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 傷寒論辯證廣注
  • 汪琥
  • 4894字
  • 2015-12-27 00:44:17

(重出例)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云云至)。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文與注。見前大黃黃連瀉心湯方下)(附后例)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此條證正文與注并湯。見后第七卷少陽篇中)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此條證。乃仲景議吐法也。成注云。病如桂枝證。為發熱汗出惡風。此與太陽病中風無異也。若頭不痛。項不強。則邪又不在太陽經中矣。寸脈微浮者。脈經云。寸主射上焦。為上部。主候從胸以上至頭。今者寸脈微浮。則風邪當見于上。而頭又不痛。知其邪在胸中矣。此所以胸中痞硬。不由誤下而成。但因邪蘊于胸。其氣必上沖咽喉。喘促而不能自布其鼻息。此為胸有寒也。胸有寒者。乃風寒之邪。蘊蓄于膈間也。仲景法。當吐之。宜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后條辯云。痞硬一證。因吐下者為虛。不因吐下者為實。實邪填塞心胸。中下二焦為之阻絕。自不得不從上焦為出路。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愚按傷寒一病。吐法不可不講。華元化云。傷寒至四日在胸。宜吐之。巢元方云。傷寒病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滿悶當吐之。則愈。仲景以此條論。特出之太陽下編者。以吐不宜遲,與太陽汗證相等。當于兩三日間。審其證而用其法也。條辯以胸有寒為痰。亦通。蓋胸有風寒。則其人平素飲食之積。必郁而成熱。變而為痰。所以瓜蒂散。亦涌痰熱之藥也。尚論篇以此條證。竟列入痰病中。誤矣。)

瓜蒂散方

屬性: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一作熟)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成氏明理論云。華陀曰。四日在胸。則可吐之。此迎而奪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

吐之則愈。此隨證治之之法也。大約傷寒四五日。邪氣客于胸中之時也。加之。胸中煩滿。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則為吐證具。乃可投諸吐藥。而萬全之功有之矣。瓜蒂味苦寒。內經曰。濕氣在上。以苦吐之。寒濕之氣。留于胸中。以苦為主。是以瓜蒂為君。赤小豆味酸溫。內經曰。酸苦涌泄為陰。分涌膈實。必以酸為佐。是以赤小豆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勝熱。去上膈之熱。必以苦寒為輔。是以香豉為使。酸苦相合。則胸中痰熱。涌吐而出矣。其于亡血虛家。所以不可與者。以瓜蒂散為駛劑。重亡津液之藥。亡血虛家。補養則可。更亡津液。必不可全。用藥君子。必偕究焉。

琥按上方后云。煮作稀糜糜。粥也。又爛也。言以湯七合。煮香豉如糜粥之爛也。方氏條辯以稀糜為另是稀粥。乃承載瓜蒂赤小豆香豉三物者之舟航。大謬之極。夫胸中痞硬。煩滿邪實。反煮糜粥以調藥。吾恐必無是理。方氏又云。

用稀糜。為吐虛風虛寒之對藥。殊不知仲景法。虛家不可與瓜蒂散。于上方后。言之已明。未嘗言虛家用瓜蒂散。當另煮稀糜粥以調藥也。或問云。虛家倘犯上條證。不可與瓜蒂散。當用何藥。余答云。仲景方。若梔子豉湯。可以待之。

(重出例)病患脅下素有痞(云云至)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注見前藏結論下)(附后例)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云云至)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谠锟?。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三條證。(正文與注并湯。俱見后第六卷陽明篇中)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

上條證。(正文與注。見后第十四卷刺熱論中)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此條證。邪在半表半里。雖系太陽病。實與表無涉也。黃芩湯。亦和解半表半里之藥。正文與注并)黃芩湯方(俱見后第七卷少陽篇中)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病屬傷寒。表不熱而胸中有熱。此系寒邪之氣。已傳入于里也。胸為陽。為上焦。故易作郁熱。胃附乎脾。脾為陰。為中焦。以其人胃氣素虛。故其中雖有寒邪之氣。不能作郁熱也。腹中痛者。胃有寒也。欲嘔吐者。胸有熱也。成注云。此傷寒邪氣傳里。而為下寒上熱也。與黃連湯以升降陰陽之氣。又按成注云。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為下寒。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此陰陽者。為人身真陰真陽之氣。陰陽之氣不能升降。而獨治于上下。斯其中。方挾外來寒熱之邪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正陰陽不和。寒熱相拒之證。驗也。條辯尚論篇。皆以風寒二邪。分陰陽寒熱。殊不知風之初來。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成熱。不可拘也。)

