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賦:開元貢:龍須席,,麻,弓弦麻。元和貢同。
管縣四:中部,宜君,平,城。
中部縣,上。本漢翟道縣地,屬左馮翊。魏、晉戎翟所居。後秦姚興於今縣南置中部縣,後魏文帝移入杏城,後周改為內郡,屬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為中部。
杏城,在縣西南五里。相傳云漢將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因以為名。
宜君縣,上。東北至州一百里。前秦苻堅於礻殳礻羽縣故城置宜君護軍,後魏太武帝改為宜君縣,文帝大統五年又移於今華原縣北。貞觀十七年廢縣,地入雍州。二十年置玉華宮,仍於宮所置宜君縣,屬雍州。永徽二年,與宮同廢。龍朔三年,坊州刺史竇師倫奏再置。
玉華宮,在縣北四里,貞觀二十年奉敕營造。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云:“小龍出,大龍入。”當時以為清涼勝於九成宮。永徽二年,有詔廢宮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內有肅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師於此院譯經,每言此寺即閻浮之兜率天也。
平縣,上。東至州九十里。天寶十二年,刺史羅希奏割宜君縣西北三鄉置,去宜君縣三十五里。
城縣,上。東至州一百里。本漢縣地,屬左馮翊,後漢省。後魏於今縣理置城縣,屬城郡,隋大業元年改屬坊州。
丹州,咸平。上。開元戶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二。鄉三十五。元和戶八百十六。
鄉十二。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白翟所居。《隋圖經》云:“義川本春秋時白翟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頭漢舌,其狀似胡,其言中夏。白室即白翟語訛耳,近代號為步落稽胡,自言白翟後也。”秦置三十六郡,屬上郡。漢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晉時戎狄居之,苻、姚時為三堡鎮。後魏文帝大統三年,割、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鎮。廢帝以河東汾州同名,改為丹州,因丹陽川為名,領義川、樂川縣。隋大業三年廢丹州,於義川縣置延平縣,十三年為胡賊劉步祿所據。義寧元年,於義川縣置丹陽郡。武德元年改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貞觀元年罷府為州。永徽二年移於赤石川。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二十里。東至同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蠟燭,龍須席。賦:麻,布。元和貢同。
管縣四:義川,巖,汾川,咸寧。
義川縣,上。郭下。本秦上郡之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晉為戎狄所居。後魏文帝大統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郡,因川為名。隋大業三年廢丹州,義川屬延州。義寧元年,於舊城復置丹陽郡,縣在城內,永徽二年移於今理。
巖縣,中。東南至州七十三里。武德元年分義川縣置,在庫利川南,有巖山,因以為名。
庫利川,在縣郭南。昔有奴賊居此川內,稽胡呼奴為庫利,因以為名。
汾川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秦上郡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後魏孝文帝置安平縣,理薛川,屬樂川郡。文帝改安平為汾川。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丹州,大業二年屬延州,武德元年復屬丹州。
黃河,在縣東七里。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蓋禹治水鑿石導河之處。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鱉所不能游。
咸寧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秦上郡之地。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於白水川置永寧縣,屬義川郡,在今縣東二十里永寧故縣是也。文帝改為太平縣,移於今所。隋開皇三年罷郡,屬丹州。十八年改太平縣為咸寧,以界內有咸寧鎮為名。
延州,延安。望。中都督府。開元戶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鄉六十。元和戶九百三十八。鄉十八。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屬上郡。在漢為上郡高奴縣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縣之城也。項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晉陷為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後魏滅赫連昌,以屬統萬鎮。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改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總管,但為延州,煬帝以為延安郡。
隋氏喪亂,陷於賊寇。武德元年,百姓歸化,置總管府,開元二年為都督府,尋罷府為州。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一百里。東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慶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夏州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蜜蠟,麝香。賦:麻,布。元和貢、賦同。
管縣十:膚施,延長,臨真,金明,豐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門山。
膚施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漢書》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膚施,即其處也。魏、晉陷戎狄。隋煬帝大業二年,分豐林、金明二縣於此置膚施縣,復舊名也,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縣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縣界流入。《地理志》謂之清水,其肥可然。
鮮卑謂清水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長縣,中。東至州一百三十里。本秦膚施縣地,後魏廢帝元年於丘頭原置廣安縣,隋仁壽元年以“廣”字犯皇太子名,改為延安,大業末廢。貞觀六年,又置移於府北去斤川,今縣是也。廣德二年改為延長。
臨真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文成帝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於今理。隋開皇元年改為臨真縣,屬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縣,中。東南至州四十八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武帝於此置廣洛縣,屬金明郡。隋開皇四年屬延州,後仁壽元年,以太子名廣,改為金明縣,大業十三年省入膚施縣。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豐林縣,中下。西至州三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孝文帝置廣武縣,屬偏城郡,在今理東四十里。周宣帝改為豐林,屬延州。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縣北十五里。
延川縣,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臨河縣地,漢不改,後漢省。後魏分安人縣於此地置文安縣,隋文帝改為延川,取吐延川為名。皇朝因而不改。
吐延水,北自綏州綏德縣流入。
敷政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和初置因城(名)縣。隋開皇六年於其中置金城鎮,武德二年移縣就鎮,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敷政。
延昌縣,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本漢高奴縣地,隋開皇三年於此置朔方鎮,十年,以北有朔方,鎮遂廢。貞觀九年置罷交鎮,十年又置罷交縣,屬延州,取城北罷交谷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延昌縣。
塞門鎮,在縣西北二十里。鎮本在夏州寧朔縣界,開元二年移就蘆子關南金鎮所安置。
蘆子關,屬夏州,北去鎮一十八里。
延水縣,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秦臨河縣之地。《史記》秦滅六國,使蒙恬北擊匈奴,悉收河內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吏以戍之。
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後魏於其中置安人縣并安人鎮,屬東夏州。隋文帝廢鎮,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
黃河,在縣東八里。
門山縣,中。西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漢定陽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巖二縣,於今縣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門,因以為名。武德八年,於今縣北五里宋斯堡置,屬丹州,廣德二年割屬延州。
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