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泉永道署在北門城外魁星石下。雍正五年建。總督劉世明奏準,以興泉道改駐廈門,買貢生黃鍾房屋基地于柳樹河,價銀一千二十七兩。因原估工料銀一千四百五十六兩不敷建蓋,添估銀一千一百三十四兩仍不敷;延至乾隆三年,廈門各鋪戶鳩銀一千兩助工。四年八月,工竣(檔案);是時巡道為朱叔權。自照墻、轅門、大門、二門、大堂、二堂,規模粗具。以署前后左右閑曠余地,許在轅各役蓋房居住。嗣后,私相典賣。乾隆五十年,巡道王右弼清厘界址,設立更寮(檔案不全)。乾隆五十九年,巡道德泰復行葺蓋二堂,有樓曰天乙樓。樓后有奉暉堂,署中最高處。二堂西為承恩堂;前設射圃,后有「佐岳軒」,(舊名依巖室半亭)。二堂東有涵山閣、關帝祠。祠前有屋三重,以居幕賓;又東為庖廚群房。祠后為東上房,有瑤圃、觀月臺;與春暉堂通,作內署。嘉慶二十年,巡道倪琇改關帝祠東群房為書室三間;又于射圃西拓地構屋二重,各三間。道光十一年,巡道周凱重加修葺,改建涵山閣為延青閣(參「府、縣志」增補)。今按道署坐干向巽,兼辰戌。內署共正屋四十四間,耳房不計。大堂西為官廳一、禮科一、吏戶科一、吏兵科一、軍工科一、土地祠一、刑工科二、承發科三、共十一間;大堂東,門役四、皂班三,共七間;儀門東,福德祠三、西軍牢二、買辦一,共六間;大門東,村官班五(在柵內)、民壯班四、健步班八;大門西,舍人班五(在柵內)、號房三、轎班房七,共二十八間,又馬房一間(在橋班對過);轅門外,東西鼓吹亭旗桿二;轅門西,洞源宮屋二間、宮外二間,并空地一片(洞源宮為道署香火);轅門東魁星閣,閣后屋二間(閣初平矮,倪琇改建三層,上祀魁星、中祀大士、下祀文昌,于公署多不利。周凱蒞任,改如舊制;移大士于閣后屋,曰觀音堂):皆屬道署。其四至:東至魁星閣、南至洞源宮、西至號房后、北至署后衖更寮為界。其私被典賣者,不可問矣(嘉慶二十四年,臨川李秉鉞署道篆。四月,夜見關帝祠前榕樹放光星星如螢火,作榕神祠于下;今存。又署東有小山,山有魁星石;前有池,可以蓄魚。秉鉞欲建園,以調任而止。周凱蒞任,欲為之;因下有池、林、彭三姓祖塋未便,作「僑園記」以寄意)。
廈防同知署在城外廈門港保鴻山寺之東。康熙二十五年,移泉州海防同知駐廈門建。乾隆十七年,攝廳事白瀛重修。三十年,同知黃彬建監獄十四間,以禁臺遞人犯。嘉慶十八年間,同知葉紹棻重修(「縣志」、采補)。今按廳署,自康熙二十五年買莫姓山場建蓋;坐丑向未,兼癸丁。照墻內旗桿二;左右建二坊,書「撫綏象寄」、「安集梯航」八字。坊側民壯房各一。大門內,東:快班房一、軍牢房一、吏總科一、地租科一、海防科二、承發科四、福德祠一、門役房一、共十二間;西:皂班房一、長班房一、民壯房一、刑房一、倉儲科一、總捕科一,共六間;監獄十四間。儀門內,東:值堂房一、贓物庫三、總捕科三,共七間;西:庫房一、海防科一、總捕科一,共三間。乾隆五十二年,同知劉嘉會建;令各胥在內值宿。大堂東永寧庫、西迎賓館。中為暖閣,懸「鏡海堂」額,同知范廷謨書。二堂懸「尚儉堂」額,同知許原清書。內署正屋三十三間,耳房不計。后有樓三間,久廢;樓后有園,關帝廟、山神廟、大仙廟各一。道光九年,署廳事福清縣知縣任沈鍇修葺之,加以軒亭。園中泉石卉木,頗饒勝概;憑欄四望,海山在目。巡道周凱題曰「快園」。
石潯司巡檢署在城外廈門港保碧山巖前。康熙十九年,由石潯移駐建(「縣志」)。今按石潯司署,系舊鑄鎗炮局基地,下尚埋殘缺之炮,納方嗣昌地租銀一錢八分。照墻內,小旗桿二。大門內,兩廊為弓役房。二門內,東為土地祠、西為書辦房。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傍有廊舍。內廳六間,額曰「對滄堂」,斯芳書。內屋五間,有廊舍;西偏有小屋三間。又廚舍前有井一口,水清洌不竭。
