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必下血(病在太陽。總無可下之理。如誤下之。則脈證之變。有不可以一經拘者。如下后脈促。為陽邪上盛。不作結胸。其邪反得超越而解散矣。脈浮為陽邪壅實。必上結于胸可知。脈緊為邪傳少陰。成注云。少陰病脈緊。邪客于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故云。必咽痛也。脈弦者。邪傳少陽。成注云。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少陽之脈循脅。故云。必兩脅拘急也。脈細數者。邪氣因循而欲傳。故太陽之頭痛猶未止也。脈沉緊者。邪已結實而傳里。陽明氣逆上沖。故必欲嘔也。脈沉滑者。為陽邪陷于陰分。故協熱利。脈浮滑者。為熱氣克爍其血。故必下血。可見太陽經。為四通八達之衢。一誤下之。其變亂有如此者。醫人不可不知戒也。王日休云。太陽下之以后八證。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不必用藥。脈浮者。必結胸。桂枝去芍藥湯。愚以此湯。仲景治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今者脈浮必帶促。未成結胸。故宜用之。脈緊者。必咽痛。甘草湯。愚以與桔梗湯更妙。脈弦者。兩脅拘急。小柴胡湯加桂枝。脈細數者。頭痛未止。當歸四逆湯。愚以此湯太辛熱。非脈數頭痛所宜。補亡論常器之云。可蔥須湯。然此亦是陽明經頭痛之藥。脈沉緊者。必欲嘔。甘草干姜湯。愚以嘔為太陽經邪熱入胃。其脈沉緊。與結胸證熱實之脈同也。上湯恐不宜用。常器之云。可七物黃連湯。脈沉滑者。協熱利。白頭翁湯。脈浮滑者。必下血。芍藥甘草湯加秦皮。常氏又云。可與類要柏皮湯。愚以臨證用藥。亦當活變。古方不宜執也。)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內臺方作卻。卻。止也。)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病在陽者。為邪熱在表也。法當。汗解之。醫反以冷水 之。囗者。口含水噴也。若灌之。灌。澆也。灌則更甚于囗矣。表熱被水止劫。則不得去。不得去者。陽邪無出路也。邪無從出。其煩熱。必更甚于未用水之前矣。彌更益者。猶言甚之極也。水寒之氣。客于皮膚。則汗孔閉。故肉上起粒如粟也。意欲飲水不渴者。邪熱雖甚。反為水寒所制也。意欲飲水者。先與文蛤散。以解其彌甚之煩熱。若不瘥者。水寒與熱相搏。下傳太陽之府。與五苓散內以消之。外以散之。乃表里兩解之法也。其不下傳于府者。必上結于胸。為寒實結胸。以水體本寒。故曰寒也。究竟水寒之氣。與邪熱相搏而結實于胸。非真寒結胸中也。無熱證者。成注云。在外無熱。言其熱悉收斂于里也。故與黃連半夏栝蔞實三物小陷胸湯。以泄熱散結。白散亦可服者。此言熱結甚。用小陷胸湯。如熱不甚而結飲多。即可用白散之辛溫。以開其結。下其水也。)

文蛤散方

屬性:文蛤(五兩)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琥按成注云。文蛤散以散表中寒水之氣。夫文蛤咸寒。豈能散表寒。又注云。咸走腎。可以勝水。斯言實為定論。

夫腎與膀胱為表里。其能走腎者。即能入膀胱以勝水熱也。大抵文蛤散。能解煩導水勝熱。盡其用矣。

白散方

屬性: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上件二味。為末。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

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琥按成注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巴豆之辛。用以散實。夫巴豆乃熱毒之藥。腸胃中有水寒結積。宜用此以蕩滌之。若上方后云。身熱不解。引衣自覆。及以水 洗。益令熱卻。當汗不汗而煩者。尚宜用五苓散。以兩解之也。汗出已者。非白散能出汗。乃承上文而言。不瘥者。用五苓散。得汗后。胸中水結不散。腹中痛。故與白散復加芍藥也。

