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匯考五(2)

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既發璽書王令曰當

奉還璽綬為讓章吾豈奉此詔承此貺邪昔堯讓

天下于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于善卷石戶之農

北人無擇或退而耕潁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

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

為辱自投深淵且顏斶懼太璞之不完守知足之

明分王子搜樂丹囗之潛處被重而不出柳下惠

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

仁斯九士者咸高節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

千載于今稱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

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亟為上

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咸聞焉己未宣告群寮下

魏又下天下 輔國將軍清苑侯劉若等百二十

人上書曰伏讀今書深執克讓圣意懇惻至誠外

昭臣等有所不安何者石戶北人匹夫狂狷行不

合義事不經見者是以史遷謂之不然誠非圣明

所當希慕且有虞不逆放勛之禪夏禹亦無辭位

之語故傳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斯誠圣人知天

命不可逆歷數弗可辭也伏惟陛下應干符運至

德發聞升昭于天是三靈降瑞神人以和休征雜

沓萬國響應雖欲勿用將焉避之而固執謙虛違

天逆眾慕匹夫之微分背上圣之所蹈違經讖之

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眾望

也臣等昧死以請輒整頓壇囗至吉日受命如前

奏分別寫令宣下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

匿野顏闔辭魯幣而遠跡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

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高也故烈士徇榮名義

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是以仲尼師王

駘而子產嘉申徒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

孤而今咸若斯則諸卿游于形骸之內而孤求為

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為上章還璽綬

勿復紛紛也 輔國將軍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

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勿可違故孔子曰周公其

為不圣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萬物也是

以舜向天下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氣盡炎上數終

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囗受命既固光天之

下神人同應雖有虞儀鳳成周躍魚方今之事未

足以喻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

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圣人達節之教下孤

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圣道之高衢乘無窮之

懿勛也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

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令曰太古圣王之治

也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乎昆蟲仁恩

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

不被服清風沐浴元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

風雨應節禎祥觸類而見今百姓寒者未暖饑者

未飽鰥者未室寡者未嫁權備尚存未可舞以于

戚方將整以齊斧戎役未息于外士民未安于內

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囗擊壤之戲嬰兒未可托

于高巢余糧未可以宿于田畝人事未備至于此

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龍馬山未出

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

環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昔東戶季

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咸得以此就功勒名

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

至理使彼眾事備群瑞效然后安乃議此乎何遽

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

不德也 侍中劉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圣之

純懿當天命之歷數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

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稽前代則異世

同歸而固拒禪命未踐尊位圣意懇惻臣等敢不

奉詔輒具章遣使者奉令曰泰伯三以天下讓人

無得而稱焉仲尼嘆其至德孤獨何人 庚申魏

王上書曰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璽書伏聽冊

命五內驚震精爽散越不知所處臣前上還相位

退守藩國圣恩聽許臣雖無古人量德度身自定

之志保己存性實其私愿不寤陛下猥損過謬之

命發不世之詔以加無德之臣且聞堯禪重華舉