水師提督署在城內。康熙二十四年,將軍侯施瑯建。中為正堂,東西廊為本稿諸房;前為露臺、甬道、儀門。大門外為鼓吹亭,南為轅門;轅門外為將裨官廳。正堂后為穿堂、為內署,又后為來同別墅;東為夾道、西為幕廳,內為司廳、外為射圃。署西為大道、為廳事,又有足觀堂、澄心堂、八風亭、方池、怪石諸勝。最北有亭,跨北城;為城中最高處,可以遠望。嘉慶二十年,提督王得祿重修。
水師提標中營參將署在城東門內。康熙時建。道光十一年,提督陳化成重修。
中營守備駐防浯嶼公館在城外祖婆廟邊。即仰園。
左營守備署在城外洪本部渡頭。雍正十三年建。道光十年重修(游擊署在石碼)。
右營游擊署在西門城外雙連池。
右營守備署在西門城外打錫巷。
前營游擊署在西門城外岐西保。
前營守備署在城外碧山巖前。
后營游擊署在西門城外關仔內。
后營守備署在南門城外局口街。
——以上各衙署,俱康熙時建。道光十一年,提督陳化成捐廉重修。
閩海關監督署在養元宮(事詳「關賦」)。
軍功廠在廈門港玉沙坡(建置詳「船政」)。
演武亭較場在五老山前。
接官亭在提督路頭。
金門公館在魚仔市。
南澳公館在鳳皇山前。
五營大公館在城內提督衙旁。
同安縣公館在黃厝河。
配料館(為臺灣公館)在廈港太平橋。
提標中營軍器庫在城北門內。舊在鎮南關外;乾隆十七年,提標李有用移建今所。
左營軍器庫在城內西庵宮側。
右營軍器庫在城北門內。
前營軍器庫在城隍廟右。
后營軍器庫在城北門內。
海道行署在西門外(今廢)。
浯嶼水寨行署舊在西門外大教場,后移石湖。今廢。
海防館在西門內。萬歷三十一年,同知楊一桂建。今廢。
中左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謝柱(后改名玉柱)建。兩廊列千百戶所。今廢。
參軍府舊在東門外外清,春、冬汛防暫駐。今廢。
塔頭巡檢司署在塔頭城內。今廢。
書院
玉屏書院在城內東北隅。有石屹立如削,晶瑩可愛。前設有義學,海氛時鞠為茂草;底定后,將軍吳英建文昌殿、萃文亭。又建小堂一間,祀柳仙;時降亂作詩,名曰「賣詩店」。后戶部郎中雅奇構集德堂,增置學舍,為士子課文所;買漳之垣泥鄉水田若干畝,歲收谷若干石,為士子會文之需(有碑記)。未幾,而生徒寥落,僧占之(租入,作香燈之資),假人作寓。乾隆十六年,倪鴻范以南澳總兵署水師提督,與興泉永道白瀛、同知許逢元、紳士黃日紀、林翼池、劉承業、廖飛鵬及生監共謀設學,乃逐僧徒、遷佛像,勸紳士捐金二千有奇,于文昌殿右辟地、折舊屋,蓋講堂一所;其旁為齋廡八間,以其二與館役宿處,余為學舍。又其高者,為必自軒、為三臺閣,與舊祀朱子萃文亭相連。今奉朱子于集德堂,立石碑,鐫「魁」字祀之。規模煥然一新。以是年十月興工,次年十一月工竣;靡白金千八百余兩。合各屬輸捐,共存銀三百余兩,寄典生息,為每歲掌教修金;而膏火之費缺如。侍御譚尚忠任興泉永道,勸紳士黃日紀等捐白金三千余兩,交廈防廳生息,每年計得息六、七百兩,備膏火。傳檄各屬,于道署先行考試,優取生員二十名、童生二十名,送生、童各十名入院肄業;十名在外與課,不給膏火。每月三期課文,每名給膏火一兩。每歲僉董事、生員二人以輔掌教。行之數年,士皆德之。接譚任者為蔡琛,增取新舊生十七名在內肄業,每月每名給膏火銀一兩六錢;外肄業新舊生童十二名,每月每名給膏火銀五錢。董事、生員二名,亦各給膏火銀一兩,以資筆墨;比前較詳。凡在內肄業者,不許擅自出入。人多而地不足,紳士黃日紀復買文昌殿左側瓦屋二十余間,建崇德堂、芝蘭室、漱芳齋,以充學舍;又買集德堂后瓦屋數間,賃人居住,歲得金若干兩,以貼祭祀。其朱子春、秋二祭,費出垣泥田租及厝租,與捐助項內無干。每祭,用豬羊各一、祭席四筵;凡與祭者,本籍皆分胙(「鷺江志」)。乾隆五十三年,巡道胡世銓蒞任。以書院董理非人,幾致經費無著;飭廈防同知黃奠邦清查追比,革除積弊,復位章程。錄朱子「白鹿洞學規」、陳桂林相國「學約」十則,與章程并刊成帙,昭示多士。以石潯司巡檢為監院,稽查出入,專司收發。選立董事、齋長,增內、外肄業生童為二十名。以考列等三次高下為升降,月給膏火外,每課加紙筆費第一名二錢,二名、三名一錢;官課捐加獎賞。