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郭璞云:“小魚曰儵。”珂案:經文儵,宋本作鯈,儵、鯈字通。經文麟,宋本、汪紱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并作鱗,麟、鱗聲同。
4 郭璞云:“或作騷,騷臭也。”郝懿行云:“騷臭蓋即蘊羝之疾,俗名狐騷也。”珂案:經文其音如叱,宋本、何焯校本叱作咤。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蒼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廣員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鮪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1,是多白玉。
1 郭璞云:“出山之頂,停其底也。”
又北四百里,曰爾是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諸余之山,其上多銅玉,其下多松柏。諸余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印澤1,其中多(馬孛)馬2,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1 珂案:經文印澤,王念孫、郝懿行并校邛澤,即下文北囂山邛澤也。汪紱本、畢沅校本亦俱作邛澤。
2 郭璞云:“音勃。”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1,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囗鴞,是食人2。
1 珂案:文選陳琳為袁紹討豫州檄注引此經無其狀如三字,其目作其口;郝懿行校藏經本亦無如字,如字疑衍。
2 郭璞云:“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囗音咆。”珂案:關於囗鴞,參見海經新釋卷十“宋山楓木”節注2。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犬谷)1。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上般下鳥)2,宵飛而晝伏3,食之已暍4。涔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邛澤5。
1 郭璞云:“音谷。”
2 郭璞云:“般冒兩音;或作夏也。”郝懿行云:“夏形聲近賈,大荒南經有鷹賈,郭注云賈亦鷹屬;水經注引莊子有雅賈,蓋是烏類,經言此鳥狀如烏,疑是也。”
3 郭璞云:“鵂鹠之屬。”
4 郭璞云:“中熱也;音謁。”汪紱云:“今鵂鹠亦可治熱及頭風。”
5 珂案:即上文敦頭之山印澤;以知邛、印二字之易訛也,則大荒西經“黎邛下地”之為“黎印下地”,于此又得一證矣;見海經新釋卷十一“日月山”節注7。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鴈門1,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匯而赤毛2,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3,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4。
1 郭璞云:“水名。”
2 郭璞云:“匯,似鼠,赤毛如刺猬)也;匯音渭。”
3 郭璞云:“或作舉父。”珂案:舉父已見上文西次三經崇吾之山。
4 郭璞云:“治洞下也;音洞。”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碧,多馬。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其中多囗1。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1 郭璞云:“亦囗魚字。”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1。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1 珂案:關于三桑,參見海經新釋卷三“三桑無枝”節注1。
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是錞1于北海。
1 珂案:經文錞之義,已見上文西山經騩山郭注,郭云錞猶堤埻也;郝懿行云,蓋埤障之義。汪紱釋錞為蹲字假音,尤洽。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1;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2。
1 郭璞云:“薶之。”珂案:薶同埋,宋本作埋;謂毛物用一雄雞與一彘埋之也。
2 郭璞云:“擿玉于山中以禮神,不薶之也。”珂案:不糈,不以精米祠也。
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1。有獸焉,其狀如¤羊2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馬軍),善還3,其名自?4。有鳥焉,其狀如鵲5,白身6、赤尾、六足,其名曰(賁鳥)7,是善驚,其鳴自詨8。
1 郝懿行云:“藝文類聚七卷引此經碧下有玉字。”
2 郝懿行云:“劉昭注郡國志引此經¤作麋,無羊字。”
3 珂案:還音旋,盤旋而舞也。(馬軍)音暉。
4 珂案:?同叫;吳任臣本作叫。
5 郝懿行云:“廣韻說(賁鳥)云似鵠。”
6 郝懿行云:“廣韻此下有三目二字。”
7 郭璞云:“音奔。”
8 郭璞云:“今吳人謂呼為詨,音呼交反。”
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1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帝)魚2,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3。
1 郝懿行云:“太平御覽九百三十八卷引此經決水,決字不作重文。”珂案:王念孫校同郝注。
2 郭璞云:“(魚帝)見中山經。或曰,人魚即鯢也,似–而四足,聲如小兒?,今亦呼–為(魚帝);音。”珂案:中次七經少室山休水多(魚帝)魚,即郭注所云“見中山經”者。又人魚,西山經竹山竹水亦有之,見該節注4。
3 郝懿行云:“說文云:『癡,不慧也。』中山經云:『(魚帝)魚食者無蠱疾。』與此異。”
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1,其名曰天馬,其鳴自?。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2,其鳴自詨,食之不饑,可以已寓3。
1 郭璞云:“言肉翅飛行自在。”
2 郭璞云:“屈居二音。”
3 郭璞云:“未詳;或曰,寓猶誤也。”郝懿行云:“寓、誤蓋以聲近為義,疑昏忘之病也。王引之曰:『案寓當是囗字之假借,玉篇、廣韻并音牛具切,疣病也。』”
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條菅1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長澤。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2,食之已癘。
1 珂案:菅音奸。
2 郭璞云:“所未詳也。”王崇慶云:“器酸或物之可食而酸者,如解州鹽池出鹽之類;蓋澤水止而不流,積久或酸,故曰三年一成。”
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1,其名曰飛鼠。澠水出焉,潛于其下,其中多黃堊2。
1 郭璞云:“用其背上毛飛,飛則仰也。”
2 郭璞云:“堊,土也。”珂案:堊已見西次二經大次之山,詳該節注1。
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腎(月改肉)1,其狀如句瞿2,其名曰領胡3,其鳴自詨,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4父之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1 珂案:腎(月改肉)音腎。
2 郭璞云:“言頸上有肉腎(月改肉);句瞿,斗也,音劬。”
3 郝懿行云:“說文云:『領,項也;胡,牛顄垂也。』此牛頸肉垂如斗,因名之領胡與?”
4 郭璞云:“音陷。”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1。
1 郝懿行云:“即礬石也。淮南俶真訓云:『以涅染緇。』高誘注云:『涅,礬石也。』”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1,是多石。水2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澤。
1 珂案:在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南。經首太行山,則起自河南省濟源縣,北入山西省境,與王屋山遙相對,列子謂之“太形”。云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天帝感愚公移山之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異之。云云,則二山在神話傳說中原本一地也。
2 郭璞云:“音輦。”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實惟干河。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員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1,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2,其草多秦椒3,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4。
1 郭璞云:“即鹽池也;今在河東猗氏縣。或無販字。”珂案:水經注涑水及太平御覽卷八六五引此注鹽池上并有解縣二字,則正沉括夢溪筆談所謂“解州鹽澤,鹵色正赤,俚俗謂之『蚩尤血』”者;見海經新釋卷九“應龍殺蚩尤與夸父”節注2。
2 郭璞云:“根似羊,可食;曙豫二音。”郝懿行云:“即今之山藥也。”
3 郭璞云:“子似椒而細葉,草也。”
4 郭璞云:“或曰食之不醉。”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1,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1 郭璞云:“尸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于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穆天子傳曰:『北升孟門九河之?。』”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東二百里1,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玄(石肅)2。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1 珂案:經文又東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2 郭璞云“黑砥石也;尸子曰:『加玄黃砥。』明色非一也。(石肅)音竹筱之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