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郭璞云:“狀又似猿。”郝懿行云:“此獸即毚(去掉免)也。說文(十)云:『毚(去掉免),獸也,似兔,青色而大。』此經云『狀如菟』是也。又云如猿者,言其色,非謂狀似兔,又似猿也。猿,明藏本作蝯,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1。
1 珂案:此豐沮玉門山為日月所入山之一也。
有靈山1,巫咸、巫即、巫?2、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3。
1 珂案:靈山,疑即巫山。說文一云:“靈,巫也,以玉事神。”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皎服。”王逸注:“巫也。”云中君:“靈連蜷兮既留。”王逸復注:“楚人名巫為靈子。”是靈、巫古本一字,而此山復有諸巫采藥往來,“百藥爰在”,與大荒南經巫山“帝藥,八齋”之情景相類,因疑此靈山即彼巫山也。
2 珂案:經文“巫?”,宋本作“巫昐”。
3 郭璞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珂案:經言“十巫從此升降”,即從此上下于天,宣神旨、達民情之意。靈山蓋山中天梯也。諸巫所操之主業,實巫而非醫也。郭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藥)”者,特其余業耳,非可以因有“百藥爰在”語遂以醫職替巫職也。說已見海內西經“開明東諸巫療窫窳”節注,并參見海內經“九丘建木”節注。
西有王母之山1、壑山、海山2。有沃之國3,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4,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5。爰有甘華、甘柤、白柳、視肉、三騅、璇瑰、瑤碧6、白木7、瑯玕、白丹、青丹8,多銀鐵。鸞鳳9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10。
1 郝懿行云:“西有當為有西,太平御覽九百二十八卷引此經作西王母山可證。”珂案:郝說是也,藏經本正作“有西王母之山”。王念孫、孫星衍校同。下文有為西王母取食之三青鳥,可證經文確應作“有西王母之山”。
2 郭璞云:“皆群大靈之山。”
3 郭璞云:“言其土饒沃(藏經本作沃饒——珂)也。”王念孫云:“類聚木部下(卷八九)沃(指經文——珂)下有民字,文選十九之十三(洛神賦注——珂)同,御覽居處六(卷一七八)同,珍寶八(卷八0九)同,羽族十五(卷九二八)同,木部六(卷九五七)同。”珂案:郝懿行校文選洛神賦注引此經作“沃人之國”,疑避唐(李世民)諱改耳。經文“沃之國”正應作“沃民之國”,“沃之野”即海外西經諸夭之野也,已見該經“諸夭之野”節注。
4 珂案:呂氏春秋本味篇云:“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高誘注云:“丸,古卵字也。”
5 郭璞云:“言其所愿滋味,此無所不備。”珂案:郭注海外西經與此略同。
6 郭璞云:“璇瑰亦玉名,穆天子傳(卷四)曰:『枝斯璇瑰。』枚、回二音。”郝懿行云:“璇當為璇,本或作琁,誤也。琁與瓊同,見說文(一)。郭音此為枚,則當為玫字,亦誤也。晉灼注漢書云:『玫瑰,火齊珠也。』若經文為玫瑰,郭又不得云亦玉名矣。李善注江賦及洛神賦引此經并作璇瑰,又引郭注云:『璇瑰亦玉名也,琁回兩音。』是知經文『璇瑰』,注文『枚回』,并今本之訛矣。大荒北經(首節——珂)正作璇瑰瑤碧,可證。又玉篇廣韻引此經并作璇瑰瑙碧,瑤作瑙字,形雖異,音義當同。”珂案:郝說是也。郭注枚回,宋本作旋回,王念孫校同。穆天子傳“枝斯璇瑰”句,郭璞注:“璇瑰玉名。旋回兩音。”知郭注本不作枚音,枚實今本訛字。
7 郭璞云:“樹色正白。今南方有文木,亦黑木也。”郝懿行云:“文木即今烏木也。劉逵注吳都賦云:『文木材密致,無理,色黑如水牛角,日南有之。』”
8 郭璞云:“又有黑丹也。孝經援神契云:『王者德至山陵而黑丹出。』然則丹者別是彩名,亦猶黑白黃皆云丹也。”郝懿行云:“黑丹即下文玄丹是也。白丹者,鹖冠子度萬篇云:『膏露降,白丹發。』是其事也。”
9 珂案:鸞鳳,藏經本作鸞鳥,吳任臣本、汪紱本、畢沅本同,作鸞鳥是也;茲經各卷所記均作鸞鳥,無作鸞鳳者,鳳字訛。
10珂案:經文沃之野,藏經本沃下多民字。
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1,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2。
1 郭璞云:“音黎。”
2 郭璞云:“皆西王母所使也。”珂案:三青鳥已見海內北經“西王母”節。
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射1,畏軒轅之臺2。
