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 開元釋教錄
- (唐)智升
- 3896字
- 2015-12-26 23:44:31
沙門實叉難陀。唐云喜學。于闐國人。智度弘曠利物為心。善大小乘兼異學論。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并請譯人實叉與經同臻帝闕。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于東都大內大遍空寺譯華嚴經。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凈同宣梵本。后付沙門復禮法藏等。于佛授記寺譯。至圣歷二年己亥功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于三陽宮內譯大乘入楞伽經。及于西京清禪寺東都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后總譯一十九部。沙門波侖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等綴文。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膺福監護。至長安四年實叉緣母年老請歸覲省。表書再上方蒙允許。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闐。后和帝龍興重暉佛日。敕再征召方屆帝城。以景龍二年達于茲土。帝屈萬乘之尊親迎于開遠門外。京城緇侶備諸幢幡逆路導引。仍裝飾青象令乘入城。敕于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終于大薦福寺。春秋五十有九。緇徒悲噎嘆法棟之遽摧。俗侶哀號恨群生之失導。有詔聽依外國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于開遠門外古然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本國門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靈舌還歸于闐起塔供養。后人復于焚尸之所起七層塔焉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一卷(一名普門此有一十六品是梵本經沙門波侖制序第二出與寶思惟譯三卷者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婆羅門李無諂。北印度嵐波國人。識量聰敏內外該通。唐梵二言洞曉無滯。三藏阿儞真那菩提流志等。翻譯眾經并無諂度語。于天后代圣歷三年庚子三月。有新羅國僧明曉。遠觀唐化將欲旋途。于總持門先所留意。遂殷勤固請譯此真言。使彼邊維同聞秘教。遂于佛授記寺翻經院。為譯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一部。沙門波侖筆受。至久視元年八月。將所譯經更于罽賓重勘梵本方寫流布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實叉難陀離垢凈光陀羅尼同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彌陀山。唐言寂友。睹貨邏國人也。幼小出家游諸印度遍學經論。于楞伽俱舍最為精妙。志弘像法無吝鄉邦。杖錫而游來臻皇闕。于天后代共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后于天后末年共沙門法藏等。譯無垢凈光陀羅尼經一部。譯畢進內辭帝歸邦。天后厚遺任歸本國 甄正論三卷
右一部三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玄嶷。俗姓杜。名又。先是黃冠為東都大弘道觀主。游心七藉妙善三玄。黃宗之中此為綱領。天后心崇大法弘闡釋宗。人遂歸心請求剃落。詔許度之住佛授記寺。后為寺都兼預翻譯。悉彼宗之虛誕知正教之可憑。遂造甄正論一部指陳虛偽。主客問答極為省要 不空罥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三卷(亦名不空罥索心咒王經長壽二年七月于東都佛授記寺譯沙門德感筆受初出與李無諂出一卷者同本) 浴像功德經一卷(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婆羅門李無諂譯語初出與后義凈出者同本) 校量數珠功德經一卷(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大福先寺譯李無諂譯語初出與后義凈出者同本) 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與實叉難陀等出者同本) 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一卷(長安二年于天宮寺譯沙門慧智等證梵文婆羅門李無諂譯語直中書李無礙筆受初出與后義凈出者同本) 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一卷(神龍元年于大福先寺譯李無諂譯語)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一卷(亦云所得見大周錄長壽二年于東都天宮寺譯罽賓沙門尸利難陀設等證梵文李無諂譯語李無礙筆受)
右七部九卷其本并在
沙門阿儞真那。唐云寶思惟。北印度迦濕蜜羅國人。剎帝利種。彼王之華胄。幼而舍家禪誦為業。進具之后專精律品。復慧解超群學兼真俗。乾文咒術尤工其妙。加以化導為心無戀鄉國。以天后長壽二年癸巳屆于洛都。敕于天宮寺安置。即以天后長壽二年癸巳。至中宗神龍二年丙午。于授記天宮福先等寺。譯不空罥索陀羅尼經等七部。后至睿宗太極元年壬子四月。太子洗馬張齊賢等繕寫進內。至延和元年六月。敕令禮部尚書晉國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彥伯等詳定入目施行。三藏自神龍二年已后更不譯經。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每于晨朝磨香為水涂浴佛像后方飲食。從始至終此為恒業。衣缽之外隨得隨施。后于龍門山請置一寺。依外國法式制造呼為天竺。已及門人同居此寺。精誠所感其數寔多。壽年百余。以開元九年終于寺矣 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第五出與北涼曇無讖四卷金光明等同本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畢沙門波侖惠表筆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第五出與姚秦羅什元魏留支陳真諦等出者同本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 佛為難陀說出家入胎經二卷(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一十二卷景龍四年于大蔫福寺譯今編入寶積當第十四會改名入胎藏會) 入定不定印經一卷(第二出與元魏瞿曇流支所出不必定入定入印經同本久視元年五月五日譯畢)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二卷(第四出與隋笈多等出者同本但廣略有異神龍三年夏于大內佛光殿譯時帝親御法筵手自筆受) 彌勒下生成佛經一卷(第六出與羅什彌勒下經等同本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一卷(第三出與舊諫王經及唐譯勝軍王經并同本神龍元年七月十五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沙門玄傘筆受) 