其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圣之美猶下咨四

岳上觀璇璣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歷數

之諮應選授之命內自揆撫無德以稱且許由匹

夫猶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詔臣雖鄙蔽敢忘

守節以當大命不勝至愿謹拜章陳情使行相國

永壽少府糞土臣毛宗奏并上璽綬 辛酉給事

中博士蘇林董巴上表曰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

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周在鶉火魏在大梁歲星行

歷十二次國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

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在鶉火故

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即我有

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

為時將討黃巾是歲改年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

歲復在大梁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在大梁始拜

丞相今二十五年歲復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

歲與周文王受命相應今年青龍在庚子詩推度

災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命天下治又曰王者

布德于子治成于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

天下布德于民也魏以改制天下與時協矣顓頊

受命歲在豕韋衛居其地亦在豕韋故春秋傳曰

衛顓頊之墟也今十月斗之建則顓頊受命之分

也始魏以十月受禪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驗也魏

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于春秋世家舜以

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于行運

會于堯舜授受之次臣聞天子之去就固有常分

圣人當之昭然不疑故堯捐骨肉而禪有虞終無

囗色舜發隴畝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授受間

不替漏大下已傳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

無君也今漢期運已終妖異絕之已審陛下受天

之命符瑞告征丁寧詳悉反復備至雖言語相喻

無以代此今既發詔書璽綬未御固執謙讓上逆

天命下違民望臣謹按古之典籍參以圖緯魏之

行運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驗在于今年此月昭晰

分明唯陛下遷思易慮以時即位顯告天帝而告

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令曰

凡斯皆宜圣德故曰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天瑞雖

彰須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當之今讓冀見

聽許外內咸使聞知 壬戌冊詔曰皇帝問魏王

言遣宗奉庚申書到所稱引聞之朕惟漢家世逾

二十年過四百運周數終行祚已訖天心已移兆

民望絕天之所廢有自來矣今大命有所底止神

器當歸圣德違天不順逆眾不祥王其體有虞之

盛德應歷數之嘉會是以禎祥告符圖讖表錄神

人同應受命咸宜朕畏上帝致位于王天不可違

眾不可拒且重華不逆堯命大禹不辭舜位若夫

由卷匹夫不載圣籍固非皇材帝器所當稱慕今

使音奉皇帝璽綬王其陟帝位無逆朕命以祗奉

天心焉于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今漢使音奉璽

書到臣等以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瀆周武中

流有白魚之應不待師期而大號已建舜受大麓

桑蔭未移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

速也故無固讓之義不以守節為貴必道信于神

靈符合于天地而已易曰其受命如響無有遠近

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今

陛下應期運之數為皇天所子而復稽滯于辭讓

低回于大號非所以則天地之道副萬國之望臣

等敢以死請輒敕有司修治壇囗擇吉日受禪命

發璽綬令曰冀三讓而不見聽何汲汲于斯乎

甲子魏王上書曰奉今月戊戌璽書重被圣命伏

聽冊告肝膽戰悸不知所措天下神器禪代重事

故堯將禪舜納于大麓舜之命禹元圭告功烈風

不迷九州攸平詢事考言然后乃命而猶執謙讓

于德不嗣況臣頑固質非二圣乃應天統受終明

詔敢守微節歸志箕山不勝大愿謹拜表陳情使

并奉璽綬 侍中劉廙等奏曰臣等聞圣帝不違

時明主不逆人故易稱通天下之志斷天下之疑

伏惟陛下體有虞之上圣承土德之行運當亢陽

明夷之會應漢氏祚終之數合契皇極同符兩儀

是以圣瑞表征天下同應歷運去就深切著明論

之天命無所與議比之時宜無所與爭故受命之

期時清日晏曜靈施光休氣云蒸是乃天道悅懌

民心欣戴而仍見閉拒于禮何居且群生不可一

日無主神器不可以斯須無統故臣有違君以成

業下有矯上以立事臣等敢不重以死請王令曰

天下重器王者正統以圣德當之猶有懼心吾何

人哉且公卿未至乏主斯豈小事且宜以待固讓

之后乃當更議其可耳 丁卯冊詔魏王曰天訖

漢祚辰象著明朕祇天命致位于王仍陳歷數于

詔冊諭符運于翰墨神器不可以辭拒皇位不可

以謙讓稽于天命至于再三且四海不可一日曠

主萬幾不可以斯須無統故建大業者不拘小節

知天命者不系細物是以舜受大業之命而無遜

讓之辭圣人達節不亦遠乎今使音奉皇帝璽綬

王其欽承以答天下向應之望焉 相國華歆太

尉賈詡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上言曰臣等被召

到伏見太史丞許芝左中郎將李伏所上圖讖符

命侍中劉廙等宣敘眾心人靈同謀又漢朝知陛

下圣化通于神明圣德參于虞夏因瑞應之備至

聽歷數之所在遂獻璽綬固讓尊號能言之倫莫

不抃舞河圖洛書天命瑞應人事協于天時民言

協于天敘而陛下性秉勞謙體尚克讓明詔懇切

未肯聽許臣妾小人莫不伊邑臣等聞自古及今

有天下者不常在乎一姓考以德勢則盛衰在乎

強弱論以終始則廢興在乎期運唐虞歷數不在

厥子而在舜禹舜禹雖懷克讓之意迫群后執玉

帛而朝之兆民懷欣戴而歸之率土揚謠而詠

