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者,主脾也??诖秸?,是其候也。脾合氣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號倉庫守內嗇吏;重二斤十四兩,迂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廣頦大頸張胸,五谷乃容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氣也。五臟不足調于胃,故腸胃之中,常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盡。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而死矣。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動作頭痛重,熱氣潮者屬胃。
胃實熱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汗不出,如溫瘧,唇口干,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名曰胃實熱也。
胃虛寒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寒灑灑,目急,腹痛虛鳴 【《外臺》作耳虛鳴,】 時寒時熱,唇口干,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寒也。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風厥證 【主脾胃】
一陽一陰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風厥。蓋胃土肝木,為木克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遠志散主之。
胃疸證 【主胃熱】
食已如饑,胃熱能消谷。陽明脈絡心,火上行,心憎煩,面黃,小便赤濇也。茯苓加減湯主之。
食(亻亦)證 【主胃病】
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或胃熱遺于膽,能食善飲,木勝土也。參苓丸主之。
鼓脹證 【主胃病氣逆】
病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腸不傳逆滿。雞屎醴散主之。
胃寒腸熱證 【主胃】
胃寒主收,水谷不化,泄瀉。胃寒之氣在上,腸熱之氣在下,故脹而泄。妙應丸主之。
胃熱腸寒證 【主胃】
胃熱則消谷善食而饑,腸寒則血凝脈重,小便痛而脹。青橘皮丸主之。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大腸小腸五臟皆屬于胃,胃虛則俱病論
《黃帝針經》云: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小腸之穴在巨虛下廉,大腸之穴在巨虛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陽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支,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秲冉洝吩疲憾Q耳聾,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養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故有此證。然亦止從胃弱而得之,故圣人混言腸胃之所生也?;蛟唬鹤又^混言腸胃所生,亦有據乎?予應之曰:玉機真臟論云:脾不及,令人九竅不通。謂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谷之氣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臟。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于臟腑,故有此證。此則脾虛九竅不通之謂也。雖言脾虛,亦胃之不足所致耳。此不言脾,不言腸胃,而言五臟者,又何也?予謂此說與上二說無以異也。蓋謂脾不受胃之稟命,致五臟所主九竅,不能上通天氣,皆閉塞不利也。故以五臟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虛所致耳。然亦何止于此?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能盡之乎?
格致余論 【元 朱震亨】
病邪雖實胃氣傷者勿使攻擊論
凡言治國者,多借醫為諭,仁哉斯言也!真氣,民也;病邪,盜賊也?;蛴斜I賊,勢須剪除而后已。良相良將,必先審度兵食之虛實,與時勢之可否,然后動兵。兵涉輕妄,則吾民先困于盜,次困于兵,兵困而國弱矣。行險僥幸,小人所為。萬象森羅,果報昭顯。其可不究心乎?大凡攻擊之藥,有病則病受之,病邪輕而藥力重,則胃氣受傷。夫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也,惟與谷肉菜果相宜。蓋藥石皆是偏勝之氣,雖參、芪輩為性亦偏,況攻擊之藥乎?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胃腑賦
胃號太倉,俗呼為肚。
【無所不容,若倉庫然?!?
上透咽門 【食管】 ,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容三斗五升,而留亦如之。
【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飲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也?!?
長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徑五寸,重二斤十四兩。】
形驗于腘,而厚薄不同。
【腘者,肉之際,即腿肚也?!?
氣通于口,而脈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在手魚際之后。所候動脈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清升濁降,六腑大源;食化飲消,五臟安堵。
【胃中清氣升則濁氣降,飲食消化則百病不生,五臟調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陽氣,發生而為六腑之源也。噫,至濁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風中口喎,喉痹頸汗,膈塞腹大,或時目黃目泣。
【胃脈起于鼻交頞中,循鼻外人齒縫,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循頤后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里,至氣沖而合,故病如是。目黃者,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熱中而上蒸于目,變黃色。目泣者,人瘦腠理開,風得外泄,則寒中而目淚自出。】
氣逆喘急,不臥食脹,妨悶嘔噦,或時心痛乳痛。
【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臟腑為水,故喘。又陽明氣盛,不得從其道,故胃不和而臥不安,且息有音也。脈屬脾絡胃脈屬脾絡胃據《靈樞》經脈:胃脈當屬胃絡脾。,故病則妨悶,吃食則脹滿也。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者,陰氣衰而陽氣將出也。陽明病氣至則善嘔,嘔已乃衰,挾寒則嘔腥水,挾風則嘔甜水,挾濕則嘔酸水也。其人舊有寒氣,因谷氣入胃,上注于肺,寒氣與新谷氣相攻相并,復出于胃,故為干噦也。心痛者,氣郁胃脘也。乳痛者,陽明主乳房也?!?
熱惡火氣 【入聲亦惡?!?腋腫口渴流涎,甚則登高發狂。
【發狂逾垣上屋者,陽盛則能升高也。經曰:陽明之厥,則顛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言妄見?!?
虛惡木音。呵噫腹向脛枯,甚則身亸腰俯。
【胃土也,虛則聞木音惕然而驚,聞鐘鼓則不動,土惡木喜金也。陰氣上走入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所以時時心悶欲食,不喜食來欠多也。腹向者,腹中谷谷,便溺難,多寒氣也。胃陽虛,則陰氣上與陽拒,故脛寒或腫或枯而股不能收也。虛寒者,面目俱浮,骨節皆痛;虛甚則筋脈解墮,氣不復用,故為身亸也。腰俯者,陽明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見者善悲?!?
冷則振寒鼓頷,翻胃吐清。
【陽虛則寒栗鼓頷,又陰氣虛而陽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翻胃吐清水不止,為冷敗證也?!?
熱則吐衂腸風,酒癥食蠱。
【血熱則衂或吐,在下則為腸風下血,在上則為面腫酒癥,食瘕蟲疰,皆胃氣不行,而瘀血與痰相結而成也?!?
巴豆、大黃立瀉,石膏、連翹頗涼。
【瀉用巴豆、大黃、枳殼、芒硝、硝石;涼用石膏、連 翹、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朮、石斛、茅根、黃連、黃芩、干葛、天花粉,升麻、紫參、山梔、松脂、竹茹、韭汁之類。】
丁香、豆蔻從溫,白朮、山藥最補。
【溫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良姜、香附、生姜、草豆蔻、木香、川芎、藿香、厚樸、益智仁、吳茱萸、辛荑、胡椒、香茹之類;補用白朮、山藥、蓮肉、芡實、山查、陳皮、扁豆、麥芽、神曲、黃芪、半夏、百合、蒼朮之類?!?
水榮谷衛,脾胃相通。
【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通行,天命常存。】
春實秋虛,陰陽逆忤。
【春夏,陽明為實為從,太陰為虛為逆,秋冬,太陰為實為從,陽明為虛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迭而不定也?!?
體仁匯編 【明 彭用光】
胃腑藥性
胃乃足陽明之經,多血多氣,戊土之腑。
【其經起于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終于頭維穴,在額角入發際,本神旁一寸五分,與脾臟合?!?
長一尺六,大一尺五,容受水谷,吏號倉庫。
【其官與脾同,重一斤十四兩,長一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千金》號倉庫吏?!?
候在口唇,脈右關部。
【與脾同位?!?
胃氣平調,五臟安堵。
【孫真人曰:五臟不足,宜調于胃。胃調則五臟安定,血脈和調,精神乃居?!?
是腑也,實則脈實。
【右關脈浮,診陽實也。】
唇口干而腋下腫疼,宜瀉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