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巴郡之南境,貞觀十六年有渝州萬壽縣人牟智才上封事,請于西南夷竇渝之界招慰不庭,建立州縣。至十七年置,以南有溱溪水為名。
州境: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四百三十四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二百九十一里。東北至黔州取珍、播夷路一千三百里。正南微東至珍州二百里。東北至南州二百七十里。東與賓州接界,山險不通,無里數。西接合江縣。
貢、賦:開元貢:茄子,楮皮布,布,黃蠟。元和貢:蠟四十斤。
管縣二:榮懿,扶歡。
榮懿縣。中下。郭下,貞觀十七年與州同置。
扶歡縣,中下。東北至州五十里。貞觀十七年與州同置。以縣燕扶歡山為名。
播州,播川。下。
本西南徼外蠻夷夜郎、且蘭之地。戰(zhàn)國屬楚,秦亦常置吏,至漢武帝平西南夷,置柯郡。貞觀元年,于柯北界置麟州,十一年省。十三年置播州。景龍二年置都督府,先天二年罷。
州境: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五十五里,北取萬、開州路三千二百七十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四十五里。東北至黔州八百里。東北至費州四百里。
東北至柯北界巴江鎮(zhèn)七十里。東南至柯州二百二十里。
貢、賦:元和貢:蠟二十斤。
管縣三:遵義,帶水,芙蓉。
遵義縣,中下。郭下。本恭水縣,貞觀十四年改為羅蒙,十六年改今名。
夷牢水,經縣北一里。
帶水縣,中下。東至州七十里。貞觀九年置柯盈縣,屬郎州,十三年屬播州,十四年改為帶水縣,因縣北有帶水為名。
芙蓉縣,中下。西南至州六十里。貞觀五年置在芙蓉山上,因為名。后移于山東三里,即今理是。又有舍月、胡刀、胡江、羅為四縣,并貞觀中置,今廢。
辰州,盧溪。下。開元戶五千三百二十。鄉(xiāng)一十三。元和戶一千二百二十九。
鄉(xiāng)一十一。
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屬楚。秦為黔中郡。漢為武陵郡沅陵縣地。按后漢書高辛氏有畜犬曰瓠,帝妻以女,有子十二人,皆賜名山廣澤,其后滋蔓,今長沙武陵是也。光武時尤盛,其渠帥精夫相單程等據險為寇。精夫者,蠻為渠帥者也。漢遣將軍劉尚,發(fā)兵萬余人,溯沅水入武溪擊之。山深水急,舟船不得上,蠻緣路邀戰(zhàn),漢軍皆沒。后遣伏波將軍馬援等至臨元擊破之,其單程等悉降。蠻平,因置吏。陳文帝于此置沅陵郡,開元九年改為辰州,取辰溪為名。謹按:辰州蠻戎所居也,其人皆瓠子孫。或曰巴子兄弟立為五之長,今酉在州西,次南武,次南沅,次南辰,次東南熊,次東南郎。其熊、郎二與酈道元水經注雖不同,推其次第相當,則五盡在今辰州界也。景云二年置都督府,開元中罷。
州境:東西一千二百五十七里。南北一千四百二十七里。
八到:北至上都二千五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二百五十里。東至朗州〔水〕路沿流四百六十里。南至敘州水路五百三十八里。正北微東至灃州七百五十里。西南至錦州水路七百里。正西微北水路至溪州三百六十八里。
貢、賦:開元貢:犀角,水銀,光明砂四斤,元和項:光明砂,藥砂。
管縣五:沅陵,盧溪,麻陽,敘浦,辰溪。
沅陵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武陵郡。陳屬沅陵郡,隋平陳屬辰州。
壺頭山,在縣東四十九里。即馬援攻五蠻置營之所。初援軍下雋,〔似阮反〕有兩道可入,從壺頭路近而水險,從充道則途夷而運遠。充州在灃州西五百里,武德所置崇義縣東北一里故充城是,南至沅陵縣一百二十里。中郎將耿況欲從充道。援以為如進壺頭,扌益其咽喉,賊自破,遂進營于此。賊乘高守隘,水迅船不得進,會暑甚,士卒多疾死,援穿岸為室,以民炎氣。武陵記云:“今山邊有石窟,即援穿空室處。”