之故其守節之拘不可得而常處達節之權不可

得而久避是以或遜位而不囗或受禪而不辭不

囗者未必厭皇寵不辭者未必渴帝祚各迫天命

而不得以己既禪之后則唐氏之子為賓于有虞

虞氏之冑為客于夏代然則禪代之義非獨受之

者實應天福授之者亦與有余慶焉漢自章和之

后世多變故稍以陵遲泊乎孝靈不恒其心虐賢

害仁聚斂無度政在嬖豎視民如讎遂令上天震

怒百姓從風如歸當時則四海鼎沸既沒則禍發

宮庭寵勢并竭帝室遂卑若在帝舜之末節猶擇

圣代而授之荊人抱玉璞猶思良工而刊之況漢

國既往莫之能匡推器移君委之圣哲固其宜也

漢朝委質既愿禪禮之速定也天祚率土必將有

主主率土者非陛下其孰能任之所謂論德無與

為比考功無推讓矣天命不可久稽民望不可久

違臣等慺慺不勝大愿伏請陛下割撝謙之志修

受禪之禮副人神之意慰外內之愿令曰以德則

孤不足以時則外寇未滅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

領終君魏國于孤足矣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至

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遺慶孤何有焉是以未

敢聞命 己巳魏王上書曰臣聞舜有賓于四門

之勛乃受禪于陶唐禹有存國七百之功乃承祿

于有虞臣以蒙蔽德非二圣猥當天統不敢聞命

敢屢抗疏略陳私愿庶章通紫庭得全微節情達

宸極永守本志而音重復銜命申制詔臣臣實戰

惕不發璽書而音迫于嚴詔不敢復命愿陛下馳

傳騁驛召音還臺不勝至誠謹使宗奉書 相國

歆太尉詡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奏曰臣等伏讀詔

書于悒益甚臣等聞易稱圣人奉天時論語云君

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禪代是以唐

之禪虞命在爾躬虞之順唐謂之受終堯知天命

去己故不得不禪舜舜知歷數在躬故不敢不受

不得不禪奉天時也不敢不受畏天命也漢朝雖

承季末陵遲之余猶務奉天命以則堯之道是以

愿禪帝位而歸二女而陛下正于大魏受命之初

抑虞夏之達節尚延陵之退讓而所枉者大所直

者小所詳者輕所略者重中人丹士猶為陛下陋

之沒者有靈則重華必憤忿于蒼梧之神墓大禹

必囗悒于會稽之山陰武王必不悅于商陵之元

宮矣是以臣等敢以死請且漢政在閹官祿去帝

室七世矣遂集矢石于其宮殿而二京為之丘墟

當是之時四海蕩覆天下分崩武王親衣甲而冠

胄沐雨而櫛風為民請命則活萬國為世撥亂則

致升平鳩民而立長筑宮而置吏元元無過罔于

前業而始有造于華夏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

武功勤恤民隱視之如傷懼者寧之勞者息之寒

者以暖饑者以飽遠人以恩復寇敵以恩降邁恩

種德光被四表稽古篤睦茂于放勛網漏吞舟弘

乎周文是以布政未囗人神并和皇天則降甘露

而臻四靈后土則挺芝草而吐醴泉虎豹鹿兔皆

素其色雉鳩燕雀亦白其羽連理之木同心之瓜

五采之魚珍祥瑞物雜于其間者無不畢備古

人有言微禹吾其魚乎微大魏則臣等之白骨交

橫于曠野矣伏省群臣外內前后章奏所以陳敘

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條河洛之圖書據天地之瑞

應因漢朝之款誠宣萬方之景附可謂信矣省矣

三王無以及五帝無以加民命之懸于魏政三十

有余年矣此乃千世時至之會萬載一遇之秋達

節廣度宜昭于斯際拘牽小節不施于此時久稽

天命罪在臣等輒營壇囗具禮儀擇吉日昭告昊

天上帝秩群神之禮須禋際畢會群寮于朝堂議

年號正朔服色當施行上復令曰昔者大舜飯糗

茹草將終身焉斯則孤之前志也及至承堯禪被

袗裘妻二女若固有之斯則順天命也群公卿士

誠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違孤亦曷以辭焉

庚午冊詔魏王曰昔堯以配天之德秉六合之重

猶囗歷運之數移于有虞委讓帝位忽如遺跡今

天既訖我漢命乃眷北顧帝王之業實在大魏朕

守空名以竊古義顧視前事猶有囗德而王遜讓

至于三四朕用懼焉夫不辭萬乘之位者知命達

節之數也虞夏之君處之不疑故勛烈垂于萬載

美名傳于無窮今遣守尚書令侍中顗喻王其速

陟帝位以順天人之心副朕之大愿于是尚書令

桓階等奏曰今漢氏之命已四至而陛下前后固

辭臣等伏以為上帝之臨圣德期運之隆大魏斯

豈數載傳稱周之有天下非甲子之朝殷之去帝

位非牧野之日也故詩序商湯追本元王之至述

姬周上錄后稷之生是以受命既固厥德不回漢

氏衰廢行次己絕三辰垂其征史官著其驗耆老

記先古之占百姓協謠之聲陛下應天受禪當

速即壇囗柴燎上帝誠不宜久停神器拒億兆之

愿臣輒下太史令擇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壇

受命請詔王公群卿具條禮儀別奏令曰可

乃為壇于繁陽庚年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

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獻帝傳曰辛未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

奴單于四裔朝者數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岳四

瀆曰皇帝臣丕敢用元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漢歷

世二十有四踐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窮王綱

不立五緯錯行靈祥并見推術數者慮之古道咸

以為天之歷數運終茲世凡諸嘉祥民神之意比

昭有漢數終之極魏家受命之符漢主以神器宜

授于臣憲章有虞致位于丕丕震畏天命雖休勿

休群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將士洎于蠻夷君長

僉曰天命不可以辭拒神器不可以久曠群臣不

可以無主萬幾不可以無統丕祗承皇象敢不欽

承卜之守龜兆有大橫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謹擇

元日與群寮登壇受帝璽綬告類于爾大神唯爾

有神尚饗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遂制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阳县| 尚志市| 墨竹工卡县| 盐城市| 方正县| 纳雍县| 珲春市| 密云县| 漯河市| 宣武区| 商水县| 阿瓦提县| 保康县| 安塞县| 定兴县| 上蔡县| 通山县| 酉阳| 呼伦贝尔市| 喀什市| 海安县| 长丰县| 天等县| 西充县| 镇巴县| 大名县| 临汾市| 玉屏| 巴中市| 扎囊县| 荔浦县| 上犹县| 科技| 榕江县| 兴业县| 连城县| 南京市| 永修县| 都兰县| 洱源县| 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