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總論

易經

觀卦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行地上周及庶物為由歷周覽之象故先王

體之為省方之禮以觀民俗而設政教也天子巡

省四方觀視民俗設為政教如奢則約之以儉儉

則示之以禮是也省方觀民也設教為民觀也

恒卦

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

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

可見矣

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

美俗也觀其所恒謂觀日月之久照四時之久成

圣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觀此則天地萬物之

情理可見矣

漸卦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漸之義也君子觀漸之象

以居賢善之德化美于風俗人之進于賢德必有

其漸習而后能安非可陵節(jié)而遽至也在已且然

教化之于人不以漸其能入乎移風易俗非一朝

一夕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漸也

禮記

經解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

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

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

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

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

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

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

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者言人君以六經

之道各隨其民教之民從上教各從六經之性觀

民風俗則知其教故云其教可知也凡人君行此

等六經之教以化于下在下染習其教還有六經

之性故云詩教書教之等

管子

八觀

入國邑視宮室觀車馬衣服而侈儉之國可知也夫

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yǎng)其民城域大

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宮營大而室屋寡

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宮室屋眾而人徒寡者其人不

足以處其室囷倉寡而臺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

費故曰主上無積而宮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修乘

車者飾觀望步行者文采本資少而末用多者侈

國之俗也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奸智生

奸智生則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匱不足匱不

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審度量

節(jié)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不通于若計者

不可使用國故曰入國邑視宮室觀車馬衣服而侈

儉之國可知也

入州里觀習俗聽民之所以化其上而治亂之國可

知也州里不鬲閭闬不設出入無時早晏不禁則攘

奪竊盜攻擊殘賊之民毋自勝矣食谷水巷鑿井場

圃接樹木茂宮墻毀壞門戶不閉外內交通則男女

之別毋自正矣鄉(xiāng)毋長游里毋士舍時毋會同喪蒸

不聚禁罰不嚴則齒長輯睦毋自生矣故昏禮不謹

則民不修廉論賢不鄉(xiāng)舉則士不及行貨財行于國

則法令毀于官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鄉(xiāng)官無

法制百姓群徒不從此亡國弒君之所自生也故曰

入州里觀習俗聽民之所以化其上者而治亂之國

可知也

賈誼新書

俗激

大臣之俗特以牘書不報小期會不答耳以為大故

不可矣天下之大指舉之而激俗流失世壞敗矣固

恬弗知怪大故也加刀筆之吏務在筐箱而不知大

體陛下又弗自憂故如此哉夫邪俗日長民相然席

于無廉恥禮義非循也豈為人子背其父為人臣固

忠于君哉豈為人弟欺其兄為人下固信其上哉陛

下雖有權柄事業(yè)將何所寄之管子曰四維一曰禮

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使管子

愚無識人也則可使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不可

為寒心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無制度棄禮義捐廉

