(壬屬水。主寒氣。配膀胱。又兼木化。主風。)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子為少陰君火之氣。主暑配腎。此亦直格中之說。愚以子為陰水。主寒配腎。以其沖動午火。故又主暑氣。)小寒十二月節指癸(癸屬水主寒氣配腎又從火化。故主熱。)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丑屬土。主濕氣。配脾。)(琥)按以上冬三月人病傷寒。當由風寒之氣居多。然地之五氣。陽明燥金。終于立冬十月節。其病多燥。燥亦風熱。從木火也。惟地之終氣。太陽寒水。正當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之時。其時為正傷寒。然細推小雪十月中。斗指亥其兼氣主風。大雪十一月節指壬。其化氣亦主風。冬至十一月中。其沖氣主暑。小寒十二月節。其化氣又主熱。乃知其時之病。又兼風熱。至大寒十二月中。厥陰風木之氣復起。況斗柄又指丑。丑為濕土。人病風濕。在所不免以是知冬月之正傷寒。亦不專于寒也。
二十四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為一候。氣亦同合。有七十二候。決病生死。此須洞解之也。(按以上正文。今仲景全書中。列于陰陽大論云云前。傷寒準繩中。序之于皆當按斗歷占之之下。諸家注傷寒論。遂刪此段正文。殊為脫略。愚今纂注之于傷寒例首。從全書也。)(琥)總按上時節氣候決病法。此仲景傷寒論一部綱領。以故為例之首。至王叔和反以脈法列于前者。此撰次之僭也。推前人立法之意以傷寒一證。寒邪之氣。自外而傷于人。則人在氣交之中。同是受寒。當分四時之不同。蓋春之寒。
必兼溫氣而至。夏之寒。必兼暑氣而至。秋之寒。必兼燥氣而至。長夏四季之寒。必兼濕氣而至。惟冬之寒為正寒。正寒之氣。其時病者。不能即解。寒不解則熱愈深。三時之寒為暴寒。暴寒之氣其時病者易于解散。寒易散。故其熱有重有輕。
大抵病兼異氣。必因乎時。藥有異宜。亦因乎時。即如一人。于冬月患病。其初傷大寒之氣。既病一二日后。寒氣忽解。天道大溫。則病患之氣。亦隨時而異。用藥之道。不無少差。所以傷寒之稱。一名時氣。知時知氣。斯醫之為道。
可判然于胸中矣。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按內經有陰陽應象大論。其中無春夏秋冬四語。想此是仲景自立之論。而叔和又參以己意之辭。內經本論中語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愚以仲景所云溫和者。即是風氣。其令為春而主生。云暑熱者。即是暑氣。其令為夏而主長。云清涼者。即是燥氣。其令為秋而主收。云冷冽者。即是寒氣。其令為冬而主藏。其不言濕氣者。已具于四季之中。而生長收藏之道備焉。故云四時正氣之序。此論仲景實本內經之意。所以王氏直序為陰陽大論云云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此承上文而言。冬氣冷冽而為寒。則其令主藏。養生君子。亦宜效萬物而深藏固密者。居處周密也。處不周密。則觸冒嚴寒之氣。所以謂之傷寒。)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春風夏暑秋燥冬寒。此謂四時之氣。成注以秋氣為濕。誤矣。愚以濕氣。即具于長夏及四季之中。此言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不獨冬時之有傷寒也。)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喻嘉言云。入一毒字。便開過端。殊不知傷寒之人。寒盛于外。熱深于內。發而為斑黃。為吐衄為狐惑。為口舌糜爛。為肺痿嘔膿。為發頤腫潰。非毒而何。最。聚也。殺厲者。寒氣肅殺暴厲。謂傷寒之毒。純是殺厲之氣聚成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病。疾之甚也。言有寒疾而甚者。名曰傷寒。所以仲景辨傷寒。凡六經之證。皆曰病也。下文云。不即病者。言有寒疾而不甚也。王安道以不即病者。過時而發于春夏。方其受寒之時。其人不覺有疾。誤矣)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內經熱論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又生氣通天論。陰陽應象論皆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推內經之意。以寒自傷于冬至春則寒氣轉而為溫。至夏則溫氣又轉而為暑。所以同是外來之邪。不得仍以正傷寒名之也。且考內經上文云。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則是冬時所傷寒邪之氣。亦必著人膚腠肌肉之間。留連成疾。積久不愈。至春令大溫。遂變而成溫病。內經中不言留連者。乃省文也。其云至夏變為暑病。此與經旨相悖。更考內經下文云夏傷于暑。秋必 瘧。是瘧者。不即病之暑。其即病者。乃夏時自傷之暑也。引經斷論。黃帝岐伯皆云暑自夏傷。至仲景獨云暑由寒變。若云可變。將秋時之瘧。