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0章 匯考二十七(1)

明三

太祖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惠宗以皇太孫即

皇帝位

按名山藏典謨記建文君者懿文皇太子次子而高

皇帝孫也懿文太子先高帝薨高帝崩君以太孫嗣

君名允炆生而偏顱高帝弗喜成童聰囗能詩初懿

文太子仁柔亡武君亦文弱好詩書不任法律太子

薨高帝屬心燕王以學士劉三吾言乃立君為太孫

使預政太孫時時尚寬大中外有欣欣之心高帝末

年其諸子存而壯者成祖若周王橚皆與太子同出

高皇后胡妃子楚王槙達妃子齊王榑郭妃子蜀王

椿代王桂谷王橞胡妃子湘王柏郜妃子肅王韓

妃子遼王植余妃子慶王楊妃子寧王權周妃子

岷王楩始高帝王諸子多國邊陲以為陲固令置三

護衛其王中原者亦皆有土大方太孫既立諸王以

兄子易之太孫以為憂嘗謂其傅黃子澄曰諸王皆

尊屬擁重兵即陛下千秋萬歲后曷制之黃子澄曰

諸王雖有三護衛僅足自固明兵滿天下其孰能當

太孫曰善高皇帝大漸以齊泰為兵部尚書受遺詔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太孫即皇帝位其以明