浴像功德經一卷(第二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數珠功德經一卷(第二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一卷(第三出與實叉難陀寶思惟等出者同本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曼殊室利菩薩咒藏中一字咒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寶思惟出者同本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 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經一卷(第二出與隋譯十二佛名神咒經同本景云二年閏六月二十三日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大孔雀咒王經三卷(第八出與梁僧加婆羅等出者同本神龍元年于東都內道場譯)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卷(第五出與杜行顗日照波利等出者同本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莊嚴王陀羅尼咒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香王菩薩陀羅尼咒經一卷(神龍元年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一卷(神龍元年七月十五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沙門玄傘筆受) 拔除罪障咒王經一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善夜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大乘流轉諸有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妙色王因緣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一卷(景云二年閏六月二十三日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無著菩薩造景云二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三卷(無著菩薩頌世親菩薩釋景云二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大域龍菩薩造第二出與奘法師譯者同本景云二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成唯識寶生論五卷(一名二十唯識頌釋論護法菩薩造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觀所緣論釋一卷(護法菩薩造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掌中論一卷(陳那菩薩造第二出與解卷論同本長安三年十月十四日于西明寺譯) 取因假設論一卷(陳那菩薩造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沙門惠表筆受) 觀總相論頌一卷(陳那菩薩造景云二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筆受) 止觀門論頌一卷(世親菩薩造景云二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手杖論一卷(尊者釋迦稱造景云二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無著菩薩本世親菩薩釋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 五蘊皆空經一卷(出雜阿含經第二卷異譯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筆受) 三轉法輪經一卷(出雜阿含經第十五卷異譯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無常經一卷(亦名三啟經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八無暇有暇經一卷(大足元年九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長爪梵志請問經一卷(久視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譬喻經一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略教誡經一卷(景云二年閏六月二十三日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智積等筆受) 療痔病經一卷(亦云痔瘺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等筆受)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沙門波侖惠表等筆受)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二十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四十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十卷(或八卷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一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經一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長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五卷(尊者毗舍佉造景龍四年大廌福寺翻經院譯先在西域那爛陀寺譯出還都刪正景龍奏行)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攝頌一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攝頌一卷(景龍四年于大薦福寺翻經院譯)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二十卷(尊者勝支集或十四卷久視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東都大福先寺譯) 一百五十贊佛頌一卷(尊者摩咥里制吒造于中印度那爛陀寺譯至景云二年于薦福寺重更回綴)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一卷(第三出與舊勸發諸王要偈等同本于東印度耽摩立底國譯至都重綴)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從西國還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歸) 大唐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從西國還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歸) 別說罪要行法一卷(或無別字) 受用三水要法一卷(或云要行法) 護命放生軌儀一卷(或云軌儀法) 法華論五卷(莫知造者單重未悉景云二年譯) 集量論四卷(景云二年譯已上多取奏行年月所以出日名同)
右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法華論下二部九卷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