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黃帝素問

生氣通天論

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注 外淫之邪,傷于陽氣,不能運(yùn)行,則榮血泣而為腫。四肢之陽,交相代謝,而陽氣乃竭也。】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注 寒氣下凝,故生濁陰。今濁氣反在上,故生(月真)脹。】

陰陽別論

三陰結(jié)謂之水。

【注 三陰結(jié),謂脾肺之脈俱寒結(jié)也。脾肺寒結(jié),則氣化為水。】

結(jié)陽者腫四肢。

【注 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jié)故形腫也。】

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注 結(jié)斜者,偏結(jié)于陰陽之間。此多偏于腎臟,故為多陰少陽,而少腹腫也。】

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

【注 二陰一陽者,少陰少陽也。此腎氣與生陽并逆,故善脹。心腎之氣,不能相交,故心滿善氣。】

五臟生成論

腹?jié)M(月真)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遇在足太陰陽明。

【注 腹?jié)M(月真)脹,邪薄于太陰陽明之氣分。太陰陽明之支絡(luò)貫膈,氣分之邪轉(zhuǎn)入于經(jīng),是以連及支膈胠脅,皆脹滿也。】

藏氣法時論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fēng)。

【注 腎之經(jīng)病故腹大脛腫。水邪上逆則喘咳生氣,下衰則身重,經(jīng)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fēng)。】

宣明五氣篇

五氣所病,下焦溢為水。

【注 下焦如瀆,水道出焉,病則反溢而為水病。】

腹中論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jié)M,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注 此乃脾土難于運(yùn)化,以致脹滿不食。】

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注 諸陽之氣上升,而腹氣又厥逆于上,為膺腫、頸痛、胸滿、腹脹之病,是陽氣重上而有余于上矣。而反灸之,則陽熱之氣,反入經(jīng)絡(luò)之陰,則為喑;若石砭之,則陽氣外泄而虛,虛則狂矣。沖脈之血,亦從胸中而散于肌腠皮膚之間,故須其與厥逆之脾氣并合而后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于陰,故病在頭與腹,乃(月真)脹而頭痛也。

【注 病熱者,陽脈盛而三陽之氣動之也。三陽俱盛,當(dāng)主病熱頭痛。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如陽入于陰,又當(dāng)病在頭與腹,乃(月真)脹而頭痛也。】

風(fēng)論

胃風(fēng)之狀,頸多汗,惡風(fēng),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月真)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注 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形寒則(月真)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yīng),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論

帝曰:厥或令人腹?jié)M,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yuǎn)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于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

【注 中焦之陽氣日損,故陰氣獨(dú)盛于上,而下焦之陽氣亦虛,是以腹脹滿也。】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

【注 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經(jīng)氣厥逆,故腹?jié)M。胃不和,不得臥也。陽明乃燥熱之經(jīng),其經(jīng)氣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熱。】

太陰之厥,則腹?jié)M(月真)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

【注 足太陰之脈厥逆,則腹?jié)M(月真)脹。食飲入胃,脾為轉(zhuǎn)輸。逆氣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轉(zhuǎn)運(yùn),則胃亦不和,是以食則嘔而不得臥也。】

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jié)M心痛。

【注 足少陰之脈厥逆,則陰液不能上資,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調(diào)于下,故溺赤。水火陰陽之氣上下不交,故腹?jié)M也。】

少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nèi)熱。

【注 足厥陰之脈厥逆,則少腹腫痛而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而腫也。經(jīng)脈厥逆,不能濡養(yǎng)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nèi)腫熱也。】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注 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yōu)閲I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

【注 虛滿者,食氣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閉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語,譫語者,肝氣郁也。】

奇病論

帝曰:有病(疒龍)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注 (疒龍)然,浮腫貌,乃水氣上乘,非有形之水也。大則為風(fēng),緊則為寒,故脈大緊。夫病風(fēng)水者,外證骨節(jié)疼痛,此病在腎,非外受之風(fēng)邪,故身無痛。水氣上乘,故形不瘦。風(fēng)水侮土,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fēng)。腎風(fēng)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注 此腎臟自生之風(fēng),非外受之邪。】

大奇論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注 滿,謂臟氣充滿也。夫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實。如滿而皆實,是為太過,當(dāng)即為腫。】

