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道士▲四川節度使成都府益州。大都督府。開元戶十三萬七千四十六。鄉二百五十。元和戶四萬六千一十。鄉二百四十二。今為四川節度使理所。
管州二十六:成都府,彭州,蜀州,漢州,邛州,簡州,資州,嘉州,戎州,雅州,自雅州以下分入下卷。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維州,當州,悉州,靜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州,姚州,協州,曲州。縣一百一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古蜀國也,歷夏、商、周、武王時,庸、蜀、羌、{髟矛}、微、盧、彭、濮皆助伐商。及周衰、蜀僭號稱王。秦惠王元年,蜀人來朝。八年,因五丁伐蜀,滅之,封公子通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張若為守,因蜀山以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龍游縣界,漢高帝王蜀,分蜀置廣漢郡。初有漢中、廣漢、巴、蜀四郡,武帝遣唐蒙通西南夷,又置柯、越、犍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后公孫述據成都,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郡,吳漢討述平之,州郡復舊。靈帝末,劉焉為益州牧,初理綿竹,后遇天火,焚燒成闕,府庫蕩盡,遂徙理成都焉。子璋繼立,后以州降先主,獨益州置牧。蜀郡置守。魏景元四年,鐘會、鄧艾平蜀。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以皇子穎為王。惠帝時,李雄竊據,桓溫討平之。簡文帝時,苻堅遣將鄧羌、楊安伐蜀,益州并沒于秦。孝武帝太元八年平蜀,安帝時譙縱又據益州叛,朱齡石討平之。至梁,武陵王蕭紀竊號于蜀,其兄湘東王繹討之,斬于白帝。
西魏廢帝二年,地并入于魏,益州置總管。至周并省,郡與州同理成都。隋開皇二年,置西南道行臺。大業三年,罷州為蜀郡。武德元年改為益州總管府,三年置西行臺。龍朔三年,復為大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又于邊郡置節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為劍南節度理,都管兵三萬九百人,馬二千匹,凡衣賜八十萬匹段,軍糧七萬石。西抗吐蕃,南撫蠻巢。統團結營,蜀郡城內,管兵一萬四千人,馬一千八百匹。臨翼郡,通化郡北百四十里。管兵五百人。臨翼,今翼州。天寶軍,平戎城東八十里,在維川郡東。開元二十年章仇兼瓊置,管兵一千人。蓬山郡,維川郡北。管兵五百人。蓬山,今拓州。交川郡,臨翼郡北百里。管兵二千八百人。交川,今松州。平戎城,恭化郡南八十里。開元二十八年章仇兼瓊置,管兵千人。去蜀郡八百里。恭化,今恭州。盧山郡,臨邛郡西二百里。管兵四百人。
盧山,今雅州。江源郡,貞觀二十一年裴行方置,管兵五百人。江源,今當州。
洪源郡,開元三年陸象先置,管兵千人。洪源,今黎州。昆明軍,越郡南。開元中移置,管兵五千二百人,馬二百匹。寧遠軍,越郡西昆明縣南。開元中置,管兵五百人。云南軍,管兵二千三百人。云南,今姚州。澄川寨,云南郡東六百里。管兵二千人。南溪郡,瀘川郡西二百五十里,管兵二千人。南溪,今戎州。
瀘川,今瀘州。歸誠郡。靜川郡東南。管兵四百人。歸誠,今悉州。靜川,今靜州。天寶元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玄宗幸蜀,改為成都府。
州境:東西二百九里。南北三百八十八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正東微南至簡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彭州一百里。正西微南至蜀州一百五十里。正南微西至陵州二百里。南至眉州二百里。西南至邛州二百六十里。北至漢州一百里。
貢、賦:開元貢:羅八匹。布八匹。元和貢:高杼裨布綾羅,高杼衫段,絲布。
管縣十:成都,華陽,靈池,犀浦,廣都,郫,溫江,新繁,雙流,新都。
成都縣,次赤。郭下。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筑城而郡縣之。自秦、漢至國初以來,前后移徙十余度,所理不離郡郭。
武擔山,在縣北一百二十步。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流江,經縣南七里。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皆可行舟,溉田萬頃。蜀人又謂流江為懸笮橋水,此水濯錦,鮮于他水。
州城,秦惠王二十七年張儀所筑。初儀筑城,屢頹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筑之,遂得堅立。城西南樓百有余尺,名張儀樓,臨山瞰山瞰江,蜀中近望之佳處也。
