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又按內臺方。附子瀉心湯中無黃芩。反云今世本中有黃芩者。乃后人不詳其理。而誤添之。殊不知附子瀉心湯。
本系攻熱痞之劑。只因惡寒汗出不得已。而加附子。后人恐其辛熱僭上。妙在復添黃芩。使上下之熱。得以通徹。則是附子得黃芩之佐。實相制而和表助里。以成莫大之功。雖起仲景于今日。亦應首肯其加藥之精。而議方者反以為非。一何不思之甚歟。
(重出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云云至)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正文與注見前第四卷五苓散方下)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寒傷于表。表病以汗出而得解者。胃中以汗出而欠和。夫胃為津液之主。汗后。則津液亡故也。胃不和。則脾氣困而不運。以故心下痞硬。痞硬者。濕與熱結也。噫飽食息也。食臭。噯餿酸也。傷寒初解。脾胃尚弱。飲食不化。以故干噎食臭也。脅下有水氣者。中州土虛。不能滲濕散熱。以故成水。而旁滲于脅下也。腹中雷鳴者。脾為陰。胃為陽。陰陽不和。因搏擊有聲也。夫陰陽不和。則清濁亦不分。濕熱下注而為利也。故與瀉心湯。以開痞清濕熱。兼益脾胃之氣。可見痞證。不皆由誤下而成。有汗后津液干。脾胃氣虛。陰陽不能升降。而成痞者。醫人不可以不察也。)
生姜瀉心湯方
屬性:(此方自原論中第十卷采附于此)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琥按上方。即半夏瀉心湯中。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是也。成無己明理論。于此方無注。已于半夏瀉心湯方內言之。余因采其論附此。以發明上方之義。
成氏明理論云。陷胸者。攻結也。瀉心者。攻痞也。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痞而不分。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謂瀉心下之邪也。痞與結胸。有高下焉。結胸者。邪結在胸中。故治結胸。曰陷胸湯。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黃連黃芩味苦寒。內經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瀉心者。必以苦為主。是以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半夏味辛溫干姜味辛熱。內經曰。辛走氣。辛以散之。
散痞者。必以辛為助。故以半夏干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甘草味甘平。人參大棗味甘溫。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為滿。欲通上下。交陰陽。必和其中。所謂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補之。故用人參甘草大棗為使。以補脾而和中。中氣得和。上下得通。陰陽得位。水升火降。則痞消熱已。而大汗解矣。
琥又按仲景用半夏瀉心湯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乃少陽經有半表半里之邪。誤下成痞。故用此湯之苦以泄之。
辛以散之。甘以和之。如上成注云。痞消熱已。而汗解者。正此謂也。若生姜瀉心湯。乃傷寒汗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之藥。其品味雖相同。而治證則大異。成氏不另作注誠缺文也。
或問半夏瀉心湯證。為少陽經半表半里之邪未解。何以不用生姜。而反用干姜。生姜瀉心湯證。為太陽經在表之邪已解。何以既留干姜而反加生姜。余答云。用干姜者。取其辛熱之性能助芩連。挾半夏。從中焦以開痞熱。使痞熱消。
則表自和。解表之用。即在其中也。加生姜者。取其辛溫之性。亦能助芩連。挾半夏。上以和胃。中以開痞。橫以散脅下水氣。下以平濕熱之利。更能同大棗。合參草。內以補脾。且為胃行其津液也。方氏條辯注云。生姜大棗。益胃而健脾。黃芩黃連。清上而堅下。半夏干姜。蠲飲以散痞人參甘草。益氣。而和中。此即上成注云。中氣得和。上下得通。
水升火降。則痞消熱已。而噎臭下利等證自平。斯言誠可以補成注之缺略云。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者。是互言以見二證之皆不可下也。成注云。邪氣在表。醫反下之。虛其腸胃。則邪氣內陷。其人下利。
