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釋迦方志中邊

  • 釋迦方志
  • 道宣
  • 2806字
  • 2015-12-26 21:28:54

惟夫法王所部則大千之內攝焉。若據成都則此洲常為所住故。此一洲則在蘇迷山南之海中也。水陸所經東西二十四萬里。南北二十八萬里。又依論說。三邊等量二千由旬。南邊三由旬半。是則北闊而南狹人面象之。又依凡記。人物所居則東西一十一萬六千里。南北遠近略亦同之。所都定所則以佛所生國迦毗羅城應是其中。謂居四重鐵圍之內。故經云。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不生邊地。地為傾斜故。中天竺國如來成道樹下。有金剛座用承佛焉。據此為論約余天下以定其中。若當此洲義約五事以明中也。所謂名里時水人為五矣

所言名者。咸謂西域以為中國。又亦名為中天竺國。此土名賢談邽之次。復指西宇而為中國。若非中者凡圣兩說不應名中。昔宋朝東海何承天者。博物著名群英之最。問沙門慧嚴曰。佛國用何歷術而號中乎。嚴云。天竺之國。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地之中平也。此國中原景圭測之故有余分。致歷有三代大小二。余增損積算時輒差候明非中也。承天無以抗言。文帝聞之乃敕任豫受焉

夫以八難所標邊地非攝。出凡入圣必先中國。故大夏親奉音形。東華晚開教跡。理數然矣

二言里者。夫此一洲大分三量。二分以北土曠人希。獯狁所居無任道務。一分以南盡于三海。人多精爽堪受圣化。故約道勝大圣都焉。故成光子云。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號也。彼人目之)南至金地國五萬八千里。西至阿拘遮國五萬八千里。北至小香山阿耨達池五萬八千里。觀此通攝取其遐邇。齊致以定厥中。其理易顯

三言時者。謂雪山以南名為中國。坦然平正冬夏和調。卉木常榮流霜不降。自余邊鄙安足語哉

四言水者。此洲中心有一大池。名阿那陀答多。唐言無熱惱也。即經所謂阿耨達池。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居山頂上非凡所至。池周八百里四岸寶飾。正南當于平地地獄所居。故金剛座東僻至五千里。又池正南當洲尖處。其北當謎羅川即北。又當蔥嶺北千泉也。上空定約當北辰星。今望第五似如西欹。且天上一寸地下一千。千泉去京八千余里焉。約天無一尺矣。其池北去缽露羅國減千里。東南屈露多國。酉南罽賓國。各千余里。然四海為壑水趣所極。故此一池分出四河。各隨地勢而注一海。故蔥嶺以東水注東海。達儭以南水注南海。雪山以西水注西海。大秦以北水注北海。故地高水本注是其中此居海濱邊名難奪。又佛經宏大通舉事周。博見圣賢義非妄委。于上所列咸符地圖。然此神州所著書史。寓言臆度浮濫極多。時約佛經更廣其類。都皆蕪穢試為舉之。水經云。無熱丘者即昆侖山 又扶南傳云。阿耨達山即昆侖山 又山海經云。南流沙濱。赤水后黑水前。有大山名昆侖丘 又云。鐘山西六百里。有昆侖山出五水 案穆天子傳云。舂山音鐘。又云。海內昆侖丘。在西北帝之下。方八百高萬仞。又十州記云。昆侖陵即昆山也。在北海亥地去岸十三萬里。此約指佛經蘇迷山也

又東海中山名方丈。亦名昆侖

又云。西王母告周穆云。山去咸陽三十六萬里。高平地三萬六千里

又周穆傳述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澗一萬一千一百里 神異經。昆侖山有銅柱。其高入天圍三千里。榮氏注云。柱洲昆侖山東南萬二千里有無外山 史記云。昆侖山去嵩高五萬里高萬一千里郭璞云。高二千五百余里 淮南云高萬一千一百里十四步二尺六寸 道經造立天地記云。昆侖山高四千八百里。又轉形濟苦經云。高萬九千里。又云。此山飛浮 又云。昆山南三十里。次第有千昆山。名小千世界