南外城中有文翁學堂,一名周公禮殿,華陽國志云:“文翁立學,精舍講堂作石室,一曰玉室。”李膺記云:“后漢中平中,火延學觀,廂廊一時蕩盡,唯此堂火焰不及。扌制雖古,而巧異特奇,壁上悉圖古之圣賢,梁上則刻文宣及七十弟子。齊永明中,劉理圖焉。”朱齡石平譙縱,勒宋武帝檄文于石壁之室,代王更以丹青增飾古畫,仍加豆盧辨、蘇綽之像。
少城,一曰小城,在縣西南一里二百步。蜀都賦云:“亞以少城,接乎其四。”
少城,在縣南一十里。故錦官城也。
摩訶池,在州中城內。
萬里橋,架大江水,在縣南八里。蜀使費聘吳,諸葛亮祖之,嘆曰:“萬里之路,始于此橋。”因以為名。
西南兩江共七橋,李冰所造,言上應七星,漢代祖遣吳漢伐蜀,謂之曰:“安軍宜在七星橋間。”
仙橋,在縣北九里。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
江瀆祠,在縣南八里。
盤石城,在縣東三十里。
先主廟,在縣南二十里。
鄧艾廟,在縣西二里。
華陽縣,次赤。管縣東界,郭下。本漢廣都縣地,貞觀十七年分蜀縣置。乾元元年改為華陽縣,華陽本蜀國之號,因以為名。
宋興山,在縣北三十里。
笮江水,在縣南六里。
靈池縣,次畿。西至府六十里。久視元年,長史李通廣奏分蜀縣、廣都置東陽縣,天寶元年為靈池縣,因縣南靈池為名。
武侯山,在縣東南十五里。
分棟山,在縣東十五里。其山北連秦隴,南入資、瀘,其于東川郡此為隔門也。
氵安江,在縣北四十里。
犀浦縣,次畿。東至府二十七里。本成都縣之界,垂拱二年分置犀浦縣。昔蜀守李冰造五石犀,沈之于水,以厭怪,因取其事為名。
都江水,在縣北四里。
黃花水,在縣南八里。
廣都縣,次畿。北至府四十二里。本漢舊縣,元朔二年置。蜀號三都者,成都、新都、廣都也。先主以將琬為廣都長,諸葛亮曰“琬志忠雅,當贊王業,非百里之才”,即此也。隋仁壽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縣。今廣都縣,龍朔三年長史喬師望重奏置。
大塔山,在縣東四十里。有阿育王塔,因名。
牛飲水,在縣西三里。
諸葛亮宅,在縣南一十九里。
郫縣,次畿。東至府五十里。本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秦滅蜀,因而縣之,不改。
平樂山,在縣西二十五里。
郫江,一名成都江,經縣北,去縣三十一里。
故郫城,在縣北五十步。晉惠帝大安二年,李雄殺汶山太守陳君遂,竊據郫城,自稱大都督、益州牧。刺史羅尚數攻之,后尚為雄所敗,委城夜遁,雄遂克成都,自郫遷據焉。
溫江縣,次畿。東至府七十五里。本漢郫縣地也,后魏于此置溫江縣,屬蜀郡,隋開皇三年廢入郫縣。仁壽三年,于郫東境置萬春縣,貞觀元年改名為溫江縣。
大江,俗謂之溫江,南流經縣一里。山麩金。
氵氐江,在縣西十里。
新繁縣,次畿。東南至府六十里。本漢繁縣地,屬蜀郡,因繁江以為名也。
周改為新繁,隋開皇三年省。武德三年分廣都縣地重置,因周舊名也。
郫江,一名成都江,經縣西,去縣十一里。
雙流縣,次畿。北至府四十里。本漢廣都縣也,隋仁壽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因以縣在二江之間,仍取蜀都賦云“帶二江之雙流”為名也。皇朝因之。龍朔二年,又別立廣都縣。宜城山,在縣南十二里。出紫草。
諸葛亮舊居,在縣東北八里,今謂之葛陽。也明表云“薄田十頃,桑八百株”,即此地也。
新都縣,次畿。南至府四十八里。本漢舊縣也,屬廣漢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興樂縣。武德二年,分成都縣地重置。
麗元山,在縣北八里。
新婦峴,在縣北七里。
諸葛亮八陣,在縣北十九里。
彭州,陽。緊。開元戶五萬一百二十。鄉一百。元和戶九千八百八十七。
鄉八十八。
禹貢梁州之地,漢分梁州為益州,即漢益州繁縣地也。垂拱二年,于此置彭州,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州。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七十一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八十五里。西南至蜀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交梭羅。
管縣四:九隴,導江,唐昌,陽。
九隴縣,望。西至州二里,本漢繁縣地,舊曰小郫,言土地肥良,比之郫縣也。梁于此置東益州,后魏改為九隴郡,取九隴山為名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為九隴縣,屬益州。皇朝因之,后改屬彭州。
白鹿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
九隴山,在縣西二十五里。連峰迤邐,凡有九曲。
導江縣,望。東至州五十八里。本漢郫縣地,武德元年于灌口直盤龍縣,尋改為灌寧縣,二年又改為導江縣,取禹貢“岷山導江”之義也,屬成都,垂拱二年割屬彭州。
玉壘山,在縣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賦曰:“包玉壘而為宇。”
灌口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漢蜀文翁穿(渝)〔湔〕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嶺有天彭闕,亦曰天彭門,兩石相立如闕,故名之。蜀后主以建興十四年至(渝)〔湔〕江,登觀坂,看汶江之流。初,白馬氐侵掠益州,刺中皇甫晏表討之,軍至都(江)〔安〕屯觀坂。蜀郡何旋進諫曰:“今所安營,地名觀坂,自上觀下反上之象。漢高悟柏人,岑彭忌彭亡,不可不察。”晏不納,其夜果敗。
