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道四靈武節度使靈州會州鹽州夏州節度使夏州綏州銀州宥州振武節度使單于都護府東受降城麟州勝州豐州都防御使天德軍中受降城西受降城靈州,靈武。大都督府開元戶九千六百六。鄉二十七。元和戶鄉今為靈武節度使理所。
管州三:靈州,會州,鹽州,縣十。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屬秦,秦并天下為北地郡。漢時為富平縣之地。後漢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理池陽,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
其城赫連勃勃所置果園,今桃李千馀株,郁然猶在。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置薄骨律鎮,後改置靈州,以州在河渚之中,隨水上下,未嘗陷沒,故號“靈州”。
周置總管府,隋大業元年罷府為靈州,三年又改為靈武郡。武德元年又改為靈州,仍置總管,七年改為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於邊境置節度使,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度使理所。
朔方節度,管兵六萬四千七百八人,馬二萬四千三百匹。衣賜二百萬匹段。
統經略軍,靈武郡城內。管兵二萬七百人,馬三千匹。
豐安軍,靈武郡西黃河外一百八十馀里,萬歲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馬一千三百匹。
定遠東城,靈武郡東北二百里黃河外,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三千匹。
西城,九原郡北黃河外八十里,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馀里。
安北都護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龍中韓公張仁愿於黃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
〔東城,榆林郡東北二百里,景龍中韓公張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馀里。〕振武軍,單于都護府城內,天寶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馬一千六百匹。
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
天寶元年,又改為靈武郡。至德元年,肅宗幸靈武即位,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
州境:東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二百七十里。東南至鹽州三百里。東南至慶州六百二十里。西南至涼州九百里。北至磧南彌娥川水一千里。
貢、賦:開元貢:甘草,青子,鹿皮,紅花,野馬皮,烏瓴,鹿角膠,雜筋,麝香,花蓯蓉,赤檉,馬鞭。
管縣六:回樂,靈武,保靜,懷遠,鳴沙,溫池。
定遠城,廢。
回樂縣,望。郭下。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在今縣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
後周置回樂縣,枕黃河。後魏刁雍為薄鼻律鎮將,上表請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馀頃,人大獲其利。孝文太(和)〔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論漕運:“奉詔,平高、安定、統萬平高今屬原州,安定今涇州,統萬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鎮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往來,猶以為難。今載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滯陷。又在河西,轉至沃野,越渡大河,計五千乘運十萬斛,百馀日乃得一返,大廢生人耕墾之業,車牛難阻,難可全至。一歲不過二運,五十萬斛,乃經三年。臣聞鄭、白之渠,遠引淮、海之粟,氵斥流數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人用安樂。今求於牽屯山在今原州平高縣,即今笄頭山,語訛。
亦曰沂屯山,即牽屯。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舫乘三千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內之兵卒皆水,一運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九月三還,運送六十萬斛,計用人工,輕於車運十倍有馀,不費牛力,又不廢田。”孝文帝善之,下詔曰:“非但一運,自可永以為式?!?