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逐利乎口耳念非

顧行也今其甚者剄大父矣刖大母矣踝嫗矣刺兄

矣盜者慮探柱下之金掇寢尸之簾攓兩廟之器白

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矯偽者出幾拾萬石粟

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諸侯此其無行義之尤

至者已其余猖獗而趨之者乃豕羊而往是類管

子謂四維不張者與竊為陛下惜之以臣之意吏慮

不動于耳目以為是特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

移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陛下又不自憂

竊為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

有紀此非天所為人之所設也夫人之所設弗為立

持不植則僵不修則壞秦滅四維不張故臣乖而相

攘上下亂賤而無差父子六親殃僇而失其宜奸人

并起萬民離畔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今四維猶未

備也故奸人冀幸而眾心疑惑矣豈如今定經制令

主主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無所

冀幸群眾信上而不疑惑哉此業(yè)一定世世常安而

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無維楫

中流而遇風波也船必覆矣悲夫備不豫具之也可

不察乎

劉子

風俗

風者氣也俗者習也土地水泉氣有緩急聲有高下

謂之風焉人居此地習以成性謂之俗焉風有薄厚

俗有淳澆明王之化當移風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

以上之化下亦為之風焉民習而行亦為之俗焉楚

越之風好勇其俗赴死而不顧鄭衛(wèi)之風好淫其俗

輕蕩而忘歸晉有唐虞之遺風其俗節(jié)財而儉嗇齊

有景公之余化其俗奢侈以夸競陳太姬無子好巫

祝其俗事鬼神祈福燕丹結客納勇士于后宮其俗

侍妻妾于賓客斯皆上之風化人習為俗也越之東

有轍沐之國其人父死即負其母而棄之云是鬼妻

不可與同居其長子生則解肉而食其母謂之宜弟

楚之南有啖人之國其親戚死拆其肉而埋其骨謂

之為孝秦之西有義渠之國其人死則聚柴而焚之

煙上熏天謂之升霞胡之北有射姑之國其人親戚

死則棄之于江中謂之水仙斯皆異俗也先王傷風

俗之不善故立禮教以革其弊制禮樂以和其性風

移俗易而天下正矣

何垣西疇常言

正弊

甚矣風俗侈靡而法禁不行也泥金以飾服玩而山

澤之產耗矣銷錢以為器具而鼓鑄之利囗矣京都

列肆日價相夸遠方何禁焉王公戚里時尚競新士

庶何責焉法行而后化流皆當自近始也

冠昏喪祭民生日用之禮不可茍也在上莫為之制

節(jié)而一聽俚俗之自為鄙陋不經甚矣考古酌今著

為一典頒之四方以革猥習是當今之急務也

三代盛時民德歸壹農祥祈報而已今也祠社非時

率斂任醵急于官府是豐年常若不給一遇饑歉則

流亡矣上之教不明下由之而莫知悔也如之何而

使斯民之富庶也

丘浚大學衍義補

一道德以同風俗

易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臣按天下之事理有同有異同則一異則二惟有

以一其二然后有以合其異而同焉是故理出于

天而具于人者為道為德為事事在天下者有族

有物族以類而聚物以群而分其聚也各以其類

而合其分也各以其形而殊茍非在上者一之以

道德安能使其合者不茍于同而殊者不終于異

哉合者不茍于同殊者不終于異則咸為道德之

歸此人所以無異心家所以無殊俗國所以無異

政也天無不覆而火上于天故明之所及者廣于

凡天之所覆者無不照燭蕩蕩乎四海九州同一

文明之化也

詩序曰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

按臣國國自為政家家自為俗者由道德之不一

也道德之所以不一者由乎王道衰而禮義廢政

教失也使文武之君常存而道德之教不息禮義

興行政教不失上焉而君有所依據(jù)以為治中焉

而臣有所持循而輔治下焉而民莫不守其制而

不敢易遵其化而不能違如此則億兆家如一家

千百國如一國千萬世如一世矣

王制天下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考禮正刑一德以

尊于天子

臣按禮刑出于上而行于下諸侯當無事之時而

行來朝之禮則稽考其禮之行于侯國者恐其或

有所違僭者乎違僭則亟改之質正其刑之用于

侯國者恐其或有所偏枉者乎偏枉則亟正之若

夫德之為德則上下之所同德者也上本是德以

為政教而侯國之政教亦必率而行之茍有異同

焉則非一矣故必一之使上之所行下之所遵同

一天理之公人道之正也如是則是能尊崇天子

之命矣

司徒一道德以同俗

臣按天地之生人也雖同一其天而各異其地惟

其地之異是以所習者不能無異焉此其所以有

異俗也圣人居天子之位宅中以圖治必反其習

之異以歸之同焉則國不異政家不殊俗矣何也

蓋蚩蚩之民所生于地者其氣雖異而所稟于天

者其理則同彼以其氣之偏而異其趣向吾則本

天地之正氣人心之正道抑其偏而返之正合其

異而歸之同使天下之人同其趣向而無彼疆此

界之殊是豈別為一種巧妙之法出于其性分之

外哉無非因其固有之理使復其初而已是故天

生人而與之以性人所共由者謂之道人所同得

者謂之德各由其所由自以為宜各得其所得自

以為是而不知其所由者非所當由其所得者非

所當?shù)萌巳烁魇瞧渌嵌恢錇榉谴颂煜?