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庚寅立皇孫允

炆為皇太孫懿文太子薨上御東角門對群臣泣翰

林學士劉三吾進曰皇孫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儲極

四海系心皇上無過憂上曰善至是立為皇太孫詔

曰曩者列圣相繼馭宇者首建儲君朕甲辰即王位

戊申即帝位于今二十五年前者選將練兵奠生民

于田野統一以來除奸貪去豪強用心多矣邇來蒼

顏皓首儲嗣為重九月十三日冊嫡孫允炆為皇太

孫奉上下神祇以安黎庶太孫英明仁厚好文章典

禮既為太孫中外萬幾時付裁決當是時政治嚴毅

太孫濟以寬大中外欣然愛戴三十一年閏五月辛

卯皇太孫即皇帝位詔曰天降下民作之君我太祖

高皇帝受天明命統有萬邦宵衣旰食弘濟斯民凡

事有益于天下者無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規模弘

遠朕以眇躬纂承大統恭依遺詔于洪武三十一年

閏五月十六日即皇帝位夙夜祗懼思所以克相上

帝寵綏四方以無忝我皇祖之大命永維寬猛之宜

誕布維新之政其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于

戲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當遵先圣之言期致雍熙之

盛百辟卿士體朕至懷

惠宗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成祖以燕王即皇帝位

按名山藏典謨記成祖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

太祖分王諸王以燕元舊京近邊擇可鎮服者居之

以封上洪武末年使諸王出塞捕寇燕晉二王壯而

近常被命同行獨上深入有功嘗一擒乃兒不花再

擒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自是邊境得安上狀貌奇

偉美髭囗英武寬仁豪杰樂用其精熟武事老將皆

謂不及也太祖以威武治天下心柔太子注意上涼

國公玉時進間太子曰主上諸子中殿下度誰最愛

者太子曰莫若燕王玉曰臣亦知之臣聞望氣者言

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審之太子曰燕王事我甚恭久

之太子薨太祖益屬意以學士劉三吾對立太孫太

孫慮諸王太盛既即位聽齊泰黃子澄計未改元而

遷周王云南拘齊王京師改元而湘王自焚齊王廢

代王幽岷王流遂日夜防燕建文元年六月授密詔

北平都指揮謝貴逼圍王城柵斷端禮門四門路殺

王城卒七月且逮上都指揮張信密以告上遣朱能

覘之還報曰救死于頸不可后也上乃用張玉朱能

言擒謝貴及北平布政使張昺上書建文君請遵高

皇帝祖訓起兵誅泰子澄二奸臣建文君不報遂起

兵去其年紀但稱元年于是以丘福張玉朱能為都

指揮僉事擢布政司吏李友直本司右參議而布政

司參政郭資按察副使墨麟都指揮同知李浚陳恭

等皆從上上諭將士曰我國家至親受祚以來守法

循分爾曹共見少主信任奸臣殘害骨肉削奪五王

又及于我高皇帝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以嗣以續

皇天后土實則何辜吾義與奸臣不共戴天矣言已

垂涕將士感動風雨四起咫尺昏昧少焉東方云開

露青天尺許有光燭地映徹上下將士皆喜謂上得

天一戰而奪九門再戰而破壩上三戰而火白溝四

戰而拔滄州五戰而蹂夾河六戰而得囗城七戰而

掩靈壁凡七大戰遂涉泗濟淮克盱眙下揚州渡江

取鎮江至金川門谷王橞開門以迎王師上按兵入

建文君燔宮赴火死四年六月乙丑也丙寅諸王群

臣請即天子位三勸進己巳謁孝陵欷歔感慕攬轡

回營諸王群臣備法駕奉寶璽道迎遮擁登輦軍卒

耆老萬眾夾道拜俯歡呼稱萬歲遂即位初建文時

有道士歌于途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已忽不見至是驗云復周王橚齊王榑爵土政由洪

武之舊召用洪武舊人稱今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凡

從征靖難之臣遷敘有差戮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

于市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南郊還御奉天殿告

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以兵部尚書

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受顧命輔皇太孫時諸王皆

尊屬擁重兵專制地嫌勢迫詔諸王臨邸中毋奔喪

王國所在吏民悉聽朝廷節制詔下諸王不悅謂此

齊尚書囗間我也建文為皇太孫時坐東角門謂子

