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書名: 瑜伽師地論略纂作者名: (唐)窺基本章字數: 4931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9:37:14
論云又諸菩薩若作國王灌頂自在。乃至而告彼曰如我恩化汝亦宜然者。謂不合以諸百姓等妻子眷屬。奪取布施。唯持村邑州土。或全或分。而布施時。其百姓妻子等。在中總得布施。雖得布施。仍告彼云。如我恩化。敬崇佛法。汝亦應然
論云又不告曰不令覺知如棄舍法施糜飯等。乃至不合儀施菩薩不為者。謂如有人先不食蔥。不自他心知。如布施之法。而與之蔥。菩薩不為乃至廣說。非直此蔥不施于彼。亦不以此置金銀器。不合儀式諸事業等。而施于彼。是此中意也。又如撩擲法。而施糜飯。不敬于彼。菩薩不為。不正威儀而施于彼。菩薩不為
論云又諸菩薩應時而施不以非時者。謂饑食施食不施衣等。熱時施冷不施火等 自他清凈非不清凈者。謂不見授者受者 合儀而施不以非儀。謂不施彼刀毒酒等。無亂心施。其義可知
論云又諸菩薩于一切施謂財施法施無畏施惠施者。準解兩施訖。下結文。法師云。若異門。體相。釋名。此是法義無礙解。能詮。所詮。多異門分別等故。若因果差別。是辨說無礙解。辨說因果故。又若準下結文。但云由財施故由法施故。此結上二門。由無礙解故。不言是何無礙。何故不言四無礙法攝。今釋之云。謂于前財施。法施。無畏施中。所有異門。是法無礙。謂諸教法多以異門。分別法相。若體相即義無礙。所詮之義多約實體。體言相。若釋名。謂訓詞無礙。釋諸名字故。若因果差別。是辨說無礙。已能辨說諸因果事故。即四無礙。皆在此中。以于財等施上。有此無礙。如實了知而行惠施。是名巧慧。又四無礙解中一一。皆有異門體相。乃至因果等。未必別配之。此大義
論下結文中。云總略義者由有財無財財施所施故者。即結卷初乃至如是生生必定獲得無盡財寶 由法施故者。次結又諸菩薩終不口授求過外道所有正法。乃至我定當于此經等法不自在故不施于我當知是名菩薩巧慧而行惠施。由無礙解施故者。次結又諸菩薩于一切施謂法施財施法施無畏施。若異門等。乃至結文。菩薩巧慧而行惠施。由勝意樂施故結上四無量門。由施障對治智故者。即結四障四對治智。由增上意樂勝解施故者。即結次前空運心施。無有財寶。唯勝解其心故
難行施中。云或長時串習者。如一經卷等。是菩薩長時串習。此利益多。不可施如前說。如財等是串習所得。又正串習具能施是經。或有上品恩者。謂有上品恩人未與。今將施之
論云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施當知此施略有九種。何者言九種。且如舊遠師釋云。財法無畏等各有三。財中三者。上妙為一。清凈為二。如法為三。上妙即末尼等上妙物也。清凈謂非劫盜得。如法者謂如法財。非刀酒等。其無畏法施等各三者。可知 又有人云。初其財施法施無畏施者。此辨三種體。于此三上。分出六用。財施有二用。謂慳吝垢。積藏垢。無畏施有三明三畏。法施合為一 問曰此中何故余處。法施為初。方明無畏。今此無畏施居先。法施為后。義曰下論云。謂財施無畏。能令眾生此世安樂。此二俱現樂故。所以鄰次財施。先明無畏施。法施居后。為利后世所以后明第四十卷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一
戒品者前明施品以除外慳。今次持戒以防內垢。廣辨戒行故云戒品。即防非之異名。清涼之殊稱。不可雙舉。目之戒品
論解饒益有情戒。云略有十一種相。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等。有十一又字。即為十一相。若依舊地持。即于此初中分為二
謂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是一 于諸有情隨所生起。乃至亦作助伴。為第二。彼有別言第一第二等二字。今此論以同法是助伴故。故為一順。此文為正。此論第四第五二門。彼合為第五故。有此開合不同
論解住別解脫律儀戒中第五。云由此因緣則能拘撿習拘撿故漸能如昔等。此文意可知。言拘撿者。即拘撿其心。令不起惡散亂。如人作拘撿時。不生縱逸等