亦由冬寒變成。有是理乎。所以方中行起而削之。喻嘉言起而非之也。)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夏暑之氣。重于春溫若人感其氣而成病。則不論溫暑。各有輕重。不可拘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此承上文君子固密不傷于寒而言。是以辛苦之人。因冬時不能固密。春夏多溫熱病。且言其病非時行之氣。皆由觸寒所致。內經未聞有冬傷于寒。夏必病熱之語。斯言如出之仲景。為可削矣。)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大寒。補亡論作大涼。金克木也。大涼。外臺秘要中作大冷水克火也。秋時大熱。火克金也。冬時大溫。每與濕氣并行。土克水也,凡此者。皆賊邪之氣。故云非其時而有其氣。非時之氣。感受必同。所以一歲之中。凡四時之病。長幼多相似也。愚謂以上時行之氣。不過是四時熱病。皆傷寒之類。春時應暖而反大寒。人因其暖。不料其寒。則為春傷寒。既傷之后。暖氣仍回。同溫病也。夏時應熱而反大涼。人因其熱。不覺其涼。涼中即有寒氣則為夏傷寒。既傷之后。熱氣仍回。同暑病也。秋時應涼而反大熱。人亦因其熱。不御其涼。則為秋傷寒。既傷之后。涼郁其熱。同燥病也。冬時應寒而反大溫。人又因其溫。反忘其寒。則為冬傷寒。既傷之后。寒包其溫。非真寒也。巢元方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幼。率多相似。為天行病。且以春溫寒疫之證指之。即天行溫疫病。俗又從疾。通名瘟疫。昔醫如朱奉議。孫真人。許學士。龐安時常器之輩。皆相承其說。不覺其非。至吳又可始作溫疫論二卷。言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觸人。乃名溫疫。又喻嘉言復作尚論篇。詳論溫疫以破大惑。乃知仲景所言。不過四時所行不正之氣。即內經云傷寒之類是也。)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四時正氣。即上第三節云四時之氣也。時行疫氣。即上節云時行之氣也。成注既言時行之氣。又言溫與疫者。誤也。溫即冬時應寒而反大溫之溫下文云冬溫是也。況此節正文無溫字。若言是春溫。誤之誤矣。疫即三時反寒反涼之氣。下文云寒疫是也。按此溫疫。并非大瘟大疫。予于上文已明言之。占測也。候也。成注云占前斗建。審其時候之寒溫。察其邪氣之輕重。言當按斗柄所指之節氣而測候之也之指下文傷寒冬溫寒疫等證而言。又按成注云占前斗建可見四時八節決病法。當在陰陽大論之前。)九月霜降節后。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后。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后。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成注云。此為四時之正氣。)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體中寒傷。寒纘論作體虛中寒甚通夫寒為冬月之正氣。正氣何能傷人。其為寒中者因其人體氣先虛故也。中字作傷字解。莫認作中寒之中。蓋中寒是冷證。傷寒是熱證不可混也。)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
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按此節仲景書系正文成氏例改作注。故諸家纂仲景書者屢屢削之。成注云。此為四時正氣。中而即病者也。)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后章。
(成注云此為時行之氣。即前第九節云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是也。冬溫雖與傷寒異。然亦不過是傷寒之類。寒有寒毒。則溫有溫毒。一句便了。其云復有先后更相重沓者。明系叔和雜入之語。故喻嘉言注云。此與仲景之文無涉也。喻氏復云。證如后章其意蓋指篇后溫瘧風溫溫毒溫疫為言。此無識之最者也。愚因刪去使無增后學之疑。)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諸家本皆無外字。覺辭意不貫。今從準繩傷寒例增入。成注云此為溫病也。王宇泰云。此是外邪喚出內邪。乃冬傷于寒所致。)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此亦時行之氣即前第九節云。春時反寒夏時反涼者是也。然不曰春寒夏涼病而曰寒疫者。此是外寒之氣。郁其溫熱故也。按前第九節又云。秋時反熱。此與冬溫病相似。其不曰秋熱病。而亦曰寒疫者。可見秋時之氣。亦寒郁其熱也。愚以此等病即是傷寒之類。俗云四時傷寒是也。成注云。此是疫氣。夫冬溫獨非疫邪。大抵時行之反氣皆是疫。何也。氣與時反。人不及備所以病無長幼。率多相似。如徭役之役。字從囗者。乃省文也。此非若正氣之傷人。必待體虛而后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