1 郝懿行云:“藝文類聚六十二卷引此經無射字,藏經本亦無射字,向作鄉,是也。”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畢沅均校衍射,孫星衍校向作鄉。大荒北經云:“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文例與此經同,可證此經下射字實衍,向應作鄉。
2 郭璞云:“敬難黃帝之神。”郝懿行云:“臺亦丘也。海外西經云:『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1。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2。
1 珂案:此龍山為日月所入山之二也。
2 郭璞云:“穆天子傳(卷四)曰:『滔水,濁繇氏之所食。』亦此類也。”珂案:郭注穆天子傳引經文此二語原作“山海經曰:『有川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亦此類。”與此經略異,或省言之也。郝懿行云:“食謂食其國邑。(國語)鄭語云:『主芣騩而食溱洧。』是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1,名曰女丑之尸2。
1 郭璞云:“袂,袖。”
2 珂案:女丑之尸已見海外西經,彼云“以右手鄣其面”,蓋亦圖象之不同也。
有女子之國1。
1 郭璞云:“王頎至沃沮國,盡東界,問其耆老,云:『國人嘗乘船捕魚遭風,見吹數十日,東一國,在大海中,純女無男。』即此國也。”珂案:女子國已見海外西經。郭注本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
有桃山。有?山。有桂山1。有于土山。
1 郝懿行云:“上文已有芒山、桂山。芒、?聲同也。”
有丈夫之國1。
1 郭璞云:“其國無婦人也。”珂案:丈夫國已見海外西經。
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鳥仰天1,名曰鳴鳥2。爰有百樂歌之風3。
1 郭璞云:“張口噓天。”
2 郝懿行云:“鳴鳥蓋鳳屬也。周書君奭云:『我則鳴鳥不聞。』國語(周語)云:『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珂案:郝說是也。鳴鳥即海內西經之孟鳥,亦即爾雅釋鳥之寢(侵改夢)鳥,均鳳類也。見海外西經“滅蒙鳥”節注。
3 郭璞云:“爰有百種伎樂歌風曲。”郝懿行云:“文選注王融曲水詩序引此經作舞,余同。注爰字,明藏本作言,是也。”珂案:王念孫亦校爰作言。
有軒轅之國1。江山之南棲為吉2。不壽者乃八百歲3。
1 郭璞云:“其人人面蛇身。”珂案:軒轅國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見海外西經。又郭此注六字明藏本作經文。
2 郭璞云:“即窮山之際也。山居為棲。吉者言無兇夭。”
3 郭璞云:“壽者數千歲。”珂案:軒轅國在窮山之際,不壽者八百歲,已見海外西經。
西海陼1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2,名曰弇茲。
1 郝懿行云:“爾雅(釋地)云:『小洲曰陼。』陼與渚同。”
2 郝懿行云:“此神形狀,全似北方神禺強,唯彼作踐兩青蛇為異,見海外北經。”珂案:此神與北方神禺強、東方神禺(豸虎)(大荒東經)似均同屬海神而兼風神。”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1天門,日月所入2。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山3,名曰噓4。顓頊生老童5,老童生重及黎6,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7,下地是生噎8,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9。
1 郝懿行云:“姖字說文玉篇所無,藏經本作姬。”
2 珂案:此日月山為日月所入山之三也。
3 珂案:山當為上字之訛,宋本、吳寬抄本、藏經本作上。王念孫、畢沅、邵恩多校同。
4 郭璞云:“言噓啼也。”珂案:此四字王念孫校作音唏。
5 郝懿行云:“史記楚世家云:『高陽生稱,稱生卷章。』譙周云:『老童即卷章。』”珂案:老童、卷章并字形相似。
6 郭璞云:“世本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郝懿行云:“大戴禮帝系篇云:『老童娶于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史記楚世家云:『卷章生重黎。』徐廣注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吳回。』與帝系同。是皆以重黎為一人也。此經又以重、黎為二人,郭引世本又與徐廣異,并所未詳。”珂案:書呂刑云:“(皇帝)乃命重、黎,絕地天通。”國語楚語亦云:“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則重、黎古傳實二人也,至于后來又以為一人者,則是神話傳說之演變,錯綜紛歧無定,不足異也。
