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豐義縣,上。東南至州八十里。本漢彭陽縣地,今縣理西四十里彭陽故城是也。後魏於縣理置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廢州為防,隋文帝廢防名為豐義城。武德二年,分彭原縣置豐義縣,因舊城為名,屬彭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寧州。

慶州,順化。都督府。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一。鄉(xiāng)五十一。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本紀(jì)》曰夏氏政衰,后稷子不奔戎、翟之間,今州理東南三里有不故城是也。春秋及戰(zhàn)國時為義渠戎國,秦厲公伐義渠并之,虜其王。至始皇時屬北地郡。按今州理,即漢郁郅城也,《地理志》屬北地郡。後漢郡境為虜所侵,北地郡寄寓馮翊。後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一年置朔州,周武帝保定元年廢朔州為周武防。隋文帝開皇三年改置合川鎮(zhèn),十六年割寧州歸德縣置慶州,立嘉名也,義寧元年為弘化郡。天寶元年改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為順化郡,乾元元年復(fù)為慶州。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四百七十二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五百七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四百三十里。東北至延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靈州六百二十里。東至州三百九十里。南至寧州一百二十七里。西至原州三百四十里。北至鹽州五百七十二里。

貢、賦:開元貢:牛蘇、麝香。賦:胡布。

管縣十:順化,樂蟠,馬領(lǐng),合水,華池,同川,洛原,延慶,方渠,懷安。

順化縣,中。郭下。本漢郁郅縣。後漢迄晉,戎虜所侵,不立州縣。後魏及周,以為鎮(zhèn)防。隋開皇十六年,於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縣,在馬領(lǐng)、白馬二水口,因以為名,屬慶州。大業(yè)二年,以慶州為弘化郡,合水屬焉。至武德六年改合水為合川縣,取隋合川鎮(zhèn)為名,貞觀元年改為弘化縣,天寶元年改為安化縣,至德元年改為順化縣。

不墓,在縣東二里。

樂蟠縣,中。北至州三十二里。本漢略畔道地,今縣理北五里略畔故城是也。

後漢及晉,為虜所侵逼,此地?zé)o復(fù)郡縣。後魏文帝於此置蔚州,周武帝置北地郡。

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彭陽、襄樂二縣屬寧州。義寧元年,分合水縣置樂蟠縣,屬弘化郡,取樂蟠城為名也。《百官表》云“縣有蠻夷曰道”,按略畔、樂蟠,皆指此城,方言訛舛,故不同耳。

馬領(lǐng)縣,中。東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漢舊縣,屬北地郡。漢末為虜所侵,至後魏為朔州之地。隋大業(yè)元年,分合水縣於此置馬領(lǐng)縣,復(fù)漢縣之舊名也。十三年陷賊,縣廢。義寧二年,於今縣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馬領(lǐng)縣,屬弘化郡,以縣西一里有馬領(lǐng)坂,因名。

秦長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六里,即蒙恬所筑也。

合水縣,中。西至州五十里。本漢略畔道之地,在今縣西南三十八里故城是也。自後漢至?xí)x,此地皆無郡縣。至後魏為襄樂縣之地。武德六年,分合水縣置蟠交縣以城臨大、小樂蟠二水交口,因以為名。天寶元年,改為合水縣。

華池縣,下。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歸德縣地也。按漢歸德縣,今洛原縣是。隋仁壽二年,於今縣東北二里庫多汗故城置華池縣,因縣西華池水為名,屬慶州。皇朝因之。

子午山,舊名翟道山,在縣西四十五里。

同川縣,中下。東至州八十里。本漢郁郅縣地,隋義寧三年,分寧州之彭原縣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縣,屬弘化郡。武德元年,改為慶州,縣屬焉,仍改為同川,因同川城為名。

洛原縣,中下。東南至州二百七十五里。本漢歸德縣地,屬北地郡。後漢更始二年,封岑彭為歸德侯,謂此地也。後漢迄晉,無復(fù)郡縣。後魏文帝大統(tǒng)元年,復(fù)置歸德縣。隋大業(yè)元年改為洛原縣,因洛水所出為名。皇朝因之。

洛水,原出白於山,一名女郎山,在縣北三十里。

延慶縣,中。南至州四十里。本漢郁郅縣地,後魏於今縣理置朔州,隋開皇中改置合水縣。武德六年,移豐州戶住此,仍分合水縣置白馬縣,以西臨白馬川水為名。天寶元年,改名延慶縣。