論第七解常察己過不伺他非中。云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嗔恚心菩薩于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等者。舊論云由懷上品法心悲心 遠師云。法心者是慧。以慧知彼是法數故。無人可嗔。悲心者悲心救彼。恐當受苦 今又解云。法大悲者。由懷上品法。可起大悲。意取悲救眾生。不論法也 又論解菩薩五支中第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云若于后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等。乃至結文。云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者。此中意。謂如有一。前身于未來所有犯處。自誓不犯。于所應行法。誓行之。以過去發愿。后身所有善法。皆行之。惡皆息之。是此中意
論云菩薩成熟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善護律戒等者。此下有十又字。即名十支。結前十支廣明義 言不顧戀過去諸欲者。謂結前出家已舍輪王位。所舍王位。是過去故。故此不顧過去欲 第四又樂遠離不生喜足。結前文。前文有二。以此二句尋義配之。準第十配之。第五亦爾 第七又性柔和。當結前又諸菩薩住儀戒當察己過不伺他非。乃至饒益有情心等者。以起悲心憐愍犯戒諸有情故。不說他非。不論己是。性柔和故。故如此也 第九又不放逸。結前五種不放逸行 第十又能具足軌則凈命。結前覆藏自善發露己惡等。此中有二。一具足軌則。二具足凈命。具足軌則者。結前發露己惡覆藏自善等。乃至威儀寂靜。具足凈命者。結前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矯詐得財。是不凈命財。今離此矯詐。名具足凈命
論解安住攝善法戒中。菩薩由此十種相故名住攝善法戒以下。文次配上文。上之五度依文次配。于智度中別開為五處。五處者謂知善果勝利第一。謂即證得菩提時。所有相好一切功德等 了知善因。是第二。謂六度行等 了知善因果倒與不倒。第三。謂即作常樂我凈解。是倒因果。若作苦無常等。是不倒因果 了知善法障。第四。謂了知六度之障。謂慳等六弊 了知善果勝利。尋求善因。于因果中。知倒不倒。不計為凈等。了知善障等。而能速疾離之。并第五。若依遠師云。此之第三。知善因果倒與不倒為二。是七倒二。知是非倒。四又字中分五處 是諸菩薩能于善果下。覆解前五處。今義不然 是諸菩薩下末文。云了知攝善法障為攝善故速能遠離。釋前何文。若釋前第五了知攝善法障者。前但言知障。不言遠離。今言遠離。法前第五。豈不相違。今分是諸菩薩下。為第五。以遠離障與知障別也 問曰若取遠離障。為第五。與前知善因何異。義曰別知善因。知六度等。是因未能除障。今第五除障故有別也。汝若以知障除障。不得為二者。知倒非倒。應不得為二。汝既不成。我義須立。知倒與善障何異。義曰別倒。謂四倒障謂六弊。故有別也 問曰何故前問三聚戒文亦問曰。住律儀戒。欲隨律儀戒等。前結諸律儀戒。即雙牒二法。謂住律儀戒。善護律儀戒。今解攝善法戒。及下饒益有情戒。不結第二門但結住攝善法戒等。有何意也。義曰準若結文。以前例后律儀戒中。雙結訖例后二應知故不說。更有余釋。其解別解脫律儀中。初生起文中。但有住別解脫律儀戒言。無善護別解脫戒言。下結文即雙結。兼有善護之言。其第三解饒益有情戒中。初生起但有住之一言。無第二善修攝善法戒之言。其結文中。即二種俱結。其第二攝善法戒。生起唯有住言。其結文中。云名住攝善法戒速能攝善一切種相。速能攝善一切種相之言者。意即結善修攝善法戒之言也。以理準別解脫戒。即生起及結。具足有二。其攝善饒生。互有準例。攝善具二結無生起。生起但一。饒生即有二生起。有二結。準中問同。故文不足 又釋前門但只二門。謂住律儀。而能善護。此但一義。非有二門也。下饒生攝善。準亦一門。故下解中。生起及結。亦只一種。無勞煩解
論廣饒有情戒中。云又諸菩薩由十一種相等。乃至于一一相中成熟一切種。十一種行。何者十一相。若勘前略解。饒生十一相釋下文。十一相者。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彼彼事業皆為助伴下。為一 又諸菩薩為諸有情如理宣說謂于樂行惡行等下。是第二 又諸菩薩于其有思諸有情所深知思慧下。是第三 又諸菩薩于遭怖畏諸有情類能為救護下。是第四 又諸菩薩于處衰惱諸有情類能善開解下。明第五 又諸菩薩備資生具隨有來求即皆施與下。是第六 又諸菩薩性好攝受諸有情類如法御眾下。明第七 又諸菩薩于有情心性好隨轉隨心轉時下。明第八 又諸菩薩性好贊揚真實功德令他歡喜下。明第九 又諸菩薩性好悲愍以調伏法調伏有情下。是第十 又諸菩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現神通力下。明第十一 此十一相準上略解十一相配之。又依下四十三卷靜慮中。與此同雖助伴為二。仍合是第一。若分為二。即十二相也。故知合助伴為一。若依舊地持。自有一二乃至十一數。