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縣五:雒,綿竹,德陽,什邡,金堂。
雒縣,望。郭下。本漢舊縣也,屬廣漢郡,縣南有雒水因以為名。隋開皇三年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雒水,在縣東一里。
馬蹄水在縣南二里。
綿水在縣東三十里。
君平卜臺,在縣東一里。
鷹橋,在縣南二里。
綿竹縣,緊。南至州九十里。本漢舊縣也,屬廣漢郡,都尉理之。有紫山,綿水所出。初,劉焉為益州牧,從事賈龍選吏卒迎焉,徙理綿竹,撫納離叛,陰圖異計。其后遇天火燒,乃徙理成都。隋開皇十八年改名孝水縣,境有孝子姜詩泉,故取為名。大業二年復為綿竹,屬蜀郡。武德中蜀益州,垂拱二年割入漢州。
紫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鹿堂山,在縣西二十二里。
綿水,出縣西北紫山。蜀都賦“浸以綿、洛”,謂此水也。蜀入稱郫、繁曰膏腴,綿、洛為浸沃。
綿竹故城,在縣東五十里。諸葛瞻于此戰敗。
德陽縣,緊。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漢綿竹縣地,后漢分綿竹縣立德陽,屬廣漢郡。周閔帝元年,郡縣并廢。武德三年復置,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鄧艾平蜀京觀,在縣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諸葛瞻于綿竹,筑臺以為京觀。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進屯綿竹,埋人腳而戰。”父子死焉。
秦宓宅,其地曰三造亭,在縣北五里。初,太守夏侯纂三造其門,故以為名。
姜詩泉,在縣北三十九里。詩母好江水,一旦泉涌舍側,味如江水。
鹿頭戍,在縣北三十八里。
什邡縣,望。南至州四十里。本漢舊縣,屬廣漢郡,高祖封雍齒為什邡侯,應劭曰“什音十”,故曰什邡,俗名雍齒城。周閔帝改為方亭縣,武帝省。武德三年復置,垂拱二年割入漢州。
洛通山,在縣西三十九里。李冰導洛通山,謂此也。
雍齒城,在縣南四十(里)〔步〕。
金堂縣,上。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漢牛な縣地,屬犍為郡。咸亨二年,蜀郡長史李崇儀析雒縣、新都及簡州金水三縣置,以縣界連金堂山,故以為名。舊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屬漢州。
昌利山,在縣東北一十里。
望蜀山,在縣東南二里。
中江水在縣東北一里。
毗江水,在縣西二里。
邛州,臨邛。上。開元戶一萬三千五十二。鄉六十三。元和戶二萬五千一百七十六。鄉六二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今州即蜀郡之臨邛縣地也。宋及齊、梁不置郡縣,唯豪家能服獠者名為保主,總屬益州。梁益州刺史蕭范于浦水口立柵為城以備生獠,名為蒲口頓,武陵王蕭紀于蒲口頓改置邛州,南接邛來山,因以為名,領依政一縣。隋大業二年廢,以縣屬雅州。武德元年,割雅州依政等五縣置邛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三十里。東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蜀州八十里。西南至雅州一百七十里。西至羌夷一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絲布一十匹。元和貢:絲布一十匹。
管縣七:臨邛,大邑,安仁,依政,臨溪,火井,蒲江。
臨邛縣,緊。郭下。本漢縣也,屬蜀郡。晉末李雄亂后,為獠所侵。后魏廢帝二年定蜀,復于舊城置臨邛縣,仍置臨邛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邛州,大業二年屬雅州,武德中復屬邛州。
銅官山,在縣南二里。鄧通所封,后卓王孫買為陶鑄之所。
白術水,經縣南二里。
火井,廣五尺,深三丈,在臨邛縣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聲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終日不滅。蜀都賦云:“火井沈熒于幽泉。”
卓王孫宅,在縣南五里。
大邑縣,上。東南至州四十九里。本漢江原縣地,咸亨二年割晉原縣之西界置。
鶴鳴山,在縣西北三十七里。
七里池,在縣西七里。
安仁縣,緊。西南至州二十八里。本秦臨邛縣地,武德二年割臨邛、依政、唐興等縣置,貞觀十七年廢,咸亨元年依舊置。
斜江水,經縣南五里。
依政縣,上。西至州五十七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于此置依政縣,屬蒲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邛州,大業屬雅州,武德中復屬邛州。
噫棘山,在縣南四十里。山南眉州丹陵縣界。
白術水,東南經縣南一十里。
州城,西漢末公孫述為導江卒正,理臨邛,謂此城也。
臨溪縣,中下。東至州六十二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恭帝于此置臨溪縣屬浦源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邛州,后因之??h城三面據險,北面平坦。
孤石山,在縣東十九里。有鐵礦,大如蒜子,燒合之成流支鐵,其剛,因置鐵官。
火井縣,中下。東北至州六十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于此置縣,屬雅州。
武德元年,割依政等五縣置邛州,縣屬焉??h有鹽井。
蒲江縣,中下。西北至州六十三里。本秦臨邛縣地,后魏恭帝置廣定縣,隋仁壽元年改廣定為蒲江縣,南枕江水,因以為名。后因之。
車應山,在縣南八十里。
蒲江水,經縣南二百步。
鹽井,距縣二十里。
簡州,陽安。直。開元戶二萬二百二十三。鄉三十九。元和戶二千五百二十二。鄉四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牛な音髀。
縣也。李雄據蜀,夷獠內侵,因茲荒廢。南齊于此置牛な戍,隋仁壽三年于此置簡州,因境有賴箭池為名。大業二年省,武德三年復置。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三里。南北一百八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里。正西微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正東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梓州三百一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資州三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綿綢一十五匹。元和貢同。
管縣三:陽安,金水,平泉。
陽安縣,上。郭下。本漢牛な縣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陽安縣,屬武康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武德三年置簡州,縣又來屬。
分棟山,在縣西七十七里。
中江水,即牛な水也。昔羅尚乘牛な水凍征李雄,即此水也。
賴簡池,在縣東九十六里。
陽明鹽井,在縣北十四里。又的牛な等四井,公私仰給。
金水縣,上。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廣漢郡之新都縣地也,縣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漢。東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帥建平生〔獠〕征蜀,仍于東山立金泉戍。
后魏平蜀,置金泉縣,隸金泉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益州。武德元年,以避神堯諱,改為金水縣,屬簡州。
金堂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銅官山,在縣北四十九里。
大渡津,在縣北三十里。
平泉縣,中。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漢牛な及符縣地,后為夷獠所居。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婆閏縣,屬益州,〔開皇〕十八年改為平泉縣,以縣內有泉源出于平地,故以為名。隋仁壽三年置簡州,以縣屬焉。皇朝因之。
大塔山,在縣西北六十三里。與分棟山連屬,南入陵州界。
赤水,經縣南七十步。
上軍井、下軍井,并鹽井也,在縣北二十里,公私資以取給。
婆閏故縣,在縣南四十六里。
資州,資陽。上。開元戶一萬八千五百二十二。鄉五十三。元和戶二千四百九十九。鄉五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并屬,為屬郡。在漢即犍為郡資中縣地也。李雄之亂,夷獠居之。后魏廢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陽安縣置資州,取資水為名也。隋大業三年,改為資陽郡,武德元年復為資州。
州境:東西三百四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