溫泉鹽池,在縣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
薄鼻律渠,在縣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馀頃。
安樂川,在靈州南稍東一百八十里。
長樂山,舊名達樂山,亦曰鐸洛山,以山下有鐸洛泉水,故名。舊吐谷渾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
靈武縣,上。東南至州十八里。本漢富平縣之地,後魏破赫連昌,收胡戶徙之,因號胡地城。天和中於此州置建安縣,隨開皇十八年改為大潤縣,仁壽元年改為靈武縣,移入胡地城安置。
黃河自回樂縣界流入。
千金陂,在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里,闊十里。
漢渠,在縣南五十里。從漢渠北流四十馀里始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馀頃。
保靜縣,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富平縣地,後魏立弘靜鎮,徙關東漢人以充屯田,俗謂之漢城。隋改置弘靜縣,神龍元年改為安靜,至德元年改為保靜。
賀蘭山,在縣西九十三里。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馬,北人呼為賀蘭。其山與河東望山形勢相接,迤邐向北經靈武縣,又西北經保靜西,又北經懷遠縣西,又北經定遠城西,又東北抵河,其抵河之處亦名乞伏山,在黃河西,從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約長五百馀里,真邊城之鉅防。山之東,河之西,有平田數千頃,可引水溉灌,如盡收地利,足以贍給軍儲也。
懷遠縣,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在州東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飲汗城,赫連勃勃以此為麗子園。後魏給百姓,立為懷遠縣。其城儀鳳二年為河水損,三年於故城西更筑新城。
縣有鹽池三所,隋廢。紅桃鹽池,鹽色似桃花,在縣西三百二十里。武平鹽池,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河池鹽池,在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
廢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謂之渾懷障即渾懷所理道,故謂之靈武。
新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內安置防御軍二千五百人,糧五萬石。舊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鳴沙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富平縣地,屬安定郡,在今縣理東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於此置會州,建德六年廢郡,立鳴沙鎮。隋開皇十九年置環州,以大河環曲為名,仍立鳴沙縣屬焉。大業三年罷環州,以縣屬靈武郡。
貞觀六年復置環州,九年州廢,以縣屬靈州。神龍二年冬為默啜所寇,因而荒廢,遂移縣於廢豐安城,即今縣理是。西枕黃河,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異於馀沙,故號“鳴沙”。
溫池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神龍五年置,縣側有鹽池。
定遠廢城,在州東北二百里。即漢北地郡方渠縣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遠闊,豐安勢孤,中間千里無城,烽堠杳渺,故置此城,募有健兵五千五百人以鎮之。其後信安王更筑羊馬城,幅員十四里。
經略軍,在夏州西北三里里。天寶中王忠嗣奏於榆多勒城置軍,今屬靈武節度使。本屬夏州,南去靈武六百五十馀里,元和九年於此城新置宥州。
會州,會寧。下府。開元戶三千五百四十。鄉六。元和戶《禹貢》雍州之域。古西羌地。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罄資饗六軍,太祖悅,因命置州,以“會”為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廢州,改為會寧防。隋開皇元年改防為鎮。武德二年討平李軌,置西會州。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殷實,改為粟州,其年,又為會州。天寶元年改為會寧郡,乾元元年復為會州。
州境:東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一百九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五百里。東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蘭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涼州五百四十里。東北至靈州五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覆鞍氈。
管縣二:會寧,烏蘭。
會寧縣上。本漢鶉陰縣地,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隋大業二年改為涼川縣,武德二年又改為會寧。
黃河堰,開元七年,河流漸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團練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沒。
會寧關,東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池,西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鹽,雨多鹽少,雨少鹽多,遠望似河,故名河池。
烏蘭縣,上。東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祖厲縣地,屬安定郡,後漢屬武威郡。前涼張軌收其縣人,於涼州故武威縣側近別置祖厲縣。周武帝西巡於此,置烏蘭關,又置縣,在會寧關東南四里。舊城內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於東北七里平川置。