日十數行。谷不化。腹中雷鳴。腸胃里虛可知。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安。邪熱之氣。內陷可知。此條痞證硬滿。
乃下后中氣受傷。而作虛硬虛滿。醫人不識。猶以為熱邪未盡。復誤下之。氣愈傷。則痞益甚。此非比結胸之實熱。但以胃中虛。內陷之客氣上逆。客邪之氣聚。亦能使心下硬也。由是見腹中雷鳴。總是虛氣。非若前條之有水氣也。嘔煩不安。雖有客熱。亦是虛煩。非若前條之干噎食臭也。故與瀉心湯。以泄痞熱。加甘草。以去虛邪。或問心下痞。且硬且滿。何以知是胃中虛。客邪氣逆。余答云。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則胃中之物已盡。何由而不為虛。況醫復下之而痞益甚。愈可知其非實證矣。若猶是實證。則仲景。當日。必曰硬而痛。不曰硬而滿矣。止此滿字。而虛實之證了然。
甘草瀉心湯方
屬性:(此方自原論中第十卷采附于此)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琥按上湯。即生姜瀉心湯內。去生姜人參。倍甘草干姜也。傷寒中風。至一再下之。胃中既虛。脾藏亦受傷矣。
若多用生姜散之。徒耗其中州之元氣。驟以人參補之。反助其上逆之客邪。故用炙甘草大棗之甘溫。以和中補虛。緩逆氣。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清中泄熱。止嘔煩。干姜半夏之辛溫。以守中。散痞滿。要之痞滿散。而硬亦消矣。又合而言之。凡辛甘溫之藥。皆助陽也。陽氣復。則能下交于陰。苦寒之藥。皆助陰也。陰氣復。則能上交于陽。陰陽相交。升降如常。痞乃成泰。復何病之有哉。
內臺方議問曰瀉心湯中。一加生姜。一加甘草各立其名。何邪。答曰。發汗后。胃虛。外傷陽氣。致成痞者。故加生姜以益陽。太下后。胃虛。內損。陰氣。致成痞者。故加甘草以益陰。而緩其中也。愚按上論實本成注之義。
琥又按仲景瀉心湯有五。方中皆用黃連。成注云。苦以瀉心者。非也。乃瀉心下之痞也。海藏老人云。瀉心者其實瀉脾。實則瀉其子也。所以潔古丹溪皆云。黃連去中焦濕熱。夫中焦者。即為中州。足太陰經脾藏主之。仲景云。心下痞。謂非中焦病邪。所以瀉心湯內用黃連。有同大黃共劑者。瀉實熱之痞。成注云。瀉虛熱者誤也。有同大黃黃芩。復加附子共劑者。瀉寒熱交結之痞。內臺方議云。瀉虛寒者誤也。有同黃芩半夏。干生姜大棗人參甘草共劑者。瀉濕熱不調。虛實相半之痞也。可見傷寒痞證。與結胸相類而稍輕。皆是實熱。無所謂虛寒也。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湯藥者。下藥也。傷寒誤服下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此與上條之證略同。服瀉心湯已。則心下之痞硬既除。其于中焦脾胃之氣。已豁然矣。醫復以他藥下之。其藥直走大腸。大腸滑而氣脫。利復不止。醫以理中丸與之者。彼以下藥。皆苦寒。大傷脾胃之劑。故用甘溫以補之也。利雖益甚。治不為逆。蓋理中者。但理中焦脾胃虛寒。此利在下焦。乃大腸滑脫。圣濟經云。滑則氣脫。欲其收也。赤石脂禹余糧湯為澀劑。正所以收之。若服澀劑。復利不止。難經云。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下利者。水谷不分也。當利小便以厘清之。則利無余治。而愈可必矣。按此條論云。利其小便。仲景無方。補亡論常器之云。可五苓散。)
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屬性: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糧(一斤碎)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成注引本草云。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收斂之。重可去怯。余糧之重。以鎮固之。
或問重可以去怯之義。余答云。怯為大腸氣餒。餒則不固。故利不止。余糧石脂。皆重劑。一則重而兼能收澀。一則重而專于鎮固。收澀鎮固。此亦治利之一法也。
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成注云。傷寒吐下后。發汗。則表里之氣俱虛。以故內生煩熱。脈甚微者。正氣內虛也。至八九日。正氣當復。
邪氣當罷。今者。心下痞硬。是太陽之邪。乘虛而入于中焦也。脅下痛者。邪侵少陽之里也。氣上沖咽喉。目眩而頭冒。
