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5章

補:知母、蓮子、芡實、龍骨、鹿茸、覆盆子、石鍾乳、桑螵蛸、虎骨、牡蠣、小草、敗龜板、熟地黃、五味子、山藥、鎖陽、牛膝、五加皮、山茱萸、楮實子、當歸、元參、石楠、枸杞子、合歡、杜仲。

瀉:琥珀、苦茗、豬苓、澤瀉、茯苓。

【但利水之藥,皆是瀉水之劑,故不備錄。以五臟俱有補有瀉,惟腎臟有補無瀉耳,臨時酌處。】

溫:干姜、附子、柏實、烏藥、肉桂、兔絲子、破故紙、葫蘆巴、南藤、沉香。

涼:黃柏、知母,竹瀝、元參、地骨皮、丹皮。

東垣報使引本經(jīng)藥:獨活、肉桂。

景岳全書 【明 張介賓】

治腎須分陽虛陰虛

色欲傷腎,而陽虛無火者,兼培其氣血。陰虛有火者,純補其真陰。

小兒補腎論

觀王節(jié)齋曰:小兒無補腎法。蓋小兒稟父精而生,男至十六而腎始充滿,既滿之后,妄用虧損,則可用藥補之。若受胎之時,稟之不足,則無可補,稟之原足,又何待于補耶?嗚呼!此言之謬,謬亦甚矣!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精合而形成。夫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治精即所以治形,治形即所以治精也。但時有初中,則精有盛衰。故小兒于初生之時,形體雖成,而精氣未裕,所以女必十四,男必十六,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精之將盛也。天癸未至,精之未盛也。茲以其未盛而遽謂其無精也可乎?且精以至陰之液,本于十二臟之生化,不過藏之于腎,原非獨出于腎也。觀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此精之所源,其不止于腎也可知矣。王節(jié)齋止知在腎,而不知在五臟。若謂腎精未泄,不必補腎,則五臟之精其有稟賦之虧、人事之傷者,豈因其未泄而總皆不必補耶?夫小兒之精氣未盛,后天之陰不足也;父母之多欲水虧,先天之陰不足也。陰虛不知治本,又何藉于人為以調(diào)其元贊其化乎?此本原之理,有當深察者如此。再以小兒之病氣論之:凡小兒之病最多者,惟驚風之屬,而驚風之作,則必見反張戴眼,斜視抽搐等證,此其為故,總由筋急而然。蓋血不養(yǎng)筋,所以筋急,真陰虧損,所以血虛,此非水衰之明驗乎?夫腎主五液,而謂血不屬腎,吾不信也。肝腎之治同一治,今筋病如此,而欲舍腎水以滋肝木,吾亦不信也。且太陽少陰相為表里,其經(jīng)行于脊背,而為目之上綱,今以反折戴眼之證,偏多見于小兒,而謂非水臟陰虛之病,吾更不信也。矧以陽邪亢極,陰竭則危;臟氣受傷,腎窮則死。此天根生息之基,尤于小兒為最切,然則小兒之病,其所關(guān)于腎氣者非渺,而顧可謂小兒無補腎法耶!

身經(jīng)通考 【清 李瀠】

腎臟得病虛實橫逆治法

五行之理,惟腎之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肺屬金,應乎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理之自然。今肺盛乃熱作也,氣得熱而上蒸,則肺不能下生于腎,而腎受邪矣。急以涼藥解之,使臟氣溫和,自能下生于腎矣。此腎病必先求之于肺。若肺和而腎忽受病,不過脾濕相刑刑 原作「形」,據(jù)文意改。,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二藥。若脾肺自和而腎受病,亦當察本臟虛實而治之。

腎虛以熟地、黃柏補之。腎無實,不可瀉,故無瀉腎之藥。虛則補其母,以五味子補肺。腎主寒,自病則足脛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痘變黑陷,是腎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心乘腎,微邪,內(nèi)熱不惡寒,桂枝丸。肺乘腎,虛邪,喘嗽,皮濇而寒,百部丸。肝乘腎,實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丸。脾乘腎,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

針灸

《素問》曰: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shù)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員員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

【注 腰者腎之腑,故先腰痛。腎主骨,故胻酸。腎為水臟,津液不能上資,故苦渴數(shù)飲。外熱在太陽,則頭痛而強;內(nèi)熱在腎,故胻寒且酸。足下熱者,熱流陰股也。不欲言者,腎為生氣之原也。其爭氣上逆,則為項痛。員員淡淡,痛之微也。膀胱者腎之腑,太陽為諸陽主氣,其氣上升,腎臟之熱隨太陽之氣而上沖于頭也。此陰陽熱氣,外內(nèi)交爭,一隨脈引,一隨氣升,皆陰出之陽,故止頭痛而不死。腎病者加于戊己,戊己不死,起于壬癸。從則外出于形身,故汗出;逆則內(nèi)干于真臟,故死。足少陰太陽,相為表里,五臟六腑經(jīng)氣之相通也,故刺之。】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jīng)少陰太陽血者。