方渠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古慶匡州倉在馬領(lǐng)川內(nèi)。因渠為名,景龍元年置,取縣為名。縣西北馬領(lǐng)山諸谷水,東南流經(jīng)縣所置方渠堡,因名之。

懷安縣,下。南至州一百六十里。古居近黨項(xiàng)藩落,開元十年,檢逃戶初置,故以“懷安”為名。

州,洛交。上。開元戶三萬一百八十五。鄉(xiāng)五十一。元和戶七百五十。鄉(xiāng)十二。今為坊觀察使理所。

管州四:州,坊州,丹州,延州。縣二十三。都管戶四千三百四十七。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屬秦,至始皇時地屬上郡。漢為上郡雕陰縣地。

按漢雕陰,在今洛交縣北三十里雕陰故城是也。暨晉陷於戎、羯,不置州郡。苻、姚置杏城鎮(zhèn)。後魏孝文帝廢鎮(zhèn),改為東秦州,孝明帝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州,因秦文公夢黃蛇自天降屬於地,遂於衍立為名。隋大業(yè)初。復(fù)為上郡。武德元年復(fù)為州,貞觀二年加為都督府,十六年罷府。州仍舊名立交城。

州境:東西二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七十三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四百七十七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五十九里。東至丹州一百八十三里。南至坊州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慶州三百九十八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龍須席。賦:麻,布。元和貢、賦同。

管縣五:洛交,洛川,三川,直羅,甘泉。

洛交縣,緊。本漢雕陰地,屬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陰。魏省上郡,晉為戎狄所居。苻堅時為長城縣,後魏及周為三川縣。隋開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縣置洛交縣,屬州,洛水之交,故曰洛交。皇朝因之洛水,在縣南一里。

秦長城,在縣東北三十里。

偽夏太后城,在縣西三十六里。赫連勃勃聞劉裕滅姚泓,命其子義真等守長安,大悅,自將兵入長安,留太后於此,筑城以居。

洛川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縣地,後秦姚萇於此置洛川縣,以縣界有洛川水為名。後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州。

三川縣,中。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翟道縣地,古三水郡,以華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川同會,因名。苻堅時於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後魏廢帝改為三川,屬中部郡。隋開皇三年屬州。

直羅縣,中下東至州一百里。本漢雕陰縣地,後漢因之。魏省雕陰縣,晉時戎狄所居。後魏置三川郡。隋開皇三年,使戶部尚書崔仲方筑城以居之,城枕羅原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羅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於此置縣,因城為名。

大山,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

羅川水,在縣南二里。

甘泉縣,中下。南至州七十五里。武德元年,分洛交縣於伏陸城置縣,取城為名。天寶元年,改為甘泉縣。本漢雕陰縣城,今在縣南四十里。

伏陸山在縣理東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潛流伏川陸,故號伏陸,天寶元年改為甘川谷。

坊州,中部。下。開元戶一萬五千七百十五。鄉(xiāng)四十四。元和戶一千八百四十二。鄉(xiāng)十二。

墾田《禹貢》雍州之域,古之翟國。秦屬內(nèi)史,漢為左馮翊翟道縣之地。魏、晉陷於夷狄,不置郡縣。劉、石、苻、姚時,於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zhèn),常以兵守之。後魏孝文帝改鎮(zhèn)為東秦州,孝明帝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州。元皇帝高帝之父。以周武帝時天和七年,放牧於今州界置馬坊,結(jié)構(gòu)之處尚存。武德二年,高祖駕幸於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馬坊為名。

州境:東西三百八十九里。南北一百三十九里。

八到:東至上都三百五十里。東至東都九百里。東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州三百一十里。東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湘潭县| 江川县| 惠水县| 通化县| 弥勒县| 宜章县| 鸡东县| 广丰县| 株洲县| 蒙山县| 莎车县| 蕲春县| 洛川县| 威宁| 子洲县| 肥乡县| 三门峡市| 西宁市| 舒城县| 砚山县| 井陉县| 永康市| 宜城市| 三台县| 忻城县| 明光市| 江陵县| 黄大仙区| 和静县| 建始县| 梓潼县| 石泉县| 武清区| 蓝田县| 松江区| 墨竹工卡县| 兴业县| 富源县| 蓬安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