黃連湯方

屬性: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成注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益胃。按上云。益胃。則知其人胃氣素虛。故其中雖有寒邪之氣。不能作郁熱也。

琥按上方。乃半夏瀉心湯內。去黃芩。加桂枝也。內臺方議云。加桂枝者。升降陰陽之氣也。為下寒腹中痛。故去黃芩。推許氏議方之意。以湯中既有黃連。以清上熱。故不須用黃芩。蓋黃芩之苦寒。能走大腸。為有礙于寒。腹痛也。

加桂枝而云。升降陰陽之氣。不足以盡其用。夫病本太陽傷寒。邪傳入里。胃中有寒邪之氣。故于麻黃湯中。止取桂枝甘草二味。辛甘相合。以散其寒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大棗以益胃。用半夏者。以其能挾黃連。清胸中熱。

止嘔吐也。用干姜者。以其能挾桂枝。散胃中寒。除腹中痛也。且也。藥分寒熱。甘草復有調和相協之義。要之此湯。

病患涉虛者宜用之。否則勿輕投也。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此條云。傷寒。乃是中寒病。寒氣與風濕相搏。至八九日。經中不作郁熱。故不嘔不渴。知其非熱病也。正文與注見中寒論中)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此即上條病。復分其候。而出其治也。故即以桂枝附子湯。加減主之。)桂枝附子湯方(正文與注俱見中寒論中)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條病。名為風濕。實系真寒之證也。正文與注并)甘草附子湯方(俱見中寒論中)(附后例)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此條系陽明病。正文與注并)白虎湯方(俱見后第六卷陽明篇中)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結代脈名義。詳見下文。大抵傷寒之病。見此等脈。成注所云。氣血虛衰。不能相續也。悸。心動也。心中動悸。則知營血內虛。真氣已餒。而藏神不自寧也。與炙甘草湯。以補血氣。而散微邪。愚按此條傷寒。必系發汗過劑。汗多亡陽。陽亡則氣餒。又汗為血液。汗多則血虛。血虛氣餒。以故心動悸。而脈結代也。夫結者。邪氣之結代者。正氣之虛。所以炙甘草湯。成注雖云。益虛。而散邪之義。即在其中矣。)

炙甘草湯方

屬性:甘草(四兩炙) 生姜(三兩切)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升) 大棗(十二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成注云補可以去弱。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氣。圣濟經曰。津液耗散為枯。

五臟痿弱。營衛涸流。濕劑所以潤之。麻仁阿膠麥門冬地黃之甘。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琥按上注云。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氣。夫姜桂之辛。力能散邪。成氏反云。益氣。誤矣。又其引圣濟經云。津液耗散為枯。夫津液者。氣血之所凝聚也。今者。傷寒至脈結代。心動悸。則血耗氣散。故云。津液枯。炙甘草湯。本甘溫濕潤之劑。用之以滋補枯竭。則氣血充溢。而結代之脈自復。故一名復脈湯也。方中入清酒者。內臺方云。以之為引。