【注 腎少陰脈起于足而上循臑俠臍,循腹里上行而入肺。病在經(jīng)絡,故腹大脛腫。水邪逆于上則喘咳,生氣衰于下則身重也。太陽之氣司表而下出于膀胱經(jīng),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腎氣虛而不能上交于心,故胸中痛。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生氣虛于下,故大腹小腹皆痛也。陽氣虛,故手足逆冷也。膻中者,臣使之官,代君行令,喜樂出焉,以胸中之心氣不足,故意不樂也。少陰與太陽為表里,臟腑之經(jīng)氣相通,故臟病而兼及于腑經(jīng)也。】

《靈樞》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注 在外者,筋骨為陰,病在陰者名曰痹。陰痹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病在骨髓也。腹脹者,臟寒生滿病也。腰者,腎之腑也,腎開竅于二陰,大便難者,腎氣不化也。肩背頸項痛時眩者,臟病而及于腑也。故當取足少陰之涌泉、足太陽之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千金方》曰:左手關(guān)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里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治陽。

左手關(guān)后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恍惚健忘,目視(目巟)(目巟),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陰。

右手關(guān)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魘寐黑色物來掩人。刺足太陽治陽。

右手關(guān)后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痛腰脊痛,內(nèi)寒熱。刺足少陰治陰。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nèi)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當刺涌泉,秋刺伏溜,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瀉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而浴水,則傷腎。

腎風虛寒,灸腎腧百壯,對臍兩邊向后,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導引

《千金方》曰:六字訣:凡調(diào)氣之法,若腎病,即呬出。其法夜半后八十一,雞鳴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時四十五,巳時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種:一冷痹,二氣疾,三邪風,四熱毒。若有患者,安心調(diào)氣,此法無有不瘥也。

腎病用呬。腎臟病者,體冷陰衰,面目惡痿。相法:腎色黑,夢見黑衣及獸物,捉刀杖相怖,用呬氣出。又云:腎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細呬三十遍。須左右導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為之。

《養(yǎng)性書》曰:吐納法:腎病用吹法,須三十六數(shù),能去腎家一切冷氣、腰痛、膝沉重、久立不得、陽道衰弱、耳中蟬鳴及口中有瘡,一切腎部煩熱之疾,疾愈則止。

導引法:正坐以兩手上從耳左右引脅三五度。亦可以手著胸,馳射,左右同,放身三五度;亦可以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數(shù)度,能去腰腎膀胱間風邪積聚。為之畢,良久開目,三咽三叩齒而止。

修養(yǎng)法: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朔望旭旦,北面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漿,三吸元宮,黑色氣入口五吞之,閉氣六十息。

《養(yǎng)老書》曰:擦腎俞穴法:臨臥時坐于床,垂足解衣,閉氣,舌拄上腭,目視頂,仍提縮谷道,以手摩擦兩腎俞穴各一百二十次,以多為妙,畢,叩齒臥。專治腎元虛冷,小便滑數(shù)。

《保生秘要》曰:論腎氣滯濇,古云醫(yī)道通仙道,但要清明氣血二字之理。氣為先天之用,屬于陽,無形而有影。血為后天之行,屬于陰,有形而成質(zhì)。氣旺則血榮而調(diào)潤,氣絕則血枯而滅形。故氣虛血弱,滯濇而成病。濇于腎,諸寒收引,皆屬腎水,氣弱或作腰痛,水枯瞳人昏暗,兩耳難察律音。冬月水旺,宜吐納,按節(jié)吹氣,調(diào)和會意。掌心所忌,須避寒冷,最宜早臥。大抵冬月斂藏氣閉,至陰已極,宜節(jié)欲養(yǎng)一陽之初生。蓋陰陽交精,子男合璧,萬物氣微在下,不可搖動,守此則保壽無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泉州市| 泰州市| 台南市| 安阳市| 大同县| 兴安县| 滦南县| 苍溪县| 上饶县| 遵化市| 肇东市| 饶平县| 九龙城区| 苍梧县| 剑阁县| 宿州市| 珲春市| 田阳县| 大渡口区| 贡嘎县| 思南县| 绍兴市| 东港市| 柳河县| 辽阳县| 英吉沙县| 咸宁市| 汉阴县| 铁岭县| 保德县| 兰西县| 普格县| 沿河| 富源县| 株洲市| 师宗县| 青冈县| 马关县| 沙洋县|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