琥又按上方后云。不利進熱粥。利不止進冷粥者。以熱能助藥力。冷能解藥力也。但今人病結胸。挾食者多。不敢進粥。每以沸湯。并涼飲代之。

(附后例)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云云至)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云云至)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云云至)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上二條證。(正文與注俱見后第十四卷刺熱論中)(附后例)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云云至)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云云至)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云云至)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云云至)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云云至)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上五條證并湯方。(俱見后第七卷少陽篇中)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云云至)此雖已下之。不為逆。(云云至)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此條證。乃少陽病。復兼太陰。所以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不為逆。其成結胸者。乃少陽病誤下之所致。與太陽病實無與也。其成痞者。以病兼太陰。早下之故成痞也。正文與注并)半夏瀉心湯方(俱見后第七卷少陽篇中)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并病義。見前第四卷太陽中篇太陽病在經者。不可下。少陽病下之。亦所當禁。故以下之為反也。下之則陽邪乘虛。上結于胸。則心下硬。下入于腸。則利不止。中傷其胃。則水漿不入。其人心煩者。正氣已虛。邪熱躁極也。條辯云。心下煩。疑有脫簡。大抵其候為不治之證。仲景云。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況兼下利。水漿不下者邪。其為不治之證宜矣。愚按此條。可見少陽病。亦有結胸證也。)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濡上演切音輕 同柔與。脈浮而緊。若似乎太陽傷寒也。復。反也。復下之。緊反入里。是脈變為沉緊也。脈變沉緊。何以不成結胸而作痞。蓋此條緊脈。系少陰病。以其病自太陽經傳來。故略帶浮也。仲景法。少陰病未入于府者。不可下。若反下之。則少陰之邪。乘虛入里。因而作痞。按之自濡者。言不比結胸之硬。但寒氣郁而成熱。遂痞塞于心下耳。此可見少陰病。亦有誤下而成痞證者。或問緊脈在少陰。未必是傳經之邪。余答云。少陰受太陽寒邪之氣。未入于府者。脈陰陽俱緊。既入于府而后脈沉數也。愚按此條病。應入少陰篇。因其浮緊之脈。與太陽相似。緣從舊例以發明之。又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小陷胸湯。生姜瀉心湯。郭白云云。宜半夏瀉心湯。枳實理中丸。愚以痞證按之自濡。陷胸湯不宜用也。若理中丸。得毋以緊脈屬少陰。疑其為寒證邪。恐用之則太熱而補也。惟瀉心湯此本仲景治痞之藥。然亦宜加減用之。)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

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頭痛二字當在發作有時之上。太陽中風者。表未解也。下利嘔逆。此腸胃中已責其有水濕之邪。必待其表解。乃可攻之。若其人 汗出。 者。汗出之貌也。頭痛發作有時。言有時頭痛。有時又止。明系濕邪挾熱。上升于頭而作痛也。心下痞塞堅硬。又且脹滿。牽引脅下亦痛。則是濕熱成飲。已填塞于胸脅間矣。干嘔短氣者。里未和也。汗出不惡寒者。表已解也。故與十棗湯。以下熱逐飲。愚按此條。直是結胸證。因心下痞硬。用一痞字。實非痞證比也。或問直是結胸證。何以不用大陷胸湯。余答云。結胸證熱邪實而水氣少。故用陷胸湯以平之。此證熱不甚而水氣實。故用下湯以攻之也。又按尚論篇云。結胸證邪結于胸。其位高。此證邪在心下及脅。其位卑。斯言亦非確論。不觀最前條結胸證云。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又云。脈沉而緊。心下痛。是兩言。謂非與此條證。心下痞硬。實相合者邪。但此條證。不因誤下。陽邪未曾陷入。故無躁煩等候。且其人本有水氣充實乎里。故必待表解。而后以十棗湯攻之。可無疑也。)

十棗湯方

屬性: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棗(十枚擘)以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成注云。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飲。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腎所主也。甘者。脾之味也。

大棗之甘。益土而勝水。

琥按李東壁云。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凈府。去陳 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因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無擇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語云。傷寒方可用以治雜證者。其以湯改丸之義歟。

