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1,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2。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3。有禹攻共工國山4。
1 郭璞曰:“淮南子曰:『昔者共工與顓頊爭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維絕,地柱折。』故今此山缺壞不周?也。”珂案: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今本云:“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今作“天柱折,地維絕”(論衡談天篇、列子湯問篇并同)為異。楚辭天問云:“康回馮怒,墬何故以東南傾?”王逸注云:“康回,共工名也。”又引淮南子,與此注同。蓋各所見本異也。經文“不周負子”,文選甘泉賦、思玄賦注及太平御覽卷五九引并無“負子”二字,郭注亦祗釋“不周”,“負子”二字蓋衍文。西次三經云:“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郭璞注云:“此山形有缺壞不周?處,因名。云西北不周風自此山出。”即此。
2 珂案:三余帖(見百二十卷本說郛)云:“半陽泉。世傳織女送董子(董永)經此,董子思飲,揚北水與之,曰:『寒。』織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熱。』乃撥六英寶釵,祝而畫之,于是半寒半熱,相和與飲。”經文寒暑之水,亦斯之類與?
3 郭璞云:“音莫。”
4 郭璞云:“言攻其國,殺其臣相柳于此山。(歸藏)啟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也。”
珂案:此經所記,蓋有二事,均共工神話之零片散見于此者。一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是以山名不周,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是已。一曰禹治洪水,逐共工,郭引海外北經禹殺相柳(大荒北經作『相繇』)事是已。然細按之,共工與顓頊爭及共工與禹爭,要無非黃炎斗爭神話之余緒而已。以其所爭之對象不同,而其人亦或為正面,或為反面,蓋皆神話流傳之演變,非可以一概而論也,說已詳海外北經“禹殺相柳”節注中。郭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神異經亦引述之,而云“貪惡愚頑”,則亦詆毀之甚矣。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1。
1 郭璞云:“言亦出自高陽氏也。”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1,化為神,處栗廣之野2,橫道而處3。
1 郭璞云:“或作女媧之腹。”
2 郭璞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栗廣,野名。媧,音瓜。”珂案:郭注“其腹化為此神”,藏經本腹作腸,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同。
3 郭璞云:“言斷道也。”
珂案:女媧之名,首見于楚辭天問,云:“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云:“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案王之意或謂天問此語當因女媧造人神話而設問,意謂女媧造就他人身體,其“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之“體”又是誰所創造乎?女媧造人神話有二,一則風俗通所記者,云:“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人也。”(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貧富貴賤之別,乃階級社會階級烙印,非神話本旨,置勿論可也。此女媧造人神話之彰明顯著者也。一則見諸淮南子說林篇,較隱晦,云:“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高誘注云:“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則是以女媧為主之諸神造人神話也。“黃帝生陰陽”,疑陰陽即陰陽性性器官。“女媧七十化”,“化”當作“化育”解。說文十二云:“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即此“化育”之意也。郭此注本諸淮南子,而以“變”釋“化”,謂“七十化”為“七十變”,失本旨矣。此寫女媧在多次誕育人類之過程中,諸神俱同參加造人工作,有助其生陰陽性性器官者,有助其生耳目臂手者。惜詞旨隱晦,竟沉堙不傳。女媧功烈,非僅造人,又兼補天。淮南子覽冥篇云:“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是女媧者,誠天地初辟摩肩盤古之大神矣。宜此經記女媧之腸化為十神而處栗廣之野,蓋猶盤古垂死化身而為四極五岳、日月星辰也。然古籍記女媧補天,或又牽連于共工神話中。論衡談天篇云:“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其后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因之,亦說女媧補天,是因共工觸山而使天地殘毀之故,不過易共工所與爭之對象顓頊為祝融而已。二文若非訛傳,即系誤記,實未得古神話本貌。古神話蓋以女媧補天為一事,共工觸山又為一事,二者并不相涉也。女媧所補之“天”,乃洪古時代,由于今已不能詳悉之某種原因——自然界大變動或神國大擾亂——所導致之“四極廢、九州裂”之天地大殘毀之“天”,故有“斷鰲足以立四極”等語。而共工觸山所造成之毀壞,則局面較小,僅“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且毀壞以后,至今未聞修復,故始日月西移,百川東注,不周壞而不?。且不周,天柱也,共工觸山“折天柱”者,折天之一柱也,又何用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為?則觸山與補天之不相涉也明矣。補天神話自應在觸山神話之前。又女媧神話,稍后又與伏羲神話相結合,謂女媧、伏羲兄妹締婚而繁衍人類。通志卷一三皇紀第一引春秋世譜云:“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而漢代石刻畫象與磚畫中,恒有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媧交尾象。文選王文考魯靈光殿賦亦云:“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知女媧兄妹結婚之說由來亦古矣。唐李冗獨異志云:“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于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除“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仍是封建社會產物外,余則此一神話之概略也。此一神話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猶傳有之,其內容則更近原始,云,伏羲女媧兄妹入葫蘆逃避洪水而結婚而再造人類,則是已兼古神話中女媧造人、補天(女媧補天亦有“水浩洋而不息”、“積蘆灰以止淫水”語)之部分情節矣。