脈解篇

陽明所謂脛腫剎皇照擼俏逶率㈥栔幰病j栒咚レ段逶攏魂帤饃希c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注 五月陽氣始衰而下,一陰始生而上,陰與陽交爭,以致經(jīng)脈不和而為脛腫不收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luò)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注 陽明之氣并于上,迫于陽明之孫絡(luò)則頭痛鼻鼽,迫于太陰之經(jīng)脈則腹腫也。】

厥陰所謂(疒頹)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疒頹)疝少腹腫也。

【注 三月陽盛之時而厥陰主氣,故為陽中之陰。厥陰之氣在內(nèi)而未得盡出,故為(疒頹)疝腹腫也。】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fù)上,上則邪客于臟腑間,故為水也。

【注 陰氣下而復(fù)上者,謂冬至一陽初生,陰氣下降,至五月陰氣復(fù)上也。陰氣下歸于水臟,至陰氣從上而漸盛,則水邪隨氣而上升,上客于臟腑之間,故喘而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注 此水氣上乘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

【注 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于中,故主病腹脹也。】

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生于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fēng),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元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fēng)水。所謂元府者,汗空也。

【注 水由中焦入胃之飲而生,從下焦決瀆而出,故關(guān)門不利,則聚水而從其類。水聚于下,則反溢于上,故腫脹于皮膚之間。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腎氣動則水液上升而為汗矣。逢于風(fēng),則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元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fēng)水。蓋因風(fēng)而致水腫于皮膚間也。】

調(diào)經(jīng)論

帝曰: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余則脹。《靈樞經(jīng)》云:脾氣實則涇溲不利。蓋土氣盛實,則克制其水而不流。脾主四支,故虛則不用。】

帝曰: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注 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飧泄矣。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而冷。】

標(biāo)本病傳論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體重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注 冬氣收藏,夏氣浮長。日出氣始生,日入氣收引。肺主氣,故終于氣之出入也。】

肝病頭目眩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注 夏早食者,寅卯之時木氣絕而不生也。冬日入者,申酉之時金氣旺而木氣絕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注 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注 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注 冬夜半后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脹,一日身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注 冬雞鳴在丑,乃太陽少陽生氣之時氣絕,故不能生。夏下晡,乃陽明生氣之時,陽明之氣亦絕也。】

氣交變大論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腹大脛腫。

【注 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則腹大脛腫。】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jié)M身重,甚則胕腫,上臨太陰,民病寒疾于下,甚則腹?jié)M浮腫。

【注 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此諸病。】

歲木太過,風(fēng)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腹支滿。

【注 此脾土之病也。】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甚則胸中滿,脅支滿。

【注 胸內(nèi)乃心主之宮城,其脈出脅,故病如是。】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甚則腹大脛腫。

【注 此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jié)M,溏泄,腸鳴。

【注 此脾土之虛證,蓋淫勝則本位反虛而自傷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滿且痛,引少腹。

【注 此肝木之病也。】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脅支滿。復(fù)則病騖溏,腹?jié)M,食飲不下

【注 此寒濕之為病也。】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jié)M身重,濡泄跗腫。上臨太陰,則大寒?dāng)?shù)舉,甚則腹?jié)M浮腫。

【注 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腹?jié)M身重,濡泄跗腫。若上臨太陰,則濕淫太過,而脾土受傷也。】

五常政大論

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jì),是謂廣化。其臟脾腎,其病腹?jié)M,四肢不舉。

【注 此水濕之為病也。】

水太過,日流衍。流衍之紀(jì),是謂封藏。其臟腎心,其病脹。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寒熱胕腫。

【注 此火熱之為病也。】

太陽司天,濕氣變物,水飲內(nèi)禾 畜,中滿不食,甚則胕腫。

【注 此水濕之為病也。】

至真要大論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少腹中痛,腹大。

【注 氣上沖胸者,火炎上也。喘不能久立者,火淫肺金也。熱在下焦,則少腹中痛;熱在中焦,則腹大也。】

歲厥陰在泉,風(fēng)淫所勝,民病灑灑振寒,善伸數(shù)欠,心痛支滿,兩脅里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注 此木淫而土病也。】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胕腫骨痛陰痹。

【注 此感寒濕之氣也。】

厥陰司天,風(fēng)淫所勝,民病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腹脹。

【注 此脾經(jīng)之病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胸中煩熱,嗌干,右胠滿,甚則胕腫肺(月真),腹大滿,膨膨而喘咳。