之俗所以紛紛不同也圣人在上則設為學校建

立師儒本義理以為教條著經書以為教法必則

古昔必稱先王必明圣人之道諄諄然而播告之

修切切然而申明其義使天下之人咸知道出于

天而行于人德本于道而得于己同一降衷之理

同一秉彝之天敢有非吾之道而道其所道非吾

之德而德其所德則政令之所必禁刑罰之所必

加也如此則營東邠西越南冀北地不同而皆同

其天人雖異而不異其行風俗豈有異同者哉吾

見人人同其所行家家同其所習處處同其所尚

矣風俗豈有不同者哉然則風俗所以同者夫豈

無其故哉上文有曰修六禮以節(jié)民性明七教以

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民淫六禮冠婚喪祭鄉(xiāng)相見

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八政飲

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shù)制吾修吾之禮則凡吾

人自幼而長自老而死皆有所據(jù)依以慎終追遠

會合交接而彼禱禳追薦髡首絕類者自不為矣

吾明吾之教則凡吾人由親而囗由內而外皆有

所聯(lián)比以尊尊親親長長幼幼而彼假合私昵反

倫背道者自不行矣禮修而教明則道德一矣然

其散見于人為者一有過焉則有以悖禮而傷教

而道德不能保其久而不變矣故又有八政以齊

之焉是故異服異言者有禁奇技淫巧者有誅百

工技藝皆有常業(yè)而不敢習為異端日用器械皆

有定制而不敢作為邪異尺度權量長短大小必

同物數(shù)布幅多寡廣狹必定如是則若遠若近曰

大曰小皆不敢立異改常均齊方正咸惟道德之

歸此天下風俗所以常同也歟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臣按風俗之所以不同者以道德之不一也道德

之所以不一者以異端道其所道德其所德故也

戰(zhàn)國之時異端之大者在楊墨秦漢以來異端之

大者在佛老必欲天下之風俗皆同而道德無不

一非絕去異端之教不可也然在孟子則辟楊墨

在韓歐程朱則辟佛老然而終莫如之何者非獨

不能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也非謂嘗去矣而復

大集攻之暫破而愈堅撲之未滅而愈熾也蓋彼

之所以盛行者非彼立法之善也亦非為彼之人

之能也彼窺吾之所有者而盜之吾失之而彼得

之吾非獨不知彼竊吾之所有往往訐其所短而

較以是非謂彼之所為者近是于吾而非噫抑孰

知彼之所以為我害者即我之所固有者哉夫

取人之物而竊用之宜其近是而非也彼之群居

而聚食竊吾學校養(yǎng)士之禮也彼之誦經而說法

竊吾弦誦教士之禮也彼之祈禳竊吾祭薦之禮

也彼之追薦竊吾殯虞之禮也吾用其真者則彼

贗者自不售矣昔晏子之于權臣僭竊曰惟禮可

以已之臣于異端亦云夫禮之在天下不可一日

無者禮行則道德一矣道德一則風俗同矣蓋道

德其理也而禮則其理之有節(jié)文而見于事而可

行者也是故吾有學校以養(yǎng)士非學校不得以聚

徒吾有經術以教人非經術不得以駕說有禮以

祭神非其鬼則不許祭有具以送終非得為則不

許用如是則彼之教吾之人非獨不敢為且不暇

為而亦不屑為矣道德其有不一風俗其有不同

也哉

漢董仲舒言于武帝曰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

古今之大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

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

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從矣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丞相衛(wèi)綰

