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北山經(1)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4873字
- 2015-12-27 00:07:19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機木1,其上多華草2。(水逢)3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4文石。
1 郭璞云:“機木似榆,可燒以糞稻田,出蜀中;音饑。”楊慎云:“即今之榿也。”
2 珂案:華草,未詳。
3 郭璞云:“音逢。”
4 郝懿行云:“疑芘當為茈,茈古字假借為紫也。”珂案:經文芘,汪紱本正作茈。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毗之水1。其中多滑魚,其狀如?2,赤背,其音如梧3,食之已疣4。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5,其音如呼6。
1 郭璞云:“水出諸毗山也。”珂案:西次三經云:“槐江之山,北望諸毗。”即此山也。
2 郭璞云:“囗魚似蛇;音善。”珂案:即鱔魚,俗稱黃鱔。
3 郭璞云:“如人相枝梧聲;音吾子之吾。”
4 郭璞云:“疣,贅也。”
5 郭璞云:“臂,前腳也。”珂案:太平御覽卷八九六引此經文臂上有而字,是也。
6 郭璞云:“如人叫呼。”郝懿行云:“呼,謂馬叱咤也。”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1,其名曰(月雚)2疏,可以辟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鵸3,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4。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5之水,其中多儵魚6,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7,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1 郭璞云:“言角有甲錯也;或作厝。”郝懿行云:“依字正當為厝。說文云:厝,厲石也;引詩『他山之石,可以為厝』。今詩通作錯。”
2 郭璞云:“音歡。”
3 珂案:鵸已見西次三經翼望之山,與此異。
4 郭璞云:“無癰疽病也。”
5 珂案:經文芘,太平御覽卷九三七引作茈。
6 郭璞云:“音由。”珂案:御覽卷九三七引作儵;郝懿行云:“儵與鯈同,玉篇作鯈。”
7 珂案:經文四首,王念孫、郝懿行并校作四目。郝云:“今圖正作四目。”
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1,食之已癰。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2,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兇3。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4。
1 珂案:初學記卷三十引此經作犬吠。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異魚圖贊云:“何羅之魚,十身一首;化而為鳥,其名休舊;竊糈于春(舂囗),傷隕在臼;夜飛曳音,聞春(雷囗)疾走。”則是關于此魚之異聞也。意十首一身之姑獲鳥(鬼車),其此魚之所化乎?王崇慶云:“何羅之魚,鬼車之鳥,可以并觀。”是也。
2 郭璞云:“貆,豪豬也;音丸。”珂案:貆豬白豪,已見西山經竹山。
3 郭璞云:“辟兇邪氣也。亦在畏獸畫中也。”
4 郭璞云:“一作多青碧。”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之魚1,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獸多¤羊,其鳥多蕃2。
1 郭璞云:“音*褶之褶。”
2 郭璞云:“未詳;或云即鸮,音煩。”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1,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2,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獸多橐駝3,其鳥多寓4,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 郝懿行云:“初學記及太平御覽引此經并作號山,爾雅疏作(豸虎)山,(豸虎)即號之異文也。”
2 郭璞云:“桐,梧桐也;椐,樻木,腫節中杖。椐音袪。”
3 郭璞云:“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負千斤,知水泉所在也。”
4 郝懿行云:“方言云:『寓,寄也。』此經寓鳥,蓋蝙蝠之類。”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1,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2,其音如囗犬,以其尾飛3,名曰耳鼠4,食之不(月采)5,又可以御百毒。
1 郭璞云:“皆山菜;爾雅有其名。”珂案:爾雅釋草云:“蒮,山韭;葝,山囗。”?音械,同薤。
2 珂案:初學記卷二十九引此經作兔頭麋耳。王念孫云:“御覽獸廿二作麋耳,初學同,白帖九十八作鹿耳。當系耳字。”
3 郭璞云:“或作髯飛。囗音豪。”
4 郝懿行云:“疑即爾雅鼯鼠夷由也,耳、鼯、夷并聲之通轉;其形肉翅連尾足,故曰尾飛。”
5 郭璞云:“(月采),大腹也,見裨蒼;音采。”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1。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2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3,其鳴自呼。
1 郝懿行云:“碧,藏經本作玉。”
2 郭璞云:“題,囗也。”珂案:囗,即額字。
3 王崇慶云:“善伏,言善藏也;或伏臥之伏。”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1,多蔥2、葵、韭、桃3、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4。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5,善笑,見人則臥6,名曰幽鴳7,其鳴自呼。
1 郭璞云:“或作舂山。”郝懿行云:“穆天子傳有舂山,即鐘山也,已見西山經。”珂案:鐘山見西次三經。
2 郭璞云:“山蔥,名茖,大葉。”珂案:山蔥見爾雅釋草。
3 郭璞云:“山桃,榹桃,子小,不解核也。”珂案:榹桃見爾雅釋木。
4 珂案:泑澤已見西次三經不周之山。
5 珂案:經文文身,太平御覽卷九一三引作文背。
6 郭璞云:“言佯眠也。”
7 郭璞云:“或作(女賣)(女會)。鴳音遏。”珂案:經文幽鴳,御覽卷九一三引作幽頞,引圖贊亦作幽頞,據郭音,作幽頞是也。
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1,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見人則呼2,名曰足訾,其鳴自呼。有鳥焉,群居而朋飛3,其毛如雌雉,名曰鵁4,其鳴自呼,食之已風。
1 郭璞云:“萬連二音。”
2 王念孫云:“御覽獸廿五呼作笑。”
3 郭璞云:“朋猶輩也。”
4 郭璞云:“音交;或作渴也。”郝懿行云:“玉篇鵁云:『白鵁鳥群飛,尾如雌雞。』疑經文毛當為尾字之訛。”珂案:郭注鵁或作渴,疑即爾雅所謂鳪雉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1,善咤,行則銜其尾,居則蟠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夜鳥)2,食之已嗌痛3,可以已痸4。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1 郭璞云:“音如犍牛之犍。”
