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道六▲黔州,黔中。下都督府。開元戶三千九百六十三。鄉一十一。元和戶一千二百一十二。鄉九。今為黔州觀察使理所。
管州十五,黔州,涪州,夷州,思州,貫州,南州,珍州,溱州,播州,辰州,錦州,敘州,溪州,施州,獎州。縣五十二。
本漢涪陵縣理,后漢獻帝時分為四縣,置屬國都尉,理涪陵。至蜀,先主又增置一縣,改為郡。晉永嘉后,地沒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至宇文周保定四年,涪陵蠻帥田恩鶴以地內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為黔州,隋大業三年又改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與秦、漢黔中郡犬牙難辨。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漢改名黔中為武陵郡,移理義陵,即今辰州敘浦縣是,后魏移理臨沅,即今辰州是。今辰、錦、敘、獎、溪、灃、朗、施等州,實秦、漢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費、思、播,隔越峻嶺,東有沅江水及諸溪,并合東注洞庭湖,西有(巴)〔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柯北歷播、費、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與黔中故地,炳然分矣。貞觀四年,于州置都督府,總務、施、業、辰、智、、充、應、莊九州。其年,自今州是東九十里故州城移于涪陵江東彭水之南。圣歷元年罷都督府,景龍二年又罷莊州都督府,復以播州為都督府。先天二年罷播州都督府,復以黔中為都督府。開元二十六年,又于黔中置采訪處置使,以都督渾為使,又隸五諸州入黔中道,仍加置經略使。天寶元年改為黔中郡,六年都督蕭克濟以舊城傾欹,移筑城于江畔。乾元元年,復為黔州。大歷中年,以辰錦等五州為辰錦觀察使,至十年奉敕隸黔府。
州境:東西五百四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八到:(西)〔東〕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六百五十里,北到萬、開州路二千五百七十里。(西)〔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四十五里。南至夷州五百八十里。東南至思州二百八十里。北渡江山路至忠州四百里。西北至涪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播州八百里。
貢、賦:開元貢:黃蠟。賦:,布。元和貢:蠟五十斤,竹布,麻布。
管縣六: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寧,都濡。
彭水縣,上。郭下。本漢酉陽縣地,屬武陵郡。自吳至梁、陳,并為黔陽縣地。隋開皇十三年蠻帥內屬,于此置彭水縣。
伏牛山,在縣北一百里。
左右鹽泉,今本道官收其課。
黔江縣,中下。西至州二百里。本漢酉陽縣地,隋開皇五年置石城縣,屬庸州,大業二年廢。武德元年又置,天寶元年改名黔江。
洪杜縣,中下。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武德二年,析彭水縣于今縣北十八里置,因縣東一里洪杜山為名,麟德二年移于今理。
洋水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武德二年,于今縣東置盈隆縣,貞觀十年移于今理。先天元年改為盈川,以縣南有盈川山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洋水,以縣西三十里洋水為名。
信寧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三十里。隋大業十年,于今縣西南置信安縣,武德二年改為信寧縣,屬義州。義州,今夷州義泉縣理是。貞觀四年移于今理,十一年屬黔州。
涪陵江水,去縣二里。
都濡縣,中下。北至州二百里。本貞觀二十年析盈隆縣置,以縣西北六十里有都濡水為名也。
涪州,涪陵。下。開元戶六千九百九。鄉二十六。元和戶三百五。鄉二十一。
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屬巴國。秦為巴郡地。華陽國志曰:“涪陵,巴之南鄙,從枳縣入,溯涪水。”枳縣,即今涪州所理是也,與荊、楚界相接,秦將司馬錯田之取黔中地。漢為涪陵縣地,蜀先主以為涪陵郡。武德元年立為涪州,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為名。上元二年,因黃莩硤有獠賊強聚,江陵節度呂請隸于江陵,置兵鎮守。元和三年,中書侍郎平間章事李吉甫奏曰:“涪州去黔府三百里,輸納往返,不逾一旬。去江陵一千七百于里,途經三峽,風波沒溺,頗極艱危。自隸江陵近四十年,眾知非便,疆理之制,遠近未均,望依舊屬黔府。
州境:八到:東取江陵路至上都水陸相兼三千三百二十五里,從萬州北開州通宣縣,及洋州路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東至東都三千六百里,水路至萬州六十里。東至忠州三百五十里。東至江陵府水路一千七百里。東南至黔州水路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渝州水路三百四十里。西北陸路至渠州陵山縣三百七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文鐵刀,醬,元和貢:白蜜,連頭十段布一匹。
管縣四:涪陵,樂溫,武龍,賓化。
涪陵縣,中下。郭下。本漢舊縣,屬巴郡。漢時赤甲軍多取此縣人。蜀置涪陵郡。隋開皇廢郡,縣屬渝州。武德元年置涪州,縣改屬焉。
雞鳴硤山,在縣西十五里。先主時,涪陵人反,蜀將鄧芝討焉。至雞鳴硤,見猿母子相抱,芝引弩躺中猿母,其子拔箭,以樹葉塞瘡。芝投弩水中,嘆曰:“吾傷物之性,其死矣;”果亡。
州城,本秦枳縣城也,自李雄據蜀,此地積為戰場,人眾奔波,或上或下。
桓溫定蜀,以涪郡理枳縣城。
開池,在縣東三十里。出銅鐵,士人以為文刀。樂溫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十里。本漢枳縣地,周明帝分置巴縣,武德二年改為樂溫縣,因樂溫山為名,在縣南三十里??h出荔枝。