【注 此肺經(jīng)之病也。】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jié)M仰息。

【注 傳為水者,火淫逼其金水外溢,故為腫滿之水。病仰息者,肺氣逆而不得偃息也。】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胸腹?jié)M,胸脅胃脘不安。

【注 此陽熱中盛之病也。】

少陽司天,客勝甚則胕腫;主勝甚則脅痛支滿。

【注 胕腫者,太陽寒水之氣勝也。脅痛支滿者,厥陰之初氣勝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jié)M,食已而瞀。

【注 首面胕腫,濕淫于上也。呼吸氣喘,淫于內(nèi)也。胸腹?jié)M者,初氣之木勝,傷土也。】

少陽司天,主勝則胸滿咳仰息。

【注 此主氣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肺受制也。】

太陰在泉,客勝則濕客下焦,發(fā)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

【注 濕客下焦,發(fā)而濡瀉及為腫者,因客淫于下而太陰之主氣自病也。終之主氣乃太陽寒水,客氣乃司天之濕土,故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乃濕氣上逆,而病及于厥陰之經(jīng)也。】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shù)便瀉。

【注 清氣動下者,清肅之天氣而動于下也。少腹堅滿而數(shù)便瀉者,太陽寒水之病也。】

陽明之復(fù),清氣大舉,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瀉。

【注 陽明之復(fù),發(fā)于本位主令之時,是以清氣大舉,心痛否滿。腹脹而泄,乘火土也。】

太陽之勝,皮膚否腫,腹?jié)M食減。

【注 皮膚否腫者,太陽之氣主表也。腹?jié)M食減者,水氣乘脾也。】

太陰之勝,火氣內(nèi)郁,少腹?jié)M,腰脽重強(qiáng),內(nèi)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胕腫。飲發(fā)于中,胕腫于上。

【注 少腹?jié)M腰脽重強(qiáng)者,濕氣下淫而及于腎也。足下溫頭重者,風(fēng)火之氣復(fù)流于下也。足脛胕腫者,土淫而水泛也。飲發(fā)于中,胕腫于上者,水邪之從下而中,中而上也。】

太陰之復(fù),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厥,胸中不便;飲發(fā)于中,咳喘有聲。

【注 陰濕盛,故體重中滿。飲食不化,陰氣上逆,則胸中不便。咳喘有聲者,飲乘于肺也。】

諸腹脹大,皆屬于熱。

【注 熱乃君火之氣也。】

六元正紀(jì)大論

火郁之發(fā),民病脅腹、胸背、面目、四肢(月真)膹臚脹。

【注 此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金郁之發(fā),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小腹。

【注 此肺金之病也。】

帝曰: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yuǎn)寒,不遠(yuǎn)熱,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fā)表不遠(yuǎn)熱,攻里不遠(yuǎn)寒。帝曰:不發(fā)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岐伯曰:寒熱內(nèi)賊,其病益甚。帝曰:愿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yuǎn)熱則熱至,不遠(yuǎn)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jié)M、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瘈、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jié)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閉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

【注 辛甘發(fā)散為陽,故有病應(yīng)發(fā)散者,即當(dāng)遠(yuǎn)熱而不遠(yuǎn)熱矣。酸苦涌泄為陰,如有病而應(yīng)攻里者,即當(dāng)遠(yuǎn)寒而不遠(yuǎn)寒矣。如雖病而不宜發(fā)表攻里,若妄犯之,則寒熱內(nèi)賊,其病益甚。若無病而不遠(yuǎn)熱不遠(yuǎn)寒者,則堅痞腹?jié)M身熱吐下之病生矣。時謂四時。治以勝者,如犯熱則以所勝之寒治之,犯寒則以所勝之熱治之。】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7 06:42:57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shù)字版權(quán)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quán)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jī)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省| 将乐县| 安丘市| 乌兰浩特市| 吉林省| 新源县| 南澳县| 屯门区| 安庆市| 本溪市| 宜丰县| 黄梅县| 美姑县| 秦皇岛市| 镇平县| 小金县| 库尔勒市| 奉贤区| 正阳县| 灵石县| 修水县| 南部县| 奎屯市| 特克斯县| 密云县| 永清县| 南和县| 清涧县| 岑巩县| 建水县| 刚察县| 金寨县| 汶川县| 涟水县| 鄂托克前旗| 司法| 开原市| 武功县| 清镇市| 永顺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