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奈何對曰諸王僅有護兵纔

足自守萬一有變以六師臨之誰其能支漢七國非

不強卒抵亡滅小大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

也太孫喜每呼子澄黃先生太孫即位倚任子澄謂

曰先生無忘東角門之言子澄頓首應曰不敢遂出

與齊泰議削奪諸王兵權秋七月廢周定王為庶人

建文元年春正月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吏士文皇

來朝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監察御史曾鳳韶劾王不

敬帝曰至親勿問戶部侍郎卓敬密奏曰燕王智慮

絕人酷類先帝夫北平者強干之地金元所由興也

宜徙燕封南昌以絕禍本夫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

而為者勢也勢非至勁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帝

覽奏大驚袖翼日語敬曰燕王骨肉至親何得及此

曰楊廣隋文非父子耶帝默然良久曰卿休矣事竟

寢夏四月召湘王柏于荊州柏自焚卒召齊王榑留

京師誅其護衛指揮柴真等幽代王桂于大同縶岷

王楩于云南并廢為庶人秋七月文皇起兵于燕號

靖難兵北平右布政使郭資都指揮張信遂降掌布

政司事侍郎張昺都指揮使謝貴燕府長史葛誠伴

讀余逢辰皆死之先是文皇入朝還國即托疾久之

僉事湯宗百戶倪諒等屢上變告燕府長史葛誠伴

讀余逢辰頗聞其謀嘗諫之文皇稱病篤大暑圍火

爐搖顫曰寒甚寒甚宮中亦杖而行北平三司官入

問疾葛誠余逢辰密告張昺謝貴曰殿下本無恙公

等勿解防恐一旦不可測初昺至北平以吏李友直

機警寄心腹令诇府中事友直輒先事泄昺謀以故

府中得為備時蘇州妙智庵僧姚廣孝洪武中以詔

選高僧待文皇文皇嘗出對聯云天寒地凍水無一

點不成冰廣孝對云國亂時危王不出頭誰作主又

承運殿吻墜地文皇心惡之廣孝云他要換顏色

矣謂以黃易綠也因贊助出師運籌帷幄有燕山右

護衛指揮僉事張玉及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朱能遂

請文皇起兵文皇曰昺貴已先防非計禽二人不可

會葛誠密疏聞建文帝適燕府遣人奏事京師遂執

下獄得其密謀蹤跡即發符逮府中官校又令昺貴

以兵內應文皇盡縛官校置庭中召昺貴入與械去

昺意文皇見兵大集窘不得已縛府中人獻朝廷不

妄與謝貴入至端禮門內伏兵起縛昺貴二人文皇

擲杖起立曰我何病為爾輩所逼耳昺貴不服皆死

之北平都指揮彭二聞殺昺貴急跨馬大呼市中集

兵得千余人欲入端禮門文皇遣健卒龐來興丁勝

格殺二兵亦散文皇大恨葛誠遂殺誠族其家余逢

辰泣諫死之北平九門謝貴先皆立柵朱能張玉遂

焚諸柵奪九門撫綏城內外三日悉定都指揮使余

瑱既與謝貴合謀不遂乃走守居庸關馬宣巷戰不

勝東走薊州宋忠自開平率兵三萬至居庸關不敢

進退保懷來文皇上書言皇考太祖高皇帝艱難百

戰萬死一生定天下成帝業傳之萬世封建諸子鞏

固宗社為盤石安不幸皇考賓天陛下嗣承大寶而

奸臣齊泰黃子澄輩包蓄禍心恣讒奮毒假陛下之

威權剪皇家之枝葉橚榑柏桂楩五弟不數年間并

見削奪雖有愆過未聞不軌輒削王爵奪王土轉徙

流離行路矜惻柏尤可憫闔室自焚圣仁在上胡寧

忍此蓋非陛下之心皆奸臣所為也心尚未足又以

加臣臣守藩于燕二十余年寅畏小心奉法循分陛

下嗣統以來臣事君之誠明于皎日臣以君臣大分

骨肉至親恒思加慎為諸王先而奸臣扈蔽陛下

之聰明誣直為枉加禍無辜執臣奏事人棰楚刺爇

備極苦毒迫言臣謀不軌遂分布宋忠謝貴張昺等

于北平城內外甲馬馳突于街衢鉦鼓喧鞠于遠邇

圍守臣府周匝嚴密小大凜凜如臨湯火已而護衛

人執貴昺始詢知奸臣欺詐之謀號地呼天擗踴無

訴竊念臣于懿文皇太子同父母兄弟也今事陛下

如事天也權奸之心不止害臣譬伐大樹先剪附枝

親藩誅滅朝廷孤立奸臣得志社稷危矣伏望陛下

廓日月之明奮雷霆之斷渙發德音去此兇慝以肅

清朝廷以永安宗社以保全親藩遙仰天門敬攄愚

懇惟陛下念之臣又竊計奸權之黨必已蟠結深固

恐陛下未易除之伏睹祖訓有云如朝無正臣內有

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

平之臣謹俯伏俟命惟陛下念之念之甲戌通州衛

指揮房勝以城降于靖難兵丙子北平都指揮使馬

宣起兵薊州出戰被執死之遵化衛指揮蔣玉密云

衛指揮鄭亨皆以城降于靖難兵甲申靖難兵攻懷

來錦衣衛指揮宋忠北平都指揮使余瑱彭聚孫泰

兵敗皆死之丙戌永平指揮趙彝郭亮以城降于靖

難兵庚寅都指揮卜萬與其部將陳亨劉貞引大寧

兵號十萬出松亭關駐沙河進攻遵化文皇聞之援

遵化萬等退保松亭關陳亨陰欲輸款于燕畏萬不

敢發文皇貽萬書盛稱萬而極詆毀亨緘識牢密召

所獲大寧卒解縛厚賞之置書衣中俾歸密與萬故

使同獲卒見之尋遣與俱而不與賞其不得賞者大

恚至即發其事陳亨劉貞搜賞卒衣得與萬書遂縛

萬下獄聞于朝籍其家以長興侯耿炳文為征鹵大