院長束修,額定廈平銀二百兩,按季支送;聘儀番銀八圓,盤費二十圓,贄儀八圓,開院酒席六圓,端午、中秋二節十六圓,跟丁全年銀六兩、米月八斗:詳定院司存案。又捐資購買書籍存貯書院,編號記簿,以備披閱。實存銀五千三百九十八兩零,分別截曠、嬴余、加賞各款目,發廈防廳交各當鋪按月一分五厘生息(有碑記)。嘉慶十八年,巡道多麟代蒞任。查書院復因費用浮濫,廳胥挪移虧銀一千兩,書籍散失;齋長凌翰稟請澈查捐補,飭廈防廳清厘。經同知葉紹棻、薛凝度先后諭董事林云青等十二人勸捐番銀二千四百余圓,修理書院立碑費用外,合前共存生息銀計廈平六千零一兩八分,仍交典當生息。接任巡道慶善復位章程:改內肄業生童各十名,月給膏火銀一兩八錢;外肄業生童各十名,月給膏火銀八錢。致送院長束修,用庫平。禁止抽卷私出,除逐期翻考之習(翻考,謂隨課以考,在前列者給與膏火),定課期飯食銀數,重刊胡前道章程。道光十一年,巡道周凱飭同知許原清重加清厘(以上據碑記規條及案牘、續捐序文)。今按玉屏書院發商生息銀五千三百四十六兩二錢(息銀作生童膏火),又另案項下銀二百兩(息銀發祭祀及館役工食),又加賞項下銀一百五十二兩(息銀發生童紙筆),又谷價項下銀一百十四兩(息銀備院長米價),又截曠項下銀三百十六兩一錢六分(作修理經費),共存廈平銀六千一百二十八兩三錢六分;每月一分五厘生息,全年應收息銀一千一百零二兩一錢零四厘八毫,收貯廳庫。由監院、董事、齋長給發,會同核算,嬴余另行生息。
紫陽書院前在西門外朝天宮,康熙年間移廈門港;同知范廷謨所創也。前大門,中祠宇,后講堂。雍正二年,同知馮鑒拓之。又于大門兩旁廂房,改作二小店,年收稅銀備燈火之用。日久弊生,生徒寥落,遂為外人所潛蹤;甚至豢馬其中,欞檻摧折、瓦磚毀斷,破壞幾四十年。迨李暲、胡宗文前后蒞廈,乃復設學延師,每月課藝。胡宗文時,文風大振,刻「鷺江課士錄」以示獎勸。自是相沿不改,延師講學,遂無虛歲。但費無所出,系同知捐俸。每歲修金二十四圓,作四季發送。生徒原定二十名,與課者不計;每月新舊生童或至百人,地甚窄狹。至同知楊愚,始行開拓;將院旁注生祠并小屋數間,俱歸學舍。掌教廩生蔡士捷募紳士捐金修理講堂,因水溝不通,注壞墻壁,改退數尺;中間祠宇瓦木朽壞,重新建蓋,改入數尺。捐金不敷,未得完工(「鷺江志」)。乾隆四十六年,廈防同知張朝縉捐俸倡修;師生齋廊房舍始備。計捐金二千八百九十五兩,共享費二千七百七十五兩五錢一分,余存無幾,未有膏火之設。嘉慶九年,廈防同知徐汝瀾復捐倡洋銀三千九百四十五圓,始設立肄業諸生膏火。其修脯、膳贐諸費,俱視玉屏書院從減。今按紫陽書院從前歷任勸捐銀數無考。嘉慶九年,同知徐汝瀾勸捐番銀三千九百四十五圓,連原捐銀數,共折銀五千四百七十五兩五錢二分,存典生息,以為師生修金、膏火。除道光六年修理院屋并挪發膏火及典鋪積欠共虧銀一千余兩外,實存本銀三千六百余兩,每年計收息銀六百余兩。山長每歲修銀一百兩,折番銀一百三十一圓;又膳銀四十兩、聘儀四兩五錢六分、盤費銀十五兩二錢、贄儀四兩五錢六分、席儀四兩五錢六分、兩節儀銀九兩一錢二分、全年課期席銀二十兩、跟丁六兩。生童內外肄業各十名,共四十名。內肄業每課銀一大元,外肄業每課銀一中元,共給發生童膏火銀三十元,折銀二十二兩八錢;計二十課,共番銀六百圓,折銀四百五十六兩。又每課生童一、二、三名各賞花紅銀四錢,計二十期,共銀一十六兩。又院內飯食、工食各項經費銀二百余兩。又就紫陽書院項內,支送養正義學山長修銀六十元,折銀四十五兩六錢;聘儀、贄儀及節儀各三兩四分,共銀一十二兩一錢六分。又館役工食及香資等項二十七兩六錢。書院、義學二處全年須發銀九百余兩,核計息銀尚不敷用,應勸續捐。
衡文書院去紫陽祠二百余步。祀梓潼神像。原為義學,同知李暲曾延師設教;今歸紫陽書院,此曠(「鷺江志」)。按衡文書院,今改養正義學。
鷺津書院在施將軍祠側。書院乃施氏家塾,額曰「鷺津書院」。今為果勇將軍世驃祠,施氏掌管。
廈門所社學雍正二年設。
倉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