明月山,下有明月池。沅陵記云:“兩岸素山,崖石如披雪,寒松如插翠。”
在縣東二百里。
沅江,在縣南二十里。
秦黔中故郡城,在縣西二十里。
盧溪縣,中。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沅陵縣地。梁天監(jiān)十年置盧州,隋末蕭銑于此置盧溪縣,以南溪為名,武德后因而不改。
盧水,在縣西二百五十里。即武溪所出。武陵記云:“溪山高可萬仞。山中有瓠石窟,可容數萬人。窟中有石似狗形,蠻俗相傳即瓠也。又有巴蛇,四眼,大十圍,不知長幾里。
麻陽縣,中下。東北至州四百里。陳天喜三年于麻陽麻口置戍,垂拱四年置龍門縣,尋改為麻陽,因戍為名。
三山谷,一名辰山,在縣西南八百三十五里。
苞茅山,產茅,有刺而三脊,在縣西南三百五十里。
敘浦縣上。西北至州三百八十五里。本漢義陵縣地,離騷云“人敘浦而回”,即此也。武德四年,分辰溪置此縣。
車靈故城,在縣南一里。靈則吳之叛臣,入敘溪以自保,號車王,后為吳將鐘離殺之。
辰溪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辰陵縣,屬武陵郡,后改曰辰陽,以在辰水之陽為名。離騷云“朝發(fā)枉渚,夕宿辰陽”,是也。隋平陳,改為辰溪縣。
五城山,在縣東南三百六十二里。武陵記云:“楚威王使將軍莊喬定黔中,因山造此城。”
沅江水,在縣南二百步。
錦州,盧陽。下。開元戶三千一百三。鄉(xiāng)一十一。
本漢辰州盧陽之地,垂拱三年以地界闊遠,分置錦州,以州理前溪,水多文石,望之似錦,因名。長安四年移于伏溪水灣曲中置,即今理是。惟東面平地,余三面并臨溪岸。
州境: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一十一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五十里。東北至辰州水路七百里。南至獎州陸路五百四十里。東北至溪州五百里。南至思州八百里。
貢、賦:開元貢:光明砂,水銀。
管縣五:盧陽,洛浦,招喻,渭陽,常豐。
盧陽縣,中下。郭下,垂拱三年與州同置,在盧水口,因以為名。長安四年移於今理。晃山,在縣南一百里。山出丹砂。
洛浦縣,中下。南至州一百八十里。先天二年分大鄉(xiāng)縣置,以縣西洛浦山為名。縣東西各有石城一,其險固,犭乞獠反亂,居人皆保其土。
招喻縣,中下。西南至州陸路八十里。垂拱三年析辰州盧溪縣置。
渭陽縣,中下。東至州三百里。垂拱三年析麻陽縣置,在坡山西。山甚高險,百姓食坡山溪水。
常豐縣,中下。東南至州四百里。垂拱三年置。初名萬安。天寶二年改為常豐。磨匿山,在縣東五十里。
敘州,潭陽。下。開元戶四千九百四十。開元戶一千六百五十七。
秦置黔中郡,漢為武陵郡無陽縣之地。荊州記:“舞溪獠、犭許之類,其縣人但羈縻而已。溪山阻絕,非人跡所覆。又無陽烏犭許萬家,皆咬地鼠之肉,能鼻飲。”隋初于此置辰州。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
開元十三年,以“沅”“原”聲相近,復為巫州。天寶元年改為潭陽郡。大歷五年,以境接敘浦,改為敘州。
州境:八到: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北至上都三千四十八里。西溯流至獎州八百里。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南逾嶺至融州水陸共一千五百里。東南逾嶺至吉州水陸共二千一百里。
貢、賦:管縣三:龍標,朗溪,潭陽。
龍標縣,上。郭下。本漢無陽縣地,輿地志“縣本在無水之陰,后漢省入辰陽縣”。隋初于此置辰州,煬帝廢州。武德七年置龍標縣,因龍標山為名。
朗溪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漢鐔音尋。城縣之地,晉安帝省。貞觀八年析龍標縣置,在朗溪之側,因為名。
沅溪水,西南自獠界流入。
潭陽縣,中下。東至州三百二十里。先天二年析龍標縣置,在無水東岸。
溪水,在縣南二里。