因奏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張之言亂國政者請皆

罷奏可

臣按為治之道二政與教而已政有紀綱教有樞

要為政而振其紀綱為教而撮其樞要治道張矣

夫以四海之大兆民之眾人各一心心各一見人

人有意欲行其私茍非上之人撮其樞要總攝而

整齊之使一其歸人人必濟其所欲物物必遂其

所私事事必行其所見天下何由而統(tǒng)于一也圣

人有見于此所以有一道德之說焉然道德之體

一而已矣而其為用則不一焉人各其心心各其

見自皆以為道德也然皆似是而非是故以非為

是者滔滔皆是也習申韓者以申韓為道德習楊

墨者以楊墨為道德習蘇張者以蘇張為道德習

佛老者以佛老為道德紛紛籍籍各以其所道德

者以為道德其與學孔孟者之于孔孟之道德若

無以異也彼各是其是而非人之非非上之人示

之以真是而明其所以為非彼安肯非己之所是

而是人之所非哉武帝即位之初首舉賢良方正

即得董仲舒之真儒者仲舒首以是為言而丞相

衛(wèi)綰又以為奏于是罷黜百家而世之學者因是

而知尊孔氏之道自后建太學立博士明經術使

儒者之道大明于天下一洗秦人之陋至今儒道

盛行經術大明皆武帝振作之功衛(wèi)綰奏請之績

仲舒發(fā)揚之力也嗚呼其有功于世道亦豈細哉

宣帝甘露三年詔諸儒論五經異同于石渠閣蕭望

之等平奏上親稱制臨決立梁丘易夏侯尚書谷梁

春秋博士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命國子祭酒孔囗達等撰五經

正義雖包貫異家為詳博其間不能無繆冗博士馬

嘉運駁正其失有詔更令裁定

臣按漢宣帝會諸儒于石渠講論五經同異然惟

講論之而已未有成書也至唐太宗始命孔囗達

會諸儒臣撰五經正義是亦一道德之一端也蓋

道德雖具于人心出于天命然不考之圣賢之經

傳安知其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哉是以自古帝

王有志于三代之治者莫不以同風俗為務同風

俗者莫不以一道德為先一道德者茍不質正于

圣賢之言何以知其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

則而施行之哉雖欲道德之一不可得也圣賢之

言具載經傳不有以表章而發(fā)明之上之人何以

為據(jù)下之人有不信者矣是以帝王欲一道德以

同風俗往往留意于經籍而命諸儒考正而會

之用以頒布天下使家傳而人誦之則凡有是道

德者皆知如是則為道德不如是則非咸為道德

之歸而風俗醇正而無彼疆此界之殊矣唐太宗

有見于此而命孔囗達以考正六經而囗達不足

以承上意而所正者多有繆冗則亦何益之有哉

囗達之學雖有可疵而太宗之見則超然出乎后

世人君之表可尚也已我太祖開國之先首建學

校未幾詔行科舉一以五經四書教人取士士各

專一經而兼治四書太宗又命諸儒輯五經四書

性理大全易主程朱書主蔡氏詩主朱氏春秋主

胡氏禮記則用陳澔集說四書之訓則一本朱子

集注章句焉夫五經自漢以來專門名家各自開

戶牖而殊軌轍或泥于訓詁或流于讖緯至于有

宋濂洛關閩諸儒者出然后經旨大明于世而我

列圣又表章之遂為千古不刊之大典不易之定

論是以道德一而無岐轍之差風俗同而無疆界

之別斯世斯民得以見天地之純全識圣賢之至

理享帝王之盛治一何幸歟

東晉范囗好儒學性質直嘗謂王囗何晏之罪深于

桀紂或以為貶之太過囗曰王何滅棄典文幽沉仁

義游辭浮說波蕩后生使搢紳之徒翻然改轍以至

禮壞樂崩中原傾覆遺風余俗至今為患桀紂縱暴

一時適足以喪身覆國為后世戒豈能回百姓之視

聽哉故吾以為一世之禍輕歷代之患重自喪之罪

小迷眾之罪大也

臣按老莊之說疾世俗之孳孳于利祿而不知所

底止故肆為論說欲矯而正之而不自知其言之

過也后之人祖其言以為說得其言而不得其所

以言故申韓用之以為慘刻王何用之以為浮蕩

申韓用而嬴秦亡王何恣而魏晉滅此無他道德

不明于天下立說者各自道德其道德而用其說

者不知其所謂道德之非道德故爾向使明君在

位而輔其政者有其人師表立于上義理明于下

豈有是哉宋之時道學大明其末流之弊乃有假

之說以濟其私一切不事事上之人從而信之遂

至于議論多而成功少虛文勝而實效微一時士

大夫其所崇尚者雖邪正與晉人不同而同歸于

亂嗚呼人主之好尚可不慎擇而精察之哉

韓愈曰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

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

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

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

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

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

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

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

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又曰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