7 郭璞云:“古者人神雜擾無別,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重寔上天,黎寔下地。獻、邛,義未詳也。”珂案:郭注此語,本于國語楚語。楚語下云:“昭王問于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此社會發展,第一次階級大劃分在神話上之反映也。“古者民神不雜”,歷史家之飾詞也;“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原始時代人類群居之真實寫照也:故昭王乃有“民能登天”之問。龔自珍壬癸之際胎觀第一(見龔自珍全集)云:“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與人,旦有語,夕有語。”斯可以解答昭王之問矣。至于“使復舊常、無相侵瀆”云云,則無非“絕地天通”后統治者建立之“新秩序”,非可以語于“舊”與“常”也。此經“帝(顓頊)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即國語之所謂“絕地天通”也;而郭璞注?云:“獻、邛,義未詳。”韋昭注國語“重寔上天、黎寔下地”二語云:“言重能舉上天,黎能抑下地。”似即本此經“獻、邛”義為說。則“獻、邛”之義殆即“舉、抑”乎?重舉黎抑,而天地遠睽,正神話中“絕地天通”之形象描寫也。“獻”有“舉”義,固易曉也;然“邛”何以有“抑”義,則難知矣。疑“邛”初本作“印”,印,甲骨文作囗,象以手抑人而使之?,義即訓抑訓按,此印之本義也。后假借為印信之印,漸成專用詞,又造“囗”字以替之,謂之為“抑”,云:“按也,從反印。”(見說文九)其實抑、印古本一字,印即抑也。“帝令重獻上天,令黎印下地”,韋昭所見山海經或即如此,義固朗如也。殆后“印”字一訛而為“卬”,再訛而為“邛”、“邛”,則晦昧難曉矣。今山海經各本有作“卬”、有作“邛”、亦有作“邛”者,書各不一。余所據郝懿行箋疏本作“邛”,未知郭璞當時所見何如?云“義未詳”。則字已有訛誤,又可知也。
8 郝懿行云:“此語難曉。海內經云:『后土生噎鳴。』此經與相涉,而文有闕脫,遂不復可讀。”珂案:此噎即上文之噓,亦即海內經之噎鳴。海內經云:“后土生噎鳴。”而“黎邛下地”,是黎即后土也;黎所生之噎亦即后土所生之噎鳴也。
9 郭璞云:“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數次舍也。”珂案:國語楚語云:“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即此經噎處西極以行日月星辰行次之歷史化也。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1。
1 郭璞云:“即尸虞也。”郝懿行云:“尸虞未見所出,據郭注當有成文,疑在經內,今逸。”珂案:郭注“即尸虞也”,宋本、毛扆本“即”作“亦”。
有女子方浴月1。帝俊妻常羲2,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3。
1 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卷引浴上有澄字。”
2 珂案:世本帝繫篇(張澍?輯補注本)云:“帝嚳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是生帝摯。”羲、儀聲近,常羲即常儀也,帝俊亦即帝嚳也。呂氏春秋勿躬篇云:“尚儀作占月。”畢沅注云:“尚儀即常儀,古讀儀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鄙言”與否姑無論矣,然其說則誠不可磨也。是“生月十二”之月神常羲神話,乃又逐漸演變而為奔月之嫦娥神話;常羲本為天帝帝俊之妻,又一變而為其屬神羿之妻:神話傳說之演變無定,多如是也。
3 郭璞云:“義與羲和浴日同。”
有玄丹之山1。有五色之鳥,人面有發2。爰有青?3、黃?4,青鳥、黃鳥5,其所集者其國亡6。
1 郭璞云:“出黑丹也。”郝懿行云:“上文沃民國有青丹,郭云『又有黑丹也』,謂此。”珂案:藏經本經文“玄丹之山”下有“者”字。
2 珂案:此“人面有發”之五色鳥,即下文“青?、黃?”之類,說詳后。
3 郭璞云:“音文。”
4 郭璞云:“音敖。”
5 珂案:經文“青鳥、黃鳥”,大約即釋上“青?、黃?”者,說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