琥又按補亡論郭白云云。十棗湯太峻。后人未易用。當以檳榔湯代之。蓋見證未的。此等湯。世醫寧莫輕投。郭云。

以檳榔湯代之極是。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太陽病發汗。不宜發熱惡寒矣。其仍發熱惡寒者。此必是中風證誤用麻黃湯。徒傷太陽之經而虛其表。因復下之。更傷太陰之藏而虛其里。以故心下作痞。虛其里者。陰氣竭也。虛其表者。陽氣竭也。是為表里俱虛。陰陽并竭。無陽則陰獨者。謂痞證為天氣不降。地氣不升。氣屬陽。二氣不能交通故曰無陽。中州之土閉塞。猶之孟冬之月。則純陰用事。故曰陰獨也。醫人復加燒針以強助其陽。病者虛不勝火。火氣內攻。故致胸煩也。面色青黃者。脾受克賊之色也。人身肌膚。脾藏主之。肌膚 動而不寧。則太陰之真氣欲脫。故難治也。今則面色微黃。是無克賊之色。手足溫者。脾主四肢。溫則藏真之氣可回。故曰易愈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方。補亡論郭白云云。此為難治之證。須臨時更詳輕重。痞甚。先瀉心湯。發熱。惡寒甚。則先小柴胡。火逆甚。則先救逆湯。從所重治之。愚以小柴胡不宜用。發熱惡寒甚。乃太陽表證在也。仲景法。宜更用桂枝湯以解肌。又治痞法。即詳下二條證中。)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申言痞病非陰寒。并言脈以出其治也。脈關上浮者。諸陽之脈皆浮也。以手按其痞處雖濡。純是邪熱壅聚。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導其熱而下其邪也。按成注云。虛熱者誤。夫中氣雖虛。邪熱則聚。故仲景以實熱治之。若系虛熱。則不用大黃黃連矣。)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屬性: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成注引內經曰。火熱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

取其氣薄而泄虛熱。

琥按麻沸湯者。熟湯也。湯將熟時。其面沸泡如麻。以故云麻。痞病者。邪熱聚于心下。不比結胸之大實大堅。故用沸湯。漬絞大黃黃連之汁。溫服。取其氣味皆薄。則性緩戀膈。能泄心下痞熱之氣。此為邪熱稍輕之證。大抵非虛熱也。

(附例)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大下后。復發汗。是為汗下顛倒。下之。徒傷太陰之里。邪熱陷于心下。故成痞。汗之。徒虛太陽之經。風寒著于腠理。故惡寒。是為表里之邪。俱不解也。但其時惡寒甚。不可攻痞。當先與桂枝湯以解表邪。表解。乃與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攻里熱。可見表里之治。有緩急先后之分。不可紊也。)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者。邪熱壅聚也。惡寒汗出者。表未解也。仲景法。宜用桂枝湯以解散之。今者心下痞。則陽盛于里。桂枝不宜用也。因以三黃湯。瀉其心下之痞。加附子以散在表之邪。以附子同一辛熱。即經云。發表不遠熱之義也。且也。心下熱痞。純用苦寒藥以瀉之。其氣反凝聚而不散。加附子。其辛熱之性。兼能行三黃之滯。令痞氣豁然。此湯非神于醫者。不敢用也。或問前條心下痞。惡寒。當先解表。宜桂枝湯。茲則同是心下痞。而復惡寒。何以不先用桂枝湯。余答云。前條以惡寒甚。故雖心下痞。不得驟服瀉心湯。因先用桂枝湯以解表。此條以心下痞甚。故雖惡寒。不得仍服桂枝湯。只得用三黃瀉心湯。加附子。以兩解之也。)

附子瀉心湯方

屬性:(此方自原論中第十卷采附于此)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內臺方議云。心下痞者。虛熱內伏也。又加惡寒汗出者。本為表未解。當用桂枝湯。若脈微弱者加附子。今此有痞證。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附子去痞以固陽也。

琥按上議。實本成注之意。成注以惡寒汗出。為陽氣外虛。故加附子以固陽。要之內伏之熱。乃實熱。非虛熱也。

在表之寒。乃風寒。非真寒也。上湯中加附子者。乃熱因熱用。從治之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研县| 金乡县| 阿克陶县| 榆社县| 伽师县| 赤壁市| 高淳县| 丽江市| 新晃| 元朗区| 靖西县| 遵化市| 河间市| 江阴市| 婺源县| 永德县| 安泽县| 武义县| 双桥区| 萨迦县| 乐东| 苗栗市| 兰坪| 新闻| 汉中市| 江川县| 炉霍县| 新河县| 册亨县| 甘洛县| 伊川县| 瓦房店市| 通榆县| 安西县| 宕昌县| 龙游县| 平凉市| 镇雄县| 开封市| 内丘县|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