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囗忠為右副

將軍帥師北進詔天下曰朕奉高皇帝遺詔纂承大

統宵衣旰食思圖善以安民豈意國家不幸骨肉之

親屢謀僭逆去年周庶人橚潛為不軌辭連燕齊湘

三王朕以親親之故不忍暴其過止正橚罪余皆不

問今年齊王榑謀逆事覺推問犯者又言與湘王柏

燕王棣同謀大逆柏自知罪惡難逃先自焚死榑已

廢為庶人朕以燕王于親最近未忍究其事今乃稱

兵犯闕不得已遣長興侯耿炳文等率兵三十六萬

往討其罪咨爾中外臣民軍士各宜懷忠守義與國

同心永安至治祭告天地宗廟社稷書諭諸王命安

陸侯吳杰江陰侯吳高都督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

成徐凱李文陳暉平安等率師并進八月靖難兵克

雄縣執都督潘忠楊松靖難兵至真定耿炳文逆戰

敗績李堅囗忠顧成皆被執顧成遂降于靖難兵建

文帝聞炳文敗謂黃子澄曰奈何子澄對曰勝敗軍

家常事無足慮今天下全盛士馬精強兵甲堅利糧

餉充足區區一隅豈足當天下之力調兵五十萬四

面攻之眾寡不敵必成擒矣曰孰堪將者乎子澄曰

李景隆可以當之前不用炳文而用景隆豈有此失

遂遣景隆代炳文命高巍參贊李景隆軍務九月吳

高總兵守遼東與都督耿瓛楊文率遼東兵圍永平

文皇遂還眾援永平高等退保山海關文皇曰高雖

怯行事差密文勇而無謀去高文不足慮也乃遣人

遺二人書盛譽高詆文故易其函投二人所二人得

書并聞之建文帝竟疑高削爵徙廣西獨命文守遼

東耿瓛數請攻永平以動北平文不聽李景隆進營

河間吳杰兵潰于真定杰遁還京謫為寧海衛指揮

使冬十月靖難兵襲破大寧都指揮朱鑒死之李景

隆攻北平靖難兵以大寧諸軍三衛騎兵趣援景隆

敗奔德州十二月庚申靖難兵攻廣昌守將楊宗以

城降薊州鎮撫曾璇起兵攻北平不克死之參贊軍

務高巍上書言臣愿使燕披忠膽大陳義理曉以禍

福及親親之誼遂遣往燕自稱國朝處士臣某上書

燕國大王其詞曰志慕仲連子善與人排難解紛名

世不朽我太祖升遐遺詔內外臣民同心輔政我圣

明天子嗣登寶位誕布維新之政下養老之詔天下

感戴奚啻考妣朝野皆曰內有圣明君王外有骨肉

藩翰帝王之治可待不意大王與朝廷有隙張皇三

軍抗御六師竟不知其意何出在朝諸臣執言仗義

以順討逆臣以為動干戈孰若和解使帝者復帝王

者復王君臣之義大明骨肉之親愈厚臣所以得奉

明詔置死度外來見大王欲盡一言求頸血污地者

稱臣宿許太祖生當殞首死當結草之愿也昔周公

聞流言即避位居東若大王始知謀逆者擒送京師

或戮而奏聞或解其護衛或質所愛子孫釋骨肉猜

忌之疑塞讒賊離間之口不與周公比隆哉慮不及

此遂檄遠邇大興甲兵襲疆宇任事者得借口以為

殿下假誅左班文臣實欲效漢吳王倡七國以誅晁

錯為名家必自毀然后人毀之恐一奸雄豪杰鳩集

無賴因時乘釁率眾數萬突起而橫擊之萬一有失

大王獲罪先帝矣今大王據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襲

雄縣掩真定易若建瓴但自興兵以來經今數月尚

不能出區區蕞爾一隅之地較以天下十五而未有

一焉大王將士殆亦疲矣況朝廷天下無限之師大

王以一國有限之眾應之大王同心之士大約不過

三十萬大王與我圣天子義則君臣親則骨肉尚生

離間之疑況三十萬異姓之士可保終身困迫而死

于殿下乎大王信臣言上表謝罪按甲休兵朝廷寬

宥再修親好天意順人心和太祖在天之靈亦安矣

不然執迷不回僥幸悖事恐與伯夷叔齊泰伯仲雍

求仁讓國之義徑庭矣幸而兵勝得成后世公論謂

何倘有蹉跌取譏萬世于是時也追復臣言可得乎

巍白發書生蜉蝣微命生死不懼者但久蒙太祖教

養無能補報洪武十七年旌表愚臣孝行臣竊自負

既為孝子當為忠臣死忠死孝臣至愿也書再上不

報二年春正月丙寅靖難兵攻蔚州守將王忠李遠

以城降二月靖難兵進攻大同李景隆率兵援大同

文皇還北平保定知府雒僉降于靖難兵三月武臣

犯法被黜者皆叛走降于靖難兵盡復故官夏四月

李景隆郭英等約攻北平及靖難兵大戰于白溝河

敗績景隆走德州遂奔濟南先是建文帝遣中官賜

景隆璽書及斧鉞渡江忽大風雷雨暴至舟破盡沉

諸江至是復賜景隆景隆益專恣紀律不嚴號令煩

數諸將玩之夏四月景隆與郭英吳杰等約日合兵

進攻北平辛丑文皇率眾渡馬駒橋南駐武清癸丑

景隆軍至河間先鋒參將平安至白溝河郭英等自

真定移營保定期會白溝河文皇進至固安乙卯營

中大雨平地水深二尺己未文皇率眾渡白溝河平

安伏精兵萬騎邀擊之文皇曰平安豎子從吾出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阳县| 南阳市| 普定县| 佛教| 南京市| 罗定市| 凌云县| 龙南县| 凤城市| 长海县| 古浪县| 汉阴县| 卫辉市| 南昌市| 正定县| 东源县| 灌云县| 张家川| 南川市| 乌拉特中旗| 河西区| 香格里拉县| 疏勒县| 分宜县| 勐海县| 徐水县| 渝中区| 北安市| 桂林市| 宁强县| 怀来县| 建湖县| 荔浦县| 尼玛县| 中西区| 阿克苏市| 年辖:市辖区| 渑池县| 乌鲁木齐县| 肥东县|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