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論云無無余犯者。無余者。謂波羅夷。無有余故。以罪是極故。此聲聞戒。若菩薩戒。無此無余犯罪也第四十二卷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論解遂求戒中。此戒有八種者。謂斷命一。不與取二。欲邪行三。即身三行虛妄。四離間。五粗惡。六綺語。七即口四過也。以上合七并以手塊等加害。為第八 問曰此中何故不論意三業也。義曰若取意三。參身口七即為十。若言十者。不成增數門。是以不取。前一切種門。有六種七種后二世樂有九門。今此遂求。乘上來合增為八故。不取后意三以成十種也。又前七所發身口。不離后三能發。能發身口。必由后三故不論也 若爾豈無別起后三種。義曰雖有隱不說。攝在能發前七中。故不說也

論二世樂中有九種者。即遮止。開許。攝受。調伏。為四。不取身口二業也。及五度。不論戒度。此九即戒度故也

論清凈戒中十種相。如地持。此中第二。彼開為二。太沉為一。太舉為一。攝此第六軌則。第七凈命為一。其實軌則凈命。義別。不可為一。太沉太舉義等。不可為二。彼之謬也。此第二中太舉戒。言非處者。謂持戒太過。遂持非處。可持之處名處。過此可持不可持處。為非處。若太舉過。此至非處。可生悔愧也。第四中。五支不放逸者。謂前卷。說五不放逸。謂三世及先于后時。乃至俱行不放逸。如前說

論云唯有爾所菩薩凈戒者。謂前九乃至清凈戒 唯有爾所凈戒勝利者。謂清凈后。解此尸羅藏。得大菩提。獲五勝利等 唯有爾所凈戒所作者。謂次前明三所作事。謂安熟法利生等忍品

此中廣明次第等。可知

論自性忍中。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者。謂豎通三界。名遍忍。橫闊四生。是普忍。又總通有情。是遍忍。忍通怨親。是普忍。如是無量分別 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者。依地持。無染心即無貪。以忍依無貪及悲心堪忍。今無染心。染心即貪亦得。又即嗔亦得

論解五相中。第三無常相。云諸有有情若生若長者。此二得別。義曰生謂化生。頓增大故。長謂余三生。漸增長故

論解怨害忍八苦中。第一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即下糞草衣。常乞食。冢間樹下座。病緣。舊醫藥等是也

論解世法苦。略有九種相者。此中前四。世八法之四法也。即違緣合故苦。后五。愛法離故生苦。世八法者。初二是身。法財榮潤己為利。遣打縛等名衰。次四口法。當善論之曰稱。得惡而論曰譏。遇善贊之曰譽。遇惡而說曰毀。后二意法。即苦樂可知。此中唯論衰等四。不論利等四者。利等四可欣。非是苦相故。不說壞法壞者。且謂諸欲法性。是壞法。而至壞時名壞法壞。盡法盡者。謂諸欲法體。至盡無時為盡。前壞法由有質。今盡法盡無質。老法老等準知 問云若爾。盡法盡與死法死。壞法壞與病法病。何別。義曰一是外法。一是內法。所以別也

論云利他處苦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事業如前應知者。謂助伴等十一種事

論解一切種忍中。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者。何六種。不愛異熟怖故生忍。愍諸有情親善行忍。于無上果起猛利心圓滿忍度而能行忍。出家受法忍。先已串習今安住忍。知法返情忍。故名六種 如論出家忍中。由法受故者。謂為欲受法故忍正行 云何七種。一者不饒益忍。二從一切忍。即安受苦忍也。三一切處忍。四一切時忍。五身忍。六語忍。七意忍。故為七種也

論此世他世樂忍中。有九種者。于善能忍是第一。次寒熱二。饑渴三。蚊虻四。風日五。蛇蝎六。身劬勞七。心劬勞八。生老等九 自身現法樂下。總解上忍功能

論解清凈忍有十種。如地持一二等乃至有十數。謂不返報忍。意不憤忍。無現前相續怨嫌忍。一饒益非一度饒益舍生而不益忍。自往謝怨忍。他謝便受忍。不堪之事成上慚愧忍。恭敬大師忍。哀愍眾生忍。斷得一切忍。如論準配之精進品

此中廣明

論解攝善法精進中。云一切分別種種分別者。如對法種種分別。是十散動一切分別。即散動。次前解之

論解一切種精進中。有六種無動精進中。亦不轉成余性分者。謂菩薩唯觸苦觸不退。亦不退入余二乘性分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等六。屬前六種者。謂有堅有猛。參余四。有六種也 七種中第三中。云如滅頭然者。然謂生然。言急當如救頭。云背也

論解清凈精進中。有十種。第二串習精進中。云若諸菩薩非唯成熟始業初業者。始業初業。即初發心。前明五停心觀等是第四十三卷  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論解自性靜慮中。云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者。此云何故言毗缽舍那耶。景師云。沈舉也意取奢摩他。又義云。此中不然。今此中皆有品言。若在定品時。同時中。非無有慧余心心法等。若在觀品時。非無定余心心等。但以隨增說。為定品觀品。據實當時恒定慧等。其句既爾。俱句俱非亦然