鹽州,五原。中府。開元戶三千二十五。鄉七。元和戶《禹貢》雍州之域。春秋為戎狄所居地。《史記》“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朐衍”,謂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屬梁州。漢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號五原。至晉,地沒赫連勃勃,後魏平之,改為西安州,以其北有鹽池,又改為鹽州。隋大業三年為鹽川郡。貞觀二年討平梁師都,置鹽州。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乾元元年復為鹽州。
州境:東西二百四十八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東至東都一千七百三十里。東北至經略軍四百里。南至慶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靈州三百里。西北取烏池黑浮圖堡私路至靈州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鹽山四十顆。
管縣二:五原,白池。
五原縣,上。本漢馬領縣地,貞觀二年與州同置。五原,謂龍游原、乞地千原、青領原、可嵐貞原、橫槽原也。
鹽池四所:一烏池,二白池,三細項池,四瓦窯池。烏、白二池出鹽,今度支收糶,其瓦窯池、細項池并廢。
白池縣,上。南至州九十里。景龍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因以為名。
夏州,朔方。中都督府。開元戶六千一百三十二。鄉二十。元和戶三千一百。
鄉八。今為夏(州)綏銀節度使理所。
管州四:夏州,綏州,銀州,宥州。新置。縣十二。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時屬魏。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屬上郡。
漢武帝分置朔方郡。後漢建武二十年罷,二十七年復置。靈帝末,羌胡為亂,塞下皆空。至晉末,赫連勃勃於今州理僭稱大夏,勃勃字屈孑,一作“屈丐”。朔方匈奴人。父衛辰,苻堅時為西單于,遂有朔方之地。辰後為後魏所殺。勃勃殺高平沒奕(於)〔干〕,并其眾,自稱天王,於朔水之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統萬城。至子昌,為魏太武帝所滅,置統萬鎮。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業元年以為朔方郡。隋末為賊帥梁師都所據,貞觀二年討平之,改為夏州,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復為夏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五里。南北七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八百五十里。東至銀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延州四百里。西南至鹽州三百里。西北至豐州七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角弓,氈,酥,拒霜薺。賦:麻,布。
管縣四:朔方,德靜,寧朔,長澤。
朔方縣,上。郭下。本漢舊縣,今縣理北什賁故城是也。漢末荒廢,後魏更置巖綠縣,隋因之,貞觀二年改為朔方縣。
契吳山,在縣北七十里?!妒鶉呵铩吩唬骸昂者B勃勃北游契吳,嘆曰:‘美哉,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領以北,大河以南,未之有也!’”
無定河,一名朔水,一名奢延水,源出縣南百步。赫連勃勃於此水之北,黑水之南,改筑大城,名統萬城。今按州南無奢延水,唯無定河,即奢延水也,古今異名耳。
烏水,出縣黑氵,東注奢延水。本名黑水,避周太祖諱,改名烏水。初,統萬城成,勃勃下書曰:“今都城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國,宜以統萬為名?!逼涑峭辽锥喂蹋芯跑?,峻險非力可攻。酈道元云:“統萬城蒸土加功,雉堞雖久,崇墉若新?!?
什賁故城,在縣理北,即漢朔方縣之故城也。《詩》所謂“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使校尉蘇建筑朔方。
公孫弘數諫,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愿罷之。上使朱買臣難弘,發十策,弘不得一,由是卒城之,亦謂此也。自漢至今,常為關中根本。什賁之號,蓋蕃語也。城西南有二鹽池,大而青白。青者名曰青鹽,一名戎鹽,入藥分也。
故白城,一名契吳城,在縣北一百二十五里契吳山。赫連中因山所筑,勃勃嘗所嘆美,故其子昌因立此城,以立勃勃之廟。
勃勃墓,在縣西二十五里。隋置白城鎮,後廢。
德靜縣,中下。西南至州八十里。蓋漢朔方縣(池)〔地〕,周武帝於此置彌渾戍,南有彌渾水,因名。隋改為德靜鎮,尋廢鎮為縣。皇朝因之。
無定河,自朔方縣界流入。
秦長城,在縣西二里。
寧朔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朔方縣地,周於此置寧朔縣,屬化政郡。隋罷郡,以縣屬夏州。皇朝因之。
賀蘭山,在縣東北三十里。
秦長城,在縣北十里。
長澤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三封縣地,屬朔方郡,即今縣北二十里三封故城是也。後魏於此置長澤縣,屬闡熙郡。隋罷郡,以縣屬夏州。皇朝因之。
闡熙故城,在今縣西南二十里。
百井戍,在縣南八十里,勃勃與禿發亻辱檀戰處。
胡洛鹽池,在縣北五十里。周回三十里。亦謂之獨樂池,聲相近也。漢有鹽官。
綏州,上郡。下。開元戶八千七百十五。鄉二十八。元和戶八百四十。鄉一十二。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其地為白翟所居。七國時屬魏,《史記》曰“魏有西河上郡”。秦并天上,始皇置三十六郡,為上郡。漢高帝元年,項羽立董翳為翟王。後廢,復為上郡。漢武帝徵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上郡即其一也。按秦上郡城在今州理東南五十里上郡故城是也,自後漢末已來,荒廢年久,俗是稽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