化胡經云。昆山高九重。相去各九千里 又云。高萬萬五千里

已前儒道兩說。雖形量差異莫越昆侖。尋昆侖近山。則西涼酒泉之地。穆后見西王母之所。具彼圖經。若昆侖遠山。則香山雪山之中也。河源出焉。故爾雅云。河出昆侖墟。郭璞圖贊云。昆侖三層號曰天柱。實惟河源水之靈府。案禹貢云。導河自積石者。但據伏流所出處而名之。若討本源誠有由矣 故佛經云。此無熱池東。有銀牛口出殑伽河。即古所謂恒河也。右繞池匝流入東南海。南有金象口出信度河。即古辛頭河也。右繞池匝流入西南海。西有琉璃馬口出縛芻河。即古博叉河也。如上繞池入西北海。北有頗胝師子口出徙多河。即古私陀河也。如上繞池入東北海。案河圖云。昆侖山東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亦名赤縣。又依書云。河源東北流出蔥嶺岐沙谷。分為兩水。東北支流經于闐南山于國西北出。又東流大河經朅盤陀城東南。又經疏勒國西。又東北至城下。又回流國南五百余里至烏鎩國南。又東北至疏勒國北。六百一十里至烏孫界赤谷城。又東二百七十里經姑墨國南。又東六百七十里經龜茲國南。又東三百五十里經烏壘國南。此即漢時都護所治也。西南去疏勒二千一百一十里。東南去鄯善國。千七百八十五里。東北去烏耆國四百里。河又東南三百四十里經渠梨國南。又東二百四十里經黑山國南。此東去玉門關二千六百六十里。河又東經連城注賓城南且末國北合支水。河又東經婁蘭地。又東經鄯善國城南。過東北數百里入蒲昌海。其海東面少北去玉門一千三百里。又東北去陽關三百里。此河于蒲昌伏流南而少西數千里。入積石山在羌燒瓽中。書云。積石去昆侖丘。千七百四十里。或云。伏流萬三千里。斯諸臆說難以究詳。河出積石西南流九屈。東北合流經析支地是為河曲。又東北入塞。過燉煌張棭南。是為河源矣。案此實錄以尋河源。窮至無熱池所。方為討極。然此池神居非人所及。又是北天雪山之域。南接中土佛生之地。以處高勝故非邊矣

五謂人者。不出凡圣。凡人極位名曰輪王。圣人極位名曰法王。蓋此二王不生則已。生必居中。又山川國邑人之依報。人勝則依勝。故此二王居焉。又輪王有四王約統四洲。金輪王者則通四有。銀輪三方除北一洲。銅輪二方除西北方。鐵輪在南除于三有。言贍部者。中梵天音。唐言譯為輪王居處。言四輪王通局。乃殊住必南有也。古翻此洲。云好金地。謂閻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出海上。其傍有閻浮樹林其果極大。得神通者方至于彼。今言此洲輪王得名兩設其致耳。又一此洲四主所統。雪山已南至于南海名象主也。地惟暑濕偏宜象住故。王以象兵而安其國。風俗躁烈篤學異術。是為印度國。然印度之名。或云賢豆。或云天竺。或云身毒。天篤等。皆傳之訛僻耳。然以印度為正。唐無以翻。雪山之西至于西海名寶主也。地接西海偏饒異珍。而輕禮重貨是為胡國。雪山以北至于北海。地寒宜馬名馬主也。其俗兇暴忍殺衣毛。是突厥國。雪山以東至于東海名人主也。地惟和暢俗行仁義。安土重遷是至那國。即古所謂振旦國也。上列四主且據一洲。分界而王以洲定中。輪王為正居中王邊古今不改。此土諸儒滯于孔教。以此為中余為邊攝。別指雒陽以為中國。乃約軒轅五岳以言。未是通方之巨觀也。又指西蕃例為胡國。然佛生游履。雪山以南名婆羅門國。與胡隔絕書語不同。故五天竺諸婆羅門。書為天書語為天語。謂劫初成梵天來下。因味地肥便有人焉。從本語書天法不斷。故彼風俗事天者多。以生有所因故也。胡本西戎無聞道術。書語國別傳譯方通。神州書語所出無本。且論書契可以事求。伏羲八卦文王重之。蒼頡鳥跡其文不行。漢時許慎方出說文。字止九千以類而序。今漸被世文言三萬。此則隨人隨代會意出生。不比五天書語一定。上以五義。以定中邊。可以鏡諸。余如隋初魏郡沙門靈裕圣跡記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城市| 平南县| 彰化县| 边坝县| 呼伦贝尔市| 大新县| 保山市| 稻城县| 山丹县| 奈曼旗| 东城区| 石景山区| 台东县| 合水县| 博罗县| 安多县| 雷州市| 南漳县| 闽侯县| 嘉荫县| 昌吉市| 苍南县| 略阳县| 临沭县| 思南县| 常熟市| 清镇市| 隆化县| 灵山县| 沙田区| 合山市| 美姑县| 西乌| 逊克县| 洪雅县| 荆门市| 海口市| 安西县| 淄博市| 维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