盤龍山,在縣北二十里。
大江,西自茂州界流入。按孫卿子曰:“江出汶山,其源可以濫觴,及至江津,下方舟避風,不可涉也。”
蠶崖關,在縣西北四十七里。其處江山險絕。鑿崖通道,有如蠶食,因以為名。漢于此置縣,后廢。
灌口鎮,在縣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觀坂迄于頃山,五百里間,兩岸壁立如峰,瀑布飛流,十里而九,昔人以為井陘之厄。
楗尾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中,累而壅水。漢成帝時,瓠子河決,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漢書所謂“下淇園之竹以為楗”。
望帝祠,在灌口鎮城內。
李冰祠,在縣西三十三里。
司馬相如墓,在縣東十二里。
唐昌縣,望。東至州三十里。本郫縣、導江、九隴三縣之地,儀鳳二年于此分置唐昌縣。
江水,在縣西北四里。
白水,在縣北三里。
昌化山,在縣北九里。
九隴山,在縣北十三里。
巖君平墓,在縣西南十里。
陽縣,緊。北至州四十里。本九隴、雒、新都、新繁、什邡五縣之地,儀鳳二年于此分置陽縣,在江之水北,因曰陽。
彌水,在縣南二百五十步。
羅江水,在縣北一十里。
蜀州,唐安。緊。開元戶五萬二十六。鄉八十八。元和戶一萬四千五百八。
鄉八十八。
禹貢梁州之域。秦滅蜀,為蜀郡。在漢為郡之江原縣也。李雄據蜀,分為漢原郡,晉穆帝改為晉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為郡理此東三十里,因省晉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縣,取舊郡名也。隋開皇三年改屬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晉原等四縣屬蜀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五里。東(北)至成都府一百五十里。東南至眉州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邛州八十三里。東北至彭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羅十八匹,木蘭皮,沙糖。元和貢:白羅,木蘭皮。
管縣四:晉原,青城,新津,唐興。
晉原縣,望。郭下。本漢江原縣,屬蜀郡。李雄時改為漢原,晉為晉原。周立多融縣,又改為晉原,屬益州。后因之,垂拱二年改屬蜀州。
鶴鳴山,在縣西七十九里。絕壁千尋。張道陵天師學道于此。
多融山,在縣西南。
斜江水,出鶴鳴山,經縣西四十里。
青城縣,望。南至州四十一里。本漢江原縣地,周武帝于此置青城縣,因山為名,屬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垂拱二年改屬蜀州,開元十八年改為青城。
青城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仙經云此是第五洞天,上有流泉懸澍,一日三時灑落,謂之潮泉。
大江,經縣北,去縣二里。
弩機水,如弩箭,水流甚急,故名之,縣東南四十里。
新津縣,望。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犍為郡武陽縣地,故城東七里。又東有新津渡,謂之新津市,周閔帝元年于此立新津縣,垂拱二年割入蜀州。
天社山,在縣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連嶺,每益土有難,人多依焉。
唐興縣,望。西北至州四十里。本漢江原縣地,后魏于此立犍為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又徙道縣于此,大業二年廢入新津縣,武德元年于廢州置唐隆縣,屬益州,垂拱二年割入蜀州。先天元年以犯諱改為唐安,至德二年改為唐興縣。
壽阝江,一名皂江,經縣東二里。出麩金。
汶井江,在縣西二十里。
漢州,德陽。上。開元戶四萬二千五百。鄉一百六。元和戶二千一百一十三。
鄉一百六。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漢分蜀郡為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之雒縣也。
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益州。皇朝初因之,至垂拱二年于雒縣分置漢州。
州境:東西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九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七十里。南至成都府一百里。東至梓州二百一十里。正西微南至彭州七十五里。東北至綿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布二十匹,交梭羅。
元和貢:彌牟布,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