溪州,靈溪。下。開元戶四百七十七。元和戶八百八十九。
漢屬武陵郡,為沅陵、遷陵二縣之地,梁置大鄉(xiāng)縣。天授二年割辰州大鄉(xiāng)、三亭二縣立溪州。
州境:東西六百里。東北八百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七十八里。北至東都二千六百一十八里。正東微南至辰州三百六十里,一路取西溯流三百七十里。東北至灃州,水陸相兼一千三百里,山路險阻,若遇霖潦,則不通行。本管三亭縣,自縣西水陸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縣,又西三百里至黔州,其三亭縣與施州接界,山路峻,不通行。
貢、賦:開元貢:朱砂,黃連。元和貢:朱砂一十斤,黃蠟二百斤。
管縣二:大鄉(xiāng),三亭。
大鄉(xiāng)縣,上。郭下。蕭梁置,已具州敘。
齊右城,在縣東二百一十二里。秦時武安君所筑。
陋城,在縣東南六十七里。漢橫海將軍韓說所筑。
三亭縣,中下。東至州水路三百七十里。本漢遷陵縣,屬武陵郡,隋發(fā)人大鄉(xiāng)縣。貞觀九年分大鄉(xiāng)復置,因縣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為名。
酉水南有龍標故城,蜀將馬德信所筑。其城其寬大,在龍標山。
石門洞,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其峽才通一舟。
黔山,在縣西五十里。后漢時陸康伐蠻假此,即禱請為援,諸樹木皆有人馬之形,因平群寇,改為武神山。
旋州,清江。下。開元戶三千四百七十六。鄉(xiāng)一十六。元和戶一千八百四十五。鄉(xiāng)一十六。
春秋巴國之界,七國為楚巫郡之地,秦屬黔中郡,漢為巫縣之地。巫縣即今夔州巫山縣是也,吳分立沙渠縣,至梁、陳不改。周武帝建德三年于此置施州,隋改為清江縣,義寧二年復置施州。
州境:東西六百一十八里。南北四百九十五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七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八十五里。西至萬州六百八十五里。北至夔州五百里。東至敘州七百六十六里。南至黔州四百八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清沒,蜜,黃連,蠟。元和貢:黃連十斤,藥子二百顆。
管縣二;清江,建始。
清江縣,中下。郭下。本漢南巫縣地,吳沙渠縣,隋開皇五年置清江縣,屬施州,置在清江之西,因以為名。
清江,一名夷水,昔廩君浮土舟于夷水,即此也。
建始縣,中下。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巫縣地,后周以前無縣邑。建德三年于此置業(yè)州,并置建始縣,貞觀八年廢,以縣屬施州。
獎州,龍溪。下。開元戶一千七百四十。鄉(xiāng)六。元和戶三百四十九。鄉(xiāng)六。
本漢武陽縣地,貞觀八年于此置夜郎,屬巫州。長安四年于此置舞州,開元十三年改為鶴州,二十年又改為業(yè)州,大歷五年又改為獎州。
州境:八到:北至上都三千八百四十八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八十八里。西南溯流沿溪至費州五百七十里。西南溯流至柯充州七百里。東沿流至敘州八百里。
南至柯羈縻應州三百里。
貢、賦:年貢:熟蠟三十斤。
管縣三:峨山,渭溪,梓姜。
峨山縣,中下。郭下。本夜郎縣,天寶元年改為峨山。其縣本在渭溪之南,長壽初移于溪北。
渭溪縣,中下。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圣歷元年,析峨山縣于渭溪東置,因以為名。
渭溪水,北自錦州陽縣流入。
梓姜縣,中下。東北至州水路四百里。建中四年,自柯洞外充州割屬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