有人名曰石夷1,來風曰韋2,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3。
1 珂案:據大荒東經“(有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及大荒南經“有神名曰因乎,南方曰因”文例,此經“有人名曰石夷”句下,疑脫“西方曰夷”四字。
2 郭璞云:“來或作本也。”
3 郭璞云:“言察日月晷度之節。”郝懿行云:“大荒東經既有囗處東極(極應為北,見大荒東經『女和月母國』節注4——珂)以止日月,司其短長,此又云『司日月之長短』者,西北隅為日月所不到,然其流光余景,亦有晷度短長,故應有主司者也。”珂案:經文司日月之長短藏經本作司日月短長。
有五采之鳥,有冠,名曰狂鳥1。
1 郭璞云:“爾雅(釋鳥)云:『狂,夢(今本作囗——珂)鳥。』即此也。”珂案:郭注爾雅釋鳥,亦引此經文。狂,玉篇作鵟,疑即鳳凰之屬,已見海外西經“滅蒙鳥”節注。
有大澤之長山。有白氏之國1。
1 珂案:白氏之國,宋本、藏經本、毛扆本、吳任臣本氏均作民,作民是也。白民國已見海外西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東,有長脛之國1。
1 郭璞云:“腳長三丈。”郝懿行云:“長脛即長股也,見海外西經。郭云腳長三丈,正與彼注同。一本作三尺,誤也。藏經本作腳步五尺,亦與前注不合。”
有西周之國,姬姓1,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2,稷降以百谷3。稷之弟曰臺璽4,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5。有赤國妻氏。有雙山6。
1 郝懿行云:“說文(十二)云:『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史記周本紀云:『封?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漢書)地理志云:『右扶風斄,后稷所封。』然則經言西周之國,蓋謂此。”
2 郭璞云:“俊宜為嚳,嚳第二妃生后稷也。”郝懿行云:“帝嚳名?,?、俊疑古今字,不須依郭改俊為嚳也。然經中帝俊屢見,似非一人,未聞其審。大戴禮帝系篇云:『帝嚳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史記周本紀同。郭云嚳第二妃,誤也。”珂案:經言“帝俊生后稷”,亦帝嚳生后稷也。后稷本西方民族所奉祀之農神,而又附會于東方民族神話中,故言“帝俊生”也。實則后稷之生,與俊嚳俱無關系,乃出于原始母權制社會時期“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商君書開塞篇語)之“感天而生”之神話也。詩生民首詠其事,其后史記周本紀又從而記之,云:“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置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長養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除“姜原為帝嚳元妃”一語為神話牽合于歷史不可信外,余均得其?略矣。楚辭天問記后稷之神話亦云:“稷維元子,帝何竺之?投之冰上,鳥何燠之?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既驚帝激切,何逢昌之?”從“馮弓挾矢”句觀,似后稷亦如羿之以善射聞,以典籍散亡,其詳不可知矣。
3 珂案:經文“稷降以百谷”者,謂稷自天降嘉谷之種以為農殖之需,稷之神性于此可見。書呂刑云:“稷降播種,農殖嘉谷。”此之謂也。
4 郭璞云:“音胎。”
5 珂案:海內經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即此。叔均或為后稷弟子,或又為其孫者,以傳聞不同而記載小有歧異也。孟子滕文公上篇云:“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淮南子泛論篇云:“周棄作稼穡,死而為稷。”后稷在古神話傳說中為農事之創制發明者。此經云“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者,蓋叔均又繼承后稷之業而發揚光大者也。
6 珂案:海內經“巧倕、叔均”節“大比赤陰”句下郝懿行注云:“『大比赤陰』四字難曉,推尋文義,當是地名。大荒西經說叔均始作耕,又云,有赤國妻氏,然則大比赤陰豈謂是與?”郝說大比赤陰即赤國妻氏,是也,然謂是地名則非,疑均是人名。“大比”之“比”,或即“妣”之壞文,大妣與妻氏義正相應,或指后稷之母姜原乎?未可遽定也。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1,名曰柜格之松2,日月所出入也3。
1 珂案:初學記卷一引此作青松。
2 郭璞云:“木名,音矩。”
3 珂案:此方山為日月所出入唯一之山也,然而地在西荒,何可云“出”,此神話之山,誠如郭璞所云:“不可以常理推”(海內西經“貳負”節郭注)矣。
西北海之外1,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國2,食谷,使四鳥。
1 郝懿行云:“初學記十卷引此經無北字,明藏本亦同。”
2 郝懿行云:“先當為天,字之訛也。淮南墬形訓海外三十六國中有天民,天古作(上一下先),或作(上兀下兀),字形相近,以此致訛。”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同。
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1。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2,老童生祝融3,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4。
1 郭璞云:“此山多桂及榣木,因名云耳。”
2 郭璞云:“世本云:『顓頊娶于滕(王賁)氏,謂之女祿,產老童也。』”珂案:滕(王賁),宋本、藏經本作滕墳,大戴禮帝系篇作滕奔。云“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西次三經云:“騩山,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郭璞注:“耆童,老童,顓頊之子。”即此老童也。
3 郭璞云:“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曰祝融也。”珂案:據海內經,祝融乃炎帝之裔,據此經則又為黃帝之裔(此經祝融為顓頊孫,海內經顓頊為黃帝曾孫,故云),亦傳聞不同而各異其辭也。
4 郭璞云:“創制樂風曲也。”郝懿行云:“太平御覽五百六十五卷引此經無風字。西次三經騩山云:『老童發音常如鐘磬。』故知長琴解作樂風,其道亦有所受也。”
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1。
1 珂案:經內五采鳥凡數見,均鳳凰、鸞鳥之屬也。明藏本皇鳥作鳳鳥,鳳鳥作鳳皇,與此異。
有蟲狀如菟1,以后者裸不見2,青如猿狀3。
1 郝懿行云:“菟、兔通。此獸也,謂之蟲者,自人及鳥獸之屬,通謂之蟲,見大戴禮易本命篇。”
2 郭璞云:“言皮色青,故不見其裸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