皆正氣內虛。邪氣上逆所致。經脈動惕者。此因發汗之故。表氣虛。不能充養于身故也。若此者。久而成痿。痿者。四肢緩弱而不舉也。愚按此條論。仲景云。痿者。當是肉痿之病。推其病因。由吐下而心下痞硬。既傷其中州之陰。復發其汗。經脈動惕。更泄其肌表之陽。脾胃者。中州土也。其主為肌肉。其用在四肢。今者。陰陽衰虛。土失其資生之氣。
脾胃邪熱壅結。其始也。邪熱之氣。上沖于頭。則眩冒。其繼也。邪熱之氣。下還于經。則痿弱也。尚論篇以痿為兩足先廢。此即邪熱之氣下還于足太陽經之義。又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茯苓甘草白術生姜湯。郭白云云。當作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成痿者。振痿湯。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傷寒發汗吐下。大邪解后。而心下痞硬。此與前數條。瀉心湯之痞證不同。成注云。胃氣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除。然此噫氣。比前生姜瀉心湯之干噫不同。是雖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為中氣虛也。與旋復代赭石湯。以補虛。散痞。下逆氣。)
旋復代赭石湯方
屬性:旋復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切) 代赭石(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云。硬則氣堅。咸味可以軟之。旋復之咸。以軟痞硬。怯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虛痞。甘者。緩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胃弱。
琥按上方。仲景未嘗云。治水氣。成注但云。胃弱虛氣上逆。獨方氏條辯注云。伏飲為逆。何也。推方氏之意。
以本草經云。旋復花能治結氣除水。故以此條之噫氣不除。為伏飲為逆耳。殊不知仲景此方。專以人參甘草姜棗半夏等。
為補虛散逆氣之劑。其用旋復者。雖云。軟堅實以下氣也。用赭石者。以鎮逆也。
或問前生姜瀉心湯證。及甘草瀉心湯證。皆心下痞硬。二湯中不聞用軟堅之藥。今者。傷寒解后。心下痞硬。不過是虛氣作痞而硬。反用旋復花之咸以軟之。何也。余答云。成注云。咸以軟堅。非正解也。夫旋復花味辛氣溫。乃散氣開痞之藥。痞氣開散。則心下之硬自消。前二條證。瀉心湯內有芩連。以瀉心下之痞硬。此湯中藥味。與瀉心湯藥味相同。因無芩連。故以旋復為君也。且也。傷寒解后。心下已無邪熱。所以不用芩連。又噫氣不除。純系虛氣上逆。尚論篇云。胃氣全不下行。有升無降。故用代赭領人參下行。以鎮安其逆氣。因名為旋復代赭石湯也。
(重出例)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正文與注并湯。見前第四卷太陽篇中)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太陽中風外證未除。而數下之。數下者。下非一次也。數下則虛其里。里虛則邪熱乘虛而入。遂協熱利協。合也。猶言同也。里虛協合外熱。故作利也。利下不止。知其利非閉塞。幾成洞泄之候矣。心下雖痞硬。此系虛痞虛硬可知。不與實熱之證同也。表不解。是在外之風邪不解。里不解。是在內之虛寒不解。故成注云。與桂枝人參湯。以和里解表。愚按此條論。協熱利。心下痞硬。雖云。數下里虛。然邪熱業已乘虛而入。則是仲景云。里不解。恐系邪熱未解。乃實熱之證。非虛寒也。桂枝人參湯。大都是叔和撰次時傳寫之誤。愚于上注。雖隨文勉強作解。誠恐有誤后人。因以其湯表而出之。)
桂枝人參湯方
屬性: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四兩炙) 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成注云。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緩之。此以里氣大虛。表里不解。故加桂枝甘草于理中湯中也。
琥按上條證。用上湯。病者十不得一。倘虛證少有未確。服之必至殺人。蓋太陽病。外證未除。而用桂枝。此必是風邪在表。下之早。多成結胸。只因數下之故。不能成結胸。熱移于大腸之間。邪結于胸膈以下。表不解。是外有風邪。
合用桂枝。里不解。恐內有實熱。不當投理中也。況仲景法。心下痞硬者。皆用芩連大黃。協熱利。復有白頭翁湯。學者宜臨證詳審虛實寒熱。而相參用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