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少陽脈證

  • 傷寒來蘇集
  • 柯琴
  • 1361字
  • 2015-12-26 23:41:54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陽主表,頭項強痛為提綱,陽明主里,胃家實為提綱,少陽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奇而至當也,蓋口咽目三者,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里也,三者能開能闔,開之可見,闔之不見,恰合樞機之象,故兩耳為少陽經絡出入之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也,此病自內之外,人所不知,惟病人獨知,診家所以不可無問法。三證為少陽一經病機,兼風寒雜病而言,但見一證即是,不必悉具。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少陽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頭痛發熱與太陽同,與五六日而往來寒熱之半表之不同也,弦為春脈,細則少陽初出之象也,但見頭痛發熱,而不見太陽脈證,則弦細之脈,斷屬少陽,而不可作太陽治之矣,少陽少血雖有表證,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越出,相火燥,必胃實而譫語,當與柴胡以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若加煩躁,則為承氣證矣。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少陽經絡,縈于頭目,循于胸中,為風木之藏,主相火,風中其經,則風動火炎,是以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也,耳目為表之里,胸中為里之表,當用小柴胡雙解法,或謂熱在上焦,因而越之,誤吐者有矣,或謂釜底抽薪,因而奪之,誤下者有矣,或謂火郁宜發,因而誤汗者有矣,少陽主膽,膽無出入,妄行吐下,津液重亡,膽虛則心亦虛,所生者受病,故悸也,膽虛則肝亦虛,府病及藏故驚也上條汗后而煩,因于胃實,此未汗而煩,虛風所為,上條煩而躁,病從胃來,此悸而驚,病迫心膽,上條言不可發汗,此言不可吐下,互相發明,非謂中風可汗,而傷寒可吐下也,此雖不言脈,可知其弦而浮矣,不明少陽脈證,則不識少陽中風,不辨少陽脈狀,則不識少陽傷寒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陽明受病,當二三日發,少陽受病,當三四日發,若三日脈大,則屬陽明,三日弦細,則屬少陽,小即細也,若脈小而無頭痛發熱等證,是少陽不受邪,此即傷寒三日,少陽證不見,為不傳也。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寅卯主木,少陽始生,即少陽主時也,主氣旺,則邪自解矣,辰上者,卯之盡,辰之始也。

太陽與少陽并病,脈弦,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脈弦屬少陽,頭項強痛屬太陽,眩冒結胸心下痞,則兩陽皆有之證,兩陽并病,陽氣重可知,然是經脈之為青,汗吐下之法,非少陽所宜,若不明刺法,不足以言巧,督主諸陽,刺大椎以泄陽氣,肺主氣,肝主血,肺肝二俞,皆主太陽,調其氣血,則頭項強痛可除,脈之弦者可和,眩冒可清,結胸痞硬等證,可不至矣,若發汗,是犯少陽,膽液虛,必轉屬胃而譫語,此譫語雖因胃實,而兩陽之證未罷,亦非下法可施也,土欲實,木當平之,必肝氣清而水土治,故刺期門,而三陽自和。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頭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并病無結胸證,但陽氣怫郁于內,時時若結胸狀耳,并病在兩陽而反下之,如結胸者,成真結胸矣,結胸法當下,今下利不止,水漿不入,是陽明之闔病于下,太陽之開病于上,少陽之樞機無主,其人心煩,是結胸證具,煩躁者死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乡市| 焦作市| 辽阳县| 兴隆县| 蒙自县| 博野县| 瑞金市| 长沙市| 丰顺县| 罗定市| 临城县| 定兴县| 石屏县| 神木县| 玉田县| 墨竹工卡县| 玉环县| 保靖县| 修武县| 关岭| 东莞市| 隆安县| 如皋市| 勃利县| 安塞县| 孟连| 清丰县| 中超| 基隆市| 理塘县| 凉城县| 金川县| 博乐市| 丰城市| 张掖市| 曲阳县| 即墨市| 元氏县| 新兴县| 千阳县| 阆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