2 郭璞云:“音夜。”
3 郭璞云:“嗌,咽也。谷梁傳曰:『嗌不容粒。』今吳人呼咽為嗌,音隘。”
4 郭璞云:“痸,癡病也。”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1,名曰那父。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2,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3。
1 郭璞云:“如人呼喚;囗音叫。”
2 郝懿行云:“楚詞卜居云:『將哫訾栗斯。』王逸注云:『承顏色也。』哫訾即足訾,其音同;栗斯即竦斯,聲之轉。”珂案:上文足訾“見人則呼(或笑)”,此竦斯“見人則躍”,正王逸注所謂“承顏色”之狀;郝說可信。
3 郭璞云:“可以取鐵。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銅。』音慈。”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1。邊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
1 郭璞云:“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珂案:關于旄牛,參見海經新釋卷五“旄馬”節注1。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1,其毛如彘豪2,其音如鼓柝3。
1 珂案:淮南子本經篇云:“羿斷修蛇于洞庭。”即此之類。參見海經新釋卷五“巴蛇食象”節注1。
2 郭璞云:“說者云長百尋。今蝮蛇色似艾綬文,文間有毛如豬鬐,此其類也。”
3 郭璞云:“如人行夜,敲木柝聲;音托。”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原。其中多赤鮭1,其獸多兕、旄牛2,其鳥多鸤鳩3。
1 郭璞云:“今名鯸鮐為鮭魚;音圭。”
2 郭璞云:“或作樸牛,樸牛見離騷天問,所未詳。”珂案:楚辭天問云:“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王逸注:“樸,大也。”當即此樸牛矣。然樸牛又即服牛,有“服牛乘馬、引重致遠”(易系辭)之義,及該(王亥)、恒(王恒)失之得之之由,此郭云“所未詳”也。參見海經新釋卷九“王亥”節注5。
3 珂案:經文鸤鳩,宋本、藏經本、毛扆本均作尸鳩。郝懿行云:“鸤當為尸。”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1,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鴈門之水2,其中多(魚市)(魚市)之魚3,食之殺人。
1 郭璞云:“爾雅云:『窫窳似貙,虎爪。』與此錯。軋愈二音。”郝懿行云:“海內南經云:『窫窳龍首,居弱水中。』海內西經云:『窫窳蛇身人面。』又與此及爾雅不同。”珂案:關于窫窳,見海經新釋卷五“窫窳龍首”節注1及注4。
2 郭璞云:“水出鴈門山間。”
3 郭璞云:“音沛;未詳。或作鯆。”畢沅云:“即(魚匊)魚也,一名江豚。”
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瀤1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魚巢)魚2,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3,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1 郭璞云:“音懷。”
2 郭璞云:“音藻。”
3 郭璞云:“音暉。”珂案:山囗蓋即舉父、梟陽之類也;舉父已見西次三經崇吾之山,梟陽見海經新釋卷五“梟陽國”節注4。
又北二百里1,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剛木2。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鴈,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其中多鮨魚3,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4,食之已狂。
1 珂案:經文二百里,吳寬抄本作一百里,邵恩多校同。
2 郭璞云:“檀柘之屬。”
3 郭璞云:“音詣。”
4 郭璞云:“今海中有虎鹿魚及海豨,體皆如魚而頭似虎鹿豬,此其類也。”郝懿行云:“推尋郭義,此經鮨魚蓋魚身魚尾而狗頭,極似今海狗,本草家謂之骨(膃)肭獸是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1。
1 郭璞云:“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一頭而兩身,其狀如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龜。』亦此類。”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又北百里,曰羆差之山,無草木,多馬1。
1 郭璞云:“野馬也,似馬而小。”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1。
1 郭璞云:“漢元狩二年,馬出涂吾水中也。”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1,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泑2。堤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龍龜3。
1 郭璞云:“或作堤(是改定),古字耳。”
2 郭璞云:“音ㄠ。”
3 郝懿行云:“龍、龜二物也;或是一物,疑即吉吊也,龍種龜身,故曰龍龜。”珂案:當是一物。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1。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2。
1 郭璞云:“言祭不用米,皆薶其所用牲玉。”
2 郭璞云:“或作皆生食而不火。”
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1,其首枕汾2,其名曰管涔之山3。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1 王崇慶云:“北次二經之首,下當遺山字。”珂案:王所見甚是,否則不辭矣;諸家皆漏略。然所遺“山”字,當在“之首”上,本作“北次二山之首”,迨改山字為經字,始成此不辭之語。此亦為山海經之“經”本當為“經歷”之“經”確證之一也;參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1。
2 郭璞云:“臨汾水上也;音墳。”
3 郭璞云:“涔音岑。”
又西1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2。酸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3。
1 珂案:經文西,宋本、吳寬抄本并作北,郝懿行校藏經本亦作北,作北是也。
2 郭璞云:“銀之精也。”
3 郭璞云:“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1,其鳥多白翟白(有鳥)2。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儵而赤麟3,其音如叱,食之不驕4。
1 郭璞云:“閭即羭也,似驢而岐,角如¤羊,一名山驢。周書曰:『北唐以閭。』”
2 郭璞云:“即白鵫也;音于六反。”珂案:白鵫即白翰,已見上文西山經嶓冢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