論解十一相中。云彼彼事業與作助伴等。乃至為物現通恐怖引攝者。此中同前解戒中略十一相。以事業助伴能為救苦。合為第一。故下第十與第十一別故。十是調伏。第十一現通。故與略戒十一相同。已如前四十一二卷會之

論解難行靜慮中。有三難行。第一難行者。謂菩薩已得引發神通極善成就靜慮。應生上界。為利有情故。還生欲界。是為難行。此中意也

論善士靜慮有五。一者無愛味靜慮者。謂有漏凈。及無漏靜慮也。或后得智。唯取無漏者。據勝而說

論解一切種靜慮六種中。云二者無記靜慮者。謂菩薩若嬉戲故現通。此唯無記。若攝他故現通。此唯是善。如雜集文。毗缽舍那品。如卷初解七種靜慮中。不言饒益靜慮者。此為七門明義故不取。若取成八種。又唯自利門故不取。前六種中通二利故取。此等中應以三種靜慮。謂現法樂住等而攝之

論清凈靜慮有十種中第七。云舍靜慮已復還證入自在凈靜慮者。問曰此與第六何別。義曰第六順入住出自在。第七逆入住出自在。故有別也。故論云舍靜慮已還復證入慧品

前明定品。心專一境。專一境故。慧得照明。故次辨慧此中廣明故曰慧品

論解自性中。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即無分別智也 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者。是后得智

論解一切慧世間出世間慧。有三種中第一慧。云或于真諦將欲覺悟者。此正智之加行智也。如求受塵亦無言說分別。若以漏無漏相對。漏者名分別。此有此義。若以無漏名分別。此無此義。若無漏加行智。亦是此智 或于真諦正覺悟時者。此謂無分別智 或悟已后所有妙智者。是后得智 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下。明前三慧行相 入大總相者。謂真如是總相。又二無我是總相也 問曰何故此言有漏加行智耶。義曰前明世間出世間。有三種故。此中通有漏加行智。第二慧若真行相。唯無漏后得智。若通而言。有漏種類后智亦有。若據性而言。如三解脫門義。說無分別亦有。今取通有漏無漏者好。如前加行智難釋 言八處者。謂五明處為五。三性法為三。此慧品上下。皆以加行等三智。配攝之

論解一切門慧有四者。一聞所成。即取同時心心法等。以有所成言故。二思所成。三應作而作應不作而思慧。四三摩呬多慧

論解善士慧中有五。第四于諸法法住法安立無顛倒中善決定慧者。謂諸法因果智也。法謂果法。果法住在因法中故。言法住也。余處緣理慧。名如前如所有緣。文意未必 三俱生慧者。謂先所串習。今與神通俱。謂宿命智等。如前神通中已辨 具教慧。謂地前菩薩。未云得故。若言近地上者。何故言已入大地菩薩所聽聞。云第五是入地。如文

論解一切種智中。六種如文何故不言余智。此以六門作法故。若取余智。則數增之故不說也。又因果門。因中四智攝智周故。果智二智攝智周故。又因位約諦故。唯四行智。果位通論。故據二智攝說智盡 七種智前不明取之 相智即盡智 十力前行智。即無生。若爾何故前四諦智此不取。有人云。相智謂緣三十二相智。十力前行智。即欲起十力時方便之智。今釋言。若據實而論。法類二智。即四諦智。今以十智各相別論之。即非前四諦智。余智可知 相智者。謂緣諸法相智。或緣一切法體相之智。名相智 十力前行智者。即十力智起時前方便智

論解二世樂中有九者。五明處為五。內明明一種。菩薩所行所證所為之慧。是善安住。余四不然。非所安住。以后愚癡一。放逸二。怯弱三。修正行四。合前五為九。如其次第中示現故。令愚生信敬尊。令放逸勤修。自怯弱不能修者。贊勵令發彼丈夫。我是丈夫等。慶慰勤修者

論解清凈慧有十。如盡所有。皆取真實義者。皆法之者。余處對法文。緣理是如緣事是盡。今此文唯約一如上立。若自性緣一味真如。是如所有性。若十六行緣差別真如。是盡所有性。因為一果為一。流轉二也。生死流轉慧。執常等倒為一。執無常等不倒為一。為執受二也。方便二準知。究竟中二者。與倒何別。義曰彼唯約四倒。此約一切諸惑

論如前戒中。審慧開為五。亦有此妨釋。類六度勝德中。是大白法溟者。一切白法中最為大故。名大白法海。一切白法皆攝入中。不離此六故 大寶泉池。涌生功德無窮盡故攝事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安市| 富裕县| 柳林县| 五原县| 广丰县| 肥西县| 奉新县| 射洪县| 城口县| 从化市| 丹寨县| 隆子县| 黄冈市| 广水市| 枞阳县| 灵寿县| 井冈山市| 广丰县| 车险| 本溪市| 漠河县| 崇明县| 遵化市| 蓝山县| 塘沽区| 阿合奇县| 富顺县| 辽源市| 正阳县| 阿克苏市| 长宁县| 水城县| 浮山县| 商河县| 叶城县| 长子县| 钟山县| 景谷| 汶上县| 澳门|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