為能通血助氣。以復脈。故必欲用之。以煮藥也。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此申明上文結代脈之狀也。脈以指按之。來來者?;试啤W怨侨庵?。而出于皮膚之際。氣之升者。是也。脈來緩時一止。即復來者。名曰結。成注云。此為邪氣留結也。脈來動而中止。更來時。脈小數。中。有一二至反動者。此即其既止而還來之脈。名曰結陰者是也。是為邪氣留結更甚。故不比前結脈之緩。其脈來時既動且數。乃真氣卒不相續。而脈見止結也。又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不能自還者。言既止之后不能即至。故云。若不能還。因而復動者。言既還之時。脈乃復動。是名曰代陰之脈?;显啤ぶ季媚藦蛷娖?。此善于形容代脈之狀者也。成注以代脈為真氣衰極。夫真氣衰極。亦因邪氣久留所致。叔和脈經云。脈結者生。代者死。故云。難治?;騿栐啤V倬凹仍?。難治。何以復立炙甘草湯。余答云。代之與結。不甚懸絕。夫代者。結之甚。結者。代之漸也。仲景言傷寒得此等脈為難治。非云。不治。因立炙甘草湯以救之。叔和言結脈生。代脈死者。以此等止歇之脈。漸減。則邪氣退。故生。漸增。則真氣亡。故死。又仲景是專指傷寒之脈。叔和是兼指雜證之脈不可一例而論)(琥)按以上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仲景分上中下三篇。王叔和撰次傷寒論。以上編附傷寒例后。為第二卷。中篇為第三卷。下編為第四卷。其第一卷。乃平脈辯脈法也。愚今以傷寒論。特取六經篇而辯注之。以故先述太陽篇例。學人誠能取此書而讀之。當知。仲景立法之備。制方之精有是證后用是藥。無不效也。后醫用其方藥而不盡效者。必其見證有未明也。且也。病家脈證。

未必條條與仲景立法之意相合。則用仲景方者。即可以方中藥味分兩。加減出入。神而明之。不惟冬月之正傷寒。

用其方而大效。即三時之類傷寒。用其方。亦無不效也。粗工臨證草率。不知通變。死執仲景之方。用以治三時之類傷寒不見效。即用以治冬月之正傷寒。亦未見效也。列傳中。稱仲景為醫中之圣。其書為諸方之祖。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粗工用其方而少效。遂棄其書而不讀。所以王宇泰輯傷寒準繩。竊笑世之醫。有終身目不識仲景書者。

而猶自負云。我傷寒科也。善于治傷寒。是為欺世而盜虛名。殺人以養其身。噫抑何昧心之極至歟。

附昔賢治太陽病方論變法

屬性:(變法者。言其與仲景之法不同。方論中各有權變也。)葛稚川云。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者。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蔥豉湯。

(肘后)蔥豉湯方

屬性:蔥白(一虎口) 豉(一升綿裹)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汗不出。更作。加葛根三兩一方。更加升麻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瘥。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煮服。取汗出為效。

琥按上論云。傷寒有數種。則知其病。不但冬時觸冒嚴寒之氣。方謂之傷寒。推而廣之。凡三時感寒。皆得謂之傷寒也。又云。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則知其外寒不甚。純是郁熱。可見傷寒皆熱病也。上方雖出太陽例。實手足陽明。

又手太陰經藥也。加麻黃。始為太陽發汗之的藥。學人宜通變用之。若上湯者??纱倬罢摗L栔衅8鸶鶞揭?。

又療傷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方

屬性:豉(三升綿裹) 鹽(一兩)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蜜一升。又煮三沸。頓服一升。安臥。當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為效。

琥按上論云。汗出不歇。不歇者。邪未解也。言傷寒已三四日。曾發汗。汗出后。邪猶未解。胸中惡者。心胸懊而煩悶也。上方即仲景梔子豉湯。稍變其制而用之。

又方

屬性:苦參(三分) 甘草(炙一分) 瓜蒂 赤小豆(各二七枚)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半升。一服之。當吐。吐不止者。作蔥豉粥解之。必息。

琥按上方。即仲景瓜蒂散。用加減法也。

孫真人治傷寒溫病。千金方有解肌葛根湯。

(千金)葛根湯方

屬性: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黃芩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以 豉丸下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攀枝花市| 宣恩县| 胶州市| 汶川县| 威远县| 应用必备| 长春市| 乌拉特中旗| 漯河市| 巴塘县| 文安县| 棋牌| 梁河县| 康马县| 镇雄县| 凌云县| 微山县| 内黄县| 金华市| 台东县| 昭苏县| 凤山县| 浦城县| 翁牛特旗| 道孚县| 溧水县| 玛沁县| 偏关县| 习水县| 阿瓦提县| 镇平县| 华池县| 桦川县| 察雅县| 丰台区| 宿州市| 乌鲁木齐县| 慈溪市| 龙川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