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

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商之家

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臣按古之民四而其教一當是之時人無異習士

無異學此風俗所以醇厚也蓋民分于四各有恒

業(yè)而衣食易給教專于一士有定見而趣向不差

風俗安得不同自佛老之教興而民與教皆增其

二議論則此是而彼非風俗則日異而月不同此

無他各道其道各德其德道德不一之故也

歐陽修曰中國有佛固已久矣堯舜三代之際王政

修明禮義之教充于天下于此之時雖有佛無由而

入及三代衰王政闕禮義廢后二百余年而佛至乎

中國由是言之佛所以為吾患者乘其闕廢之時而

來此其受患之本也補其闕修其廢使王政明而禮

義充雖有佛無所施于吾民矣此亦自然之勢也

臣按歐陽修此言推本之論也然謂之曰此自然

之勢也臣則以為此自然之理也豈但勢哉彼佛

者去吾中國數(shù)萬里其勢無由至中國然其所以

導之入吾中國者中國之人也今其法行乎中國

千余年其勢已堅牢不可動搖其言入人心也已

深而其像設屋宇在人耳目者已稔熟一旦欲去

之其勢誠有不易然者歐陽氏欲吾修補吾政教

之闕廢者誠反本之論然吾政教之闕且廢非一

日矣一旦復其千年之故非假之十百年不能也

十百年之中其君其相豈能皆得卓然不惑者為

之哉臣愚以為莫若定為家鄉(xiāng)之禮頒布天下使

家家行古禮其勢自衰此則朝令而夕可行也積

數(shù)十年人皆知吾禮之簡徑而覺彼法之勞攘有

損于財無益于事自然廢置而不振英君誼辟有

志于扶世教辟邪說者出于其間舉韓子所謂人

人火書廬居之說乘其衰而去之則中國三代道

德之教禮義之俗頓然復矣

修又言于君曰士之所本在乎六經而自暴秦焚書

圣道中絕漢興收拾亡逸所存無幾去圣既遠莫可

考證偏學異說因自名家然而授受相傳尚有師法

暨晉宋而下師道漸亡至唐為九經正義所載既博

所擇不精多引讖緯之書以相雜亂乞特詔儒臣刪

去讖緯之文使學者不為怪異之言所惑亂然后經

義純一無所駁雜臣愚以謂欲使士子學古勵行而

不本六經欲學六經而不去其詭異欲望功化之成

不可得也

臣按秦漢以來之六經所以至于今日者實賴孔

囗達之正義其刻板尚存于福州府學世之學經

者因得以考見古人之訓詁義例而知其名物度

數(shù)之詳雖其間多駁雜詭異之言如歐陽氏所言

者然朱子謂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

名物學者茍不先涉其流則亦何以用功于此則

其書亦世之不可無者也第欲中心有主而知所

擇耳夫自有宋九儒講明經旨一洗漢唐之陋六

經之文如日中天六經之道如水行地三尺童子

皆知性之本善而有荀況揚雄之所不及者然揆

其所至出口入耳者不過傳習之言而因心考義

者雖若有差終有的然之見此古之圣賢其教人

皆隱而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者有由

然也今五經四書先儒訓釋明白無疑矣學者口

誦而心解不復致疑于其間然所謂無疑者豈真

無疑哉朱子謂今之學子能言真如鸚鵡蓋鸚鵡

之言效人聲耳其心未必有所解也宋元之間草

澤之儒紛然雜出于所謂五經四書者又各加訓

解大意主于立說而不盡以解經其間可取者不

過數(shù)家其余皆欲炫奇斗勝耳解經而炫奇斗勝

其視漢人之專門名家則又益卑矣宜俾學經者

專究心于圣經然后及于宋儒之傳一以是為主

然后博考漢魏諸儒之訓詁制度名物焉有余力

則旁及于近世諸人之訓說可也乞敕儒學之臣

精加考擇以示學者并示以讀經之法必先經而

后傳而后及乎諸說則心有定見不為異說之所

惑亂矣是乃一道德之門徑也

曾鞏曰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風俗蓋九州之廣

萬民之眾千歲之遠其教已明其習已成之后所守

者一道所傳者一說而已故詩書之文歷世數(shù)十作

者非一而言未嘗不相為終始化之如此其至也當

是之時異行者有誅異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備

也故二帝三王之際及其中間嘗更衰亂而余澤未

熄之時百家眾說未有能出于其間者也及周之末

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廢余澤既熄世之治方術者

各得其一偏故人奮其私智家尚其私學者囗起于

中國皆明其所長而昧其所短矜其所得而諱其所

失天下之士各自為言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復知

夫學之有統(tǒng)道之有歸也

臣按百家眾技如耳目口鼻各有所用而不能相

通而圣人大學之道則如心君處靈臺之中為百

骸之主宰各因其所用者明而通之使之互相為

用而底于大成焉如此則學有統(tǒng)道有歸所守者

同一道所傳者同一說矣

程顥言于神宗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宋

興百余年而教化未大醇人情未盡美士人微謙退

之節(jié)鄉(xiāng)閭無廉恥之行刑雖繁而奸不止官雖冗而

材不足者此蓋學校之不修師儒之不尊無以風勸