武龍縣,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漢涪陵縣地,武德九年分立武龍縣。
涪江水,在縣南,屈北流注于蜀江。
賓化縣,中下。東北至州三百里。本漢枳縣地,周武成三年省入巴縣,貞觀十一年分巴縣置隆化縣,以縣西永隆山為名。先天元年,以犯廟諱,改為賓化縣。
夷州,義泉,下。開元戶一千四百八十七。鄉一十一。
本徼蠻夷之地,自漢至梁、陳并屬柯郡。歷代恃險,多不賓附。隋大業七年置綏陽縣,屬明陽郡。武德四年改為夷州,貞觀元年廢,四年於黔州都上縣復置。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二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一百五十五里,北取當州路三千七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四十五里。西南至播州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涪州四百里。北至黔州五百八十里。東至費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斑布。賦:粗布。元和貢:葛粉三十斤。
管縣五:綏陽,都上,義泉,洋川,寧夷。
綏陽縣,中下,郭下。本漢柯郡地,隋大業十二年巴郡丞梁粲招慰所置。
綏陽山,在縣北二十九里??h以為名。
都上縣,中下。西北至州五十里。本漢柯郡地,隋大業十二年招慰所置。
其處是酋豪首領都集之所,因以為名。
義泉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里,。隋大業十二年,招慰所置,以帶山泉為名,屬義州。武德中于此置牢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縣屬夷州。
洋川縣,中下。東至州一百里。武德二年于今縣東北置,屬牢州。貞觀十四年于今理置。
寧夷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九里。隋大業八年置,屬明陽郡。武德四年屬夷州,永徽后廢。
思州,寧夷。下。開元戶三千四百四十二。鄉十。元和戶四百二十九。鄉六。
楚為黔州地,秦拔之置郡。自漢至吳并為武陵郡酉陽縣地。吳分置黔陽縣,至梁、陳不改。隋開皇十七年置務川縣,屬庸州,庸州,庸州,黔江縣地是也。
大業二年廢。武德四年于縣置務川郡,貞觀四年改為思州,以思邛水為名。
州境:東西二百三十里。南北五百十二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府路三千九百二十五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百二十五里。西南至夷州四百里。東南至錦州常豐縣五百里。西北水路至黔州二百八十里。南至費州水路四百里。
貢、賦:開元貢:葛,朱砂。元和貢:蠟十五斤。
管縣三:務川,思王,思邛。
務川縣,中下。郭下。本漢酉陽縣地,屬武陵郡。自晉至陳,并為黔陽縣地。
隋開皇十九年置,因川為名。
內江水,一名涪陵水,在縣西四十步。
思王縣,中下。北至州水路三百里。武德三年置。相傳云漢時陳丘為柯太守,阻兵保據思邛水。漢將夜郎數萬,破丘于此,安撫百姓,時人思慕,遂為縣名。
思邛縣,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九十里。開元四年招輯生夷所置。
費州,涪川。下。開元戶二百。
本古徼外蠻夷地,漢武帝元鼎六年通西南夷,置柯郡。隋文帝于此置涪川縣,屬黔州,煬帝改為黔安郡。貞觀四年,分思州涪川、扶陽縣置費州。
州境: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江陵路四千三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思州水路四百里。正南微西至柯、充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播州四百里。東至獎州水陸相兼四百里。
貢、賦:元和貢:蠟四十斤。
管縣四:涪川,多田,城樂,扶陽。
涪川縣,中下。郭下。本漢柯郡之地,隋開皇五年置,取涪水為名。
內江水,經縣北一百十步。
多田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里。武德三年置。初屬思州,貞觀八年屬費州。
涪陵江水,經縣南五十步。
城樂縣,中下。東南至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屬思州,貞觀四年屬費州。
南州,南川,下。開戶一千一百二十四。
周屬雍州,戰國時為巴國界,秦為巴郡之地,漢為巴郡江州之境。其男女露頭徒跣,衣皆左衽。周閔帝拓定巴境,以江州置七州郡。武德二年,割渝州置,領六縣。又改為州,四年復為南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九百里。北至渝州江津縣二百三十里。東至契丹土六百里。西至沒丁山八十里。南至溱州二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斑布。
管縣二:南川,三溪。
南川縣,中下。郭下。本漢江州之地,武德二年置隆陽縣,先天元年改為南川。蘿緣山,在縣南十二里。山多楠木,堪為大船。
溪水,在縣南四十步。
三溪縣,中下。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貞觀五年置,以縣內有溪、東溪、葛溪、三溪合流,故以為名。其縣城甚高險。
溪水,在縣西。
珍州,夜郎。下。開元戶二千六百。
本徼外蠻夷之地,貞觀十六年置。
州境:八到:東北至上都五千五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五百四十五里。(南)〔西〕接夷獠界。東南至播州二百里。北至溱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蠟。
管縣三:夜郎,麗皋,樂源。
夜郎縣,中下。郭下。
麗皋縣,中下。郭下。
樂源縣,中下。
右并貞觀十六年,開山洞與州同置,三縣并在州側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隨所種田外移轉,不常厥所。
溱州溱溪。下。開元戶八百九十二。