前略中亦爾。前解略中。已會二論不同所以。今此中依舊地持。十一者。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彼彼事業皆為助伴是下。是一 于諸救苦亦為助伴下。第二。即于前言第一中。分出第二。即合前第四第五。共為第五一相。地持前略解中。已有如此開合不同。其廣解與略文同。今若準下第四十一卷。即事業助伴救苦為二門。又前言第三之中。解報恩中。云如于事業如是于苦如理說等。即分事業救苦為二。此何意也。義曰今準前略十一相義。即事業救苦合為一。以助伴義等故。若所為助伴。一是事業。一是救苦。二義別故。所以后四十一。及報恩中開為二。何以得知。即報恩中解云。于如理說于方便說如理說。前言十一相。第二相方便說。是何。第三是報恩方便說。合當第三報恩中。何處有方便說義。今解第二如理說中。有云。或復方便善巧宣說。如于樂行等。即是方便說。此若十相明義。即如理方便。亦說合第二。若說雖同如理方便。二義別故。故此中分為二 問曰若爾何以故。此報恩中解。不牒報恩來有何義也。義曰此解報恩。報恩具前后十相故。更不別標報恩相也。若方便說。救苦。各為一。前略中。應十二相。以助伴中分為二故。有義此助伴為二。若爾何故略有十一又字。義曰其第四第五又字。合為第五。其第一又字中。分助伴為二。即此廣文中。須準勘知。義曰此以古說。其實論梵本。無一二三四等標名。翻譯家自置。前第一義為正。若依遠師。前二是同事。次一愛語。次四布施。后四利行。今則不然。初一同事。次一愛語。次五布施。次四利行。以二文違如前引。又同事中。有樂苦同事。初樂后苦。依文尋之
論解第二相中。云又諸菩薩為諸有情如理宣說謂于樂行惡行有情為欲令斷諸惡行故以相應文句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常委分資糧法而為宣說等。相應者。即與理相應。文謂文字。句謂依文生句。助伴者。謂即文句中義也。隨順者。順無漏道也。清亮者。和雅也。有用者。能斷惡也。相稱者。即順病說法也。應順常委者。順常委修也。分資糧法者。即菩提分。不余分資糧法也。此意即稱理之文句義。和雅之聲。順無漏道。是順菩提之分法。為樂行惡行眾生說之。是此中意也第四十一卷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論云是染非染耎中上品者。以犯罪時有品階降故。云耎中上也
論解第五他持諸寶來施。不受中不犯。云或復知彼于施迷亂或知施主隨舍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者。迷亂者。謂彼不欲施。但由迷亂錯行施等。隨舍隨受者。謂施主多樂施得財。即施者福即受。施主定當貧匱。由是因緣不受無犯。以下說云此文錯。前鈔前明四重戒。就下明輕戒中。有四十三。地持有四十三。其增者。謂若依四十三判。前三十二。明攝善法戒。后之十一。明攝有情戒。就攝善法戒中。初七施戒。次六尸羅。次四忍。次三精進。次三定。后八慧。今若依四十四戒
論解菩薩不應。于菩薩藏未精研究于菩薩藏一切棄舍于聲聞藏一向修學。是犯。何故不云若于菩薩藏。已精研究。方學聲聞藏。非是違犯也。答曰以菩薩但有日分三時學。未有于菩薩藏。已精研究。舍大學小乘故。于次下戒。一時總開無犯。日分三時。二分修佛語。一分學外論。則小乘與外論。下開中義等也
論解菩薩應。于異道論研求善巧非如辛藥而習近之者。此外論狀同辛藥。應厭背之不可近也。是此中意
論云若諸菩薩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爾時應強信受等。乃至然不誹謗者。此中言。菩薩名信佛語。應自強信。自知無慧眼。于如來所說。不應生謗。但知自無知。不應誹謗。推佛能知等。是此中意也
論解饒益有情十一種戒中。若準前卷十一相。無問廣略。已如前辨。今此中。但是彼十一相。初者謂于事業同助伴。第二于苦為助伴。此中不說第六虎狼師子等畏。若依前卷。無問廣略。助伴合為第一。第五明救師子等畏。有二解。一取如舊地持。標十一相。一二等名。二解如此論略中解十一相。為十一也。會此不同者。以與樂救苦事別。所以此間開二。前卷以同為助伴故說合。此中以開助伴為二故。不說師子等畏。又即與生失財相似不論。彼卷約合助伴故。所以別論師子等畏。又下四十三。與前略十一相同。雖開助伴為二義。亦是第一。若為二者。即十二相。非十一相 問曰何故前三十二略戒中。不論十一相。此中以十一相屬之也。義曰前三十二略戒中。以六波羅蜜別攝之。故不以十一相屬。今此十一相。一一相具六度故。不同前三十二略戒。三十二略戒義狹。此中義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