養(yǎng)勵之使然耳古者一道德以同風俗茍師學不正

則道德何從而一方今人執(zhí)私見家為異說支離經

訓無復統(tǒng)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臣謂宜先禮

命近侍賢儒各以類舉及凡執(zhí)事方岳州縣之吏悉

心推訪凡有明先王之道德業(yè)充備足為師表者其

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皆以名聞其高蹈之士

朝廷當厚禮延聘其余命州縣敦遣萃于京師館之

寬閑之宇豐其廩餼恤其家之有無以大臣之賢典

領其事俾群儒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于人

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

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道皆

有節(jié)序其要在于擇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鄉(xiāng)人

而可以至于圣人之道其學行皆中于是者為成德

又其次取材識明達可進于善者使日受其業(yè)稍久

則舉其賢杰以備高任擇其學業(yè)大明德義可尊者

為大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始自藩府至于列

郡擇士之愿學民之俊秀者入學漸自大學及州郡

之學擇其道業(yè)之成可為人師者使教于縣之學如

州郡之制如此則得士浸廣天下風俗將日入醇正

王化之本也帝王之道莫尚于此愿陛下特留宸意

為萬世行之

臣按程子謂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臣竊

以謂得賢才又正風俗之本必欲得賢才以正風

俗而一道德又其本也道德不一則人執(zhí)私見家

為異說各道其所道德其所德不相統(tǒng)壹矣必欲

道德之一而咸惟中正之歸則又在師道之立焉

立師道以修學校之政俾其掌天下之風化教天

下之人材考正經典講明義理以一人心之趨向

期于道德之一風俗之同而后已所以然者非得

夫程子所謂明先王之道德業(yè)充備足為師表者

曷足以當茲任哉惟我祖宗建學立師教育人材

一以五經四書為教學之具凡今布列中外者孰

非明先王之道之士哉今日班行之中搢紳之列

未必無其人也盍加推訪其間有德行文學聞望

素著冠于一時為內外所推重者即僉舉以聞命

以師儒之首秩俾之自擇其屬必得如程子所謂

篤志好學材良行備者以充其選而又于大臣中

特命一人典領其事如程子所云者授以璽書責

以提督作興之任俾其率領群儒詳立規(guī)條一本

程子所上札十以為準則根據(jù)學校所施行者必

太祖皇帝所定之學規(guī)士子所誦習者必太宗皇

帝所頒之書籍參諸古典酌以時制凡夫學校所

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道節(jié)目次第門分條具

以為一代教養(yǎng)之法既行之太學又頒之天下如

此則施教者有成效受教者有成德而推其所得

以為教者皆有成法而用之無窮矣要必就其所

教多士之中差其果于行事者用以厘百司之務

擇其深于道義者留以為太學之師散其明于經

訓者分以掌州縣之教而州縣受教之士又以其

所受于教者之教以卒業(yè)于太學以分任于有司

以推教于他人彼此承傳后先授受同此詩書之

習同此道德之歸朝廷之政教此道此德也官府

之禁令此道此德也百官之職業(yè)此道此德也學

校之功課此道此德也道德既一風俗自同立德

者不索隱以行怪行事者不謀利而計功為學者

不駕虛而翼偽修辭者不厭常而喜新居官者不

黨同而伐異渾渾乎和平溫厚之天坦坦乎大中

至正之域世道至此雖唐虞三代不是過也由是

觀之治天下之道莫大于正風俗正風俗之要莫

切于一道德程顥一世大儒言于其君欲其特留

宸意為萬世行之臣敢昧死援程顥之言以為九

重告

朱熹曰異端害正故君子所當辟然須是吾學既明

洞見大本達道之全體然后據(jù)天理以開有找之私

因彼非以察吾之正議論之間彼此交盡而內外之

道一以貫之如孟子論養(yǎng)氣而及告子義外之非因

夷子而發(fā)天理一本之大豈徒攻彼之失而已哉所

以推明吾道之極致本原亦可謂無余蘊矣

臣按朱子之言反本之論所謂上策莫如自治者

也吾惟明吾之道德則彼所謂非道之道非德之

德皆因吾之是而見彼之非正不必拘拘然而與

之較負勝也吾道既明吾黨既眾則自然所至成

俗不日而復三代之舊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宁安市| 遂宁市| 土默特右旗| 巴林右旗| 金寨县| 朝阳市| 民权县| 高雄县| 顺平县| 永靖县| 临夏市| 略阳县| 洛隆县| 疏附县| 清徐县| 温宿县| 古浪县| 清丰县| 台安县| 肃北| 沂源县| 砀山县| 会同县| 同仁县| 太白县| 北海市| 奉化市| 建德市| 华坪县| 休宁县| 梅河口市| 桂平市| 南平市| 岳池县| 平潭县| 开远市| 交口县| 邹城市| 平谷区|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